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6070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编撰:招锦源、招伟标、招锡坤、招永铨、招志祥、招河汉 字体:招东山
作者:58.248.82.* 回复:27 发表时间:2010-12-26 18:37:05
弯弯曲曲的青石小路,自东向西延伸,通往方圆不足一里的村庄。村前小路把东边划分南北两半,路南边的螺墩,是一处土岗乱葬坟地,北边一片农田,村民叫它“围仔田”。出村路,东行260余步,往北转到种满竹子的土基旁,一条横铺白石版路,过下朗村前,折向东行,可直达佛山闹市。另外一条往返村中道路,由村尾北行,经过另外一座刻“兴贤里”石额门楼,向前行约60余步,经往东行,沿着石海路抵达竹基旁石道,穿越下朗村边,朝佛山方向进发。村中东南角,一座建成不久的“招氏宗祠”,座北朝南。宗祠前是一个开阔的明堂,明堂近宗祠门口,建有一个大晒谷场,村民称他它为灰砂地堂。地堂南边不远地方,有两座比人还高的石旗杆夹。站在明堂小河岸边,石围栏杆处,放眼南望,田畴连片;脚下小河东西连贯,怀抱着明堂边的一湾碧水,在这半月形的堤岸上,遍植了一排阔叶绰版柳树,阳光下,浓荫倒映水中。每到夏日,村民、小童聚集在水中绿荫下,畅泳戏水互相追逐,场景十分热闹,真是个“人鱼欢跃”。农闲时节,三两村人垂钓于河堤下。到了农忙季节,每天拂晓时分,一艘艘农艇,满载着农产品驶往佛山各个埠头。明礼堂西边,一眼自东往西的贯村长塘,静卧在村中大路旁。晴天傍晚,微风吹拂,余辉映照在水面上,泛起粼粼金光。村民为了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把池塘边大路建成一段一段的灰砂地堂(平时是道路,谷子收割时作晒场用)。祠堂东侧与“围仔田”之间,一条排灌用的水渠连通南北,河涌水常注,犹似溪水潺潺。水渠靠进祠堂岸边,几行翠竹迎风摇曳;祠堂背后,竹子、低矮的荆棘丛、灌木林杂乱地生长在一起,在这杂乱丛中,几棵参天木棉,犹如拔地而起。宗祠横轴线上还建有“德修公祠”和“南蒲公祠”两座祠厅,在村中腹地东北方,有“万齐”、“万宝”祠厅一所。这弹丸之地,700多年来只是散落了30余户人家?!外迁的游子们,你们生活在哪里?胡不见寻宗归来?幽美而宁静的小村落,潺潺的一渠流水,满树红花的木棉,迎风招展的绿竹,金黄连野的稻田,戏水的村童,穿梭的农艇……这一切,只有在回忆中寻找。小朗家园在变,上朗村也在变,变得难寻回一点痕迹,昔日农家已悄悄地融入大都市之中。一位宗兄旧日的村庄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弯弯流水过前村,来往穿梭有小船。绿叶婆娑绕村落,红花吐艳在眼前。旧舍变迁新面貌,宗祠古迹尚留存。一心思念寻宗祖,谱牒未寻夜难眠。蛛丝马迹凭线索,光宗耀祖教儿孙。
作者:120.85.255.* 发表时间:2011-01-02 14:45:36
历史上,迫使南雄居民往南方广州等地迁徙原因有三个:(1)南宋理宗开庆、景定(公元1259年)年间,朝政腐败,外受蒙古兵入侵,内有兵灾贼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民间引发大逃亡潮;(2)所谓宋末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的胡妃事件,造成南雄居民南迁(事件真相有待考究);(3)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被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战乱期间,人民为了躲避兵祸,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江南等地南渡入岭南避难的客籍中原人,他们再一次结伴逃往岭南更南的地方。这其中可能有我族祖先,那时候,燕翼堂仲奇兄弟尚属少年或孩童,他们跟随父母逃难(三人中不可能有婴儿),因为逃难中途,父母身遭不幸,长兄能带领两个弟弟继续逃亡。