族谱录LOGO

车泰夫

2012-07-01

7388次

0人

3个

5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车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之臣車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黄帝时期,有个专为黄帝看星象的大臣名叫車區(唐朝以后简为车区),是一位当时十分受人尊重的巫卜(天文星相家),具有很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車區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先名字拆字为姓氏者,称车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为车氏之始,但其正确读音仍作hōng(ㄏㄨㄥ),今读作chē(ㄔㄜ)亦可。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上古时期官吏车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车正,是上古时期掌管造车之官,出自奚仲。
    在典籍《荀子·解蔽》中注释:“奚正作车。”奚仲,是夏王朝时期大禹的车正,他创造了车,为大禹治水作出了巨大贡献,特赐封车正之官。
    到了西周王朝时期,车正成为太仆的属官,负责执掌车、服诸事,与后世秦朝时期的车府令职能相仿。
    在车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车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车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巾车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巾车令,就是公车令。公车,官署名称,最高长官为公车令,主要职责就是掌宫门警卫、接待、传达之事,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犹如当今各单位之保安传达室的负责人。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巾车,掌公车之政令。巾,犹衣也。巾车,车官之长,车皆有衣以为饰,故名。”
    在史籍《后汉·光武纪》中解释:“诏公卿、司隶、州牧,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遣诣公车。公车令一人,掌殿司马门。天下上书及征召,皆总领之。公车所在,因以名焉。”
    在巾车、公车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巾车氏、公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ū(ㄐㄩ)。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车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车仆,全称车仆令,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执掌诸车之萃,就是以萃草伪装战车、并探巡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五种战车的副车。车仆之下辖有司车中士二人,司车下士四人,司车府二人,司车史二人,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车仆,掌戎路之萃。萃,犹副也。”
    在车仆、司车中士、司车下士、司车府、司车史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车仆氏、司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车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ū(ㄐㄩ)。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车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车右,是西周时期诸侯国所设置的官位,在诸侯君主出战之时,执武器乘于战车右侧的武士,就称作“车右”。
    一般地,乘于战车中央者称“御者”,乘于战车左侧者称“射手”。车右是战斗中的主战之将,武艺高强,忠贞不二,多为君主心腹,具上大夫身份。
    诸侯国之车右与周天子之车右在称呼上不同,天子战车上的车右称“戎右”,职能是保护天子。
    在车右、戎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车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伯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省改为氏。
    在典籍《韵会》中记载:“车,周大夫伯舆之后。”
    周简王姬夷二十年(公元前562年)农历11月,周简王的叔叔姬陈生与姬伯舆二人争主政之权,周简王庇佑姬伯舆,任命其为由卿,为此姬陈生怒而出奔。刚到黄河边,周简王就派使臣追上他劝其回朝,姬陈生不肯,遂任其自处。后来晋悼公姬周派大夫士匄到周王室协助平定二王叔的争端,姬陈生与姬伯舆当堂诉讼。
    由于士匄在农历7月份主持了著名的十二诸侯“亳之盟”,因此周简王十分信任士匄。姬陈生的家宰与姬伯舆的大夫瑕禽分别代表主公出庭,由士匄听审双方的辩解。
