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7196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书名:一定能赶过英国 作者:刁家翔 出版社: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份:1958 页数和开本: 36页 ; 19cm 题名:?主题:工业经济-经济发展
作者:刁品安 回复:137 发表时间:2009-05-23 16:44:00
关于医疗废物管理的伦理学研究http://www.100md.com 刁卫平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11/23/80/66/92.htm
作者:117.95.17.* 发表时间:2009-06-07 10:07:23
以技术支持"节约型社会"?<<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年 第10期 作者: 刁韬涵, 期刊 QCode : jcyxx200510014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09-06-07 21:05:17
移动通信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综合司副司长 刁石京2007年11月27日??20年来,手机从先富人群的奢侈品变成寻常百姓的日常用品,从单纯的通信手段发展成为集信息服务、传播知识、方便工作、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终端,我国移动通信用户也从几万户发展到5亿多户,移动通信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移动面向政务、交通、税务、公安、金融、海关、水利等部门的系列解决方案,以及面向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行业用户解决方案,受到广泛欢迎;中国联通也陆续推出警务新时空、农业新时空、交通新时空等一系列行业方案,助推行业信息化发展。经过移动运营企业和各方共同努力,移动通信在电子商务、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我党十七大会议进一步形成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决议,我国移动通信业应该运用科技手段,利用高新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完成涉及移动通信发展的系列战略部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要求我们的工业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工业化,信息化是实现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进市场化、应对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去年中央已经制定我国向信息化迈进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未来十五年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构架,落实这些战略部署,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117.95.20.* 发表时间:2009-06-11 17:53:28
书 名: 自然力.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 作 者: 刁培军(山师大政治法律学院副院长)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218.2.43.* 发表时间:2009-06-12 06:27:30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作者:刁怀军 主题类号:G4/高等教育 【 文献号 】1-213【原文出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原刊期号】200003【原刊页号】61~64【分 类 号】G4【分 类 名】高等教育【复印期号】200102【 标 题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 作 者 】刁怀军【作者简介】刁怀军(1952-),男,山东省人,系党总支书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 100083【内容提要】“国家助学贷款”是1999年公布的一项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国家助学贷款”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都将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助学货款”的顺利实施,需要银行、学校、学生及学生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尤其需要银行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关 键 词】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实施【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 64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0)03-0061-0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公民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1999年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做出了有关规定。