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YANG  

2008-03-06

966373次

4人

6个

304个

23041人

89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山西發籍太原府麻城縣孝感鄉。當時由楊寶同長子楊震路過太原府,有打獵人持槍把一隻黃雀左腿打傷由楊寶帶囬家中把黃雀左腿治好後于九月九日登高期中把黃雀放走后変黃衣童子來結草含環,持有黃金白銀來報達楊寶。在當時楊寶口言非里之財不可妄想,請將黃金白銀拿轉以免別人知道不便。楊寶口言千金不欲萬言不可不受四知金,當時黃衣童子言道我倆人知道。    楊寶談有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從此以後楊氏基業呼之為四知堂是也泓濃郡耶

當今天子封為楊氏基業後代子孫瓜瓞之綿綿螽斯之蟄蟄楊氏四知介氣清白傳家


    2、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三、 历史名人


1杨荣:(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即位,入文渊阁,令更名荣。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后佐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卒谥文敏。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


2杨炳:荣泉州晋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官左司谏,尝论治赃吏当自大吏始。太学生砀宏中等六人因指责朝政受罚,炳上书辨其冤,被诬结党为奸,出知泉州。以宝谟阁直学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说》、《礼记解》、《西掖稿》、《谏垣存稿》等。


3杨炯:(650-693?) 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


4杨简:(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等。宁宗嘉定初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官终宝谟阁学士。卒谥文元。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


5杨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早年家贫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以荐入翰林与修《太祖实录》。寻试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编修,入内阁,参机要。先后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内阁为辅臣达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廉能为天下称。又善知人,于谦、周忱、况钟之属皆为所荐。卒谥文贞。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6杨文会:(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县人,字仁山。自幼读书,不喜科举。博学能文,兼通老庄。二十七岁于病中读《大乘起信论》,遂属意佛学。处移居南京,创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曾至伦敦、巴黎。协助日本编辑《续藏经》, 并供给密教典籍。与英人李提摩太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宣统二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担任主讲。编写《大藏辑要目录》。


7杨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8杨守谦:(?-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


9杨安辨:清洒河南祥符人,字为山,一字巽行。乾隆时贡生。父杨圣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胜供应,赔累罢官,留秦州不能归。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数年,六十岁时方好。从此闭门著书。有《瓢斟集》、《陇西杂记》、《清华志》等。


10杨秀清:(约1820-1856)清广西桂平县人,原名嗣龙。以种山烧炭为业。后参加拜上帝会。道光二十八年,太平军人心不安时,假托天父下凡附体,从此取得会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时,封东王、九千岁,节制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与西王萧朝贵发布《奉天讨胡檄》。其军令严明,为将士所服。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后居功自傲,传有逼封万岁之事。韦昌辉以天王密诏为名,发兵围东王府,秀清与家属部众悉遭杀害。


11杨敬之:唐虢州弘农人,字茂孝。杨凌子。宪宗元和二年进士,平判入等。历迁屯田、户部二郎中。后任检校工部尚书,卒。尝作,《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播,李德裕尤咨赏。性爱士类,雅善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


12杨乃武:(1841-1914) 浙江余杭人。字书勋、子钊。同治举人。1873年被诬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谋杀毕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两告御状,得夏同善等相助后洗冤。释后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


13杨子荣:(1917-1947) 山东牟平人。名宗贵。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林口杏树村只身深入匪穴,说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荣立特等功,并评为战斗英雄。1947年初,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树沟战斗中牺牲。后被东北军区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有关战斗事迹被写在小说《林海雪原》及京剧《智取威虎山》中。


14杨开慧:(1901-1930) 女。湖南长沙人。原名杨霞,字云锦,幼名霞仔。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创办农民讲习所。大革命失败后,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长沙壮烈牺牲。今板仓有其塑像。