按常理推测,大哥至少有11--13岁;仲奇8--10岁;季奇也有5--7岁,在兵荒马乱的时势,他们没有走散,证明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或大哥能照料弟弟。三人朝着广州方向进发,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南海朗边,投靠早就在此定居下来的堂叔伯明礼堂招仕基公。一切安定之后,生活上虽然得到亲人照顾,但毕竟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在婚姻大事上,不像正常同龄人一样,到了婚娶年龄就能结婚,往往年龄上要偏大一些,最早也要25岁甚至还大。假设仲奇公生于1264年,25岁之后才结婚(俗成以30年计为一代人)。那么他的第二代人即二世祖是1294年,三世祖是1324年,四世祖是1354年……二十世祖是1834年(清道光年间)。见下表列:(略)上表(略)的推定是参照下朗村敦本堂(仲奇胞弟季奇)、明礼堂(仲奇族叔伯)中同龄人普遍备份而来。祖公开经历了700多年的繁衍,辈分不可能全部统一。传数辈分受下列几种因素影响:(一)同一个家庭中,兄弟间长幼年龄的差异;(二)属同一宗系,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相同年龄结婚有先有后;(三)各人生育时间亦有早有晚,都影响着同龄人的辈分。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中会相差一辈至二辈,随着时间的推移,辈分相差会越来越明显。有效获悉自己辈分的方法是问问村中长老,从他们那里,了解自己家庭中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其中一人中辈分,来确定自己和儿孙辈分,这是100%准确。如果确实找不到线索,只有查表,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参考数据。其方法是将自己出生年份对照表中某代年份(接近数值),其结果多在两代之间,如果要认定一个代传,则取年份差距最小的那一代来认定。经调查,万齐、万宝支系已产生第26、27代了。笔者亦已有26代。此表(略)与真是情况尚算接近。(繁衍速度比原定的年份要快)建议:本堂字牌即将用罄,建议从第28代起使用下列字牌(仅供参考):(略)
作者:58.249.8.* 发表时间:2011-01-02 17:04:32
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有人这样说过:现时的招姓人士,大多来自“朗边”这个地方,但我不会认同,说这样话是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的。现在,我将“朗边”这地方的几间招氏祠堂以简单和粗略的方法,向大家介绍(因资料不足),希望能带给寻踪者些许启迪。“朗边”是从前的旧称,现在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事处上朗村、下朗村。下面是我所介绍的几间祠堂情况一、上朗村招永思堂座落于广东佛山禅城区西北边的上朗村,旧称朗边(即朗溪),有一座恢弘靓丽的“招氏始祖祠”,这就是招永思堂。本堂有人口2500多人。上朗村自1991年开始,全村耕地被划为佛山市工业用地,村民由世代农耕变成城市居民,经济上相对有了稳定的收入。富裕起来的村民没有忘记老祖宗,于是在公元2000年,发动了全村人和联系省港澳及海外宗亲,捐资重修宗祠。宗祠重建后变得更加漂亮雄伟,有诗为证:始祖宗祠欣复建,族人大众喜欢天。新祠面貌恢宏样,富丽堂皇展眼前。说起祠堂,是一位姓招、名逊、字国谦、号谦所,南宋度宗皇帝咸淳时人。因宋末元兵之乱,宋景炎时,公带同二仆人,从南雄宝昌县珠玑巷逃难到广州市城西50里出,结庐安居,即朗边也。自此谦所公渔耕为业,教子弄孙。究其远祖,出自舜帝之后。与春秋陈国哀公之弟,妫招有关。公园前534年楚国公子辛弃疾攻打陈国,陈国灭亡。朗溪招氏族谱原序记载:“……予族招姓,其先祖本舜之后,为陈公子招以名留也。左传昭公八年冬,楚子灭陈,公子招被执而放于越,子孙因留其名为氏,以志不忘”。谦所公生二子,育四孙。