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各学校都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有关部门不断调整政策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但受各种条件限制,现行的资助范围和资助额度都不能满足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199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决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南京、西安等8个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试点工作。1 国家助学货款实施情况《规定》有关条款规定: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货款必须具有经办银行认可的担保,担保人应当与经办银行订立担保合同。确实无法提供担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特困生货款。国家助学货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货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财政部门对接受国家助学货款的学生给予利息补贴。学生所借货款利息的50%由财政贴息,其余50%由学生个人负担。财政部门每年按期、按规定向学生贷款管理中心拨付贷款贴息经费。学生所借贷款本息必须在毕业后四年内还清。学生毕业前必须与经办银行重新确认或变更借款合同,并办理相应的担保手续。特困生贷款到期无法收回部分,由提出建议的学校和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共同负责偿还(其中:学校偿还60%,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偿还40%)。《规定》发布后在社会和学校、学生中都引起较大反响,普遍认为把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纳入社会,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进一步完善了有关政策,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使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符合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此前,在现行的办法下,高校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而经济有一般困难的学生则要完全依靠自己。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资助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在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的家庭,也还有因无力支付费用而不能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另外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很少对外宣传有关工作,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去了机会。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有望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规定》公布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在8个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进行试点。国家助学贷款计划发放总量为7亿元人民币,面向39个部委、局、总公司所属的136所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可是在实施中却遭遇尴尬。学生中申请贷款的人数比预期的低得多,办理成功的寥寥无几。据报道,截止1999年11月中旬,在南京“至今尚未有一位贫困大学生能如愿从银行贷到自己所需的款项”,重庆“至今未贷出一分钱”北京“首批5名北大学生得到了20多万元贷款。这次大连实德与华夏银行联手,从联贷(5名大学生互相担保)走向企业担保,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申请贷款的道路”。此后各地未见较大规模贷款成功的报道。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中受挫,问题集中反映在:(1)贷款担保。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很难提供银行所需的担保条件,银行在此情况下要求学校为担保人,而且前学校无力承担担保责任。(2)风险责任。根据《规定》,特困生贷款到期无法收回部分,学校偿还60%,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偿还40%,贷款风险责任由学校承担,使实施工作难以进行。其二,针对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学生可以采取信用担保的方式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校不必承担风险责任。这两项修改打破了影响、限制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但仍未见到大批贷款发放成功的消息。政府有关部门一再修改国家助学贷款条款,说明党和国家旨在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把科教兴国,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落到实处。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的情况,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也不只是有关政策的问题,还存在我们主观方面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了解,转变观念,才能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大规模实施。