15杨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长沙人。原名毓麟,字笃生。光绪二十四年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教席。1902年留学日本,先后与黄兴、陈天华等发刊《游学译编》;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组织暗杀团,加入华兴地、同盟会。1907年与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学英国。1911年6月13日,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邻。

16杨虎城:(1893-1949) 陕西蒲城人。原名忠祥。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参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蒋介石,逼将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解决后,被蒋迫令离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为蒋长期监禁。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夫人谢葆真先予被害。

17杨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川、沪等地从事学生运动。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宣传部长等职。1933年后,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斗争》编辑,党校副校长,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长征。之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军委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职至中央军委常、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届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四哥闇公。

18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作家。早年在哈尔滨谋生,并攻读英文及中国古黄文学,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创办北雁出版社。1939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随时八路军转战于各地,从事文艺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解放后,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协。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转入中国作协。历任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关之夜》、《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杨朔散文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月黑夜》、《北线》、《锦绣山河》、《三千里江山》、《杨朔短篇小说选》等。

19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20杨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22杨深秀:清末人,光绪进士,戊戌政变发生后,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杨贵妃:名太真,小字玉环。深得唐玄宗宠爱,以容貌美丽闻名于世,通晓音律。

24杨姓称帝王者有十几人,先后建立有隋、吴等政权。唐代杨氏任宰相者11人。

 四、“四知堂”的来历(安徽灵璧四知堂廿三世杨志伟提供)
  东汉著名廉吏杨震(字伯起,生年无考,卒于公元124 年,东汉弘农华阴人),在赴山东莱阳任太守经昌邑县时,昌邑县令王密趁夜怀揣十金送给杨震,杨震十分不悦地说:“过去我推荐你做官,是因为我了解你的为人,如今你却不解我的为人啊!”王密俯在恩人耳边诡秘地小声说:“我怕别人看见,特地选天黑时送来。你放好了,这事谁也不知。”杨震闻言怒吼:“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谁也不知呢?”王密无言以对,只好收起黄金揣在怀里羞愧离去。杨震的平生正气感动了上天,在他死后,飞来一只一丈多高的大鸟在他的灵枢前哭泣不停,完葬后才腾空飞去。为此,当地百姓在杨震的墓所立下一个石鸟像,后来又在山东莱阳建“四知堂”,以示纪念。
五、迁徙分布(杨志伟提供)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冯翊(今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省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六、【杨姓宗祠通用对联】(杨志伟提供)

〖杨姓宗祠门楣题辞〗

清白传家    四知家风    关西世第    四杰传芳

   
上述前三种题辞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198684《人民日报》曾有专文,嘉彰杨震家风

    “
四杰传芳为杨、王、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骆宾王(浙江议乌人,文学家)、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杨炯《从军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
四知家声。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
三喜足荣。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扬敬之,擢为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时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
三喜同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杨敬之。

才称敏捷;
世济经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下联典出明代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
三喜同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关西世泽;
江东家声。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人称关西夫子

家传清白;
世济经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明·杨士奇。

摘星见志;
立雪表恭。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宋太宗实录》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号称西昆体;又以骈文著名。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先生。先后跟从程颢、程颐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
望出弘农。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杨侯。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为弘农华阳人。

鱣堂集庆;
雀馆呈祥。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下联典指东汉·杨宝,尝救一黄雀,传为西王母使者。

〖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
进士第一名。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代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
三公世泽长。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后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达三公。一次,他路过昌邑,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怀金十来送给他,他不接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道。他斥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叫作无人知道!王密羞惭而退。他做高官后,全家人生活都很俭朴,有人劝他置、产业,他说:让后代被人称清白吏的子孙,把这留给他们,不也很厚吗?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佳气生朝夕;
清言见古今。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
贵妃可壮门楣。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代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
图书生东壁之光。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凤律更新占四始;
雀环依旧卜三分。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三相贤名齐凤阙;
千金诗价重钟山。
——
周师廉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师廉题浙江省诸暨金堂村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杨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初任编修。永乐年间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受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建文年间进士,任编修。永乐年间侍皇太子,官洗马,后因故下狱;仁宗时获释,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入内阁,官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凤阙,汉代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下联典出明初诸暨人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祠开苕左新门第;
村纪关西旧世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东岸湖州城内;下联典出本支杨氏源于东汉杨震家族。