后来四孙各自繁衍,其中自立留朗溪陪伴父母,其余三人(自长、自成、自旺)纷自各出:一往招边,一往溶洲井深村,一往广州市西村。后来,各地子孙繁衍到省内罗定、清远、珠海、吴川及广西省区等地将近20处地方。朗溪招氏族谱原序云:“……开兹朗溪、招边、溶洲、西村,四自之裔者则谦所公也,故修谱以为始祖。”因此,四自之裔(即自长、自成、自旺、自立),及其各地分枝皆应尊谦所公为始祖。二、上朗村招燕翼堂位于上朗村东边,下朗村南侧之兴贤里(有称小朗),一座名燕翼堂的招氏宗祠(南祠),规模不大,现村中常住人口约200多人。解放前地少人多,有部分族人出外谋生,而遍及省内、香港、澳门等地,小数人已侨居海外。由于历史原因,谱牒流失,形成寻踪难定,各地宗枝难寻。近日有招姓兄弟寻宗成功,都是靠他们外出先祖,记录详尽及言传准确清楚与事实相符,得以顺利认祖。如番禺罗家村永裕堂招氏,溶洲季华村招务本堂,溶洲贝岗村招绍德堂及几代移居佛山禅城的招氏宗亲等。本祠堂历史,据下朗村招敦本堂(燕翼堂仲奇公胞弟)族谱记载:远祖,是春秋时晋.步招;始祖,是南宋时劻政公招禄。诗云:远祖山西晋步招,儿孙皆是仕皇朝。隆兴有裔名劻政,后世南迁未惧遥。开村始祖仲奇公,兄弟三人,长兄名孟奇,三弟名季奇(即敦本堂),本祠祖公排行第二曰仲奇。于宋咸淳十年至德祐元年间,随父建文公南下投靠堂叔伯招仕基公(明礼堂)。因时下战乱,逃难中不幸父母双亡,留下兄弟三人,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来到南海朗边,找到至亲。后孟奇长兄远赴南海小塘居住,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各处后人失去联系,现在彼此繁衍情况不明。住在朗边的仲奇、季奇各成家室。季奇公居下朗村庙边里和三槐里,建有祠堂敦本堂,位在燕翼堂之北,故称“招氏北祠”、“南甫公祠”、“万齐公祠”等厅、堂。村的东南及北边,各建石匾额门楼一座,门楼上横石刻有“兴贤里”字样,有少量围墙将村子围敝。已经坍塌了的祠堂座西向东,前边是一片田野,隔着田野,一条满植竹树的长基横在眼前,北门楼外,有条白石板路通向竹林长基。民国22年在村东南方处,重建一座新祠堂,该祠堂面南座北,前有小河流过,岸边绿树婆娑,远衔田野,环境幽静颐人。新祠堂前方不远处,有两座台基与人齐高的石旗杆夹,石旗杆夹开外的小河边,建有一段白石防护栏杆。一眼村边长塘东西连接,静静地,敞卧在村里中大路旁。有村人说:“竹林长基、堂前小河、村中长塘、广植树木,都是乡村风水布局。其实,这是先贤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后人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和设置生活上所需的防涝排污设施。美其名曰是风水局,反正这些都有益于村民的身心健康。”1991年上朗村人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农地,由农民变成了城市人,生活上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便怀念起祖宗来,想修葺一下祠堂,好让祖先也享受享受。于是在2002年动工重修宗祠,2009年又集资装饰美化祖先神位。好一代燕翼堂的孝子贤孙!三、下朗村招敦本堂下朗村以前也叫朗边。它东南接上朗村东,西南方临近上朗村,在庙里建有“招氏北祠”大祠堂,祠堂内供奉祖先季奇公。季奇又叫三奇,与上朗村燕翼堂仲奇公是同胞兄弟,仲奇为二兄。其开宗史:宋咸淳十年或的德祐元年(1275年)时,随父母逃难到南方,不幸中途父母亲双亡,后跟随兄长依父母吩咐展转来到南海朗边。季奇公人较聪敏,年登弱冠,便勤于商贾,贩运谷米,并获余资,在村外海旁汾江河段处建筑“谷步码头”, 方便米粮起运。季奇字三奇,号鼎山。远祖,春秋战国时晋.步招。始祖,南宋朝劻政公招禄,父亲建文公,长兄孟奇公,二兄仲奇公。其本人生五子:长子道明、次子道成、三子道政、四子道辉、五子道齐。子孙昌盛,繁衍兴旺,除了外迁人口外,现居住下朗村庙边里和三槐里近1000余人,外衍人口中以广州市番禺区罗家村人招氏最多,达五百多六百人。另外有不少迁往广州、佛山、港澳及海外居住。在咸丰(1851---1862)年间,有乡民参加李文茂起义(1854年),而后随大队撤往广西。