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广东梅州兴宁市
出生日期:1925年
职务:
广东省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第四届政协委员、旅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中国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长。
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年幼的罗焕昌先生为了分担家庭的生存困境,到县城舅父开的京果店打工。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真诚待人,服务周到,成为舅父的得力助手。经过八载的商海遨游,他熟悉和掌握了经商的基本规律,积累了一定的从商经验。从此以后,他胸怀大志,自立门户,独立开业。抗日战争结束后,又逢内战爆发的他正欲展翅腾飞,却遭时局动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生意难以维持。
为谋生路,他告别哺育成长的故土,于1949年独闯香港创业。罗焕昌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度过的。由于当时政治腐败、邪恶横行,以致百业萧条、民不聊生,使一个幼小心灵感到“国弱民贫,任人欺负”的社会现实,于是激发起他“振兴实业以强国,为中华民族争口气”的雄心壮志。初到香港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举目所望之处,迈步所走之地,柜台所摆之物,洋货充塞,国货寥寥,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位有民族自尊心,有爱国光荣感的游子,于是把推销国货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同时,他也深知,为了实现这个宏愿,没有文化不行,没有真才实学不行。
为此,在香港闯荡一年之后,他于1951年毅然考取中专学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高级成本会计、统计、金融等专业知识,两年以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他找到了立业的法宝:依靠知识,依靠祖国,团结朋友,掌握信息,运用经济法则管理商业,以诚实取得信誉。经数年的艰苦创业,1958年开设永成国货有限公司,1960年开设大成行有限公司,以后几年,又相继发展有大华行有限公司、新梅行有限公司等,生意越做越顺手。从此,罗焕昌先生奋发图强,宏图大展,事业如日中天,终成香港的殷实商家。
有人说过:“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贤能的女人。”这话不错。在罗焕昌先生的背后,就有一个贤能的女人,她就是焕昌先生的夫人何桂清女士。何桂清女士于1928年出生于兴宁永和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幼小的时候便许给罗焕昌先生做童养媳,九岁时正式过门。她小小年纪就学会做纸扇卖钱帮补家用,15岁就到坭陂镇挑盐担去兴宁城卖。她还学会了织布、使牛耕田。邻里乡亲无不称赞她是一位勤俭持家、贤淑能干的巧媳妇。
几十年来,罗焕昌先生在香港兴家创业,无不凝聚着何桂清女士的汗水和心血。她是焕昌先生持家的贤内助、创业的好参谋。1951年何桂清女士初到香港时,焕昌先生经营的只是个小摊档,辛辛苦苦赚不了几个钱。她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不好受,便暗下决心要出力帮丈夫争口气。于是除了带孩子、做家务外,她还帮丈夫看摊档,备尝艰辛。由于夫妇俩能够同甘共苦、同心协力,又能讲究信誉、诚实经营,终于从一个小摊档经营者,发展到拥有数间公司的实业家。备受人们敬佩的是,何桂清女士在与丈夫共同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支持丈夫把推销国货和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及公益事业作为爱国爱乡的一种具体行动。他们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赞许。
事业的成功正如罗焕昌先生所说的那样:“我的企业能够有所发展,全靠‘勤俭持家、刻苦耐劳’而取得效益。”
折叠经营国货为祖国降低利润甘“吃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祖国开始在香港开拓国货市场,发动商家经营国货。罗焕昌先生十分高兴,他暗下决心,把推销国货作为自己公司的神圣职责和实业。“顶天立地”是他的“大成行有限公司”的广告词,这四个字寓意深刻,不仅标志了公司经营国产雨伞和胶鞋,更重要的是寄寓着焕昌先生的心愿:做好国货生意,让祖国早日富强,在世界上顶天立地!几十年来,罗焕昌先生与夫人何桂清女士,为在香港开拓和发展国货市场,想尽了千方百计,为国家承担了许多经销出口的繁重任务。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还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把自己经营国货的纯利率从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下降二、三个百分点。有人对他说:“你这不是让自己吃亏吗?”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纵使会吃点亏我也心甘情愿!”罗焕昌先生的言行,深得香港同行的敬佩和北京轻工业总公司以及国内香港代理公司的赞誉。他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中华进出口商会会董、香港树胶塑料鞋业商会会长、香港义安公社(现改为梅州联谊会)主席、香港嘉应商会会长等社团职务,而后又荣任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他还在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保持和发展香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时期,荣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第二届香港特区政府选举委员会成员、香港地区区事顾问会会长。