四知清操惭贪吏;
千古文坛重草玄。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杨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
易俗移风万户新。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杨姓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
云中旭日吊英贤。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
杨芳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
杨继盛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明·杨继盛自题联。
   
鲁冠千军称无敌;
声威万代佩长城。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杨家祠堂联。



〖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
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
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
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
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
杨沂孙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杨沂孙,字舆,道光举人。善篆书。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
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家喻户晓的宋代杨家将。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
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
——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宋代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兴宁杨氏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异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顽强斗争的一面外,还有仁爱处世、以礼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处世哲学,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以为本,以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爱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风尚。我们进入客家村寨调查,主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们认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在此联的主张,劝人以和为贵,处世更为直截了当。

七、【杨姓典故、趣事】】(杨志伟提供)


〖歧路亡羊〗
    “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
   
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
   
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一衣带水〗
    “
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后主纪》。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8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
   
公元588年,杨坚派了50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
   
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一丘之貉〗
    “
一丘之貉源于《汉书·杨恽传》。
   
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丞相杨敞的儿子,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有功,升为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为官清廉,虽然自己很有才干,但是并不恃才傲物,还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别人,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也会毫不留情地去批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单于被人刺杀后,便慨叹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给他拟订了治国的良策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时候,任用小人,残害忠良,最终处取灭亡。如果秦二世能够亲近贤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许还能保持到现在。总而言之,古代和当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
   
后来太仆戴长乐谓杨恽谋反,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上面所说的话,谓其借此表示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斩之刑。
   
后来,人们用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一样的恶劣,属于同一类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杨朱的为我思想〗
   
这些逸民隐者之流,是道家的前驱。他们还只是各自随时地发泄一些牢骚,发表一些对新社会不满的言论。他们的思想还没形成为一贯的学说。他们的行动也基本上是个人的,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派。
   
首先为他们创立一种学说、一个学派的人是杨朱。
   
杨朱本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很少。他的名字,见于先秦各书里,也有不同。《庄子》里所说的阳子居,《吕氏春秋》所说的阳生,都是他一人。照传统的说法,他是春秋末老聃的学生,也有说他是战国时人。
   
传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从战国初期思想斗争的情况看,道家思想的出现总在墨翟以后。在《墨子》中看起来,墨翟所批判的仅只是儒家。可见当时还只有儒墨二家展开斗争。道家的出现,应在以后。
   
《淮南子》说: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汜论训》)这里所说的次序,就是历史的次序。在孟轲的时候,杨朱已有很大的影响。孟轲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他要辟杨墨。从当时阶级斗争的观点看,他辟墨是奴隶主阶级与小生产者阶级矛盾的表现,而辟杨则只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辟杨是因为孟轲看来,杨朱所代表那一派,同隐者、逸民一样,只注意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消极反抗。
   
杨朱的中心思想,照孟轲所说的,是为我。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不二》篇)阳生就是杨朱,贵己就是为我。
   
大概杨朱一派有不拔一毛不利天下的口号。这个口号可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他就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样,他还是不干。另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全世界就可以都受到利益,这样,杨朱还是不干。前者是韩非所说的解释,是轻物重生的一个极端的例;后者是孟轲所说的解释,是为我的一个极端的例。两个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各说明杨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
   
孟轲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在《庄子》书中,也是杨、墨并称。《骈拇》篇说杨墨是骈于辩者。《胠箧》篇要钳杨、墨之口。可见杨朱和他这一派的人长于辩论,而且辩论的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多的辩论,支持他们的为我的一贯的理论。
   
