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贺敬之

2010-11-13

22863次

0人

2个

0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 字号: ]

贺敬之

 

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中文名: 贺敬之
外文名: 笔名艾漠,荆直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山东峄县
出生日期: 1924年11月
职业: 诗人,剧作家
毕业院校: 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主要成就: 创作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代表作品: 歌剧《白毛女》,抒情短诗《回延安》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江苏邳州市燕子埠镇)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大事年表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江苏邳州市燕子埠镇人)。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绵阳南山中学)。
  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在40年代就出版了诗集。
  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
  1947年参加青沧战役,立功受奖。
  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199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作品的概况

  
  

贺敬之的诗可分为两类:
  一、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等。
  二、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十年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敬之的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与丁毅合作);秧歌剧《栽树》《秦洛正》;诗集《朝阳花开》《乡村之夜》《并没有冬天》《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笑》;长诗《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抒情短诗《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文学之路

  “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采访贺敬之时,他唱起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校歌。抗战期间,鲁艺用它精神的养份滋养了贺敬之,让他成就了诗名。因此,说起抗战,提起鲁艺,贺敬之如此激动,是可以理解的。
  追寻理想的坎坷之路
  少年时的贺敬之在山东峄县(今属山东省枣庄市)北洛村私立小学读书时,就开始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那时候,抗战虽然还没有全面爆发,但是日本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北三省,民族救亡的呼声已经遍及华夏大地。贺敬之说,那时候,学校里有几位老师非常活跃,他们是地下党还是进步青年,不是很清楚,但是他们对我们幼小心灵的影响是深刻的。在这些老师的教导下,贺敬之学会了唱《苏武牧羊》《渔光曲》 、 《大路歌》等歌曲,但引起贺敬之兴趣的还是文学。当时学生的新教材中有相当多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像鲁迅巴金蒋光慈叶绍钧等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国文老师很喜欢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没有课本,他们就亲自刻版印教材。
  后来,在老师鼓励下,同学们组织了拉丁化新文字学会,贺敬之是会长。贺敬之代表学会用拉丁新文字给北京拉丁化新文字总会写信,宣告学会的成立,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总会很快就回了信,给贺敬之他们热情的鼓励,还寄来了一些读物,里面有关于南方农民生活困苦情况的连续报道,特别是红军长征西安事变的消息。在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在老师的讲解辅导下,贺敬之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向往革命、向往进步的思想。
  1937年,13岁的贺敬之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兖州简师学习。可是山河破碎,国土上已经没有一块能放下课桌的净土。不久,简师南迁,贺敬之因为年龄小,被迫退学回家。当他在家万分苦闷、各方打听母校迁移去向的时候,台儿庄战役打响了。贺敬之回忆说,战场虽然没有涉及他所在的村庄,但是每天都会听到十几里外隆隆的炮声,看到炮弹爆炸后的亮光和弥漫的硝烟。站到村边的山头上,就能清楚地看到战场上的情况,坦克就像虫子一样在蠕动。村庄不是战场,但却是军队来往和难民逃亡的所经之路,从他们的口中,贺敬之了解到了战争的惨烈情况,知道了日本人的暴行。这让贺敬之更加仇恨日本侵略者。
  
  

看到原本美丽的家园在战火中满目疮痍,听着祖国大地在敌人践踏下的痛苦呻吟,年少的贺敬之感到不能静静地等下去了,他决定去寻找母校。当听闻山东的学校都流亡到湖北,成为“国立湖北中学”的时候,贺敬之找了五个人一起去寻找母校。经过一番艰险之后,五人终于找到学校。贺敬之说,湖北属于第五战区,当地的文化活动
  很多,到处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学校里几乎不怎么用正规课本,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文科,喜欢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学生们也经常自发组织去办壁报、演救亡戏剧。贺敬之说,当时对国民党是真抵抗还是假抵抗就非常怀疑,后来听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讲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对国民党的不抵抗和指挥无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心中更加厌恶国民党。
  1938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即将从武汉撤退,流亡学校也随之转移。贺敬之随着学校的师生们经过陕南,来到了四川梓潼的分校。在流亡的路上,许多同学都随身带了一些进步书籍和刊物,这些成了贺敬之宝贵的精神食粮。一路上,只要有时间就看书,读了《大众哲学》 、 《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了解了红军是怎么长征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怎样一所学校,贺敬之的革命意识进一步增强,心中也有了投奔延安的想法。贺敬之说,他非常喜欢艾青和田间的诗,每次得到两人的诗集就一气读完,而且反复背诵,能搜集到的诗,几乎都能背下来。与此同时,贺敬之和其他四名同学共同创办了《五丁》
  
  