2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是当前解决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最好途径。自1987年改革高校助学金制度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及措施。各高校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以上措施所需经费主要是政府一定数量的拨款,少量来自社会捐助,另外还有个别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设置的奖学金。这些政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没有超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与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显现出许多不足。最大的制约是经费不能满足需要,同时还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影响解困的力度。此外,单方面的资助不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国家的力量,走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适应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需要。在科教兴国战略中,高等教育处于和科研、生产衔接最紧密的位置,承担着提高生产力的重要任务。我国现在大学入学率不到10%,在发展中国家排在中等靠后的位置,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则在50%以上。高等教育首先从数量上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改变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局面,使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也就很难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学校、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加投入。近年来学校收支中国家拨款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学生需要支付的费用逐年以较大幅度增加。而改善办学条件、学习条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后勤社会化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依然呈增加趋势。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学生个人的经济负担,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减轻社会压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 当前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银行方面认为助学贷款风险大,工作量大。在银行内部还有一种保守意见,开办此业务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为贷款期限一般4~8年,执行国家法定利率,加上建立配套环境及零售业务手续增加的劳动量,银行的利润很难保证。(2)学校方面认为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上,国家助学贷款确实弥补了行政拨款的不足,但作为商业贷款,应尽量与学校脱钩,学校没有能力承担责任。(3)学生及家长积极性不够,主要是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这在经济困难学生相对集中的经济落后地区较为明显。(4)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简便易行的贷款办理程序。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银行和学校应该认识到,助学贷款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江泽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支持和关心”有关部门也已明确指出助学贷款“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也就是通过银行贷款以利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国家贴息开展助学贷款以及不断调整有关政策已经表明了对此的关切和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必要性,银行和学校都应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主动承担责任完成这一工作。其次应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助学贷款。第一,对于银行来讲开展助学贷款是极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大学生是知识型群体,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回报使这一群体在经济上具有比较可靠的还贷能力。第二,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存款实名制、社会保障体系及全国银行联网一定会以出乎我们预料的速度实现(银行存款实名制现已实行)。如果今年大规模开展助学贷款,四年以后本届学生毕业时,银行存款实名制和每人一个的社会保障号码会使还贷工作的难度大大降低。加上银行联网作用,助学贷款的风险是很低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大学毕业生录用单位的责任。作为国家教育投资的受益者,用人单位也有义务履行相关的责任,例如为学生偿还部分贷款,承担贷款担保等。