在《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审为》这几篇中,保存有些辩论,其内容就是像这些题目所表示的。我们可以相信,这些辩论是杨朱一派的学说。因为韩非称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人为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也说:杨朱全生葆真。《吕氏春秋》这几篇,正是讲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用这几篇作讲杨朱这一派学说的资料。当然其中有许多是后来的发展,不是杨朱本人的著作。至于《列子·杨朱》篇虽然标明是杨朱的学说,但是《列子》全书都晚出,不足为据。
   
照这几篇所说的看起来,杨朱派所重的就是生命。的根本就是即身体。杨朱派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的养生,也就是养身。物也者,所以养性(生)也,非以性(生)养也(非下原有所字,依俞樾校改)。(《吕氏春秋·本生》)。《吕氏春秋》说:要帽子是为的头,要衣服是为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任何人都知道是不应该的。因为头及身是所为,帽子及衣服是所以为。照这个例子推起来,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为》)。身是主体,一切都是为的它。一个人的身,就为他的。为身就是为我。从这个前提出发,可以得到如韩非所说的,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结论,也可以得到如孟轲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结论。
   
杨朱派认为生命的内容是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情欲》)人在生活中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吕氏春秋》引子华子说:有全生,有亏生,有迫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高诱注:半也。)得其宜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他说:屈服、羞辱都是人所甚恶者。迫生不若死。死是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贵生》)从阶级斗争的情况看,这也就是说,宁可死也不愿向新兴地主阶级屈服,不接受地主阶级给予他们的耻辱。这是没落奴隶主以死为反抗的思想。
   
但是,满足欲望也要有节制,不然的话,就要伤生命。《吕氏春秋》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情欲》)这是说,耳须能享受好的声音,眼须能享受好的颜色,口须能享受好的味道,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与死没有分别了。但是要想长久生活,长久享受这些享乐,必须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不要早死,所以要在很早的时候就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用太过。这就要及早懂得吝啬,这就是所谓早啬。同时为了保持生命,对于欲望要及早的克制。
   
《列子·杨朱》篇引杨朱的话说: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照孟轲、韩非关于杨朱的评论看起来,这一句话可能是杨朱的思想。这一句话说明,杨朱的为我的思想,是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他的政治思想。
   
在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各个阶级都企图用它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使社会合乎它的阶级利益的要求。这就是各以其道易天下易天下就是改造社会。
    “
人人不利天下,可能解释为,每人都不作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也都不作有害于自己的事情。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最能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谁也用不着管谁,谁也管不了谁。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这只是道家的人所幻想的一种生活。他们都赞美这种生活,认为是至治。如果这就是至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便是至乱
    “
人人不利天下也可能解释为,每个人都不争权夺利。杨朱认为,当时天下大乱,主要的是因为人们争权夺利,如果谁都不争权夺利,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杨朱企图以这种思想反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
   
无论照哪一种解释,都可以说明杨朱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上的代表。
   
专就全生保身,满足欲望这一点说,也是有困难的,困难在于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互相矛盾的。究竟满足哪一种欲望好呢?杨朱一派认为要早啬,要克制,但也可能有另一种想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眼前的欲望的最大的满足,不需有任何限制,从而倒向纵欲主义。
   
荀况说:有一派人,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魏牟也。(《荀子·非十二子》篇)魏牟就是《吕氏春秋》和《庄子·让王》篇所记载的中山公子牟。公子牟问詹子:明知道应该重生轻利,可是自己不能克制自己,怎么办?詹子说:不能克制就随便好了。既不能自制,又勉强不随便,那就是受了两层伤了(《吕氏春秋·审为》)。《庄子·盗跖》篇更进一步发挥了这样的思想。照这篇所说的,跖告诉孔丘说: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这些话只是道家借跖的口说他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这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一种纵欲主义的思想。《列子·杨朱》篇所讲的杨朱思想,正是这种思想。这并不是杨朱本身的思想,但也是从为我发展出来的。为我的思想,可以从贵生发展到它的反面,从贵生转化为找死。



