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ù  

2008-03-09

47474次

2人

5个

7个

43人

8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扈姓起源
  起名规则起源  扈(Hù)姓源出有四: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叫有扈氏国,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启,所以夏启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勇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有扈氏族人后来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简化为单姓扈氏、有氏。
  有氏因已失国,遂改称冇氏。“冇”就是“没有”的意思,以念失国之痛。扈氏后来又分为扈氏、户氏、鄠(Hù)氏三氏。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氏就是由“扈”字去“邑”而为户氏;而鄠氏则是因秦始皇改“扈”为“鄠”,因称鄠氏。扈氏、户氏、鄠氏、冇氏,四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另有一说,是夏启建立了夏王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地(今陕西户县),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氏,称扈氏,是扈氏的另一支来源。
  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述:“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总之,年代久远,实不可考,宜传宜信,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附_夏启《甘誓》:夏启称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第二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扈地干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间改为汉姓扈氏、干氏两种姓氏,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改蒲氏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有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名正言顺的炎黄子孙。
  蒲氏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之说。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左耳旁显)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聊斋志异》,多年以来脍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学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该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龄。蒲松龄是前清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愤感叹,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历史上有名的杰出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当然更是后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荣。
改干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间改为汉姓扈氏、干氏两种姓氏,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陕西户县:
  【扈】姓发源地:陕西户县简史【酆】(feng)《史记》所涉及户县之处,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介绍山川河流城市时涉及到的;一是阐述历史事件时涉及到的。由这些零碎的语言中,大概可以勾画出先秦时代户县的地理沿革: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一)《史记》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户县的内容主要是:  
     1.沣河、涝河:《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索隐》解释:“沣水出鄠县南。”“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意思是:泾、漆、沮、沣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音劳。水名,在鄠县界”。《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浐河、长水、沣河、涝河、泾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所以享受着名山大川级别的祭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索隐》解释:酆鄗,丰镐。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在昆明池北。”郭璞云:“镐水,丰水下流也。”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唐时曰:“八水绕长安”。
  2.酆、镐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集解》解释:“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 《正义》解释:“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周文王姬昌伐甘,迁都于酆。后来,武王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酆、沣、丰,皆一字。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汉语中,都、邺、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丰”和“沣”容易和沣水造成混乱,使用“酆”字比较合理。《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索隐》解释: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由此可见,武王姬昌将都城从酆迁至镐,但还是将文王庙立于酆。这段的内容是讲,周王朝决定在今洛阳附近建立成周,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从镐京步行到酆,进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史记·楚世家》:康王有丰宫之朝。《集注》解释:丰宫,成王庙所在也。所谓“丰宫之朝”,史书记载,周成王在酆镐之间(今户县东)辟池,筑有灵台,周康王在此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有灵沼河(河今已干涸),河岸柳树成林,春时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层雪白,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周公在丰,病,将没”,由此可见,虽然此时酆已经不是国都了,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前两年,户县撤县改区的传言风风火火,有人说改区后称“草堂区”,有人说:“西户区”,有人说:“户余区”。余以为,无论何名,“户”字断不可少,因其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包涵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们的爱恨悲欢。“户”在,则其史在;“户”在,则其史亡矣!

参考资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fd0b760101lkz4.html
        2.http://news.sina.com.cn/s/2005-04-06/00276297528.shtml  

 
标签:    户氏渊源      扈姓起源   户姓起源   族谱资料   户氏族谱   族谱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户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户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877 0 15896979783 15896979783 2014-08-10 07:49
2015 0 户氏(扈氏)家训 户姓族谱 户姓族谱 2014-03-23 22:53
3094 0 最新户姓迁徙分布 户姓族谱 户姓族谱 2014-03-23 22:50
1358 0 户氏(扈氏)家族群:群号206581853 户姓族谱 户姓族谱 2014-03-23 18:24
1007 1 找家的人 657026413 户永康 2013-07-22 20:54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