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觉,物理学家,1941年9月1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易俗河镇附近一个农民家庭。6岁开始上学,1953年考入湘潭县一中,走读。1956年学校加办高中部,使他有机会上高中学习,1959年,毕业于该校高一班。时值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公开向全国招生,彭先觉以第一志愿报考该校,并以较好的成绩进入原子工程系学习。1964年10月从哈军工毕业后,分配到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当时理论部主任是邓稼先,第一副主任是周光召,都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到理论部(后来的九所)后,彭先觉被分到由周光召亲自指导的苏肇冰(后为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小组探索氢弹设计原理。氢弹一般由初级和次级组成。初级也称扳机,类似于一颗原子弹,作用是为实现次级热核反应创造条件。次级则是氢弹爆炸能量和某些特殊效应的主要来源,有时也称氢弹主体。彭先觉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氢弹次级方面。1967年冬,他开始参与第一代氢弹型号设计工作。先是某型号核试验诊断理论数据的研究计算,并任该任务的科研组长。任务完成后,又担任另一型号次级设计组副组长。从1970年春到1984年冬,彭先觉一直担任氢弹次级理论研究设计组组长。在此期间,该组研究设计了多个重要型号,探索了第二代小型化氢弹的技术途径和一些特殊性能氢弹的概念,并对第一代氢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1985年初他升任氢弹次级研究室主任,1987年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91年任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任核武器研究院(中物院)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主要从事的工作是: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核试验规划以及核试验的实施;受院委托,组织核武器新概念的软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八五”期间科学试验计划;继胡思得(现中物院院长,工程院院士)之后担任国防科工委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两组长之一),对每次核试验的测试项目、试验方案进行论证和把关;曾任“863”高技术410主题高功率微波专业组组长,组织了该专业组课题的立项论证;在小范围内组织了核爆炸和平利用的研究。1996年全面核禁试条约签定后。核武器的研究主要转向提高其安全性和库存可靠性方面。1997年初,彭先觉改任中物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任务是研究院的科技发展、核武器安全和可靠性、核爆炸和平利用和军备控制等。
他在科研工作中的主要贡献和成就有:在第一代核武器研制方面,先后参加、组织领导了几个重要型号的力量研究设计工作,各型号圆满通过了核试验考核并装备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这些型号设计更加合理,威力比早期氢弹有较大的提高。他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使贵重核材料用量大大节省。提出的另一项设计,有效地延长了库存寿命。在第二代核武器研制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理论设计,在基本不增加费用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比威力。此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提出了正确的设计技术路线,经理论计算和核试验证明,该技术路线使比威力大幅度提高。提出了一种诊断性能的测试方法。参与了“八五”核试验规划制定,并在多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彭先觉是特殊性能核武器研究的积极探索者、计划的推动者和组织领导者之一。通过探索,明确了一些概念及技术途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式,取得了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效果。
此外,还编写了院科技丛书《氢弹原理与设计》,探索了建立“核爆聚变电站”以解决人类长久能源供给的可能性及其技术方案。
1991年彭先觉被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所获得的科技方面的奖励有: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彭先觉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彭先觉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