还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规定德、智、体方面的贷款标准,这样助学贷款不仅可以降低风险,还具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第三,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学校也是直接受益者。如前所述,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多年困扰各个学校。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短期内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只会增加,绝对人数可能会成倍增长,非常容易酿成事端造成严重后果,学校的出路只有助学贷款。实际上各学校在当前的资助工作中都有相应的机构在负责运做,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信用担保和取消学校承担风险责任后应积极配合银行,利用现有的渠道开展工作。第四,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助学贷款的推广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试想一个学校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自己贷款上学,为自己的将来承担责任,这个学校的学风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学生在对自己提高要求的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学校改革,完善育人环境。第五,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需要学生及学生家长转变观念。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入了大学的门就是入了公家的门”的观念,非义务教育原则上应交费上学已为法律明确规定。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练,缺乏对生活的了解,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作为一个大学生怎样自强、自立,助学贷款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作为家长应放手让成为大学生的孩子自己成长,利用助学贷款在经济上、心理上一起给孩子“断奶”。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快的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意识到并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此外,教育作为一种消费,申请并且得到助学贷款在商品经济发达国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是一种社会福利,只要符合条件大家都会积极争取。调查显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对助学贷款的认同率是比较高的,边远贫困地区则不然,存在着观念上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学校和社会一起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和其他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第六,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还需要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组成的全国助学贷款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应有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和银行各自的优势,联手办好这件事情,规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作渠道,为学生集中申请、集中办理符合银行要求的有关贷款手续,尽量减轻银行的工作压力。而银行应根据贷款风险实事求是地尽量简化贷款手续,培训学校有关人员,提供必要设备,支付一定费用。学校和银行应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要求,针对贷款的具体操作程序,制订出清楚明了的规定,使学生知道怎样贷款怎样还款;知道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使国家助学贷款能便利实施。4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前景虽然国家助学贷款在试行当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和政策、措施的不断调整完善,一定会有快速的发展。教育贷款可以为群众接受,具有很大潜力。中国景气监测中心1999年5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城市居民认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点,60%的人表示为孩子上学举债也在所不惜。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将缩小差距。国家助学贷款,对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对社会稳定可以起到有力的平衡和协调作用。国家助学贷款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一定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据国家1999年公布的数字,199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为341万,保守估计占总数的10%的经济困难学生需要贷款,还有5%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贷款。据统计,大学生平均年消费7500元,潜在的贷款市场每年达38亿元,而且会逐年增长。我国大学入学率不到10%,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已达到40%~50%以上。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教育产业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国家助学贷款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定会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收稿日期:2000-05-22
