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子清官传粤讴
-- 清代文学家招子庸
清道光年间,岭南文坛出了位传奇性人物。他“少年作荡子,中年
作清官。”他在赛龙舟船头赤膊摇旗击鼓,在珠江花艇上豪饮放歌,俨
然一浪荡公子;在山东当了四任县官,留下轻声,俨然一青天老爷;他
画兰画竹、工于诗书,俨然一倜傥文士;他单骑擒盗,俨然一纠纠武夫。
然而,他始终得不到重用,即使誉为全才、奇才,也落得罢官归家。在
中国俗文学史上,他留下了一本《粤讴》,为岭南文坛划上了精彩的一
笔。这位传奇性人物,就是招子庸。
招子庸,原名功,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横沙人。其父招
茂章,是个读书人,性宕逸,淡于名利,以延师教子为事,诗酒棋茗会
友,输己恤人,心地光明,嫉虚声,重实学,著述不少,有《诗钞》梓
行。母潘氏,知文识礼,善持家,严教子。招子庸生于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有五人为继母所生)排行老大。招茂
章与潘氏训子较严。招子庸与弟招子恕幼时由父亲亲自教读。稍长,二
人就读乡塾,招茂章作长诗述家道艰难勖二子,诗中云:“吾祖喜贫难,
农工是家计。志力务勤恳,服用戒奢丽。”“否极者后昌,望尔光门
第。”“勉旃其毋忍,勿使家声坠。”在他的《诗钞》中,有不少训子
之诗,可以见到他对儿子的一言一行谆谆告诫之用心良苦。这些教诲,
寄托着双亲对他们的殷切希望,深深烙印在招子庸兄弟心田上。招茂章
少年孤恃,支持家计而不能以一第显亲,终身引为憾事,故欲教子成名。
招子庸能领会父亲这一期望,苦志读书。十余岁即能流利地背诵五经传
注,累累如珠走盘。他甚至曾因为苦读而累病。其后,他从学于香山赵
见菁。赵见菁曾为始兴县训导,精于《易》学。招子庸得此贤师,故打
下的根底甚牢。嘉庆十九年(1814年)入冸,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
彼时家族引为光荣,相与庆幸,而他的父亲在喜庆之时写了一幅堂联:
“漫夸年少登科,须味古人言不幸;纵使春闱得意,应知吾辈责弥深。”
鞭炮他不应以第一沾沾自喜,应有远大志向。这对他人生道路,影响是
十分深远的。
青少年时期的招子庸,性格还有倜傥不羁的一面。他天资聪颖,精
力充沛,爱好甚多。善骑射,能挽强弓,不仅工于诗文,又善画兰竹及
蟹,所画兰竹,颇有郑板桥风致,芦蟹则自成一格,为时人所赏。乐器
中精于琵琶。可谓多才多艺。他之活跃好动有时甚至被世人目为狂态。
端午节赛龙舟,他赤膊光脚站在船头,头插石榴花,左手执旗,右手擂
鼓,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旁若无人。他喜欢作粤讴。粤讴是乐曲的一
种说唱形式,是由冯询和招子庸在木鱼、南音等粤曲说唱形式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冯询是番禺人,以进士归知县班,回籍侯次。与招子庸等
六七好友局纵于珠江花埭间,唱月呼风,竞为豪举。冯询认为江上歌女
所唱之“摸鱼歌”、“盲词”语多鄙俚,变其调为讴使歌,其慧者随口
授即能合拍,诸生竞为新唱以相夸,此歌彼答,余响萦江,竟使珠江数
以百计的游船都倚棹停歌,围而听之。可见其动人绮丽,易为所学及引
人入胜。按说,是冯询首倡粤讴,但因为冯询所作的粤讴未传世,所以
招子庸所作的《粤讴》,成为最早的粤讴专集。
招子庸富有才情,又通晓音律,所作的粤讴情辞双美,不仅为歌女
乐唱,也为民间传颂。《粤讴》全书4集,共99题,得词121首。刊于道
光八年(1828年)。除卷首《解心事》属于劝世文之外,其题材多为诉
说男女爱情,以及一些沦落青楼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可怜身世,笔调
十分委婉动人。如《薄命多情》、《心点愿》、《桃花扇》、《分别
泪》等,其中尤以《吊秋喜》一阙,最为凄恻情深。与此相关有一传说,
谓秋喜为珠江花艇上一名歌妓,与招子庸相爱,以为终身有托,谁料鸨
母视为之为摇钱树,提出要交巨款才准赎身从良。秋喜不忍向穷书生开
口,又不堪于豪奴暴客相逼,愤而投江自尽。招子庸闻其死讯,悲痛之
中,写出《吊秋喜》以为哀掉,成为《粤讴》中的名作:
(*《吊秋喜》已被《招氏鸿迹》所提及)
《吊秋喜》所写之事后来被搬上舞台,洐成粤剧《夜吊秋喜》,远
近驰名。招子庸“江湖落行”之名,他之所以喜作粤讴,是写给当时的
歌女弹唱的。他曾经挟带琵琶卖画远游至四川,回来时,竟带着五位美
女同归。此举惊世骇俗,人说是风流放诞。招子庸既自恃有绝世之才,
家族又对他如此厚望,而屡试进士不第,心情压抑无以自聊,精神上的
苦闷无以发泄,只能寄情风月场中,难免被人目为狂态。
道光八年(1828年),他再次离家北上应考,舟发佛山,与其弟招
子恕依依不舍,作诗留别,愁苦之情,非止寄别:
一语两行泪,三更万里船。
壮游永再度,家计逼中年。
亲老烦诸弟,途穷只自怜。
汾江凝惨绿,挥手各潸然。
屡次应考进士不第的招子庸,终于在道光十年(1830年)大挑知县,
分发山东,有机会踏上士途了。首任之职为峄县知县。家人获讯,为之
高兴,好友也有赠诗嘉勉。张维屏赠诗有“行藏各努力,清白共相期”
句。他时已41岁,上任以后,勤于政事,同以前那种放荡不羁判若两人。
