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2008-03-07

46758次

1人

1个

8个

104人

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吕尚风范望氏祠

——兼谈长江三峡的姓氏文化

欧阳运森

 姓氏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是家庭、家族、宗族、氏族的血统联系,也是这种血统联系在社会交往、政治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利益体现。三峡大坝的坝头库首太平溪镇伍相庙村的望氏宗祠,是历史留给长江三峡姓氏文化的宝贵文物。如何开发好望氏宗祠,展现长江三峡的姓氏文化,对于保护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振兴中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华姓氏源流。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一些古老姓氏,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姓”字本义为“生”。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金文中“姓”字,即作“生”字。“姓”字本身由“女”和“生”两字组成。我国较为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旁,如相传上古八大姓“姬、姜、女为、姒、嬴、女吉、女云、姚”就是如此。“姓”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远祖的血缘集团的名称,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是同姓的分支,“氏”、“支”同音,借“氏”为支,往往表示其一氏族的图腾崇拜、部族徽号或居住地域等。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姓、氏不别。

 (一)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姓氏最早起源于远古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族或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传说中的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时代,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在这时代的姓氏名称,几乎全部采用生物的名称:如黄帝的先族有虫乔氏,黄帝少典之族有熊氏,神农先族神龙氏,舜之先族穷蝉氏,夏之先族牛虫乔氏等,都是图腾名称。在生产进步和人口繁衍的基础上,原来的图腾群团中又分化子图腾,子图腾又分化出孙图腾来。今天中国人的姓氏中如马、牛、羊、乌、凤、梅、荞、山、云、龙、风等等,都是图腾名称的遗留。

 (二)人文始祖的姓氏演变。相传人文始祖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别为12姓:姬、女吉、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在奴隶制时代,周王族姓姬,通过分封诸侯和赐大夫采邑及领地,从姬姓又衍分出198氏。这些“氏”与周同为姬姓。为当时贵族的专有标志,属于尊称。到了封建社会初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氏族繁衍日众,周王族诸侯公族、大夫之别子,各自为氏,只是当时仍称氏族,不以为姓。秦灭六国后,各国贵族沦为庶民,或以氏为姓,或以国为姓,氏即为众人所有,不再代表特权。姓氏之称,逐渐混而为一。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姓氏,至今仍无精确数据。虽然明代已经有了3600多个姓氏的正式记载,但还不到全部姓氏的一半。近几年曾经有人统计,我国历次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5652个。最近又有人说我国的姓氏总数是6363个。通过较长时间的搜集资料,现已知的我国古今姓氏共达8155个,还不包括一些兄弟民族的现行姓氏。我国台湾省在50年代统计,据说有700多个姓氏。姓氏的丰富多彩,是一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表征之一。

 (三)历代文献的姓氏研究。姓氏学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它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史、民族文化史和语言文字、历史考古等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我国姓氏学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发展于宋明之际。历代朝廷都设置有撰写、考定、收藏氏族图谱的专门机构,有关于姓氏渊源的文献和辑录。姓氏资料浩如烟海,除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姓氏专著外,并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以及方志、族谱、笔记、字书、韵书等著述之中。我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当推春秋战国时代史官编撰的《世本·姓氏篇》。春秋时鲁国的众仲、晋国的胥臣、郑国的行人子羽,相传是我国最早最有名气的“善论姓氏”的人。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姓氏篇》。六朝时有徐勉的《百官谱》、王僧儒的《百家谱》、何承天的《姓苑》和《魏书·官氏志》。唐代姓氏学大盛,太宗李世民曾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景龙中(公元707—709年)柳冲撰《大唐姓系录》二百卷。其后又有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泰谱》,而尤以林宝的《元和姓篡》十八卷最为著名。宋代对姓氏学的研究有新的发展,出现了郑樵的《通志·氏族略》、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邵思的《姓解》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民间流传很广的《百家姓》,也是在北宋初年成书的。明代洪武时,吴沈等人据户部黄册,编了《千家姓》。嘉靖年间有陈士元的《姓希》和凌迪知的《万姓统谱》。清代雍正时熊峻运撰《新篡氏族笺释》,嘉庆时任若海撰《太平图话姓氏》。历代其它关于姓氏研究的还有杨慎的《希姓录》、周春的《代北姓谱》以及傅余頠的《复姓录》。