因种种原因,当时未有与家乡亲人联系,时间久了便失去消息,自此就留居广西,杳无音信。一直以来,下朗村敦本堂和上朗村燕翼堂,都有着密切的兄弟关系,每逢年节及宗祠大事,两间祠堂后人都互有邀请。村中有人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这种情谊:八音锣鼓闹喧天,南北两祠互拜年。舞起醒狮来助庆,醇醪斋饮畅心田。四、下朗村招明礼堂明礼堂位于下朗村东南部,有大地里和刚柔里两条大街,现在乡间居住人口约400余人。下朗村明礼堂乃朗边招氏最早到朗边开村的一间祠堂,将近800年历史。最可贵的是:现今保留着珠江三角洲招氏族姓中,最完整的一本招氏族谱(开村至今),可以算是广佛两地招氏独此一家了。他们保存下来的族谱,给我们珠三角一带招氏族群,了解本族过去的历史起到参考作用。从他们的一篇谱牒序言中,可以知道明礼堂祖先的身世及当时的迁徙情况。“余姓乃望出自南海,春秋时晋.步招之后也”。晋.步招乃明礼堂仕基公的远祖,原其祖籍属山西省。“……传至南宋隆兴年,有祖劻政公违禄,为兴州都统幕府参谋”。从宋隆兴年(1164年),到仕基来朗边开村的咸淳二年(1266年),不过相隔102年时间,劻政公应是仕基的祖父亲。下面的一段叙述,阐明了仕基公的职业,来岭南的原因及经过:“惟我祖仕基公世居城西,勤于商贾,货财丰殖。将值时势恐慌之日,兵革扰攘之秋,各迁乡落,卜地而居。……我祖寄栖河南,乃后远趁南雄郡。一日商回,舟泊海旁,经游朗边,喜窃沙水环抱,可卜居之。乃于宋咸淳二年秋八月,复自河南迁至此地,构屋而居。朗环其庐,遂名朗边。”从以上的记载知道明礼堂仕基公祖籍山西。远祖,春秋晋国将军姓步名招,(招,也是后人尊步招,以名为姓)。而始祖,系南宋朝劻政公招禄。仕基公本人商贾,为逃避宋末元兵之乱,他藉经商机会,行径各地,处处留心寻找、观察可以避难的地方。(按:当时可能是宋、元战争初期,战事不甚激烈,但按情况分析,宋朝会有失败可能。仕基公是有识之仕,他又常与宗兄弟招建文联系,得知前方战事情况,而做好“未雨绸缪”之举。)一日商回,泊舟时返现了朗边此地。于是,在1266年秋天(即宋咸淳二年秋八月),返回中原河南,将全家迁到现在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下朗村,这距今已有近800年了。据村中老人回忆:“本村近百年最鼎盛时,直街上开有酒馆、茶楼、饼食、米铺、凉果、杂货等店铺,后来因时势不稳定而日渐衰落了。祠堂各个时期都有人口外迁,多是往省内、佛山、港澳,远者赴南洋等地,最为大规模者,莫过于清朝咸丰时期。当时佛山发生陈开、李文茂戏班起义(1854年),本村有房口兄弟在起义军中做了大官,带领全房人合家迁往广西(系四房、五房人为多)。后来起义失败,流落广西,不敢回乡。直至民国初年,本村村民拜太公山时,发现山头已有人拜过。按推测,可能是参加起义军去了广西的兄弟和其子孙,悄悄地返来拜山。”以上是访问下朗村明礼堂老人时的一段谈话,有些话的内容,可能是上一辈人或几辈流传下来的。参加起义而遭受失败打击的尴尬处境,确实令人不容易面对。有家乡人写了一首诗,以示怀念:异乡游子几时还,两地情牵一线间。今日归来同聚首,家乡旧貌已新颜。下朗村明礼堂2004年8月重修了宗祠,并在祠堂青云巷处,搞了一组大型石雕,都是歌颂招猛先祖等内容,有文章、诗歌、笔画、石雕等,颇为精工、新颖、另类。朗边(有称朗溪)旧属广东省南海县。现时全称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事处、上朗村、下朗村。朗边和其周边是招氏祠堂比较多的地方,又是招姓人聚居较为密集的地方。在朗边相邻的古灶村也有两间招氏祠堂,稍远一点的有新招边、旧招边、贝岗、溶洲、南庄、芳村、横沙等村落,各村落中建有招氏祠堂,不只一间,甚至有好几间,都是招姓族人的聚居。可以说珠江三角洲是招氏族人,移居岭南后的一处发祥地和聚居地。
作者:112.94.58.* 发表时间:2011-01-05 21:00:28