在峄县上任四年,他注重治安,为地方铲除盗匪,亲自出马。爱民如子,
为当地百姓所拥戴。公余则画兰画竹,挥洒从心,引为快事。道光十四、
十五年(1834-1835年),调任朝城县知县。在朝城二年,留心百姓疾
苦,有诉讼者,随处停车接纳,自己亲自向群众宣讲训蒙书以启教化良
风。对于贫苦百姓,尤其不忍催交税赋,自谓“抚字心劳,催科计拙”,
而政声播于县内。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代理临朐县知县。这年临
朐县遇灾饥荒,招子庸设法筹集四千两银子计口赈济,又请准发仓谷二
千五百石减价平粜。饥民得以及时赈济,没有发生劫夺之事,不仅治安
井然,而且秋天获得好收成,又收购六千石粮食充实了仓储。翌年,临
朐县东北面的潍县县民马刚纠众作乱,招子庸奉上司之命前往平乱。他
先自单骑往潍县侦查实情,然后作了部署,率十余骑驰往,将马刚缚归,
出其不意一举平乱,马刚伏诛。当地百姓盛赞招子庸之胆略,以谐音称
其“赵子龙”。招子庸平乱有功,调任潍县知县。
招子庸在潍县,一如在山东其他县任上,勤于吏职。他课农平谳,
请案牍,尽心尽责,关心农耕生产,时常下乡视察,都是轻装简从,不
惊扰百姓,不饮民间一勺水。说来也巧,在他之前,乾隆十四年(1749
年)郑板桥曾任潍县知县,招子庸向来将自窃比郑板桥,会有如此巧合,
更为高兴。兴致所至,在审批公文的跋尾竟然画上几笔竹。县试文童,
他自己掏钱买了几百把扇子,堆积案头,竟日挥洒,分赠各童生人手一
把而去,传为佳话。他为官清廉,不但不贪赃,有时办事还要自掏官俸。
作为一个正直清高之士,他不畏土豪劣绅,也不逢迎上司。为此,虽为
百姓称道,在官场却吃不开。刚好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成为上司将他罢
官之借口。当时有英国兵舰从海上直接开到山东半岛,在潍县靠岸,官
府苦于语言不通,不便交涉。后来找到一个叫鲍骢的,懂英语,经派他
交涉,英国人说是因为缺粮,驶入口岸采办粮食。原来全城震骇,至此
释然。本来此事已告一段落。山东巡抚则借题发挥,夸大其事,上报朝
廷说是英人入寇已被击退云云,并保举“退敌有功”的鲍骢以武职。朝
廷派人暗察,却查明鲍骢是广东香山人,是投身于英国鸦片贩子的买办,
由于两广总督邓廷桢下令禁烟,拘惩烟贩和为英国鸦片贩子效命的买办,
鲍骢为逃避拘捕,从广州跑到京城,经同乡介绍,又来到山东,在招子
庸手下做事。经过一番暗察,鲍骢被指认为汉奸、逃犯,招子庸有收纳
逃犯之罪名,遂被免职。就是这位鲍骢,后来改名鲍鹏投靠了直隶总督
琦善,又随琦善到广东,被琦善托以心腹,与英国领事义律来往议事。
琦善被查办之后,鲍鹏被朝廷判以凌迟处死,此是后话。招子庸荐鲍骢
与英人交涉一事,本无可非议,况且他也不知鲍骢之来历,罢官一事,
上司借机报复是原因之一。
招子庸是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被罢官的,当了几任县官,勤
恳清廉,竟落得被罢官回乡的下场,思想上确实受到严重打击。据乡人
传说,其罢官归乡之后,得狂癎之疾,哭笑无常,此说确否不得而知,
但受到冤屈而烦扰是可想而知的。他回乡时,归装凝重,乡人猜侧是宧
囊可观,但是见他回乡后平时日子过得并不充裕,他临终前,有人问以
此事,他才说出真情,说箱囊中所装其实是砖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
为“倘子弟见我读书中举服官,而贫无立锥,将来尚有人愿埋头读书
耶?”可见用心良苦及心中之郁结。他还曾忙于张罗筹款谋一官半职,
企望有一日要雪耻。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挟琵琶徒步走四川,欲
访其在四川当地方官的亲家陈仲良筹款谋复官,而此岂为易事,最后只
好作罢。
他晚年居家的记载甚少,一些逸事可见其生活之一面。当其为子娶
妇时,榜一白话长联于门外:
为小子迫作家翁,唉,唔通詌就催人老;
合大众团埋好会,饮,切勿推辞替我悭。
既感慨又隽爽,不失其诙谐本色。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1847年2月1日)率于家中。终年58岁。他为官,有政声;为学,有才
艺,但终于在不得志终其一生。他的《粤讴》一书是留给岭南人的宝贵
文化遗产。《粤讴》在中国俗文中国史上占有一席之位。近人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称赞招子庸是“把民歌作为自己新型创作”的人,是
“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并推崇《粤讴》“妙
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光绪三十年(1904年),
英国人金文泰还将《粤讴》译为英文,名曰《广州情歌》,将之介绍到
欧洲。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招子庸(1)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招子庸(1)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