 二、望氏宗祠评介。宗祠又称宗庙、祠堂,祭祀祖先的处所。《礼记·祭法》郑玄注;“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周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正屋)。”(见《礼记·王制》)所谓太祖之庙,拿周天子来说,就是后稷之庙。周天子的七庙是后稷、文王、武王三庙和四亲庙:高祖、曾祖、祖、父庙,叫做亲庙。始祖庙永远不迁。望家祠堂是望氏来三峡落籍的始迁祖宗庙。

 (一)望氏始祖齐太公。这里所指的始祖,是指望氏受姓始祖,而不是始迁祖。关于望氏受姓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说得十分详细:“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可见,太公望吕尚是望氏的受姓始祖。太公望吕尚,姓姜氏,世称姜子牙,尊称姜太公。《史记》介绍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说清了望氏受姓的来历。有一天,周文王(字西伯)将要出去打猎,卜卦人说:“所获非龙非郦,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文王出猎,果然在谓水之阳遇到太公。文王说,我的先辈说有圣人辅佐周,周将兴旺起来,你果真就是的吗?“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于是拜吕尚为军师,后来果然夺得了天下。文王崩。武王即位,始封太公望于营丘,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是为齐国。到了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仍然是当时的齐楚燕赵韩魏秦七雄之一。可见,望吕尚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历史地位是相当高的。

 (二)三峡犹存望氏祠。望家祠堂始建于清代中叶,距今约2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的冲击,却巍然屹立至今,是三峡坝区唯一幸存的一座古代宗族祠堂。望氏宗祠通高约8米,檐口高5米,砖木结构,纵长方平面布局。占地面积308平方米,建筑面积598平方米,封闭式一进院落。其明间,前为厅后为堂,中间有敞亮舒展的天井,天井四周及二楼均有回廊。两侧次间为厢房。明间前厅为穿斗式木构架,后堂为抬梁式木构架。次间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梁与梁之间用驼峰或大斗支垫。四周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砌封檐,小青瓦屋面,白色沟头滴水,硬山屋顶,“从“字式山墙,脊式寿头均用条砖石灰砌垒,覆盖小青鹂飞出起翘.。正立面为牌楼装饰贴面,建筑布局及其构架特殊于一般祠堂。

 (三)望氏家族人丁旺。据《望氏族谱》记载:“望氏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姜姓。齐太公望之后裔。”太公望即周开国功臣姜尚,号姜太公,名姜子牙,字吕尚,可见,望氏与姜氏、齐氏等均有着历史血缘关系,是姜姓派生出的若干支系中的一支。望姓的郡望是魏兴。南朝齐有望法泰,唐有望千,明有望本。清末民初有望云亭。据民国二十五年《宜昌县志》记载,望云亭(1854——1919),名文祥,字桂丞,太平溪人。少时以驾船为业。及长,入清营当兵,随左宗棠部征新疆回民,克南路西四城,升守备。1877年(光绪三年)随赵武毅军赴热河征“白莲教”,任都司。1894年随聂士成赴朝鲜与日军作战,臀部受伤,近一月伤愈,复力战,连克连山关、分水岭诸要隘,补游击。和议后,由裕禄奏授镇远军副将。1900年,又奉令赴河北各地征“义和拳”,克雄县、新城、固安等地。后因索饷打了荣裕之侄(时任知府)一耳光,而获罪于朝,化装连夜出逃日本。在东京投汤化龙、徐树铮等。1909年秋,随汤化龙返国。1912年任伊克昭盟宣抚使。1913年9月,汤芗铭督湘,召望随行,任湖南省第六区司令官兼道县知事。在道县不到一年,杀害起义农民近千人。1915年,望被授零陵镇守使,晋升中将。当地仕绅感其“功”,在武官衙门前建一石亭,题名“望云亭”。后被群众捣毁,仅留其“何须大树”四字。1916年,各省反对洪宪制。4月,望亦宣布零陵独立。1917年因病赴北京就医,1919年病率。清政府每年或2—3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禀生升入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读书的岁贡,望姓中的望宏烈、望文棣曾于光绪年间被录取为岁贡。民国《宜昌县志·人物》中还记载了太平溪镇85岁的老人望宏道五世同堂的历史。五世同堂,古今少见。清至民国数百年历史,有据可查的仅20人,可见望氏人丁之兴旺。据估算,迄今寓居三峡的望氏家族人丁达3200多人。

 三、三峡姓氏文化。三峡姓氏文化是华夏民族姓氏文化的体现,应努力开发,与长江三峡的治水文化、工程文化等一道,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族谱家谱系列。族谱家谱是研究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的重要依据。族谱家谱又称宗谱、家乘、氏谱、家传等。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细胞。家谱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的社会组织的历史记录。南宋朱熹说:“家乘者,一家之史也”。三峡地区姓氏族谱浩繁,可陈列之展品众多。现将宜昌市夷陵区副研究馆员欧阳运森家藏及上送的12种姓氏48册族谱提要介绍如下:

 《沙溪欧阳氏谱》——光绪澹雅书局木刻本,——1册,记欧阳自亭侯受氏起至宋嘉佑止。(宋)欧阳修编。始迁祖景达,赵王伦之乱后,南迁长沙,后作官吉州。有谱序、世系表、谱跋。此谱被誉为谱学范例,世称“欧谱”。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477。

 《枝江欧阳宗谱》——民国十三年姚星吾主笔,——1册,手抄本。始迁祖欧阳普诚,明成化年间从江西吉安迁枝江,有谱序、族规、宗祠田产、世系表。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2。

 《枝江欧阳宗谱》——1998年欧阳运森篡修,——1册,四通打印本。始迁祖欧阳普诚,明成化年间从江西吉安迁湖北枝江。族谱叙述从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支脉起,至1984年10月止承传之历史,有源流总序、谱序、置祀田记、宗祠田亩契据碑文、裔派、族规、世系表、族内诗词文赋。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3——1。

 《广东欧阳氏族谱》——1993年8月铅印 本,欧阳氏族修谱理事会编篡,——1册。书名据书皮所题。始迁祖欧阳泳夫,元朝进士,官任广东按察司签事, 携眷由赣迁粤,定居河源,是元代槎江派欧阳氏族始祖。内容为:序、祖先功名荟萃。第一篇谱序、世系、谱牒,第一章:谱序,第二章:世系和派辈,第三章:谱牒,第二篇:分宗载谱,第一章华甫公系,第二章均甫公系,第三章兴公系,第三篇:记文、名人简介、荣芳录,第四篇:附录。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3——3。

 《枝江萧氏家谱》——1999年欧阳运森篡修,——1册,四通打印本。始祖萧乃富,清同治年间从宜都萧家岩迁至枝江安福寺。有谱例、序、宗派、世系表。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3——2。

 《夷陵易氏宗谱》——民国年间石印本,由易氏宗谱续编会编修,——6册。始祖易亮,南宋时由沙星迁峡州。卷一至卷六:世系图,卷七、卷八:诗、戒、礼仪、记、祠堂说、祭条、祭田、莹田记、义举、行略、传。卷九:序、铭、传、题、文、记、诗,卷十:诰封、传、寿序、哀启、名、表、领谱名号。欧阳运森家藏 。索书号:附4——1。

 《宜都易氏族谱》——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易子才篡修,——12卷(册),存11卷(册),书名据版心页和封皮题。始迁祖易钧玉,元末由江西迁宜都。卷首:祠图、序、凡例、祠规家范、丧服九族总图、祭文、田产、碑记,卷二列传(缺),卷三至十二:世系表。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4——2。

 《林氏宗谱》——民国十二年(1923)宜都丁吉皆刻,林正得编修,——4卷(册),书名据封皮所题。始迁祖林自选,于明末清初洪化二年(1679)由江西迁枝江安福寺。卷一:总序、谱论、规约、宗派、文约、公田碑文、宗祠全图、规约家法、八戒,卷二:传、修谱采访记略、先世军籍述略、治家格言、家训、劝孝,卷三:服制图、世系总图、坟墓地名、世系表,卷四:世系表。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5。

 《松滋袁氏宗谱》——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袁益先等编修,——1册,书名据版心题。始祖袁玺,明末清初自江西迁松滋。存卷为谱序、谱例、家规、宗祠详图、祖坟图、田地契约、祠堂叙文、碑文、寿序、传、纪事、哀辞、墓志铭、行述、祭文、篡修名目。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15。

 《夷陵郑氏支谱》——民国三十八年(1949)手抄本,郑家海篡修,——2册,书名据封皮“郑氏支谱”题。始祖郑逢春,明季由金陵直隶嘉定州迁秭归。卷一:郑氏源流小考、中元寄钱、序定先人派式、议定后裔派式,卷二:世系表。欧阳运森家藏。索书号:附16。

 《夷陵黎氏宗谱(明月峡)》——民国九年(1920),黎其恭主修,元兴利石印,——8册。始迁祖黎珍宝,明季由忠州迁至夷陵。卷一:凡例、谱序、派序、世考,卷二至卷五:世系,卷五:家传、节孝、墓志墓表、寿序,卷六:宗祠图说、葬地图说、服制图,卷七:家训、族规、刑律,卷八:艺文、杂志、谱跋。档案馆藏:全宗号168,目录号1,案卷号2——9。