    姬陈生的家宰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意思是说,姬伯舆世家为柴门小户的穷家,不能与我家主公相提并论,因此无能主政。
    而瑕禽针锋相对地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底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意思是说,以前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时,我家主公世家即大力协助周平王迁徙,提供了完备的车马用具,周平王才赖以迁都成周。周平王因此特以骍旄之盟(西周时极重的誓盟,以赤牛尾毛为誓)许诺我主公世家代代为卿。如果是柴门小户,岂能帮助王室东迁,周平王又岂能如此信赖?而你家王叔,行政上多以贿成,刑律上赖于宽宠,还不如个柴门小户呢,如此若为执政者,国家就没有正直之治了!范宣子就曾说过,先天子所庇佑的,今君王亦庇佑。周简王庇佑并重用我家主公,那就是上天的庇佑任用的结果。
    由于主持公平的是晋国名大夫士匄,瑕禽则巧妙地引用了范宣子的话,使士匄听着特别舒服,因为他自己就是范宣子;而且瑕禽言之凿凿且有道理,所以士丐当然明显偏向姬伯舆。不过,士匄还是劝姬陈生与姬伯舆和好,共同辅佐周简王。
    然而,姬陈生还是不能容忍姬伯舆,最后终于离开王室到晋国去了。周简王后来就以单靖公为卿士,代替姬陈生的位置以相王室。
    舆,就是古代对构成车的整个底座框架之称谓,车以舆为主,无舆则无车,因此多以舆代称车,贤良的佐政大夫就如同拉载君王的舆。
    在姬伯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舆氏,后简改为车氏,时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yú(ㄩ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大夫子舆氏,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改为氏。
    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执政时期属下有位大臣,史称其“言义不言利,乃正人心之所本”,官称为“舆”,其后以官称为姓氏,就称子舆氏,或子车氏。
    子舆氏有三位著名的儿子,分别叫奄息、仲行、鍼虎,皆为辅佐秦穆公的执政大夫,一生追随秦穆公。在后世孔子所收集编著的《诗经·国风·秦风·黄鸟》中,所记载之“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的诗句,就是指他们。
    秦穆公在一些史籍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一生非常重视人才,在其执政期间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著名贤臣的辅佐,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秦穆公曾协助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夺取王位,是为后来的春秋霸主晋文公。秦穆公还出兵攻灭了蜀国和其它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使秦国拓地千里,因而周襄王姬郑敕封他为西方诸侯之伯,公爵,秦穆公遂称霸于西戎,开创了秦国崛起的历史篇章。
    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嬴任好逝世,谥号为“穆”,因称秦穆公,被安葬于雍地(今陕西凤翔)。在秦穆公逝世时,认为自己最好的臣子们理所当然地要随自己而去,因此杀死殉葬的文臣武将、妻妾嫔妃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子舆氏的三个贤臣:子舆奄息(子车奄息)、子舆仲行(子车仲行)、子舆针虎(子车鍼虎),史称“三良”。
    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这三人十分善良、仁爱、正直、勇武,为秦国建立功勋弥多,因此深受秦国人民的爱戴。三贤被杀殉葬,使秦国人民悲痛万分,时人特赋《黄鸟》之诗以悼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穆公此举在当时亦受到许多诸侯国政治家的抨击。
   “三良”逝世后,其中子舆奄息(子车奄息)、子舆仲行(子车仲行)的后裔子孙中皆改为单姓车氏、舆氏,后舆氏中亦有简改为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yú(ㄩˊ),今读作chē(ㄔㄜ)亦可。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车府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车府令,全称为中车府令,是秦朝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乘舆路车,下辖有车府丞、车府史、车府胥、车府徒、车府役等大小官员。在秦始皇执政后期,赵高就曾担任过“中车府令”。其后历朝历代皆沿置。
    汉、魏时期,车府令隶属于太仆寺管辖,晋朝以后归尚书驾部管辖,专门掌管帝王乘舆与诸车事务。
    唐朝时期,又专门在太仆寺下设置车府署,改司王公以下车辂以及驯驭之法,直至宋朝以后废黜。
    在车府令、车府丞、车府史、车府胥、车府徒、车府役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车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
      