现在招姓在南粤有四个宗系,尚有部分招姓人士宗系未明,80多处招姓人聚居的村落,总人口约40,000人。分别分布在:一、益庄公为始祖的宗系:(广州市石沙区横沙村招穀诒堂为代表)分布在广州、湛江、吴川、遂溪、电白、赤坎、徐闻、廉江、化州、信宜、广西等省市县地区,聚居达50多处,人口约20,200人。其中广州市石沙区横沙村招穀诒堂约有2800人;其次是吴川市覃巴镇米朗村约2500人;有人口约850人的吴川市覃巴镇那林村居第三位;等地位的湛江市郊官渡镇黎田上村、下村也有800多人。二、谦所公为始祖的宗系:(佛山市张槎街上朗村招永思堂为代表)分布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罗定市、清远市、广西等省市县地区,聚居点约18处,人口约11,500人。其中以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上朗村招永思堂人口最多,约有2700人;其次是南海区罗村镇招大村约2000人;等三位是禅城区南庄镇井深村招追远堂约1400人;第四是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古灶南村招作述堂人口1200人。三、劻政公为始祖的宗系:(佛山市张槎街下朗村招明礼堂为代表)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的有:下朗村招明礼堂(祀仕基祖);上朗村燕翼堂(南祠,祀仲奇公);下朗村敦本堂(北祠,祀季奇公),共有人口1500多人。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招维则堂(下朗村敦本堂后裔),约200多人。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罗家村招永裕堂及新庄村(燕翼堂、敦本堂后裔),约600人。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东瓜宇村招氏(下朗分支),约130人。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季华村招务本堂(属燕翼堂分支),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贝岗村招绍德堂(属季华招务本堂开支),两村共有人口1300人。摘录《南庄季华村招氏简记》:“我季华村招氏属张槎朗边招建文公系,由朗边古灶招仲奇公第13代曾孙招燕贻开支到我季华村。招燕贻公是我村的始祖。……我祖公生两子,长子招奕余、次子招奕雅。招奕余生招如。招奕雅生四子,长子招宗广、次子招宗贤、三子招宗远(分支贝岗)、四子招宗盛(分支到花县),其余留在本村发展。”清光绪至民国时期,招燕翼堂有族人在佛山石湾街东平河边经营木业生意(木柴、松杉)。他们已集结三代以上,人数超过三、四十人以上,后因日本侵华。其间木业萧条,业内人士四散逃亡。解放前,由于我燕翼堂公堂产业无多,不能以本堂田亩养活本村人口,至使村中十户有九户男人外出谋生。多往本村周边及佛山、省城、香港等地耕围或打工,如南海平洲、蔗围、罗村朗沙,佛山张槎涌口、上沙街、山紫村、大观街孖窦、新涌口等地受人顾请,打工或耕作。到省港各地,多打茶楼工和做零散杂工。解放后,80年代改革开放,人民生活逐渐好转。2000年11月,有居住在佛山市南善街,旧日祖父辈在佛山新涌口耕围的燕翼堂后裔,在招真率领下回乡认祖。翌年便携二、三十人返上朗村参加九月重阳节村庆活动。2006年春节后至清明节前,其先祖辈在佛山大观街,孖窦附近耕围的招氏后人 — 招广浩一家,凭着姐姐出嫁时一纸庚书上祖父和父亲名字,而能对上“兴贤里燕翼堂”排辈字牌,认回了祖宗。翌日,刚好是清明节,阖家欢欢喜喜返乡祭祖,炷上了思念日久的一炷神香。可惜我堂族谱遗失,有部分先辈外出谋生的后裔,尚无法寻回宗祖。但愿朗边“兴贤里”这个名字给他(她)们带来好运。四、招浩公为始祖的宗系:(增城市新塘镇南安村招仁让堂为代表)增城市新塘镇南安村东头坊招仁让堂,自称南宋时由湖南省迁来,人口约600人。增城市新塘镇新河高地招追远堂,约250人(招仁让堂分支)。五、有部分招姓人员,因谍谱遗失而无法弄清所属宗系(人口未列入统计)。在南粤大地,招氏的分布也不会限于南海、高凉。……至于散居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的就难以计其数了。总之,还有许多招氏聚居的地方未被发现。