 《长阳刘氏族谱》——光绪元年(1875)庆林堂刻本,刘大绪主修,——5册,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光绪元年。始迁祖刘必安,明初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迁楚地。卷首:目录、圣谕十六条、宋宁宗修谱诏书、明太祖修谱诏、服制图、大清律、源流序、凡例、家规、序传、墓志、派语、施约、祠图、屋图、阴阳图、莹图,卷一:前十代、瑶公裔、珠公裔,卷二、三:珍公裔,卷四:仓公裔,卷五、六:介公裔。馆藏:全宗号:168,目录号1,案卷号:16——20。

 《当阳袁氏族谱》——民国十三年(1924)宜昌求是化学馆石印,——2册。始迁祖袁才,元明之季由江西迁至当阳。袁正宽领修,卷上:序、建祠记、祠田记、修谱例言、文约、诗文,卷下:世系、行状、谱跋。馆藏:全宗168,目录1,卷号24——25。

 《夷陵孙氏派谱》——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本,孙增荣修,桐梧记置——1册。始祖孙富,正德六年(1511)岁贡生。不分卷:谱序、世系表。1987年11月,宜昌县人民检察院干部孙永万应宜昌县档案馆馆长欧阳运森之邀,献出《孙氏派谱》并《近代世系表》。馆藏:全宗号168,目录号1,案卷号28。

 《夷陵黄氏家谱》——民国三年(1914)黄德大手抄,不分卷。始祖黄汝贵,成化二年(1466)由江西南昌迁至宜昌,谱载序、世系等。馆藏:全宗号168,目录号1,案卷号27。

 《夷陵丁氏家谱》——同治五年(1866)手抄本,丁朝品编,——1卷,记至1983年止。于明成化年间由兴山迁至夷陵。谱载序、世系等。1983年由宜昌县(夷陵区)欧阳运森收集上送至县(区)档案馆。馆藏:全宗号168目录号1,案卷号26。

 《朱氏族谱》——民国十年(1921)岳阳东陵中山堂梓行,——12册。朱玉轩主修,版心题“沛国堂”。元末江陵路都总管朱万舞世袭清浪卫指挥官,籍监利,为监利始祖;欧阳运森家藏。

 上述族谱已于2001年9月20日由湖北省图书馆组织上报中国家谱学会(上海图书馆)统一编目上网。

 (二)各宗族习俗遗存。一是祭祀先祖的内容。要反映望家祠堂庙会的场面,展示庙会的器物,如供品、神牌神位、祭祖拜台等。祭祀的场面要隆重、庄严,体现宗族特色。二是节庆礼仪的内容。望氏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有过年过节的习俗。节庆礼仪主要有狮灯、龙灯、采莲船、地花鼓、建东花鼓、皮影戏、山歌联唱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三是喜庆嫁娶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望氏家族中生儿打喜、结婚做寿等生活习俗的场面。望氏与三峡地区其他姓氏如韩氏、高氏、黎氏等的生活习俗既有共同爱好,但又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他们的老祖宗世代相传至今的习俗,我们要注意开发,扬长避短,启迪后人。四是生活习俗的内容。可以展示出望氏家族传世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科举试题、祭祀器物等。总之,博物馆的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陈列品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三)汇集各族祭祖文化。在现存三峡望氏祠堂内,可考虑设以三峡地区姓氏为主的多种姓氏的展厅,每个姓氏为一个展厅。展厅内容为:该姓氏的历史渊源,如受氏始祖、始迁始祖、世系图谱、名人传记等;祭祖活动,如始祖画像(或塑像)、牌位、拜台等;名人世家,如该姓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生活习俗,如该姓氏传世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物、文房四宝等。三峡地区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较多,不少人寻根问祖,对姓氏学研究颇深,可与他们联手办展厅,也可以利用其他多种渠道,不断丰富其内容。

 

标签:    wang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望姓社区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望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查看更多讨论帖>>
点击 回复 标题 作者 最后回复 回复时间
1136 0 望氏宗亲会 wf12345678 wf12345678 2015-08-14 22:03
4944 12 望氏族谱有吗 wangkaijun1969 652028577 2013-06-04 22:03
1207 0 望氏宗族群287055975 wcping007 wcping007 2013-03-27 23:17
824 0 《朱氏族谱》—— 514960954 514960954 2013-01-19 15:08
1421 8 望家 58.211.255.* wang1992 2012-10-05 18:30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