〖杨贵妃复活日本国〗
   
杨贵妃(719-759年),本名杨玉环,是隋朝名臣杨汪的四世孙(应为五世孙女),本弘农华阴杨氏,后曾祖杨J顷徙居河东,这支杨姓人又称为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杨氏。贵妃约在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改由叔父杨玄墩抚养。她天生丽质,又聪颖好学,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机智警敏,善解人意。唐玄宗于天宝四年(745年)八月初六日正式册立她为贵妃。
   
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结合后,爱情生活还是过得很美满称心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贵妃与玄宗等人弃皇宫而逃。次年715日行至马嵬坡,军队发生哗变,指名要玄宗处死她。年38岁。
   
有人甚至考证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原是杨贵妃的后代。相传,在日本,姓八木的人很多,许多人将八木写成杨贵。有人认为,八木家族和杨贵妃也许有血缘关系。据日本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记载:杨贵妃在长安大乱后逃到扬州,东渡日本。日本山口县、向津县半岛的久津,就是她搭船到日本的第一站,至今还有一处名为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当地人人都能告诉你详细的地点。
   
还传说杨贵妃是名古屋热田大明神的化身。据说唐玄宗要讨伐日本,大明神化为绝世美女,前来唐土,迷倒玄宗,使其忘却了攻击日本的计划。这位绝世美女就是杨贵妃。她在马嵬坡缢死后,灵归热田。如今,热田神宫境内东北角有清水社(俗称清水神),长满了青苔地的石台,或者靠北进内云见山台地的古老台阶,据说是杨贵妃灵墓地的遗址。早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就有了这种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杨修之死〗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受学于本县即今福建将乐及邵武一些名士之门。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元丰四年(1081年),受任徐州司法。适逢当时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即在今洛阳等地设馆讲孔孟儒学,杨时认为这是机会难得,于是辞掉徐州司法的官职,毅然偕同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师徒相见恨晚,配合默契,相互切磋,深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严冬的一天,杨时与同窗游酢去拜访先生程颐。程颐正在小睡。杨时和游酢不愿惊扰老师午休,二人便冒着严冬的风雪站立门外等候。几个时辰之后,程颐醒来出门一看,雪下了三尺多厚,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后学者被他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这段趣闻不胫而走,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不是六斤半〗
   
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
   
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
   
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
六斤半
   
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腊月何处有蛇咬〗
   
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
   
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天?还是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
   
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
   
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浴狗日〗
   
民间传说:三月三日为浴佛日,六月六日为浴狗日。
   
有一年的三月三日,一位客人来拜望杨南峰,杨南峰因正在洗浴,没有接见他。客人不理解,认为杨南峰太傲慢无礼,寻思着以后报复他。
   
同年六月六日,杨南峰去回访这位客人,这位客人也以正在洗澡为由而拒绝接见他。杨南峰忽然想起他这是在报复,便在客人的墙壁上戏题一诗:
   
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亦浴;
   
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
    ——
·浮白斋主人《雅谑》



杨氏族源考

一、杨氏族源【贵州开阳羊场杠寨山口杨氏族人雨田观点

杨姓来于姬姓“姬”乃始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称“虞、虢(guó)、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辞海》考证中“扬”即是杨。姬,“六书”中所说的会意字:女人睁大眼睛,意思即女官,女大臣,女主持,女当家,女主事,女管家。很显然,“姬”是母系社会时期最能干的女人,是“最高领袖”;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1993年,在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故绛遗址,编号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铭文作杨姞作羞礼壶,永宝用,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考古中出现的“杨姞(ji)壶”(推论杨姞的“姞”通假于“姬”)。由考古出土文物以证:姬(母系氏族)和其之后出现的杨姞的“姞”,均是女字旁,应均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名目。由此,姬和姞应该早于黄帝(男性)。故,黄帝应该在姞之后。黄帝不是杨氏始祖。黄帝姓姬,是杨氏文明的始祖,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