等待我们去认识。(摘自《招氏鸿迹》语)【网招天下】搜集的招氏分布材料如下:【招氏宗亲 — 网招天下】建站3年多来,发现招姓人聚居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人数约12,0000人。而分布在国外的有:缅甸、印度、以色列、日本、韩国、朝鲜、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比利时、丹麦、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瑞典、瑞士、俄罗斯、美国、古巴、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等国家。人数未作统计。自【招氏宗亲 — 网招天下】网站建站3年以来,已新发现更多招姓人聚居点,几乎覆盖全球各地省,人数约18,000人。新发现 (略)
作者:112.94.58.* 发表时间:2011-01-06 20:48:20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解放前后的几十年间,朗边燕翼堂先祖辈们陆续外迁,图谋生存发展。先祖辈们外迁,大约分为三个时段,一系世纪之初乙卯年发大水之后;(按语:上世纪初,乙卯年是公元1915年,即民国四年。那年五月发洪水期,佛山附近连续落大雨20多天,西江、北江河水暴涨,堤围告急。南海县佛山存院围,有险段堤围崩决,洪水冲入佛山镇内各街道,有些房屋水浸至门楣,灾情十分严重。同年6月洪水又大泛滥,数十间民房倒塌,洪水浸至佛山祖庙石级第四级。)二系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时期;三系解放前后。从乙卯年发大水到解放前夕,面对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先祖辈们坚韧不屈,守护祖业,艰难渡日。其中有前瞻目光的先祖辈,外出拓展。几十年间,燕翼堂先祖辈有的到沙口朗沙,有的到南海县佛山镇(上沙九江基、珠北窦、大观街蚊香厂附近、莲华车站新涌口、莲花路、福禄路、普君墟和石湾等地),有的远赴广州、香港各地及外埠谋生。燕翼堂先祖辈们聪慧勤奋,耕围、耕堂、养殖为生,及以小本经营和凭手艺技能养家。在城镇的,有从事土纸染色(即色纸业)、茶楼小食、布厂织造、木器制造等小型作坊式经营,谋求有更大的发展。家境贫寒的未成年孩子,给有钱人家做后生(当学徒)。更凄苦者,被卖到东莞给人家做养子,或转卖到外地作娣。招氏先祖辈们“尤善烹饪”,多人在佛山镇、广州、香港等地酒楼做后镬(即首席厨师)。解放前,广州市著名酒家惠如楼就有燕翼堂先祖辈人当大厨师。近百年来,朗边燕翼堂后人秉承祖辈“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坚毅守成、读书识字。以礼貌、以诚信待人”之祖训精神,在各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在书画界稍有成就,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为人师表,在各行各业均有建树。近年来,各地招氏后人,更是纷纷回乡寻亲,中断了几十年的乡情之路又热闹起来了。由于资料搜集有限,欠妥或遗漏之处,恳请宗亲们见谅。资料整理人:燕翼堂忠字辈裔孙招永铨 2010年9月招义本,朗边燕翼堂人。自幼在兴贤里生活,后来到佛山谋生,从事木器制作行业。他为人慷慨,有义气,关心别人疾苦。解放前,有下朗村民招苏虾,因生活贫苦,母亲死后无钱殓葬。招义本得知情况,为其解决母亲安葬问题。(这一行为,招苏虾现在还常向乡人夸赞)招义本为人随和,关心别人、热心公益事业,经常教育子女:“奉先思孝”,做人不能忘本,多为社会、家乡做些好事。招义本这种关心别人,爱国爱家乡的德行值得我们后一辈人学习。
作者:58.249.16.* 发表时间:2011-01-08 14:19:00