    第九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汉朝时期富民侯田玉峰,属于以先祖官号为氏。
    本为妫姓,妫满(胡公),受武王封于陈,以主虞帝之祀,因以国为姓。传至妫满第十一世孙陈完(敬仲),为避宫庭内乱而逃奔齐国,为齐桓公姜小白所收纳,并赐田地(财产和居地),聘工正。陈完遂指田为姓,改称田氏,称田完。
    田完传至裔孙田玉峰(田千秋),为汉武帝刘彻执政后期的丞相,汉武帝封其为富民侯。汉武帝驾崩后,田玉峰竭力扶持戾太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田玉峰继续辅佐汉昭帝实行汉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指挥击败匈奴、乌桓等民族,加强了北方戍防。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当时,由于丞相田玉峰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见很不方便,所以,汉昭帝特准田玉峰乘坐车辇出入朝堂,从此赢得了“车丞相”这一雅号。后来人们叫得惯了,也就无人再称其为田丞相了。
    其后,田玉峰的后裔子孙中竟有改姓氏为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chē(ㄔㄜ)。
  
    第十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车裩氏、车非氏部落,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改车裩氏、车非氏为汉姓车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chē(ㄔㄜ)。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卫拉特蒙古特楞古德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帖良古惕氏,源出蒙古特楞古德部,是卫拉特蒙古的古老部族之一,蒙古史称为“帖良古惕”。
    公元十世纪时,在拜哈勒湖以西的广大森林,就是帖良古惕部(Telengoutes)、兀儿速惕部(Orassoutes)、客思的迷部(Keschtimis)这三个古老部落的活动区域,皆以传统医术闻名于当时。
    由于“帖良古惕”在历史上有“Telengoutes”和“Talankut”两种古通古斯语写法,因此,也被称作特楞古德、达楞古特、达郎古德等。
    公元十五世纪明朝时期,在绰罗斯·也先汗建立瓦剌汗国、称大元天盛大可汗时,帖良古惕部曾起了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明末清初,特楞古德部归为新巴尔虎旗,列入蒙古巴尔虎姓氏族群之中。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帖良古惕氏多冠汉姓为车氏、铁氏,车氏汉化读音作chē(ㄔㄜ)。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车氏,本为高丽族汉化姓氏,源出柳车达(柳海)。
    柳车达是朝鲜半岛新罗国末期真智王执政时期(公元918年左右)的大功臣,字应通,号鹅沙,后婚配金氏新罗王关智(智证王金智证)裔孙关租之女,其子分衍为柳氏、车氏两支,同族异姓。高丽族车氏为新罗王赐姓,本贯在文和(今韩国晋州),新罗国在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灭亡后,有族人迁居平阳(今黑龙江鸡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e Hala。
    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车氏即冠汉姓为车氏,汉化读音作chē(ㄔㄜ)。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章佳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以地为氏,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东北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章佳氏多所冠汉姓为车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英氏、宁氏等。车氏读音皆作chē(ㄔㄜ)。
   
    得姓始祖:車區、奚仲、姬伯舆、柳车达(柳海)、子舆奄息(子车奄息)、子舆仲行(子车仲行)、田玉峰。

    迁徙分布
    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约六十六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42%左右。
    车氏出自田姓。在汉昭帝时,丞相名叫田千秋,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汉昭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准许他坐马车出入宫廷,当时人称“车丞相”。田千秋为了感恩皇帝,改姓车。他的子孙也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今天车氏的起源。
    关于车氏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远古黄帝时候,有个叫车区的大臣是朝廷里面专管观察星象的。在古代,占星是社会活动中很重要的事情,车区的地位也很高,他的家族昌盛,子孙都一车为姓氏。
    春秋时期的秦国有三位贤者,都姓子车,分别是子车仲行、子车奄息、子车钳虎。当时的国君秦穆公很残暴,他死的时候,将很多人都一起陪葬,因为秦穆公很喜欢这三个臣子,所以也将他们一同殉葬。老百姓因此很悲伤,民间传唱一首叫《黄鸟》的歌,用来纪念对他们的哀思。子车氏的后代,从此改为车氏。所以今天的车氏,有一部分是有子车氏演变过来的。

