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陆九渊

2008-11-06

10128次

1人

1个

0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陆九渊

宋代荆门知军陆九渊,字子静,自号象山,人称象山先生,荆门老百姓称之为陆夫子。南宋高宗绍兴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南西路抚州金溪县(今江西省抚州地区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光宗绍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湖北路荆门军(今 湖北省荆门市)知军事任内。享年五十有四。

陆夫子五岁发蒙,二十四岁参加乡试,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陆贺病逝。 三十三岁,再次乡试,以易学中举、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 四岁,春试南宫。夏五月,廷对,赐同进士出身。孝宗淳熙元年三月(公元1174年),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应吕伯恭祖谦之约会朱元晦诸公于信 之鹅湖寺。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二月,访朱元晦于南康。是年六月,丞相少师史浩荐,都堂审察升擢,不赴。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侍从复上荐,得旨与职事官,除国子正。秋初,赴国学。九月,享明堂,为分献 官。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在敕局,春祀祚德庙,为献官。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四十八岁,转宣义郎,除将作监丞。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得旨,主管台州崇道观,享受大臣"祠禄"。淳熙十五年(公元 1188 年),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朱元晦书,辩《太极图说》。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光宗皇帝即位,诏之荆门军。 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岁,得旨之荆门。秋七月四日启行,九月三日 至二泉(荆门军)。

陆夫子在荆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座山,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山。荆门城西关外的山,原名蒙山,汉代名半月山,隋代名蛾眉山,陆夫子讲学山下,更名象山。象山东坡有讲经台,台上有亭曰"仰止亭"。据《荆门直隶州志》载:"仰止亭 "三字是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公元1754年)安陆太守张世芳登讲经台,心印前贤,有感而题,意在"勖成龙以景行也 。""仰止"二字出自《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笺》曰:"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一 、象山人格:忧国忧民,无私无畏  

陆夫子上宗孔孟,振绝学于千载之后,被称为“百世大儒”,即“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521)但陆夫子却不是一般的儒,是正大纯粹之儒,他以其独特的个性鹤立于儒学之林。

陆夫子两次中举,三十四岁春试南宫,进士及第,然而他却反对科举,视科举为“场屋之累”(088);他反对佛家的出世之说,主张入仕,也做过京官,但他并不在意仕途的升迁,“无富贵之念”(088);他通晓《六经》,俊杰仰慕,学者踵至,学徒大集,但他却不主张立文字,更反对“私立门户”( 440))。他曾经说:“某少而慕古,长欲穷原,不与世俗背驰而非,必将与圣贤同归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强,谓先哲同是人,而往训岂欺我,穷则与山 林之士约《六经》之旨,使孔孟之言复闻于学者;达则与庙堂群公还五服之地,使尧舜之化 纯,被于斯民”(485)。这就是他对自己的最好说明。

陆夫子一辈子潜心读书,做学问,但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做学问为己不为外。他说:   “志道据德依仁,学者之大端。”(434)“秦汉以来,学绝道丧”(014),使他深感不安,他以“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为己任,因此,他读书、做学问,“不求声名,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441)。

陆夫子并不反对做官,他深谙儒家修齐之道,但他做官不是为发财,不是为谋求个人私 利。他认为:“自古张官置吏,所以为民”(071)。他对吏治腐败深恶痛绝,他说:“今之贪吏, 每以应办财赋为辞”,大行贪赃枉法之实;“今之贪吏所取,供公上者无幾,而入私囊者或相 十百,或相千万矣。”(072)。他特别强调辨义利,他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 两立。”(183)他以辨义利为前提,提出了区别君子人与小人的标准,他说:“大概论之,在于为国,为民,为道义,此则君子人矣;大概论之,在于为私己,为权势,而非忠于国、循于 义者,则是小人矣。”(405)他深切同情黎民百姓(即所谓小民),反对“苛征横敛”(090)。他说:“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穷困日甚一日。 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 滋。甚哉!其不仁也。…… 不能检尼吏奸,犹可恕也,事掊敛以病民,是奚可哉?”(098) 他 是彻底的民本主义者,他不仅效芹献为民请命,而且把矛头直指士大夫统治阶级。他说:“今时士大夫议论,先看他所主。有主民而议论者,有主身而议论者,邪正君子小人,于此可以决矣。今日为民之蠹者吏也,民之困穷甚矣,而吏日以横。议论主民者,必将检吏奸而宽民 力,或不得已而阙于财赋,不为其上所亮,则宁身受其罪。若其议论主身者,则必首以办财 赋为大务。必假阙乏之说以朘削民,科条方略,必受成于吏,以吏为师,与吏为伍,甚者服 役于吏。为国家忠计,岂愿此等人多也。”(099) 他主张为官者应行“大人之事”,不要做“小人”,要为善为公,不要为恶为私。“大人之事,至公至正,至广大,至平直。剖蠡管之见, 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183)“为善为公,则有和协辑睦之风,是之为福。为恶为私,则有乖争陵犯之风,是之为祸。和协辑 睦,人所愿也,乖争陵犯,人所恶也。”(249)