作者:218.2.43.* 发表时间:2009-06-14 06:22:37
刁绎滁上间日阴晴联句阴晴淮海气何殊,一昔风光互惨舒。大块养春裨造化,繁云间日蔽居诸。暖回沙碛催来雁,寒彻冰池怯上鱼。山色晦明如代谢,花枝凉曝似相于。朝暾忽荡川原净,夕翳还笼井落疏。快适得朋酾醁酒,困眠无兴读残书。虹霞灼灼飞琳馆,烟霭濛濛袭隼旟。定与物情均燥湿,殆非星好有盈虚。连空雪意迷高柳,绕舍阳和坼嫩蔬。林外昏鸦啼野尽,城头新月上帘初。雪后游琅玡山与韦骧联句南溪约幽寻,西岭极遐观。初阳色朦胧,残雪光汗漫。相望楼殿间,宛在云霄半。泉声减琤淙,山势欲飞竄。岩寒雨花霏,谷暖烟絮乱。幽鸟度乔林,惊猿折枯干。决决涨溪流,辉辉披野岸。兰芽吐尚微,冰乳凝未泮。佛屋对峰尖,禅庵倚崖断。轩窗爱虚豁,赤白從漫漶。行敲玉玲琅,松溜珠璀璨。宁将琼砾分,未省兰蒿判。行幽兔迹深,瞩远鸦翅缓。登宜阮孕屐,隐称嵇康锻。结游贤躅多,鑱石清诗烂。极目穷跻攀,投隙违羁绊。荣观太帝书,暂憩飞仙馆。石立翠屏张,霞收丹锦散。觇坐客炉拥,负暄僧衲换。选胜唯务得,陟危宁复惮。谁乘泛海槎,直欲傍银汉。况有凌云才,何妨举风翰。景多苦冥搜,欢解惬佳玩。乃情慰悬想,昔传非谩谰。题与真莫俦,刻烛愧非伴。玉局共藏机,瑶琴越操缦。谣谚喜年丰,凭文同月旦。大笔肆滂葩,小巫成泚汗。造适寓林泉,贪萦任冰炭。通侻去末礼,從容占奇段。促节歌更新,衔杯酌无筭。敢谓良会难,堪为画图看。感慨非独醒,赓酬每三叹。翔步虽异途,清懽归一贯。洒落似青冥,拘挛岂狴钎。绝顶所见稀,清狂兹兴罕。立饫谢珍鲜,行庖后樵爨。唯恐三节来,难留千骑駻。何时金鳌容,重亲玉皇案。回首念斯游,驰精杳无畔。雨后城上种蜀葵效辘轳体联句不惮移根远,姑怜向日姿。春风從自得,夜雨况相姿。敏速飞霜钁,婆娑拥碧枝。幽葩兹有待,杂卉漫多奇。野藿非余尚,迁兰盍尔知。倾心安所守,卫足岂其私。得地何妨徒,干霄固可疑。采幢须夏节,绿饼与秋期。莫以藂生陋,唯其秀出宜。迁非拔茅进,爱岂揠苗为。色解凌溪锦,花应当酒户。绕栏窠尚小,傍砌影犹卑。援护情宜倍,栽培力已施。桃溪容烂漫,竹径耸参差。不待毛嫱妒,何嫌鲁相辞。土培忧压嫩,竹插为扶欹。疏密齐行列,芳华递疾迟。纖茎簪间导,繁蕊珥交垂。恐践禽须逐,防侵草必夷。养完先固本,采折俟乘时。屡戒园夫守,频烦墨客窥。拾来同地芥,吟就比江蓠。泛与萧蒿长,偏饶雨露滋。何如君子德,修直任荣衰。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book.guqu.net/quansongshi/21570.html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09-06-15 21:15:56
典藏中国--平遥 作者: 刁兆彦 主编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2-10-1 长城:地球上的飘带 作者: 刁兆彦 主编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印刷时间:2002-10-1
作者:117.95.17.* 发表时间:2009-06-18 17:49:41
上医情怀 作 者:刁承湘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载 体:胶版纸 开 本:16 定 价:46元 出版日期:2007-9-1 版 次:第1版1次印刷 装 帧:简装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发展史。她记叙了一所中国名牌大学的诞生和历程。从国人创建的医学院,到桃李满天下,名师、名医辈出的名大学。从吴淞、海格路、枫林桥,到白龙潭、歌乐山,到上海、重庆姊妹校,历史以活生生的事实见证了正谊明道,回顾了艰苦卓绝,体现出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上医的历史告诉我们:学校的发展紧系祖国,队伍的成长离不开创造和实践。这是一首友情诗。八十年来的风雨日照。祖国爱、老师恩、同窗情。一班又一班,一代又一代。如今,各地布撒“上医人”,到处传颂“上医情”。信念、神往、力量,无时无刻不在教导我们正直为人,指点我们精益求精,号召我们团结进步,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这是一本教科书。一篇篇,一段段,都会唤起我们深沉的回忆,激励我们去追求真理。她告诉我们祖国的前途是我们的命运,人民的召唤是我们的根蒂。她展示了老师们的风范,同学们的情谊。处处显现忘我劳动,无私奉献。她教育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创造,去报答,永远奋进。这是一宗永怀志。她是史,又非史;她是诗,又非诗。她抒发我们的情怀,让我们长久思念,紧紧跟随。缅怀先贤:推崇他们的精神,歌颂他们的事业;颂扬名师:感谢他们的启迪,牢记他们的教益;敬仰大儒:他们的芳名和成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让我们去敬重,去感激,去汲取,去实践,清清白白,认认真真,为国家,为人群,不忘自己是一个“上医人”。 目 录: 我的上医 我的母校(代序) 校史留踪 缅怀母校的创业历程 七十年母校情 忆上海医学院的学生运动 母校上医———革命的大家庭 六十年前的回忆 抗战时期赴渝求学记 难忘的歌乐山岁月 上医对我国现代医学的历史性贡献 一段鲜为人知的上医院史 照亮心灵的烛光———访上医的第一位地下党员 群策群力 众擎义举———中山医院诞生记 上医人文社科部的成立及前期活动 见证上医神经外科的崛起 贺校庆 忆往事 上医附属医院的第一个研究所——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国第一个心脏科的超声心动图室 上医建设中西医结合学科高地的历史经验 中西医结合青春期医学专业的形成及发展 上医法医学专业的创建及发展 不能忘却的殊荣——记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医科大学 阻击瘟神的堡垒———前进中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缅怀先贤 在颜福庆塑像前 缅怀上医创始人颜福庆院长 难以忘怀的师生情———忆颜福庆、朱恒璧两位院长 怀念我的祖父颜福庆 上医进入“211工程”与颜福庆教授的教育思想 心中永远不倒的红旗———缅怀陈同生同志 一位令学生自豪的院长———我记忆中的陈同生 