招维则堂宗祠原址,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之跃进横路,现在石湾瓷厂南侧。祠堂南面有一条名为“仁里街”街道,全长有150多米,因居住招姓人口较多,故又称为“招巷”。招维则堂的开宗始祖是南海县朗边(下朗)村,招敦本堂季奇公的孙子,其曾祖是季奇公第三子道政公,其祖辈是维则公,原居住下朗村三槐里,他属维则公房后人。他于明朝末年,神宗皇帝万历年(1573年)间迁来石湾镇,至今约有400多年历史。初来时(或许)是居住今称之为“仁里街”附近,因为这里靠近东平河。几百年前石湾镇陶瓷行业已经相当发达,明代是我国陶瓷业高度频繁荣时代,石湾陶业鼎盛时期,陶窖一百多座,工人达60,000多人。东平河码头,每日窖用的木柴上落十分繁忙,容易找到工作。又由于石湾陶瓷行业需要大量劳工,后来就有部分人转到陶瓷制造行业中去。招维则堂后人,便逐渐形成在仁里街繁衍。据不完全统计,维则堂最鼎盛时期人口达300多至400人。在一条150多米长的仁里街内,十户就有九户都是招姓人居住,所以仁里街亦称之为“招巷”。在石湾安居落户的维则堂后人,为纪念和感谢先祖恩德,在仁里街口处(现在石湾瓷厂南侧)建起一间公祠,堂名称为“维则堂”。维则堂后人和睦相处,辛勤劳动,人口十分兴盛。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了佛山。佛山沦陷后,日军到处抓劳工,烧杀抢掠,全佛山人民饱受战争灾难。在石湾的招氏族人,为了逃避战祸,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流落他乡。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原来居住在“招巷”的维则堂人陆续回来,但亦有不少人流落他乡,不知所踪。曾经一度兴盛的“招巷”元气大伤,变得冷冷清清,祠堂经历过一场战争酷劫和风雨侵蚀,及日久失修,已是破烂不堪。至1958年,石湾瓷厂扩建被拆掉,改建为厂房区。以前,维则堂招姓族人聚居的“招巷”,亦在80年代初,因城市改造而被拆迁。现在已建成为石湾酒厂的成品仓库,是原来“招巷”的旧址。维则堂的招氏后人,现在仍然有250多人在佛山禅城区、石湾街居住。现在我们记录追忆,是为了使维则堂后人,缅怀先祖之情和物时得以慰籍。【撰稿人:(招维则堂后人)招润森、招锡坤,2010年9月18日】编者按:石湾招维则堂是400多年前,南海朗边下朗村招敦本堂的一支分支,同属现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下朗村招劻政公宗系。按其所述,石湾维则堂始迁祖系下朗村,敦本堂季奇公之第三子道政公后裔维则公房N代玄孙。因他迁往石湾时间,距离季奇公到朗边开村时有300多年之久,应是11、12代孙子。这一结论纯属推测,仅供你们参考。
作者:112.94.58.* 发表时间:2011-01-08 20:30:29
【招氏宗亲 — 网招天下】网站是朗边招姓同胞策划、投资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是全球第一个招姓人的网站,历经多年运作,为全球招氏宗亲寻根问祖、沟通联谊、开展招氏文化的研究以及招氏企业市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该网站的总策划人:招伟标(佛山华远村)投资者:招伟标、招河汉、招德强、招成锦、招润基、招国滔、招东山 总顾问:招煊 顾问:招锦源、招远德、招启平 总编辑:招东山
作者:112.94.58.* 发表时间:2011-01-08 20:42:32
作者:58.249.8.* 发表时间:2011-01-08 20:42:33
记得小时候,“家乡”一词已成为我孩提时代的一种向往,那个时候,有的同学说“回家乡”、有的玩伴要“返乡下”等等,都与我无缘。而先父也从未提过要回乡探亲之类的话,只是说,乡下就在张槎的朗边……在我的童年里,朗边已成为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很遥远的地方,就像北京天安门一样。直到先父招南在上世纪70年代和先母陈扁在本世纪初相继离开之前,张槎的朗边,依然令我陌生和让我向往,只是生活和工作的原因,直到2006年我才独自踏上寻乡之路。依稀中,我先组的茅舍草屋,门前的小塘,泥泞小路、耕牛、草地仿佛历历在目……虽然,我的劳苦一生的先父先母,生前没携我回过家乡,但在他俩老人唏嘘中,我感受到先父先母的酸甜苦辣的故乡情结,让我对家乡的事略知点滴。