    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南平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张若“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治西十公里。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分天下置三十六郡,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郡衙设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贵州省东北部和重庆涪陵、黔江等地。西汉时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武陵郡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南),辖境较秦黔中郡位置稍有南移,所谓“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范围包括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武陵郡辖十三县。属今常德市的有:索(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三十公里处的韩公渡镇城址村);临沅(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桃源县,故城在今武陵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湖南省津市市、澧县一部分、安乡、南县、岳阳、华容县,故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零阳(今澧县一部分、慈利、石门、临澧县,故址在今慈利县零阳乡);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有: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充。新莽时期,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期间,武陵郡改建平郡,隶属荆州刺史部,辖原西汉十三县。其中孱陵更名为孱陆,临沅更名为监沅,迁陵、辰阳、义陵分别更名为迁陆、会亭、建平,其余各县同西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建平郡复名武陵郡,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郡治移临沅(今常德城西)。除原武陵郡假山改属南郡外,其余十二县有所分合改名。属今常德市范围的有六县:临沅、孱陵、零阳为西汉故县;沅南县,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析临沅县南境置,为今桃源县、鼎城区南境,故城在今鼎城区西南三十五公里;作唐县,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置,为今津市市、澧县、安乡县,故城在今安乡县北;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西汉索县更名。其他六县为充、沅陵、迁陵、酉阳、镡成,辰阳(省无阳、义陵并入)。东汉武陵郡隶属荆州,州治汉寿(西汉索县故治)。三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武陵郡属蜀。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吴蜀分荆州,武陵郡仍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袭取荆州,武陵郡始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充县嵩梁山裂,孙休以为祥,遂分武陵郡的澧水流域置天门郡,始开常德地区沅、澧两水分治局面,天门郡郡名是因原武陵郡“充县有嵩梁山,山有石,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驽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门)而得。天门郡治漤中(今慈利县西),辖零阳、充、漤中三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仅有零阳(今澧县、临澧、石门)。作唐县改属南郡。吴武陵郡治临沅(今武陵区),辖十一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临沅、吴寿(东汉汉寿县改名)、龙阳(公元248年析吴寿县置,今汉寿县地)、沅南。其他七县为沅陵、辰阳、黔阳、镡成、迁陵、酉阳、舞阳。武陵郡、天门郡、南郡均隶属吴荆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南郡江南地,置南平郡。南平郡初治作唐,后徙江安(今湖北公安)。辖孱陵、江安、南安、作唐四县。晋天门郡(吴故郡),初治漤中,后移治澧阳(今石门县治)。辖临澧(充县改,属今桑植县地,非今临澧县)、零阳、漤中、澧阳(晋武帝太康四年分零阳地置)四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十县,属今常德市的有临沅、汉寿(吴寿县复名)、龙阳、沅南县;属今怀化市的有沅陵、镡成、舞阳县;属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黔阳、酉阳、迁陵。晋朝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均隶属荆州,州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后移治江陵。西晋末年随着“永嘉南渡”,义阳流民栖于南平郡作唐县境者甚多。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南义阳郡,治今安乡县西南。辖厥西、平氏二县,地域甚狭,无一定疆界,徒存郡县名目。南平郡治作唐,辖县同西晋。天门郡治澧阳,辖县同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九县,除镡成并入舞阳外,余同西晋。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南义阳郡同隶属荆州,州治江陵。南朝时期,在今常德市内设置有武陵、天门、南平、南义阳四郡。武陵郡治临沅。南朝宋、南朝齐时辖十县:临沅、龙阳、汉寿、沅南、迁陵、辰阳(西晋废,宋复置)、舞阳、酉阳、黔阳、沅陵。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武陵郡置通宁郡。武陵辖境缩小到沅江下游,辖临沅、沅南、汉寿、龙阳四县。天门郡在宋、齐、梁时治澧阳(今石门县),辖县同晋。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废漤中、临澧县,置崇义县,隶北衡州。天门郡辖澧阳、零阳县。南平郡辖江安(陈改为公安)、孱陵、作唐、安南(晋南安县改)四县。郡治宋为江安,齐为孱陵,梁、陈为作唐。南义阳郡,东晋侨置,以居义阳流民,治今安乡县西南。南朝宋初,南平、武陵、天门、南义阳郡隶属荆州,州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荆州之江夏、竞陵、随、武陵、天门五郡,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三郡置郢州,武陵、天门二郡改隶郢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南朝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天门郡复隶荆州。齐沿袭不变。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于武陵郡置武州,州治临沅。辖夜朗郡(治夜朗,今湖南吉首市)。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武州改沅州,州治临沅。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荆州之天门、南平、南义阳和沅州置武州,治临沅。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天门、南平、南义阳郡复隶荆州。