陈院长送我两件宝 肩负开拓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历史使命 深深地怀念陈院长 忆陈同生同志二三事 大师风范 张昌绍先生的第一堂课 回忆我的父亲张昌绍——重庆时期和最后的时期 荣独山教授永垂青史 中山医院放射科 一代宗师徐丰彦 徐丰彦老师常用一句话给我点明方向 他是一位真正的纯粹的科学家———回忆我的父亲谷镜 谷镜 教授支持、同情、保护爱国学生 怀念老师林兆耆教授 林门家风 一代肺科学先驱的风范 跨越三个世纪的情怀———记一代宗师杨国亮教授 缅怀王淑贞教授 大师风范 光照后人———记苏德隆教授 难于忘却的怀念———回忆父亲苏德隆 深切缅怀老师陈翠贞教授 郭秉宽教授的眼科生涯 缅怀沈克非老师 亲临沈克非教授的大查房 我心中的黄家驷院长 难忘救命恩人黄家驷教授 永怀恩师黄家驷 传承精神为人民 医道传神恩泽远 师德高尚桃李馨———追记一级教授胡懋廉 碧血丹心铸医魂——记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钱惪 重庆医科大学 钱惪老师与我们在一起———怀念著名医学教育家钱惪教授 “科学公仆”汤飞凡 精神长存 值得回忆的二三事 严谨和创新——学术进步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贺母校创建80周年 汤 海纳百川上医情 学习·读书·探索——纪念母校创建80周年 在送瘟神的战斗中成长——记上世纪50—70年代的血防战斗 在“为人群服务”的教诲下 上医大和谐精神 八十载薪火相传 为人群服务———上医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怀念两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伙伴 上医人与中医现代化 一件值得回忆的往事 依靠知识分子办学是上医党委一贯的指导思想 上医是这样培养学生和师资的 重视实践的上医教育 梦魂系绕上医研究生教育 师恩永驻 怀念顾绥岳老师 缅怀光辉业绩 敬仰崇高风范———追忆恩师陶寿淇教授 我的两位老主任 感谢老师培育情——忆杨铭鼎教授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怀念恩师王有琪教授 缅怀宫乃泉院长 忆中西医结合研究过程 念母校和老师培育之恩 我的英语启蒙老师程玖 愿恩师的建树常青 思念悠悠 大医精诚 大师恩泽——记跟随恩师沈镇宙教授博士生学习的难忘岁月 上医·导师·我 师恩不忘 传统长存 恩师郑怀美教授 感谢您——亲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 做一个严谨求实的上医老师 情系祖国 一生勤奋好学、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的人——记张治道医师 上医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纪实 青春的壮举 光荣的选择 我从上医到大医 上医人在甘肃 曾经战斗在“三线”的上医人 上医医本科第24届 正谊明道 情深义重———记北美东部地区上医校友 清水江畔的上医人 高原雄鹰 离开中山 奔赴大连 永远沐浴在母校的阳光下———记温哥华上医校友会 枫林漫忆 我是一名终身的上医人 上海医学院学习时的回忆一事 时代转变中的枫林一叶 上医往事 走进上医 温馨的回忆 上海医学院教育我们成长 记上医的地下党员计苏华 此生委与上医矣 解不开的上医情结 三代人的上医情 母校与我的成长 我与上医 我与上医药科有着割不断的情怀 母校校园里的一首歌——深深地怀念母校 我热爱上医 我怀念重医 难忘上医读书时 患难时刻见真情 上医情絮二三事 接诊阑尾炎———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再议“打基础”———上医80华诞随笔 国粹传承在上医 往事如歌 在上医为我搭建的舞台上 回首当年 “神秘”的法医楼 难忘的上医留学生活 颂母校80华诞 庆寿诞———贺母校创建80周年 念母校 谢恩师 念奴娇———贺母校80大庆 编后记
作者:117.95.17.* 发表时间:2009-06-18 18:44:11
钢筋混凝板块砌体柱试验研究营口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刁学东 前言 本板块砌体柱试验是根据“防空地下室及一般地下室临战时应急加固措施的研究”课题规定之要求拟定。是临战前应急加固支撑结构(柱)的一种形式。可以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24小时内基本以人力(或辅以小型工具如滑轮、千斤顶等)能完成施工任务为指导思想。可以立即就地取材进行支撑柱的施工而不需准备其他柱体砌筑材料(除粘结材料砂浆以外)。支撑柱之砌块(板块)平时用作地面装修或用于建筑物周围作永久性人行道之面层等,战时可拆下用于支撑柱的砌筑。 本试验将是探索用此种板块砌筑之柱体(以下皆称之为板块砌体柱)在应急条件下应用之可能性、可行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及极限承载力等与一般柱相比所具有的特殊特征,进而给出按一般常规设计计算时需要修正的条件。 本试验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模型试验,目的是初步观察其工作特点;第二部分为实物试验,以柱高3.0m为实物柱高,观察其在受荷过程中之特征及极限承载能力。板块中配有横向受力钢筋以增加其强度并有一组未配筋者作对比。试验支撑柱之砌筑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施工,砂浆标号及配比不作硬性规定,只按一般常识性常规习惯方法配制,估计所用之水泥砂浆:砂:水泥≈(3~6) : l,用水量不作规定,但在砌筑时留有试块以备理论分析验算时参考。 试验多在砌筑后1~3日内进行(少数试件因条件变化有拖长时间者),以便模拟战时条件。因此,试验方法不受正规试验程序之约束。 1 试验构件--板块的设计制造 1.1 试验构件之原件--板块 主要是配有横向钢筋的正方形板,代号为C15、C20、C30、C40,其中右侧前两位数字为板块边长为1cm 。C15及C20之板厚为9cm 、C30及C40之板厚为6cm 。板块中间配有由横向钢筋φ6(Ag =0.283cm2)构成的焊接网(制作时改为绑扎网).C15及C20板中间放有井字形钢筋网。C30及C403配有每个方向皆为3根的直角交叉网。C405配有每个方向为5根的直角交叉网。此外有一组为不配钢筋网者作对比(C30B),见表l。 每块重量 C15为5.1kg,C20为9kg,C30为13.5kg、C40为24kg。 板块制造限于条件每次每种只能做六块。混凝土设计标号为200#,配比按规范规定,自然条件下养生,并相应的留下每天制作板块的混凝土试件2组(10x10x10cm3)。 