壁报,来宣传抗日救亡。在梓潼,他开始了散文、小说和诗歌的写作,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国民党政府软弱的鄙视,对革命事业的向往,用文字痛快地表达了出来。《朔风》发表了他的长诗《北方的子孙》 ,《大公报》发表了他的抒情诗《夜,是深沉的》,《新民晚报》副刊也发表了他的许多诗歌。贺敬之说,当时写的诗歌很多,可是保存下来的很少,好几首长诗的草稿都遗失了,但是在民族革命、民主意识的指引下,前进的道路一天比一天明确,也越来越热爱文学。 1940年,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延安民主和革命的向往,贺敬之和四名同学在春天的晨雾中,悄悄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延安的一切在贺敬之的眼中是那样的新鲜,潺潺的延河水,巍巍的宝塔山,满脸笑容、身穿灰色军装的人们,这一切把他领入了一个新天地。到了延安,贺敬之交了自己在来延安途中写的组诗《跃进》 ,正是这组诗显现出他在诗歌上的才华,使得鲁艺文学系的主任何其芳决定录取了他。
  《讲话》精神滋养的才情
  在延安,贺敬之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养份,舒展着自己的诗情。在鲁艺,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周立波的《名著宣读》课、何其芳的诗歌课是那样的精彩,让他感到,知识的海洋是如此广阔,有如此众多的美丽浪花。那时候,延安经常举行一些诗歌朗诵会,贺敬之很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他写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国民党掀起了反共高潮,受时代的影响,贺敬之的创作视角逐渐深入到阶级的苦难中,他接连不断地写出了许多关于农民题材的诗篇,《小兰姑娘》、《红灯笼》等作品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但是对贺敬之创作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是中国文艺史上出现的一次伟大历史事件。贺敬之认为,《讲话》是在总结了“五四”以来,包括根据地以及苏区乃至国统区等地的革命和进步文艺的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纲领,是宏观的社会主义文艺学。《讲话》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式,满足了贺敬之的思想理论的需要。
  《讲话》发表后,根据地开始了新秧歌运动。1943年到1944年贺敬之一直为秧歌队写歌词,担任秧歌剧的文字执笔,也单独写了一些秧歌剧。贺敬之在这个时期创作了不少歌词,传唱至今的歌曲《南泥湾》就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为慰劳三五九旅而创作的。创作于1943年的歌曲《翻身道情》 ,真实而生动地传达了陕北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闹翻身”的火热情感。由于这首词没有署名,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地地道道的民歌。这个“误会”恰恰证明了作者深入陕北农民生活,体验陕北农民情感,学习陕北农民语言的成绩。贺敬之已经用中国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他们对新生活的新感受。贺敬之还写过小秧歌剧《瞎子算命》 、《拖辫子》,中型秧歌剧《周子山》 。
  
  

说到秧歌剧,就不能不提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说,创作《白毛女》是在1944年下半年开始的,当时他参加文工团已有两年时间,是在经过深入生活和参加秧歌剧创作的基础上接受创作任务的。当时,周扬和张庚提出要以“白毛仙姑”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创作一个表现人民斗争生活的,具有创新意义、民族化、群众化的新歌剧。《白毛女》虽然有现实的故事作为依据,但是要把它转化为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深厚的功力和艺术创造力。《白毛女》上演后,反响非常强烈,观众们不住地擦眼泪,哭成了一片。在那个年代,《白毛女》以它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使得千千万万受压迫、受剥削、受蹂躏的中国劳动群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它不但在当时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诗歌的特点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所以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文学馆

  贺敬之文学馆坐落于古运河畔,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毗邻。
  
  

整个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馆内设有展览厅、影视厅、书库、书画厅、文物厅等。文学馆全面介绍了贺敬之及夫人、著名剧作家、诗人柯岩(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的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成就,再现了一代诗人、剧作家的风范。馆内陈列了贺敬之藏书1万余册,实物展品300余件,珍贵图片200余幅,并展出了200余幅名人墨宝真迹。贺敬之文学馆是在全国具有权威性的文学研究基地,是宣传党的文艺思想、路线方针,宣传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扇窗口。

作品选读

  《回延安》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回延安(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内容】: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夜》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夜》
  【内容】:
  夜——西北的苦涩的长夜……
  狼,火红的眼睛呵,燃烧在夜的丛莽。
  繁星,在天空——熟透的柠檬在丛林中。
  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雾;猎人跃进在深处。
  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
  而我们四个喘息着,
  摸索向远方………………
  西去列车的窗口
  【年代】:现当代
  【作者】:贺敬之
  【作品】:《西去列车的窗口》
  【内容】: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
  婴儿在母亲怀中已经睡熟。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
  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青人火热的胸口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你可曾听到呵,在车厢里:
  仿佛响起井冈山拂晓攻击的怒吼?
  你可曾望到呵,灯光下:
  好象举起南泥湾披荆斩棘的镢头?
  呵,大西北这个平静的夏夜,
  呵,西去列车这不平静的窗口!
  一群青年人的肩紧靠着一个壮年人的肩,
  看多少双手久久地拉着这双手……
  他们呵,打从哪里来?又往哪里走?
  他们属于哪个家庭?是什么样的亲友?
  他呵,塔里木垦区派出的带队人--
  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南泥湾的突击手。
  他们,上海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大队--
  军垦农场即将报到的新战友。
  几天前,第一次相见--
  是在霓虹灯下,那红旗飘扬的街头。
  几天后,并肩拉手--
  在西去列车上,这不平静的窗口。
  从第一天,老战士看到你们呵-
  那些激动的面孔、那些高举的拳头……
  从第一天,年轻人看到你呵--
  旧军帽下根根白发、臂膀上道道伤口……
  呵,大渡河的流水呵,流进了扬子江口,
  沸腾的热血呵,汇流在几代人心头!
  你讲的第一个故事:"当我参加红军那天";
  你们的第一张决心书:"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呵,指导员牺牲前告诉我:
  '想到呵,--十年后……百年后……'"
  "呵,我们对母亲说:
  '我们--永远、永远跟党走!……'"
标签: 贺敬之   he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同时您还可以 进入贺敬之吧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贺敬之吧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话题: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