隋朝时期鉴于南北朝州、郡、县的设置既滥又多,隋文帝平陈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存州县两级。沅水流域下游置嵩州,寻改朗州(沅水又名朗水而得名)。澧水流域置松州,寻改澧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朗州置武陵郡,废澧州置澧阳郡。武陵郡治武陵(今武陵区),辖二县。澧阳郡治澧阳,辖六县,除崇义、慈利县外,澧县、石门、孱陵、安乡四县在今常德市。隋朝时期州、郡为地方一级政区。唐朝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改武陵郡为朗州,改澧阳郡为澧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朗州、澧州为武陵郡、澧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朗州和澧州。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澧、朗二洲受武贞军节度。朗州治武陵(今市城区),辖武陵县、龙阳县。澧州治澧县。唐初辖六县,同隋。唐高宗麟德后期辖四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人,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人,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五代时期朗州先后置永顺军(后梁)、武顺军(后梁、后唐)、武贞军(后唐)、武平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时期,朗、澧等十州为马殷旧将周行逢所据,辖县同后梁。朗州治武陵,辖桥江(今沅江县)、武陵、龙阳。澧州治澧阳。辖县同唐。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朗州更名为鼎州,治武陵。鼎州因武陵县境有鼎水(通名渐水)得名。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常德”取义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遣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治武陵,辖四县:沅江(五代桥江县改)、武陵、桃源(析武陵县置)、龙阳。澧州治澧阳。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宋朝地方政区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常德府、澧州隶属于荆湖北路,路治江陵。建炎四年钟相在武陵县天子岗起义,置鼎澧州镇抚使。元朝时期沅水下游流域置常德路,澧水流域置澧州路。常德路治武陵。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常德府安扶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辖武陵县、桃源州(宋桃源县升)、龙阳州(宋龙阳县升,领沅江县)。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澧州安抚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澧州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常德路、澧州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明朝时期,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攻克湘北,翌年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澧州路为澧州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澧州府降为澧州,属常德府。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后改承宣使司,治江夏。清朝承明制,常德府治武陵县城珠履坊(今武陵区府坪街)。辖县同明。清初,常德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常德府属岳常澧道,治澧州。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澧州升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辖五县:永定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安乡县、石门县、慈利县、安福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是年,安福县改称临澧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所属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常德、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管辖;将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管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湖南省政府将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十一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全省划为十个区。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9年8月4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九县: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8月5日、8月15日先后组建常德市、津市市。8月28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改称常德区专员公署。11月,政务院第142号文件批准,撤销益阳专区,将益阳市及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县划归常德专区。1955年2月,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常德专员公署。1962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一市划去,常德专署辖八县二市。1966年秋冬,专署领导机关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逐渐瘫痪。1967年3月,以军分区为主,吸收群众组织代表和部分专署领导干部,成立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行使专署职权,4月,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改称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行使原常德专署职权。1979年3月,按照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和宪法规定,撤消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常德市设七县二区一市: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武陵区(原常德市改)、鼎城区(原常德县改)、津市(省辖县级市,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1988年12月慈利县划归大庸市(今张家界市)。1992年5月省政府批准析武陵区德山街办事处、德山乡、德山林场建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1995年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撤区并乡建镇。全市有九十三个建制镇,一百十七个行政乡、十个街道办事处。
  
