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艾国祥(1938~ ),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2月17日生于湖南益阳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我国“嫦娥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的要职.曾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委员兼太阳物理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兼怀柔基地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磁场与速度场观测和研究”重要项目组长,国际天文协会第10委员会组织委员,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中美太阳联测”、国家科委与日本文部省合作协议项目“中日太阳物理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
理论成果
一、采用独创性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对太阳进行观测,并与美国、日本、独联体开展了联合观测,发现耀斑前兆红移、黑子半影亮纤维磁场强300高斯、色球磁场反变和磁纤维、磁超米粒寿命由20小时改写为70至90小时、网络磁元特征、对消磁结构、耀斑矢量场特性等一系列新现象。一些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二、在物理学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提出了挤压无力场耀斑模型,论证了与磁剪切同等重要的磁挤压概念,严格定义了磁剪切和磁挤压。这个够解释耀斑前兆红移并得到最近“阳光”X射线卫星资料的支持及获得数字模证实;提出了利用VB=0,利用双层磁场,解决横场180不确定性的理论并获得法国以色列的应用;从观测中提出了磁场与速度场牲在耀斑过程中的等效作用,发展了全日面磁场外推全球磁场的模型。
三、发展了太阳磁场的测量方法,将太阳磁场测量的发展连续地推进了三代,找出了推进太阳物理仪器发展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了和正在实现从第四代至第六代太阳磁场观测仪器的发展。第一代是点源、强场(1908年美国);第二代是点源、(1953年美国);第三代是线源(1972年美国);第四代是面源视频系统(80年代美国和中国);第五代是视频、多线、立体系统(90年代中国);第六代是视频、多线、Stokes轮廓系统、多物理量同时测量(正在研制,中国)。这些发展将三维空间的太阳磁场结构观测和研究奠定基础。发展了消除量化误差的理论并应用于太阳磁场测量。目前日本、美国和西欧都在研究采用上述系统发展空间和地面的太阳磁和速度场观测,1966年开始艾国祥提出研制太阳磁场望远镜(第四代,提出时尚无第三代),研制过程中负责提出原理,并负责总体和总调,取得成功。该的总效率比第二和第三代分别提高1000000至1000倍,因而有极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高灵敏度,而且该系统比美国同类系统的功能多一倍,具有能测色球磁场和速度场的功能,其总体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曾获1988年度国家进步奖一等奖。1984年提出多通道滤光器,并于1986年开始研制这种具有独创性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属于第五代太阳观测仪器),共14个CCD同时工作,能同时获得9个层次的太阳磁场,目前已逐步投入运转。最几年又提出两维实时偏振光谱仪(属第六代,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进展),并正运用该仪器1米口径的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预研究,可望在太阳物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实现进一步的推进。
四、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了国际间的科学合作,除了与美国、日本和独联体之间开展了合作观测研究外,苏联、韩国、印度、欧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曾前来开展观测研究。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艾国祥(1938~ ),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2月17日生于湖南益阳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我国“嫦娥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的要职.曾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委员兼太阳物理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兼怀柔基地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磁场与速度场观测和研究”重要项目组长,国际天文协会第10委员会组织委员,美国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中美太阳联测”、国家科委与日本文部省合作协议项目“中日太阳物理合作”中方首席科学家。
理论成果
一、采用独创性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对太阳进行观测,并与美国、日本、独联体开展了联合观测,发现耀斑前兆红移、黑子半影亮纤维磁场强300高斯、色球磁场反变和磁纤维、磁超米粒寿命由20小时改写为70至90小时、网络磁元特征、对消磁结构、耀斑矢量场特性等一系列新现象。一些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二、在物理学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提出了挤压无力场耀斑模型,论证了与磁剪切同等重要的磁挤压概念,严格定义了磁剪切和磁挤压。这个够解释耀斑前兆红移并得到最近“阳光”X射线卫星资料的支持及获得数字模证实;提出了利用VB=0,利用双层磁场,解决横场180不确定性的理论并获得法国以色列的应用;从观测中提出了磁场与速度场牲在耀斑过程中的等效作用,发展了全日面磁场外推全球磁场的模型。
三、发展了太阳磁场的测量方法,将太阳磁场测量的发展连续地推进了三代,找出了推进太阳物理仪器发展的技术方法,从而实现了和正在实现从第四代至第六代太阳磁场观测仪器的发展。第一代是点源、强场(1908年美国);第二代是点源、(1953年美国);第三代是线源(1972年美国);第四代是面源视频系统(80年代美国和中国);第五代是视频、多线、立体系统(90年代中国);第六代是视频、多线、Stokes轮廓系统、多物理量同时测量(正在研制,中国)。这些发展将三维空间的太阳磁场结构观测和研究奠定基础。发展了消除量化误差的理论并应用于太阳磁场测量。目前日本、美国和西欧都在研究采用上述系统发展空间和地面的太阳磁和速度场观测,1966年开始艾国祥提出研制太阳磁场望远镜(第四代,提出时尚无第三代),研制过程中负责提出原理,并负责总体和总调,取得成功。该的总效率比第二和第三代分别提高1000000至1000倍,因而有极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高灵敏度,而且该系统比美国同类系统的功能多一倍,具有能测色球磁场和速度场的功能,其总体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曾获1988年度国家进步奖一等奖。1984年提出多通道滤光器,并于1986年开始研制这种具有独创性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属于第五代太阳观测仪器),共14个CCD同时工作,能同时获得9个层次的太阳磁场,目前已逐步投入运转。最几年又提出两维实时偏振光谱仪(属第六代,这是一项开创性的进展),并正运用该仪器1米口径的空间太阳望远镜的预研究,可望在太阳物理的观测与研究方面实现进一步的推进。
四、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了国际间的科学合作,除了与美国、日本和独联体之间开展了合作观测研究外,苏联、韩国、印度、欧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也曾前来开展观测研究。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艾国祥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艾国祥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