陆夫子一生为官的时间不长。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除国子正,后入敕局,迁敕令所删定官;十三年(公元1186年)转宣义郎,除将作监丞,后被排挤出京,主管台州(今浙江临海县)崇道观。前后五个年头。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除知荆门军,绍熙二年(公元 1191年)九月,始领荆门军事。在荆门知军任上仅一年另三个月又十二天。加上淳 熙元年(公元1174年)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未到任)以及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的时间,总共不过七、八年。 时间虽然短,但却充分展现了他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一代名臣的人格风范。做京官时,上殿轮对五劄、读究武略、论医国, 言辞犀利,切中时弊;任荆门知军时,在政治、军事、地方治安以及繁荣商旅、整顿税收诸 方面,卓有建树。特别要提及的是他对除知荆门军的态度。在陆九渊心目中,只有国家和人 民。荆门是次边之地,备战、抗击金人南侵,是“疾速之任之命”,不得懈怠;学后世贤者“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耳”,忧国忘家,无所畏避。他在《与罗春伯》的信中说 : “某夏中拜之任之命,适感寒伏枕,幾至于殆。月余少苏,又苦肠痔。”((187)他是带着重病来荆赴任的。在荆门知军事任内,旧病复发 ,血疾大作,与世长辞。陆九渊知荆门军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他的人格的光辉写照 。

二、象山哲学:发明本心,堂堂地做个人  

陆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认为人生天地间,与天地并为三极,人字不可轻,必须大做一个人,“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447)他以如何“堂堂地做个人”为前提,提出了“本心说”,主张“先立乎其大者”(142)。他的哲学,后世依此称之为“心学”。

正心立志、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堂堂地做个人是象山哲学核心。如何正心立志?其主要 内容包括弘道、辨义利、辟异端邪说、发明本心等。

    l、弘道

什么是象山哲学所说的“道”?

陆夫子引《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029) 这里天、地、人并立,代指宇宙万物,“天道、地道、人道”之“道”乃宇宙万物本质性法则(性命之理) 。这个“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陆九渊说:“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009)“天地顺此 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132)

为什么要弘道?

“道”既是宇宙万物本质性的法则,就需要人象“天地顺此而动”一样去遵循。然而在现实中,人有贤愚、智不肖,有君子有小人。有些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这就需要弘道。 陆夫子说:“道之不明,天下虽有美材厚德,而不能以自成自达,困于闻见之支离,穷年卒岁而无所至止。若气质之不美,志念之不正,而假窃傅会,巨食蛆长于经传文字之间者何可 胜道?”(013)

    2、 辨义利

辨义利是区别君子人与小人的试金石。 陆夫子认为“为国、为民、为道义”的是君子人;“为私己、为权势”的是小人。士大夫统治阶级中,“主民而议论者”是“为国、为民、 为道义”的君子人;“主身而议论者”是“为私己、为权势”的小人。

辨义利,并不是不讲个人利益。陆夫子主张“尊德性”,但并不主张用“道德理性”去剥蚀人的主体权利意识。他说:“古人通体纯是道义,后世贤者处心处事,亦非尽无礼义, 特 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耳。后世所以大异于古人者,正在于此。”(424)陆夫子所反对 的是贪吏,是“受成于吏,以吏为师,与吏为伍,甚者服役于吏”的封建士大夫阶级中“其主身议论者”。通俗地说,陆夫子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心先主乎利害,而以礼义行之耳”。

    3、辟异端邪说

陆夫子说:“道丧之久,异端耶说,充塞天下,自非上知,谁能不惑?”(011)因此他认为要正心立志,必须辟异端邪说。什么是异端?异端并非专指佛老,他说:“子先理会得同底一端,则凡异此者,皆异端。”(402)也就是说凡有害于弘道、正心立志的都应当批判。对此, 陆九渊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他说:“风俗驱人之甚,如人心不明,如何作得主宰。吾人正当障百川而东之。”(457)

    4、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是正心立志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本心”?象山哲学关于“心”有三个概念:心(人脑)、心之所为(心理)、本 心(一种心理形式)。“本心”即“仁义之心”。仁义即人道。人与天、地并为三极,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宇宙万物本质性法则。仁义之心就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与天道、地道合一的社 会伦理道德(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又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以陆夫子称之为人之“本心”。  