折叠爱乡报国争奉献好施乐善人称颂
1980年,他回到家乡的宁中中学,当他看到这间在上世纪40年代由罗梓材将军倡导创办的中学,因经费不足以致教学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尽如人意时,当即表示捐资100万元兴建一幢教学大楼。不久,一幢3000平方米的“焕昌教学大楼”便耸立在宁中校园。接着他又捐资28万元兴建了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宁中“佛华楼图书馆”,设立奖教奖学金10多万元,并与其他校友一起捐资36万元兴建了一幢“校友楼”。2002年他又一次捐款115万元帮助宁中中学兴建以他叔父的名字命名的“运华科学馆”,并在是年冬带领旅居在加拿大、菲律宾和香港的儿女、儿媳、女婿、侄子和孙辈们一家老少14人回乡参加该项工程的落成庆典,为的是让子孙后代增进乡情、不忘桑梓,继承发扬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1985年,梅州市经国家批准创办“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罗焕昌闻讯后非常高兴,随即捐资32万元在嘉大兴建为美化校园、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焕昌园”。1989年,为了进一步办好嘉应大学,焕昌先生又与曾宪梓、田家炳、刘锦庆、刘宇新、余国春先生等30位乡贤,发起并募集逾千万港元建造“嘉应大桥”,把收取的过桥费作为嘉大的常年办学经费。焕昌先生作为发起人之一,他带头捐了100万港元。他还先后为原嘉应教育学院、兴宁技工学校、兴宁一中、兴民中学、五华水寨中学、平远中学、宁新墩甫小学、大圳小学、爱兴幼儿园、大埔百侯文化室等捐资共达169万元,兴建了一批教育教学场所,为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时,焕昌先生对梅州“足球之乡”的建设,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自1985年以来,曾先后两次捐资举办“焕昌杯”足球赛,并先后邀请国家足球队、香港愉园足球队和省内六支足球劲旅到兴宁献技,对兴宁家乡足球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5年至1987年间,他还在梅县、五华、兴宁共捐资60万元,兴建大型足球场看台。特别是在兴宁,他除自己带头捐资40万港元和38万元人民币外,又与曾宪梓、刘锦庆、刘宇新先生等20多位乡贤筹资200多万港元,兴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集大型田径场、足球运动场、体操训练室、办公室和足球看台于一体的“兴宁体育场”。1989年梅州市创办足球中专学校,他又捐资50万元兴建了一座2189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他对体育尖子人才也极为关心,兴宁籍的国脚谢育新、郭亿军等到香港比赛,他在百忙中特设家宴盛情款待,鼓励他们踢好足球、为国争光。
资助家乡的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罗焕昌先生也不遗余力。从1987年起他先后捐建兴宁第一人民医院“焕昌楼”和“内科大楼”、兴宁中医院“桂清楼”、宁新卫生院“焕昌门诊大楼”、兴宁第二人民医院“焕昌大楼”等,金额达295万元。同时资助兴宁侨联会、华侨旅行社、图书馆、棉纺厂等单位,以及捐赠先进设备和交通工具,累计折款近200万元。他还与刘宇新先生组织发动19位乡贤筹集80万元重新修建兴宁学宫、文锋书院,其中他带头捐资20万元。
为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1992年罗焕昌倡导并动员他旅港侄子罗新文先生共同捐资65万元,兴建兴宁市第一座楼高四层、面积1065平方米的母亲堂——“花螺墩母亲堂”(含解决村道、楼内设施和活动基金)。他在这个母亲堂落成庆典会上激动地说:“我是喝花螺墩的水长大的,根在故土。我将永远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母亲!”此后10多年来,他偕同夫人几乎在每年的“母亲节”都从香港回乡与花螺墩的乡亲们举行一次极具传统教育意义的活动,共同纪念这个节日。
1994年6月8日,兴宁撤县设市。已近古稀之年的罗焕昌先生闻讯,甚为高兴,又计划着为设市献礼。12月8日下午,设市庆典在兴城隆重举行。罗焕昌先生偕夫人何桂清女士,与几百位嘉宾一起参加了捐资投资系列工程的奠基和剪彩。其中有罗焕昌先生献给该市的礼物——捐资180万元兴建的兴宁第二人民医院焕昌大楼以及宁新卫生院门诊大楼和墩甫小学的奠基典礼。
对祖国和家乡的其它社会公益,罗焕昌先生也极为关心,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如:1986年梅州水灾,1989年大兴安岭火灾,1991年华东地区水灾,他都带头捐款资助,献出一片爱心。与此同时,焕昌先生还为发动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家乡教育和各项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埔籍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在兴宁捐巨资兴建田家炳中学,罗焕昌先生在其中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功劳之大,为很多人所不知。
进入21世纪,罗焕昌先生为响应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梅州”的伟大战略,解囊义举,一如往常,为兴建“客家公园”等慨捐150万元。这位已逾80高龄的老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次用的是安度晚年的“谷种”了。高风亮节,溢于言表。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罗焕昌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罗焕昌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