1.2 试验计划 由于板块砌体柱是根据应急加固要求之条件设想出来的新型式柱,是以每个板块平面形状及尺寸构成柱截面的只有水平砂浆缝而无垂直砂浆缝的钢筋混凝土板块砌成的,其力学特征及破坏特点与一般柱的区别尚未见于资料,故拟先做一批小尺寸的(1/2比例的C15及C20)模型试验以探索其特点。计划取C15及C20之板块砌体柱模型试件高度为0.5、1.0、1.5m之试件各2根,共计12根。 C15之高(H)宽(L)比h/l为3.3、6.7及10.0;C20之高宽比为2.5、5.0及7.5。这样还可基本上反映出一些细长比的影响。 实物板块砌体柱试件高度按一般地下室高度取为3.Om,计划试验由有横向配筋板块的C30G及无筋板块的C30B板块砌块柱各1根,这样C30之高宽比h/l=10.0;计划试验C40柱2根其中C403各方向配有3根横向钢筋,C405各方向配有5根横向钢筋,C40之高宽比皆为h/l=7.5。 2 构件试验 2.1 模型试验 主要是由C15及C20板块砌成之试件,几何模拟1/2比例之实物。实验目的是初步探讨砌体柱的受力过程特征及破坏现象。量测了柱高中间处截面应变及部分构件的总变形。截面平均应变用百分表量测,其基距C15皆取为200mm,C20皆取为300mm。构件之总变形用百分表量测的试验机上下加力板间距受力时之变化值表示。一般过程是在第一天砌筑构件,第二天进行试验,试验时灰缝砂浆强度多在5kg/cm2 以上。 模型试件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些柱试件破坏后只有顶部一部分板块被压碎,未破碎部分之板块仍完整无损。因此又进行了几次利用高度大的已破坏试验完毕的试件柱去掉破碎板块后之残余部分再进行一次较短的试件柱试验,以探索这类砌体在已被压坏一次之后完整残余部分再受压时其强度是否会受影响。因此,模型试件柱共做了14根,比原计划之12根多2根。 2.2 实物板块砌体柱试验 C30及C40为实物柱试验,柱高为3.0m。试验在500t长柱试验机上进行,实物柱原计划为4根:C30、C30B、C403及C405。 但吸取了模型试验经验在每次试验破坏后。去掉破碎板块,对仍残留着的较好的有一定h/l比例的残柱,继续进行较小 h/l 柱的试验,所以共做了13次试验。 实物柱试验方法及过程与模型柱相似,用百分表量测柱高度中间截面平均应变,基距皆取为250mm,量测了柱全高变形值(测试验机两加压盘间距变化)。C405量测了柱高3/4、1/2及1/4截面处之平均应变,以观察全柱不同高度处之应变情况,方法同前。在部分柱截面灰缝中埋人应变砖观察截面水平横向应变。试验过程中观察了裂缝出现及发展至破坏时之状态,观察了破坏现象并判断破坏形式以便与一般常规概念中柱的破坏形式作比较。 3 实验现象描述 3.1 C15及C20模型试验 全部14根试件柱反映出下列一些普遍现象。 (1) 试件几何对中后在试验机上进行的轴心受压柱试验,由于砌筑时砂浆不匀及实际加荷试验之荷载难于与试件中心吻合等多种原因,实际上多不能理想的中心受压而呈小偏心受压状态,个别情况下偏心较大,总的来说都不是纯中心受压状态。这种情况也是符合实际工程状况的。 (2) 垂直裂缝出现后不久即达到破坏。初裂缝出现的位置无明确的规律性,但一般可认为先出现于标号较低的板块处或集中应力较大的板块处。初微裂缝出现后在荷载继续稍增加的情况下裂缝不再明显增宽试件即破坏。最早出现初微裂缝约在80%破坏荷载时,一般多在90%破坏荷载左右出现初微裂。继之再增加荷载即达破坏,可认为破坏为脆性破坏。 (3) 试件破坏有几种状态: a.在试件柱顶部处破坏较多,皆呈板块受压破坏,破坏在水平砂浆缝上下界限分明,缝上面板块破碎,缝下面板块完整无损且无裂缝,不大。破坏在水平砂浆缝上下界限分而且这些破坏与 h/l之比值关系不大。 b.斜劈型破坏.形式与常规无筋砌体或混凝土中心受压短柱之破坏形式相似,最后破坏形状呈斜劈面,破坏部位多发生于试件高度的中下部,亦有发生于中上部者,这种类型的破坏多发生于试件柱砂浆标号较高(>25#)时。 c从构件试验的全过程观察,试件多处于弹性状态,弹塑性应变不明显。破坏接近脆性破坏。 3.2 实物板块砌体柱C30及C40试验 实物板块砌体柱的试验方案是在模型板块柱试验基础上制定的3.0m高的实物柱约需板块38~39块。C30柱用板块38块。各板块标号柱中间低,柱两端高,其余在C30B、C403及C405的板块标号皆采取自上而下逐渐增高的排列方法,上低下高。3.0m 高实物柱破坏后,拆掉破坏部与板块尚可余下一个高度稍小的短柱,仍有试验研究价值。因此,原计划试验的 4根实物柱,实际做丁13次试验,不仅获得了实物柱的应用可能性资料,也多得到了一些不同高度柱的分析对比资料和数据。 (1) 从破坏形式观察,实物柱的破坏与模型试件柱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大部分表现为接近于中心受压的小偏心破坏及斜劈型破坏,斜劈型破坏只发生于试验时砂浆标号高的柱上,只有无筋板块砌体柱C30B,破坏时四个柱面同时出现几乎贯穿全柱长的纵向裂缝破坏。实物柱破坏时在破坏部分只少有6块以上板块被压碎,一般在8~15块,可认为破坏区高度在1.5倍宽度以上。 (2) 实物柱破坏过程与模型柱略有不同,大部分是无规律的先在某几处不相关的板块上的个别部分发生垂直裂缝,有的地方此类型的垂直裂缝在相邻的数块板块上发生连续的一条或多条,但它们多不是最终的破坏裂缝。实物柱破坏时先是在某几块板块角部开始出现脱落趋势,继而该部分砂浆沿水平缝断裂,最后板块角部脱落板块压碎,从而整体实物柱失去承载能力。 初垂直裂缝的出现时间亦没有规律性,C403在17%破坏荷载时即出现垂直裂缝,无横向筋的C30B在40%破坏荷载时即发现个别板块有垂直裂缝发生,但这两柱的垂直裂缝对以后继续加荷试验及破坏均未发生影响,可认为是由于局部应力过大而引起的。多数柱的垂直裂缝发生于65%~70%,破坏荷载前后,个别的在90%破坏荷载时始发生,只有无筋板块的C30B柱是在100%破坏荷载时突然各柱面出现大垂直纵向裂缝而破坏。 (3) 试验时测定了柱高中间截面平均应变并用之判断和控制柱的受力状态,但柱的破坏多数不发生于柱高中间截面处。考虑到非专业技术人员对实物柱的砌筑质量及对已发现的实物柱破坏现象做更进一步的解释,最后的C405柱试验时在柱高度的1/4、1/2及3/4三处截面都作了应变测试,其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柱下部1/4处截面基本处于中心受压状态。柱中间1/2高处及柱上部3/4高度处截面则处于偏压状态且偏压方向也不一致,偏压应变值亦较大,最后破坏即发生于柱的中上部位,破坏时出现了两个接近斜劈裂破坏面,其性质与荷载一截面应变曲线的形式比较一致(见图2)。C405柱下部应变值小于上部应变值,可以由其砌筑工艺过程加以解释。根据砌体施工规范规定实物柱每天只宜砌筑1.5m高度,再高则倾斜失稳,故3.0m高实物柱是分两次于两天内砌筑完成的。因为砌筑1.5m高度以下之板块柱时,施工方便,灰缝亦较薄较匀,而衬筑1.5m高度以上之板块柱时,相对施工难度较大,向上运板块及砂浆等较困难,导致灰缝较厚且不均匀。由于下部柱砌筑早于上部柱一天且灰浆薄匀,灰缝砂浆强度又高于上部,故下部之应变数值小。 