    2.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南平堂:以望立堂,
    玉峰堂:资料有待补充。
    顺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起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姓启车区。全联典指车氏的郡望和源流。
    鸿胪颂美;萤火映书。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车千秋,汉武帝时拜大鸿胪。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车胤,因家贫无灯油,夏日囊萤以照书。
     
    2,五言通用联:
    拂曙祥光满;分晴晓色鲜。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贞元进士车鱓《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鑪》诗句联。
   
    3.七言以上通用联:
    袭爵联绵,占星光祖德;聚萤照读,勤学有承传。上联典指黄帝时期的名臣车区,专事占卜星气,他是车氏的得姓始祖。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护军将军车胤,少时家仇,夜间常集萤火虫以照书。恭勤博学,知名朝野。
    博学工文,编宇宙纪略;平狱听讼,留宽厚深恩。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业者车若水,字清臣,黄岩人。博学,工古文。自号玉峰山民。著有《宇宙略记》等。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散骑常侍车路头,性无害,每至评狱,常献宽恕之议,以此见重于朝野,卒谥忠贞。
    读书擅今古之名,位隆天部;博闻著宇宙之略,望重玉峰。上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南平人车胤,字武子,少年时勤奋博学,家贫无油点灯,夏季里用袋子装萤火虫照书。历官征西长史、护军将军、吏部尚书。又善于辞令与交往,当时每有盛会而他不在,都说“无车公不乐”。“天部”,指朝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黄岩人车若水,字清臣,曾跟从王柏读书,博学广闻,精通古文,自号“玉峰山民”。著有《宇宙略记》、《玉峰冗稿》等。
  
    字辈排行
    山东淄博车氏字辈:“林喜现呈瑞奉卜克刚”。
    山东惠民车氏字辈:“凤瑞兆鑫向”。
    山东登州车氏字辈:“庭宝富永洪春”。
    山东苍山车氏字辈:“德太传善庆彦”。
    山东莒县车氏字辈:“玉进贵荣银”。
    山东澄州车氏字辈:“凤永瑞向久天长”。
    安徽凤阳车氏字辈:“宏文永达学振志光先德怀仁泽万邦”。
    安徽肥西车氏字辈:“大正维先传家立宝”。
    安徽舒城车氏字辈:“大正维先邦国善良荣华富贵”。
    安徽来安车氏字辈:“忠义永元怀荣茂殿鸿喜安全行士通”。
    安徽徽州车氏字辈:“大学正志光先德怀仁泽万邦”。
    安徽巢湖车氏字辈:“常怀振国家学成深远大”。
    湖北汉川车氏字辈:“大德传心诚守良家修庭献发其祥”。
    湖北红安车氏字辈:“兆啟光明瑞清和步”。
    湖北咸宁车氏字辈:“必车为之应发世宽裕传家远诗书启后宜诚能绍祖德天禄永相随”。
    湖北郧西、十堰车氏字辈:“福兴禄隆庆富子贵生庚”。
    江苏南京车氏字辈:“礼国志士天允有道德”。
    江苏睢宁车氏字辈:“德学振俊传庆增”。
    江苏邳县车氏字辈:“星学振俊传庆曾”。
    辽宁辽阳车氏字辈:“凤甲显光耀震”。
    辽宁大连车氏字辈:“天复安帮泰朝廷有高明”。
    河北唐山车氏字辈:“启仁承延德奎之广跃远”。
    贵州贵阳车氏字辈:“年茂金纯在永世万明扬得正天心顺”。
    河南固始车氏字辈:“秀振明文……连治国家庆”。
    云南玉溪车氏字辈:“联正文明德智体承国盛家兴云瑞天开”。
    内蒙古敖汉车氏字辈:“宗嫡基祖室亲业上英神四余才州海荫倍广兴千出布隆古钟维华文太凤起瑞向久耕书振兴国弘德广恩泽”。
    四川车氏一支字辈:“文永再明德才良大云帮国政家有道四则定兴长”。
    黑龙江车氏一支字辈:“启仁承延德兴玉安庆祥奎之广跃远宝善可传长”。
    车氏一支字辈:“传家孝友定国良元”。
    车氏一支字辈:“万相福朝廷祖德昌盛秀”。
    车氏一支字辈:“福荣成广太”。
    车氏一支字辈:“万士宗克广”。
 车氏一支字辈:“鸣君云文士兴玉传继广照宪庆”。
 

 

 