        根据《国语·晋语》:“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僖、(音ji)、儇、依’是也。唯玄嚣与夷鼓同为己姓,青阳与苍林同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青山彭氏敦睦谱·宗系》:“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为: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女节),生龙苗、 、荀、任、清、采等六子;娶彤鱼氏,生夷鼓、缙云、乔伯、、僖等五子;娶鬼方氏(嫫母),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女华。”
    
若按上述文献资料记载: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功德的14个,这14个儿子得到了12个姓,其中的“姞”姓“就是黄帝赐给他一个儿子的姓,黄帝的这个儿子得到了“姞姓”,从而成为上古“姞姓”族人的始祖。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按《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潜夫论》、《风俗通》、《玉篇》、《广韵》和李学勤《中华姓氏谱》等古今文献记载,随着“姞姓氏族”的子孙蕃衍,其后裔在“五帝”尧舜和“三代”夏商之时又被赐封或新建了一些以“姞” 为姓的古方国,从而形成若干“姞姓”的分支。以“姞”为姓的古方国中,就有:“姞” 姓羊氏、“姞”姓杨氏(制作“杨姞壶”等青铜器)、其外还有其他的方国。如此,姞在黄帝之后,那么,杨姞也就在皇帝之后,杨姞,和她的杨氏族也就是皇帝(轩辕)的嫡系

  在黄帝统一天下,其子得姓中,姬是他的本姓(来源于母系氏族“姬”首领),授给他的儿子,这是有情可原似乎天经地义的顺乎于逻辑的事情。那么,“姞”不是他的本姓,为啥授给他的另外一个儿子以“姞”姓?这里——以为姞是另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领袖而被授姓。姞姓后来繁衍子嗣之多,拥有了好多的“古方国”都籍贯于姞姓。直到有了杨国的出现,姞姓便冠以了杨氏的头衔。——今天的好些少数民族都冠以杨姓——这就是顺乎于逻辑的事情了。故,说姞姓与姬姓并列于中国姓氏的发端,是非常可能的肯定的事情。这样,杨氏的始祖就应该是姞,也是很多姓氏的始祖。——这也就推翻了古人“史书的记载”。

黄帝是不是真有其人?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事实上,炎帝、黄帝、蚩尤是远古三个部落的称谓,并非实有其人。有说黄帝指的是太阳神,是最高的神,最高的主宰。太阳升落时颜色显殷红,故中国人爱红色。就文字学实事求是的现实存在分析而言,杨姞,定然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见之于考古物证姓名,如此,杨姓引领中国许多民族,那就是很逻辑的事情。事实上,以为在这考古物证之前,杨姓就已经确立了。要不,杨姞之“杨”何以存在?——古代的杨国和晋国是并列的国。杨国是杨氏人建立的。杨国真被那时候的猃狁灭掉了而没有后裔么?有的,杨姞的存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以后,晋国(自晋侯燮开始,唐叔虞的国就被称为晋国。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灭了兼并了杨国(出土文物“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将其子尚父(长父)分封在杨地,称杨侯,以后有杨伯侨。可见,杨姓不是赐姓,杨姓是以国为姓(尚父封到杨国地,以杨姓替代了他原本的“姬”姓)。这样,以为,杨氏的有姓名的最早族人就是杨姞杨伯侨是杨姓见之于史书记载的得姓始祖。杨伯侨的前面有杨抒?