听说几个哥姐均在家乡出生,其中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在家乡不幸早逝,贫瘠的家乡土地,都是先父先母抹不去的痛,也是我踏上家乡之路情结。终于在2006年走上了寻乡之路,为我的先祖,为我的太祖建文公,为我的先父先母,奉上感恩之香。回乡的情怀、招氏的血脉、家乡的浓情、朗溪招燕翼堂,就是我的根、我的故乡,感恩我的先辈、感恩我的先父先母、感恩招燕翼祠堂的所有招氏老乡亲。作者:招伟标(佛山)
作者:58.249.8.* 发表时间:2011-01-09 19:59:48
(一) 春秋时 晋.步招晋.步招,东周春秋时期人。原姓步名招,是春秋晋国大夫步阳的后代。《左传.文公七年》纪云:“……赵盾将中军……步招御戎,戎津为右。”赵盾为主帅,步招担任他身边一位驾驶战车的将军。步招后来子孙以他名字为姓。下朗村招明礼堂、招敦本堂就族谱所记:晋.步招是我劻政公宗系的远祖(文公七年是公元前620年)。(二) 东汉大鸿胪招猛东汉安帝朝举茂才,又于汉元初中(公元114--120年)年间官拜大鸿胪,属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归顺事务及接待工作,后又赞襄礼义和典乐。他名字出现比陈公子招及晋.步招晚600多700年,所以称为招氏先祖。(三) 劻政公招禄下朗村明礼堂、敦本堂族谱序言所记:“传至南宋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有祖劻政公讳禄,为兴州都统幕府参谋。后因金强宋弱,时事纷纭,归隐寿终。”两间祠堂有相同的记载,因而奠定劻政公为他们宗系的奠基人,被尊为太祖(我兴贤里燕翼堂及各分支同属此宗系)。(四) 明礼堂招仕基公仕基公,南宋末年人。讳国栋,字起滨,号仕基。下朗村明礼堂始迁南海朗边第一人。因经商,长年奔走在中原河南与岭南南雄之间。宋末时期,元、宋国混战,他便有心觅地而避。一日商回游经朗边,喜窃沙水环抱,可卜居之。乃于宋咸淳二年秋八月,复自河南把家眷搬来此地,构庐而居。时为南宋度宗帝咸淳二年(公元1266丙寅年八月)。(五) 始迁祖考 — 太祖建文公孟奇、仲奇、季奇父亲 — 建文公。南宋末年人。建文公太祖作战有功,曾推荐任职知府。时因战乱未能赴任。紧接着,又被调往三楚之间作战。至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兵大举进犯宋朝,至令长沙失守。长沙既然被敌所陷,我太祖惟有弃械南避,所不幸者,中途夫妻双双罹难,遗下孟奇、仲奇、季奇三位儿子。长子孟奇肩负着父母遗命,带领两位弟郎,投奔已定居南海朗边的堂叔伯仕基公。后来兄弟三人,才有两人在南海朗边安居落户。(六) 长兄招孟奇建文太祖长子孟奇,南宋末年人。自从父母罹难后,一直把两个弟弟照顾好,并将他们带到南海朗边,托付给族叔伯仕基公照料,他独自前往南海小塘谋生。后因年代久远,二地后人失去联系,现在彼此繁衍情况不详。(七) 三弟招季奇季奇,宋朝末年人。字三奇,号鼎山,兄弟中排行第三。人较聪敏,长成后贩运谷米,能获余资。在汾江河段上建有“谷步码头”。在下朗村庙边里内建有“招氏北祠”,与二兄仲奇“兴贤里”内所建的“南祠”互相呼应。(八) 招燕翼堂概况燕翼堂地处朗边,位于上朗村和下朗村之间。过去因为村落太小,没有将村落命名,村人便用村内的一条街名来替代,称所住的村庄为“兴贤里”。同时,由于太公田产太少,未能满足本堂子孙生计耕作的需要,故族人十有八九外出谋生。历史的原因,族谱早已遗失,至令本堂后裔寻宗者难于认定,各地分支又难以寻找。最近有番禺区罗家村招永裕堂、南庄镇季华村招务本堂、南庄镇贝岗村招绍德堂及几代移居佛山的招氏宗亲返回燕翼堂大家庭,都是他们的先贤对族事记录得清楚,才可以兄弟团聚。人人发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帮助更多招氏兄弟返回“燕翼堂”大家庭中来。
作者:58.249.16.* 发表时间:2011-01-10 13:21:51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