江西景德镇华宁车氏始祖车公讳朋妣游氏家属族谱

省、县地方志及村史记载:华宁车氏始祖车公讳朋,于明朝洪武29年(公元1396年)由江西景德镇,率眷属游氏、子廷凤、廷举来到华宁,在县城北隅华盖山下建窑制陶,成功烧制出白、绿、黄、紫釉色光彩、美观耐用的生活用陶、古建筑陶、玩具陶三大类产品。

车氏陶品深受世人欢迎,车公万分欣慰。经考察发现华宁陶土和燃料资源丰富,制陶前景广阔之后,车朋主动向帮助车家建窑制坯的高、仲、彭、汪等朋友传授制陶技艺,并极力倡导合股扩建新窑。此举促使华宁制陶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慈云寺碑文记载:“冶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来滇卜厂于此,为生活计,继则高、仲、彭、汪因亲及亲,因友及友接踵而至,遂萃处焉……”。故华宁陶器从一姓创业,发展为十五六姓,随着大量产品畅销各地,邻近各县的经商者纷纷拥来华宁贩陶,在碗窑村自然形成了陶器交易市场――“窑街”。

今华宁陶器厂大门门联:“华盖山下祖先传技艺声名远扬,宁寿寺前子孙立壮志陶业振兴”。

由车公亲手点燃的制陶火炬,持续燃烧至今已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如今华宁陶器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国家。

相传车氏历代人丁稀少,到清朝中叶,乾隆时期,只有女儿,没有男丁,便招聘玉溪研和街来华贩陶的兆麟公入赘车氏,后生二子。长子继承车氏,次子世安还宗姓张。从而车氏子孙一家两姓。故尔张氏祖先牌位曰:“清河衍派历代昭(穆)祖考(妣)之位”,立车兆麟、张世安公父子为张氏华宁始祖。

车氏祖遗故居地址偏僻,人口发展世代均是男少女多。由于社会多次变革,车氏历代家谱散失,无法收集,谨据明末清初所立祖先牌位记载及长辈相传记忆整理,撰拟车氏家乘谱传后代,并为今后昭(穆)秩序不乱,特续拟定车氏昭(穆)宗枝排字辈如下:

“联正文明、德智体承,国盛家兴、云瑞天开”。

以上字辈,期望后代顺推取名,否则昭穆久远亲系不分,形若路人。

(后裔车文蔚1998年搜集整理)

始 祖 车公讳朋妣游氏
一世祖 车公讳廷凤妣赵氏 讳廷举妣孙氏
二世祖 车公讳泰珍妣黄氏
三世祖 车公讳仁
四世祖 车公讳应祥妣朱氏
五世祖 车公讳书妣王氏
六世祖 车公讳龙御
七世祖 车公讳铖妣向氏
八世祖 车公讳宰辅妣郑氏 宸辅妣郭氏
九世祖 车公讳馆妣王氏、张氏
十世祖 车公讳大载、大受、大任
十一世祖 车公讳贡妣姚氏、赵氏
十二世祖 车公讳兆麟妣车氏(清乾隆年间)
十三世祖 车XX(此后资料缺)、张世安

......

近代车姓家谱
车万顺->车联玺、车联标
车联玺->车正国、车正昌、车正帮
车正国->车文彬、车文郁
车正昌->车文学、车文质、车文炳、车文蔚
车正帮
车文彬->车明元、车惠淑、车惠珍、车惠琼
车文郁->车明新、车明盛、车惠仙、车惠芬、车惠娜
车文学->车明孝、车明忠、车惠竹、车惠英、车淑芬
车文质->车明经、车明伦、车明礼、车琼华、车淑珍
车文炳
车文蔚->车明A、车明光、车明C、车明D、车明凤

