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6254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编辑:招东山
作者:121.33.247.* 回复:32 发表时间:2009-12-06 14:38:19
招宅村,在湛江市区东南部硇洲淡水街附近,清乾隆间南澳总兵招成万故里。招宅村原属塘尾村(吴川县志记载:塘尾村,国朝南澳总兵招成万故里),现村民都是本村始祖清乾隆南澳总兵招成万后裔。因都是招姓居此得名,后代枝繁叶茂,人口逐增,遂成村落,聚落呈混合状,300多人口。村风民风和睦共处,艰苦创业,现出大学生多名。村民多种蔬菜,有传统泥瓦工技艺。其府第废址改建招氏祠堂今尚存。
作者:112.94.228.* 发表时间:2011-10-22 09:39:34
横沙,原名“横溪”,曾用名“横松乡”。地处广州市石沙区城西浔岗洲(又名“浔峰洲”,“草鞋洲”,现名“金沙洲”)。 横沙村始建于南宋有近800年的历史。明代万历37年居南海县金利司草场堡。民国时期居南海县第二区贞慎乡。解放后居南海县第八区,后改里水区。 1959年4月居广州市郊区(石井区),中途有改“白云区石井镇”。2002年7月又居广州市石沙区(现在的石井街道)人民政府金沙街道办事处管辖。
作者:58.248.145.* 发表时间:2011-11-01 20:44:50
在广州市政府西北,环市西路北侧,南街接长生里。因在西村五约,且在冰厂后侧,故名。长160米,宽2米,花岗岩石板路面。沿路为砖木混合结构民房。
作者:58.249.77.* 发表时间:2011-12-22 20:05:56
在荔湾区政府东南,招村北部。街约建于清朝中期,因招姓居民占多数,故名。长298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内为砖木结构平房及钢筋混凝土低层楼房。
作者:58.249.77.* 发表时间:2011-12-22 20:07:31
在广州市区西北部,珠江西岸,3000人,属石沙区金沙街。因村址一带有大量黄沙,后更名为“横沙”。房屋多为砖木平房,间有混合结构的楼房,沿沙贝河岸延伸。以种植蔬菜为主,织藤是主要的副业。水运方便。
作者:58.249.75.* 发表时间:2011-12-22 20:08:47
在荔城镇西南30公里,2100人,属新塘镇。宋代建村,1955年划为新河岸,因而得名。建筑物多为红砖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公路呈带状聚落。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花生、甘蔗、木薯、柳橙,村内有陶土资源,建有陶瓷厂,还有海绵厂、制衣厂等乡镇企业。明朝嘉靖年间,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的哲学家湛若水出生于本村,现村内的新塘中学是尚书府遗址。1907年在村内建甘泉小学,是本县的新学堂之一。
作者:58.249.77.* 发表时间:2011-12-26 21:39:42
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银行卡账号: 622202 3602077729721
作者:58.248.78.* 发表时间:2012-01-15 21:07:05
曾用名“長紅村”。在廣州市政府東北部,廣汕公路東側,7070人,屬沙河鎮(現在的天河區長興街)。清朝建村,因村旁為低窪地帶,且土質較粘,常爛泥過膝,故名。房屋多為混合結構的低層樓房,呈塊狀聚落。以種水稻、蔬菜為主,土特產有長湴粉葛。
作者:58.249.74.* 发表时间:2012-02-24 16:59:19
屬在灣仔鎮,在珠海市香洲區西南部10公里,有270人。清代期間,佛山、南海、中山、花縣和中山農民到此聚居成村。原與南山村屬同一村,后遷入現址,以村口有燒瓦窯取名“瓦窯頭”。後因北山鄉有東堡村,該村位南,故改名為“南堡”。聚落在將軍山東北麓,坐西南向東北呈塊狀分佈,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耕地面積260畝,以種植花卉、蔬菜為主,是鮮花、蔬菜的出口基地。村前有公路通往香洲。
作者:58.249.75.* 发表时间:2012-02-24 17:11:52
位於廣東省增城市。南安行政村,即沙村北部村落,屬沖積平原,成陸比沙貝村早,由先民從陳家林遷入而成村。土改時將沙村鄉之一、二、四村建一小鄉,之所在南安坊命名至今。1988年,南安村有5000人。
作者:58.248.145.* 发表时间:2012-10-09 17:30:0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