推论:杨国由杨氏族建立,即,由姞姓杨氏(姞杨氏建立),可能早于周朝。周朝建立晋国,其国君姓姬。姬氏族和姞氏族都是母系氏族一同走过来的氏族,是脉源特别亲密的两个氏族,事实上就是一家人的两个分支。姞氏族的姞杨氏建立了杨国。后来姬氏族人建立了周朝(晋国),由于强大了,灭了(兼并了)杨国,两个分支的氏族又合为了一家,于是,周王室分封尚父去杨国地,不姓“姬”,也不姓“姞”,且以国为姓——(伯侨),这样,就是很顺乎情理的事情。如果,姬姓不是姞姓,姞姓不是姬姓,姬和姞不是同一个祖先下的子孙,姬姓会去姓“杨(姞杨氏)”?由此,“姬”通假于“姞”是非常可能和一定的。那么,姓姞杨的怎么以“杨”作为姓氏了呢?这要从“杨”字本身考察来看:杨,从木,表示丛林、森林,草木之地,表明当时族人所居住之环境;从日,表示天空太阳高照,表明当时族人对“太阳(神)”的崇拜;从勿 (wù) 【名词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red-whiteflag〗 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是氏族的正如有旗幡的标志,表明有人烟活动,氏族人兴旺发达,也似乎表明一种在生活中为了生存所进行着的征伐。——这样,就以“杨”作为姓——这样,“杨”字就代表了远古居民实有的生活景象,也于是成了很多民族共有的姓氏,也于是很多民族都是杨姓的子孙;杨氏的祖先也就是很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杨姓的包孕性引领性——其伟大的意义就在这里。
    自西汉元鼎4年(前113)置弘农郡。弘农杨氏算是第一望族。中国少数民族中都有杨姓,如汉代武都白马氐有杨氏,世居仇池;北魏有莫胡卢氏,后改为杨氏;隋代鲜卑族有杨氏,系尉迟氏所改;唐代南蛮有杨氏,世为酋长,系白马氐之遗种;五代时后晋突厥沙陀部有杨氏,别为一派,杨光远即是;西夏人有杨氏;明朝赐元人巴珠、阿尔娄台、托克托等姓杨;世居辽阳的清满洲人有杨氏;清满洲八旗姓易穆查氏、尼玛察氏、富勒蛤、杨那氏、扬佳氏,后均改为杨氏;世居辉宁的清代高丽人有杨氏;清代云南府、贵阳府土司多杨姓;拉祜族之黄苦聪人楼牙氏,汉姓为杨;哈尼族楼必氏,汉姓为杨;普米族巴落瓦支氏、穷杠尼氏,汉姓均为杨;彝族姐觉氏,汉姓为杨;德昂族红崩龙支系中关姓,汉姓为杨;傈僳族有肓饶时氏,汉姓为杨;苗族稿鸟氏,汉姓为杨;达斡尔族毕力央氏、亚尔兹氏,汉姓均为杨;裕固族亚赫拉格氏,汉姓为杨;锡伯族杨吉尔氏,汉姓为杨;纳西族牙尔氏,汉姓为杨;云南兰坪兔莪区纳西族之若若人中有杨氏;佤族水老氏、陶曼氏,后均改为杨氏;景颇族木染氏、泡羊氏,汉姓均为杨;藏族阿加氏、合白氏,汉姓均为杨;台湾土著白马人、朝鲜、锡伯、阿昌、蒙古、布依、布朗、土家、东乡、鄂伦春、彝、苗、白、京、瑶、壮、侗、回、傣、黎、羌等民族中均有杨姓。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有被迫使用日本姓户山、古家者,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为汉姓杨。