车联标->车正发、车正德
车正发->车文星
车正德->车文鸿、车文明
车文星->(不详)
车文鸿->车明荣、车明贵
车文明->(不详)
 车氏族谱修谱简介

车公万柱。车氏家族老祖宗,顺治10年(1653年)至明初动乱期间(1620年),当时颁布《辽东招民垦荒条例》条件优惠,在鲁苦于连年遭灾,先祖元德元龙;披荆斩棘,历经艰辛;携眷迁途,从山东登州府(烟台市)海阳县(市)行村搬迁至关东州金州卫石河驿东北沟(今辽宁大连金州新区石河街道石河社区)定居(其中一支后迁临近矿洞沟)兄元德公怡归金州卫时携眷北上不知所向,康熙朝在满军外增设汉军八旗,以吾先祖元龙投汉军镶黄旗,儿孙得已当差其为三旗之由来,先祖车速公于嘉庆年间持授金州卫镶黄旗汉军佐领;莅任二十余载,美名久传,配何太君袁太君,诰封恭人,车速公子天爵诰封武略骑尉;配吴太君诰封安人;车速公孙复隆被记名武都尉等职。祖茔石河驿周边多处,有东北沟老莹数十盔;铁道东牌坊芳地,石河火车站西大片祖茔百余盔;复隆子孙后代安国-邦贵-泰顺后迁石河驿城西门外自家地里;周家房后;世代以农耕为本,涉读甚少,故祖先业绩遗风均无文字记载;当朝几经劫难荡涤无存,为感怀祖德宗恩,传后代直至无穷,承蒙同宗家侄朝君(矿洞沟一支)和复隆后代安国-邦贵-泰顺-朝惠之子信廷(石河驿)二君之先河资料,启悟吾辈泰夫与侄孙信廷握笔收集史料整理编此谱书,以留后世。现在辽东半岛一些地方乃至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大连瓦房店车家村, 普兰店矿洞沟,吉林省德惠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堡等地均有车氏同宗-车公万柱子孙后裔 ;车公万柱车氏家谱辈分总共二十六个字前六辈:万 元 文 琳《同辈份:琳,禄,明,敬,福,秀 》士 泰《同辈份:泰,述,荣,美,安,宁》 ,后续:天 复 安 帮 泰, 朝 廷 有 高 明,克 诚 先 谋 智,世 忠 义 永 清。 现在已到:”有“字“高“字。"明"字,“克”字; 吾系"邦"字后面的“泰”字辈,车氏泰夫:系辽宁华锦化工集团公司的退休技术干部, 退休前是该集团的技术开发处长, 高级工程师,主抓企业化工技术项目开发, 项目调研,评估,论证等企业发展的工作,多次出国到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考察,为中国化工化肥企业技术改造,以及投资项目选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有技术论文数十篇;发表于国内外专业杂誌, 深得同行专家好评为化工化肥行业专家,退休后;从事多家企业发展规划项目推荐招商工作;依旧从事化工化肥行业, 以精细化工催化剂,塑料橡胶助剂, 建材通风管道,能源化工催化剂,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生产技术开发研究工作, 先后搞成大中小型生物有机肥厂,催化剂厂,增塑剂厂,等10多个项目,从工厂设计直到出产品;从项目推荐选择,到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从市场调研,到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技术指导,试车投产以及达产以后的生产工艺管理服务,和技术开发,新产品研究等工作。 现为了编篡车氏族谱;恳望车姓子孙,寻根归祖, 有史料信息者, 请提供!!!!!联系人:车泰夫,电话:041187262782 ,地址:大连金州石河华农小区54-1-1-3,邮编116101,QQ52651776 , 电子信箱:ctfu20001@sina.com 

 

标签: 车万柱   车帮义   车竟   车泰夫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车泰夫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车泰夫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1376 0 辽宁大连金州石河驿车氏族谱修谱 ctfu20001 ctfu20001 2012-08-02 22:26
2484 1 我们的车氏家谱总共二十五个字 ctfu20001 ctfu20001 2012-07-26 21:01
746 0 天复安帮泰朝廷有高明 ctfu20001 ctfu20001 2012-07-22 20:19
1500 0 为了编篡车氏族谱 ctfu20001 ctfu20001 2012-07-09 20:32
788 0 我们的车氏家谱总共二十五个字 ctfu20001 ctfu20001 2012-07-01 21:24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