由此得出了一个概念,即实物柱作为中心受压板块砌体柱且较早受力时不同高度处的截面受力特性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变化很大.这就解释了已试验的柱,其破坏特性不同于正常匀质材料柱的一个原因,从而提醒人们考虑由非专业技术人员临战前用此种形式应急加固时,在设计计算阶段要考虑这类特殊工作状态变化的因素。 (4) 实物柱的板块中之横向钢筋在破坏前起到一些作用。在C30柱中不明显,C40柱试验时,特别是C405型板块砌体,截面应变在柱破坏前已有弹塑性性能出现(见图1)。由于板块中横向钢筋未能形成更强的套箍作用(未采用封闭形式箍筋),弹塑性性能也未能充分发挥。 无横向钢筋板块砌体在C30B破坏后,板块之形状破碎;有横向钢筋板块柱如C30等,破坏后之板块形状则是角部及四周边缘破坏,钢筋露出,板块中心部位完整或只有一条微纵裂纹。说明无横向钢筋对板块的破坏状态是有影响的,其影响程度和横向钢筋作用发挥的程度有关。 4 试验结果整理分析及计算方法 因为板块砌体柱是具有横向水平砂浆缝而无纵向砂浆缝的一种砌体柱,仍属于砖石结构砌体范畴,故采用 GBJ3-73砖石结构设计规范 [I] 所提出的计算式及计算值与实验值作比较。 按规范无筋砌体构件轴心和偏心受压时之计算式为 KN≤ φ α AR (W) 其中: K---安全系数=2.3; N---纵向力; φ---受压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与砂浆标号有关,按β∝ H 0 /d 关系查表 取值。 A---截面面积。 R---- 砌体抗压强度 ,按照规范查表求得。数值与板块混凝土及砂浆标号有关。对本试验而言,查表取值时不考虑砌块砌体每皮高度之影响。 α---纵向力偏心影响系数,本题中按中心受压计算取α=1 .0 β--------构件高厚比,按规范=0.85 H 0 /d 。 H 0 - ------- 构件的高度,本题中采用试件柱高度. d---截面边长,本题中为正方形板块边长1。 确定砌体抗压强度时需先确定砌块标号,在本题中即为板块之混凝土抗压强度。板块系按方格网配筋,其强度考虑套箍效应可用文献 [2]之建议式计算。该式为 ? c a =? c (1+0.85 Φ -2 +0.85 Φ ) - (z) 其中:Φ ---套箍指标,Φ= M t ? s /? c μ t---体积配箍率,本题中M t =2nA/ls A S------- 单根横向钢筋的截面积,本题中为φ6A S =0.283cm 2 。 ? s--------- 钢筋的屈服强度,本题中按规范取为 2400kg/cm 2 。 ? c-------- 结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文献 [2]取为 ? c =0.7xR 20 ; ? c a ——套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Nμ/A C Nμ——极限荷载,试验值相当于(w),式中之KN值。 A c ——本题中为板块面积。 s——钢筋网片间距,本题中取为板块厚度9cm及6cm2种。 l——钢筋网片的边长,本题中计算时取为板块宽度. 以板块强度 ? c a (无横向筋时为 ? c)作为砌块强度,按规范查表确定砌体抗压强度R,再依据试件柱高度H及试验时砂浆标号查出纵向弯曲系数φ,即可按式 (w)求出有横向配筋的板块砌体在极限承载力P C1 = Nu=KN,用之与实验之板块砌体柱试验破坏承载力 p u作比较。考虑到本题中试验所用板块中配置的横向钢筋未能完全形成套箍作用,及24小时砌筑完毕后立即加荷试验时之板块砌体柱砂浆强度尚未形成等因素,计算比较时增添了假设横向钢筋作用为零(即无套箍增强作用或无横向钢筋 ? c a =? c )及砂浆标号为0时的两项计算极限荷载值P C2 及P C3 ,以利比较。 按上述计算方法得出之考虑横向筋套箍作用的 PC1 ,不考虑横向筋套箍作用的P C2 及视砂浆标号为零的PC3 ,等计算数值比较,可得出实验数值P u 仍全部大于各类的理论计算数值且吻合良好,以实物柱为例P u /P C1 、P u /P C2 用P u /P C3 之平均值分别为 1.59 , 1.79 及 3.11 相应的变异系数为 0.176、0.283及0.145。 试验值P u至少为砌筑后6小时之值(上午砌筑、下午试验)一般皆为砌筑后1—2天内之值,少数有拖长一周以后试验者。 试验时之砂浆标号在5~90之间。 从计算比较中还可发现,按上述方法计算时横向钢筋套箍作用影响承载力的能力小,P C1/ P C2 =1.24,而砂浆标号对承载力的能力影响大P C2 / P C3 =1.58。这些数值关系在设计计算时要加以重视。 由于横向钢筋套箍作用对板块砌体柱承载力的影响,只有25%左右,数值不十分显著,用增加横向钢筋量难于大幅度的增加板块砌体柱的承载力,故建议板块内可只用最小配筋率构造配以封闭形箍筋,以增加板块防破碎能力及稍许提高其弹塑性能即可。 从24小时内非专业技术人员就地取材砌筑的约束条件研究观察时,即或取砂浆标号为零设计计算,上述设计计算方法也是安全的。如适当考虑时间因素,可以允许有几天时间使砂浆增加强度,则按上式计算结果之值尚可乘以砂浆强度提高的影响系数,按本试验计算比较,该值可取为1.5~1.6。 5 几点结论及建议 1.板块砌体柱完全能满足在24小时内,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就地取材并完成应急加固砌筑的要求,而且施工时可不限制砂浆标号。板块平时可用于铺设地面或路面,需要时拆下使用,其形状可为正方形或正六角形,每块外形尺寸及厚度以能满足平时使用要求及人力能搬动之重量为限。 2.本文给出之设计计算方法有足够的可靠性。计算时可不考虑横向钢筋之套箍效应并取砂浆标号为零。可根据今后对临战前应急加固预警时间长短的研究结果,在计算值上乘以强度提高系数1,0~1.6(如预警时间为24小时取1.0时间长时可酌情提高到1.6)。 3.板块内横向钢筋可按最小配筋率构造放置。外缘必需是封闭形箍筋,中间单根钢筋要有弯钩或与箍筋焊接。制造板块的混凝土标号要在200#以上。 有关本文详细内容的照片,图表,试验曲线及计算比较等,见文献[5]。 参 考 文 献 [l]GBJ 3—73国家标准.砖石结构设计规范 [2]焦占栓,蔡绍怀.方格网套箍棍凝上的强度和变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1984.7 [3]张晓漪,刁波等.防空地下室及一般地下室临战时应急加固描施的研究。全国人防工程科研成果选编。 [4]张晓漪,刁波.用静载试验方法评估防护结构抗力的研究.地下空间。 [5]“防空地下室及一般地下室临战前应急加固措施研究”报告。
作者:121.234.212.* 发表时间:2009-06-19 06:08:35
作者:121.234.212.* 发表时间:2009-07-05 00:49:30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