——可见,杨氏族是一个颇经苦难的家族,因苦难而四处奔匿,也因苦难而四处求存。另一面,可见是一个积极存在的家族,敢于开拓的家族,循规蹈矩而又不落俗套的家族。杨氏一族在内陆外海外也有,港澳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仰光、泰国,孟加拉、菲律宾等国都有杨氏。四川、台湾等地的白马人就是杨氏的后裔。欧阳氏也姓杨。在历史上如福建有董杨连宗的佳话,董乃杨姓。有林姓也改姓杨。传说诸葛亮也把一些姓封为杨姓,就魏文帝,也把某姓改为杨姓。为什么如此?若不是杨氏是一个最为古老的姓氏,有着特殊的代表性包容性和其特殊的引领意义,定然是不会如此的。杨姓融入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她的古老性代表性包容性凝聚性不同一般。就杨字字形考察:树林间天上太阳高照,树林中阳光下有旗幡飘扬,那即是有氏族(人烟)的活动,又似乎一种旌旗征战于林野,想必那是遥远的古代的人们的生活景象或其相互征伐的情景。西周金文的“杨”字形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的样子,有专家由此推测,古杨人是一个崇祀太阳神的部族。“崇祀太阳”确然代表了人们的情感愿望。如此,杨氏族就是中国华夏最为远古的氏族。这个氏族来自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杨氏远祖是很多民族共同的祖先。而最后归于黄帝的部落成为黄帝的嫡系子孙在“史载”中冠以姓氏。

 杨氏在中国姓氏中,其人口在第6位。

        以为,远祖姬与姞杨氏。先祖古杨国之君——杨氏。文明始祖黄帝。书载得姓始祖杨伯侨。正是挂杨氏姓名是杨干——起于春秋羊舌氏。春秋时,有晋武公子伯侨,封杨侯(杨地的侯),生子。文生,突食采于羊舍,为羊舍大夫。突之子是,生5子,其中的叔向戴晋有功,食邑杨氏,生伯石,号为杨石,字食我。

        杨食我在任(山西洪洞)晋上卿期间,因祁盈之祸,于晋倾公12年(前514)不仅自己惨遭杀害,还连带羊舍氏满门遭遇灭顶之灾。后人四处逃匿,其中一支逃往陕西华阴,避居于华山西边的山谷,有了“天下杨姓归华阴”的说法。另一只以为避居于甘肃边鄙如酒泉、陇上等地,建仇池国?不过,以甘肃天水图书馆所藏《秦州直隶州志》为证,仇池杨姓的始迁祖是汉献帝建安年间世为豪族的杨腾。那么,汉代豪族当然是指杨震的族人。如此,仇池国一支杨姓就是后来避迁去的。

        杨氏的发源地在山西(洪洞)古杨国,发迹于华阴,有了“槐市遗风”。后有后裔回流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远避世于甘肃地。以后有子嗣远远迁移江西吉安吉水临江樟树等地——成了杨氏扩撒的最大转移站,又有子嗣回流湖北孝感。以后,孝感杨氏下四川,江西杨氏迁移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于是,湖南杨氏极多,其成了杨氏的又一迁移转地。……这样,杨氏一族遍及江南,扩散到了全国,世界。纵观杨氏族人,很多地方都有谋樟树业。比如,江西樟树市杨氏,贵州铜仁杨氏,贵州福泉龙昌镇“倒挂樟树奇观”,这与先辈喜好槐树有脉传之源。樟树,即香樟树,是有名的风景树。杨氏族字辈中,也多有“文章”者矣。杨家将里传说的“神木”,就是槐树、香樟树的化身?。槐树好,香樟树好,以杨柳之杨为姓氏也好,充分体现了杨氏族人的美学思想和其美学价值观,和谐于己和谐于社会和谐于自然的境界情怀。杨之出于羊(舌),羊,远古之贵也;是为钱币也,衣之所依也,今货币账目以“羊码字”开头,“羊”乃天下人之希望也。



标签:    yang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杨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杨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1086 0 再次寻根 395140489 395140489 2023-01-20 16:13
5634 11 湖北襄阳杨姓寻根问祖 yangyunfeng admin 2022-07-22 07:17
1080 0 寻根问祖 午夜阳光 午夜阳光 2022-07-19 04:41
7224 14 寻天下杨姓“回民”宗亲 yang寻亲 admin 2022-06-22 17:39
1172 0 河南省信阳市杨氏寻根 13939763749 13939763749 2022-05-21 21:02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