由于“本心”是与天道、地道合一的人道在人心中的反映,所以它“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441)也正因为如此,人如果能保有本心,便能大做一个人。人如何才能保有本心?陆夫子提出了“贵学、尽心”和“反而求之”的主张。陆夫子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149)通过学习,穷“人道”之理义(贵学),以此保有本心(尽心)。所谓“反而求之”是求放失之心。“人心不能无蒙蔽,蒙蔽之未彻,则日以陷溺”。(008)“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011),本心便放失之耳。本心虽然可能放失,但并不会泯灭,“良心之在人,虽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尽亡也。”(377)因而,为保其本心必反而求之。“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373)。对放失之心,“诚能反而求之, 则是非美恶将有所甚明,而好恶趋舍将有不待强而自决者矣”(377)  

贵学、尽心、求放心就是发明本心。“发明”,即“发而明之”,意即“启发、开扩”。 人的“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的本心,虽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贵学、尽心。若有放失,一定要反而求之。只有如此,才能保 有本心。  

为什么要发明本心?发明本心就是先立乎其大,“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142)。如是,人才能保有其与天道、地道合一的仁义之心,才能与天、地一样无私无畏, 堂堂地做人,做“大人”而不做“小人”。  

三、研究象山:心通意解,着着就实  

陆夫子是一代哲学宗师。在宋儒中,他以“一意实学,不事空言”(160)独树一帜,其“学问无他,只是一实。”(399)  

陆夫子的学说,可以用“为学”、“明道”、“察理”、“立心”、“做人”十个字来概括,落 脚点是做人,做大人。做人“不可以无所主,尤不可以主非其所主。”(373)人如何主其所主?这就要为学、明道,就要立心。为学是明道的基本途径,明道是立心的前提。如何才能 明道?只有察理才能明道,“天下事事物物只有一理,无有二理,须要到其至一处。”(453)若“到其至一处”,自能明道。为了使人能主其所主,他提出了“本心说”,主张“先立乎其大者”。有人说他“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他以为确实如此。(400)如果孔子以仁、子思以诚、孟子以善发明斯道,陆夫子却是以 心发明斯道。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就是立心。“人不肯心闲无事,居天下之广居,须要去逐外,着一事,印一说,方有精神。”(455)若心官不旷职,思则得之,得其理明其道也,人便能主其所主,堂堂地做个人。所谓“本心”,就是人心逐外、照物、思则得之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感情:仁义,此心也;四端,此心也 。“心”是思维器官,仁义、四端是天下正理 。  

陆夫子一生著述不多,主要是书信和与门人谈话的语录。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其内容都落在一个“实”字上。他认为“一实了,万虚皆碎。”(448)“千虚不博一实”(399)。“实”就是“真实无妄”,亦即“实理实说”(458)。“实理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  

中国古代哲学发端于上古先民的卜筮记录。这些卜筮材料涉及祭祖、战争、生产、婚姻、天灾等方面的情况。随着卜筮材料的积累 、整理 ,逐渐抽象化、哲理化,人们形成了对 宇 宙万物的一些认识,比如天人关系、宇宙生成等问题便被提出来了。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哲学家当是老聃、老莱子、孔子,最早的学术派别到当推洙泗学派。《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 。”又《老子 传》:“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庄子·天道》云 :“孔子……往见老聃。”又《则阳》云:“老莱子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依此,老聃、老莱子当长于孔子,后者师事前者。孔子讲学于洙泗 ,“洙泗门人,其间自有与老氏之徒相通者,故记礼之书,其言多原老氏之意。”(407)“洙泗门人”指仲尼弟子及门人。洙泗学派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学术派别。1993 年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一号墓出土了大批楚简,有学者考证,墓主为陈良。①《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陈良的弟子陈相与孟子同时, 陈良当与子思及其门人同时或者更一些。从“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来看,当属于洙泗学派。从墓中出土楚简的内容来看,属于陆夫子所说的“与老氏之徒相通者”。如果说出土楚简是陈良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其中的内容与他的学术思想相一致。郭店楚简中被研究者认定为儒 家 或是道家的作品,互相之间是包容涵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洙泗时期,至少可以说儒道之间有相通之处,或者说,孔子曾师事老聃、老莱子,洙泗儒学是融老氏之学的集大成者。准确地说,中国哲学从老聃、老莱子、孔子到洙泗学派,并没有什么道家和儒家之分,至少不是那么壁垒森严,如同水火。战国中晚期以后,儒道分离,经过魏晋、南北朝,佛教传人,到了宋代,儒道释三足鼎立,三家各有其说。“大抵学术有说有实昔之有是说者,本于有是实”(016),不管是 早期儒家,或是早期道家,都是以“实”为根本的。陆夫子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实学”传统。是中国哲学中“实理实说”的杰出代表 。  

