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有个徐铎铎,三十六岁读大学。”
——这是一句曾经广泛流传于盐城城乡的俚语。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听不少的老人们讲过。听便听了,也觉得有趣,却不去多想的。稍长,有了思考——徐铎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三十六岁时又是读的什么样的大学呢?虽然没弄清,但徐铎铎的名字却似乎一直在我成长的身影里晃动。
而今总算比较明白了,这是近十来年的事。
“徐铎铎”其实叫徐铎,“字令民,号枫亭,徐马庄(今马沟乡徐马村)人”——1993版《盐城县志》如是说。“他好读‘六经’、‘五子’之书,好学班马韩柳之文。清雍正元年考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任山东学政……升按察使,擢布政使,政事、文章彪炳南北”,这一段记载也颇为明晰。因为少年时代的记忆,还因为我觉得有幸和这位前辈一样喝了蟒蛇河的水而长大,读了《盐城县志》上关于徐铎的传记,使我一下子就产生了继续探索一下徐铎人生的兴趣。
徐铎是幸运的。至少,比他的前辈高邻宋曹幸运。徐铎“后住县城儒学街,门前悬‘大方伯第’竖额”。一条儒学街,区区300来米长,徐铎的居所距位于儒学街北段的宋曹故居想必很近。宋曹以书艺成名,徐铎亦“擅长书法”。他一定踏入过宋曹家的厅堂吧,一定在宋曹家的那条流觞池边流连过吧?宋曹生于明万历末年,其时朱家王朝已处于大厦将倾的没落阶段。宋曹25岁时,清兵入关。关外的虎狼之师,总得花费一定的时日去对付各地的反抗,并解决残存的南明王室,因而宋曹的前半生注定是不得安宁的。徐铎比宋曹晚出生70来年,情况不同了,天下由大乱达到了大治。生于康熙(32)年,逝于乾隆(23)年,整个人生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轮精彩——康乾盛世。兵荒马乱的烟尘沉寂了,偃武修文的气息在升腾,徐铎的人生际遇不错。
并不是所有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全都懂得珍惜的,徐铎由奋发而大获成功,当是珍惜人生的一个鲜明例子。据徐道芳著《智者言商》一书介绍,徐铎的先祖为浙江金华名门。明初,有徐国宝兄弟经昆山迁盐城,是为徐铎族人的盐城始祖。其后,虽有“徐志中举,历官番禺知县、儋州知州”的亮点。然而不管怎么说,至徐铎的祖、父辈,徐家的境况肯定是不济的了。民间传说,徐铎出身于农家,甚而具体到是农村做豆腐的人家,这一点基本可信。徐家的家道虽然几经沉浮,但重文好学之精神,总会在后辈的血脉中流淌。盐城市政协编著《盐城历史名人》书中有《翰林院编修徐铎》一文,其中说“徐铎天资聪慧,少年时期,先后在徐用锡、蔡文勤门下学习。徐、蔡二人均是李光地的门生。”(我疑徐铎随徐、蔡学习是后来之事,不在“少年时期”。)少年徐铎刻苦攻读的详细资料虽然空缺,但李光地的名声却是很大。他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且很得康熙皇帝信任。能当上他的“徒孙”,也是徐铎的人生幸事。
徐铎36岁时,为清雍正六年。其时,当在他中举之后,被选任国子监助教及考中进士之前。事实上,徐铎中举,已是30岁开外的年岁了;当国子监助教,37岁;考中进士,44岁。清代尚没有今日意义上的大学,俚语中所说之“大学”,应是《四书》中之《大学》,这一点当无疑义。徐铎36岁时,为学业的不断长进,为赴全国科考而“备战”,故反复研读和批注《大学》,是合乎情理的。徐铎显然不是少年得志,而是成才较迟,或者说大器晚成。徐铎著有《易经提要录》等三部四十七卷,在他辞世二十年之后,被收入了《四库全书》。作为著书立说之人,这也实在是一件颇有荣光之事。
盐城的这句俚语,将一个“铎”字给念叠了,多少有点儿戏谑的意味。然而,又何尝不能体现家乡人民对他的肯定、喜爱和景仰?我还以为,俚语中不提及他的官声政绩,也不提及他的著述书道,却是点出了他的年岁,突出了一个“读”字,实在有点儿意味深长。盐城从来多文士,从两汉后期的臧洪、陈琳到现代声名远播的“二乔(胡乔木、乔冠华)”,文星灿烂,光耀古今。可以肯定,他们无一不是以“读”为人生真正起点的。而徐铎的故事启迪后昆的更在于——“读”,在任何时候,都不嫌迟。
徐铎的墓园在今盐都方向村境内,我至今尚未能去瞻仰,以为憾事。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徐铎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徐铎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