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1930年6月11日出生于安徽安庆。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从此开始了她的科研生涯。她参加了钨矿全分析的工作。在老科学家的指导下,她工作努力,完成任务出色,被评为1955年市、省、和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以后,先后考取中国研究生及留苏研究生进行深造,1962年回国。从1963-1971年承担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课题,在载带法和Purex流程的研究中,主要贡献是突破了以硝酸铀(IV)作还原剂取代氨基磺酸亚铁还原钚(VI)的高还原效率的技术难关,及钚还原后与铀(VI)的萃取分离。负责完成了小试、热室试验及扩大冷试验,肯定其可行性。该成果在某核燃料厂得到应用,并与其他专题一起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2-1978年彭安从事稀土萃取分离的研究。她的主要贡献是从实验和理论研究中首次发现用石油副产品环烷酸萃取钇的次序不在轻重稀土之间而在镧的前面。用中级、小试及中试成功地从龙南稀土矿中分离出高纯氧化钇,该工艺后被多家工厂采用,其成果并入“稀土的分离与分析”,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1978年起彭安的研究工作开始转向环境化学领域。1979-1983年从事水体汞污染化学规律的研究,作为“蓟运河汞污染化学规律及其防治”项目的负责人,她建立了一系列化学、生物与地学相结合的环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汞的水环境化学行为。具体内容有:汞及甲基汞在水体中的络合、水解,在河水和沉积物中的形态分析,发现了该河流氰化汞络合态是汞在水中的优势形态,腐植酸结合态汞是沉积物中的优势形态,为此又建立沉积物中腐植酸的提取、纯化和表征及与汞和甲基汞的络合、吸附等机理性研究,研究了腐植质络合态汞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并发现其毒性降低等重要性质。她在研究室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理方案。当时国内环境科学刚刚起步,本工作首次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并较深入地研究一条河流的汞污染规律及对策。该课题作为“蓟运河汞及农药污染规律”获198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972-1978年彭安从事稀土萃取分离的研究。她的主要贡献是从实验和理论研究中首次发现用石油副产品环烷酸萃取钇的次序不在轻重稀土之间而在镧的前面。用中级、小试及中试成功地从龙南稀土矿中分离出高纯氧化钇,该工艺后被多家工厂采用,其成果并入“稀土的分离与分析”,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从1978年起彭安的研究工作开始转向环境化学领域。1979-1983年从事水体汞污染化学规律的研究,作为“蓟运河汞污染化学规律及其防治”项目的负责人,她建立了一系列化学、生物与地学相结合的环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汞的水环境化学行为。具体内容有:汞及甲基汞在水体中的络合、水解,在河水和沉积物中的形态分析,发现了该河流氰化汞络合态是汞在水中的优势形态,腐植酸结合态汞是沉积物中的优势形态,为此又建立沉积物中腐植酸的提取、纯化和表征及与汞和甲基汞的络合、吸附等机理性研究,研究了腐植质络合态汞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并发现其毒性降低等重要性质。她在研究室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治理方案。当时国内环境科学刚刚起步,本工作首次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并较深入地研究一条河流的汞污染规律及对策。该课题作为“蓟运河汞及农药污染规律”获198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彭安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彭安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