中国宋代哲学中,“儒者有儒者之说,老氏有老氏之说, 释氏有释氏之说”(016),但三者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张,虽然互相之间也有批评,儒家辟佛老之风已不如唐代之盛。宋代儒学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易学被广泛重视,二是虚见与实见之争。首先,被称为“宋明道学创始人”的周敦颐,率先研究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周敦颐的哲学被视为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②其次是张载,易学论著《易说》、《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也“对《周易》做过深入的研究”。③朱熹也十分重视易学,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敦颐《太极图说》本和《通书》本,都是经朱熹整理、订正过的。朱熹著有《周子太极通书后序》和《再定太极通书后序》。陆夫子对易学是十分精通的。陆夫子解试、省试都是提交的易学论文,解试论文题目为《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省试论文题目为《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这两篇论文使他名震行都,诸贤从游,“朝夕应酬问答,学者踵至,至 不 得 寝 者馀四十日。”(487)  

《易经》是儒家的经典,然而周敦颐的《太极图》却得之于道家。《宋史· 朱 震传》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 ,放传穆修,…… 穆 修 以 太 极 图 传 周 敦 颐,敦颐传程颢程颐。”陈抟,宋代真源人,字图南,五代后唐长兴中举进不第,曾隐居武当山、华山,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024)依此看来,儒道释三足鼎立的宋代,儒、道、释也是互补的。陆夫子,是正大纯粹的儒家,他对道家、释家也有批评,但更多的是“辟时文”。他反对“今世儒者类指佛老为异端”(423),他认为“天下正理不容有二。 若明此,天地不能异此,鬼神不能异此,千古圣贤不能异此。若不明此理,私有端绪,即是异端,何止佛老哉?近世言穷理者亦不到佛老地位,若借佛老为说,亦是妄说。其言辟佛老者亦是妄说。”(194)  

宋儒之间的“虚见与实见”之争, 反映了对中国哲学的实学传统的继承问题。陆夫子认为“今天下学者唯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489)不管是儒者、老氏,还是释 ,“昔之有是说者,本于有是实,后之求是实者,亦必由是说。故凡学者之欲求其实,则必先习其说。既习之,又有得有不得。有得其实者,有徒得其说而不得其实者。说之中,又有浅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纯驳,实之中亦有之。凡此皆在一家之中,而自有辨焉者也。论三家之同异、得失、是非,而相讥于得与不得,说与实与夫浅深、精粗、偏全、纯驳之间,而不知其为三家之所均有者,则亦非其至者矣。”(016)陆夫子与朱子之间“辩《太极图说》”就是“虚见与实见”之争的集中反映。陆夫子继承“实理实说”的中国哲学传统,认为朱子的“无极而太极”是 虚见妄说。辩论的深人,进一步涉及到对“道”的理解问题。 朱子认为“太极”是道,“阴阳”是器;陆夫子认为“太极判而为阴阳,阴阳即太极也”(282),“阴阳”是道不是器。“道 者,天下之所由,而圣人则能知之。器者,天下之所利,而圣人则能制之。由其道而利其器, 在一身则为有道之人,在天下则为有道之世。”(505)陆夫子竭力反对朱子“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其实质是反对“太极”宇宙本体论,主张“阴阳即太极”的天地变化论。陆夫子说 :“太极者,实有是理。”(023)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虚灵不可捉摸的。在宇宙生成问题上,陆夫子与朱子针锋相对,陆夫子认为“太极固自若也”(023),“太极判而为阴阳,阴阳播而为五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奇天数,阳也;五偶地数,阴也。 阴阳奇隅相与配合,而五行生成备矣。”(281-282)陆夫子明确指出所谓“无极而太极”乃老氏之学,并对今本《老子》中的高远玄虚之论进了批判。陆夫子说:“老氏以无为天地始,以有为万物母,以常无观妙,以常有观窍,直将无字搭在上面,正是老氏之学,岂可讳也?惟其所蔽在此,故其流为任术数,为无忌惮。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028)  

陆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是一代宗师,其学问博大精深。作为曾经接受陆 夫子直接教育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人格精神,而且要深人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保有人的“至大、至 刚、至直、至平、至公”的本心,做一个正大纯粹的人。

注: 

△文中引文后的三位数为《陆九渊集》页码 。 

①姜广辉.郭店一号墓墓主是谁.人民政协报 ,1998年8月3日 第三版.

②③张立文、默明哲.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济南:齐鲁书书社,1981.  

原载《荆门社会科学》2000年第三期

标签: 陆九渊   陆姓   名人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陆九渊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陆九渊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