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71963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刁氏著作文稿  [精华]

书名:一定能赶过英国
作者:刁家翔
出版社: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份:1958
页数和开本: 36页 ; 19cm
题名:?
主题:工业经济-经济发展

作者:刁品安   回复:137   发表时间:2009-05-23 16:44:0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革命政治叙事的规训——重读《创业史》
作者:刁凡,
期刊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09期

作者:117.95.19.*   发表时间:2009-07-10 17:54:08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一叶愁,一季秋 | 2007-10-17 22:20:00
? 今天真的感受到秋天来临了,和煦的阳光穿透在窗上,仰望窗外飘飞的落叶,脑海突然间有个试问:有谁明白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诱惑还是树枝的冷漠?
  曾经很怀疑古人的悲秋,总觉得很荒谬,毫无由来的。因为悲伤流泪、心痛欲绝的永远是人而不是秋。在心里,秋,一直是个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云淡风清,有胜于繁花的五彩斑斓的累累硕果,还有红的黄的形状各异的秋叶静静飘舞。想想月色朦胧,星河黯淡,残萧寒笛,别梦夜寒,憔悴的是人,老去的是心,天却不语,秋却不老!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热衷于在秋天悲愁,说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夸张的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真愁也好,假愁也好,离愁也好,闲愁也好,自己愁就是了,何苦把秋天扯进去呢?
  记得某天晨跑,自己在公园散步,拈起路边的一片黄叶,看那纵横交错的筋筋脉脉里,也许注入的是他对泥土的永恒的爱恋,也许刻下的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爱的誓言。也许他并没有哀愁,因为他知道他的落下,只是新希望新梦想的开始。而敏感的人们不懂,他们总是循着古人的思绪,望着“无边落木萧萧下”,徒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神经质的人还能听见秋叶颤巍巍的呻吟,自作多情地猜测着:这是一个褪了色的誓言呢,还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私下里,常笑古人的敏感,今人的盲从。成了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片,在风中飘摇。忽然明白了何为“形同槁木”,何为“心如死灰”……飘舞的落叶如一只只疲倦了的蝴蝶,而如蝶的心事被层层寒露染湿了双翼,不能再轻盈舞翩跹。
  此时此刻的我,脑海里只剩下一行字在闪烁————繁华若梦,落叶成冢!


作者:刁凡 |

作者:117.95.19.*   发表时间:2009-07-10 18:00:05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艺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调查分析及对策
刁慧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222006
《科技资讯》
2008年第32期
摘  要: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艺体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了其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共1页)

作者:114.238.54.*   发表时间:2009-07-11 17:28:20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刁统菊]田野的反应:不为、匿为与过为(提要)

·[刁统菊]一九四二年的一个婚礼

·[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刁统菊]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

·[刁统菊]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刁统菊/田传江]对红山峪村16张地契的民俗学解读

·[刁统菊]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刁统菊]解读《创建窑神庙记》

·[刁统菊]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刁统菊]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

·[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1:52:36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刁统菊]田野的反应:不为、匿为与过为(提要)
——试析田野作业中访谈对象的几种反应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发布日期:2008-12-20 | 点击数:304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



田野的反应:不为、匿为与过为

——试析田野作业中访谈对象的几种反应

刁统菊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民俗学和它的平行学科一样,其获得资料的基本途径是田野作业(fieldwork)。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学术界已经走过了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克鲁伯(A. L. Kroeber)教授那样获取资料的阶段,不仅在获取资料方面积累了成熟的技术,而且已经贡献出一套系统的方法论给学术界。从事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原因有多种,进入田野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一般来说,是基于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这是田野工作展开的前提。做深入的长时间的田野作业,最终追求就是为了能够从局内人的观点看当地文化,实现客位观点对文化事象的描述与阐释。 

人类学借鉴了索绪尔的主位和客位观点,来指点和表述田野作业中的不同文化立场。虽然我们强调客位立场和观点,但我们只注意那些从客位立场和观点获得的材料,而不去注意站在客位的被访谈者对于调查的反应,至多是从获取资料的角度出发去反思田野作业的方法。许多有关田野作业主题研究的论文,都对田野工作者和访谈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对访谈对象对调查的反应,学界缺乏相关的总结和思考。或者这样来理解更为准确——在田野作业中,存在田野工作者和访谈对象的互动,我们现在忽略的是后者对前者的反应。对这个问题,我想许多学者都有各式各样的体会。笔者尝试对此进行总结,并借助同行的调查经验,提供个人的一孔之见,以此就教于同行。

田野工作者在面对访谈对象时,都存在着这样的期待——希望后者能够积极配合调查,如实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前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哪怕这些问题在他们眼里看来是极为可笑的,甚至根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我们当然知道,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倘若初步地总结一下,存在以下三种反应。第一,访谈对象拒绝接受调查,方式或直接或委婉,态度或友好或粗暴,其结果至多让田野工作者多花费一些时间,或多费口舌或大费周章,顶多换一个访谈对象。第二,访谈对象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敷衍田野工作者,有时候给出一个大概的答案,有时候则提供模棱两可的线索,有时候介绍一些不甚全面的地方知识,最可怕的是胡乱说一句,而那一句还是虚假知识。假若访谈对象的态度非常友好,那后果更为危险,将使田野工作者受到迷惑,直接造成主位观点对田野阐释的不准确。第三,访谈对象由于时代久远导致记忆模糊,或者因为个人的喜好,导致给出的资料距离真实状态甚远,或者脱离回忆,直接进行表演,把不应当出现在调查场合的习俗复制甚至强化;有时候访谈对象会直接干涉田野工作者的田野作业。本文作者把这几种反应依次概括为“不为”、“匿为”、“过为”。另外,有时候访谈对象还会对田野工作者进行反调查,但一般不会影响田野工作者的实际结论。

本文取名为“田野的反应”,田野的反应实质上也应包括调查地点对研究者成果的反应,这里着重谈的是,访谈对象在面对研究者进行田野作业时的反应。对访谈对象的反应进行思考与总结非常重要,因为这影响到研究者能否获得真实、全面的资料,是否需要调整调查方法和调查计划,最关键的是,访谈对象的反应间接地影响到研究者能否真实地反映所研究的对象。从访谈对象“不为”、“匿为”、“过为”的反应既有助于田野作业的反思,同时更可促进和加深我们对访谈对象及其文化的理解。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1:54:12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一九四二年的一个婚礼
作者:刁统菊
中国民俗学网?发布日期:2008-10-24
[摘要]本文借助在红山峪获得的田野资料初步展现1949年以前山东南部婚俗的风貌,尽量做到对访谈不予增删,仅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稍加整理,通过当事人的回忆描述整个联姻过程。它们包括婚礼之前的提亲、合年命、下通书、下启、开生时、上喜坟、铺喜床、套喜被、填箱、备嫁奁与婚礼中的穿富贵、发嫁、哭嫁、贴喜对、烧喜纸、解轿门、撒帐、拜天地、挑红、抄柜、闹房、喝交心酒、送床、听床,以及婚礼之后的拾柜、开脸、拜家族、拜至亲、叫对月等一系列程序。

[关键词] 1942年;红山峪;婚礼
“说起我结婚那时侯,可早了。那年我17[①],她19,多少年了?我,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60年了。”76岁的田厚庵说起年轻时的那段时光,眼睛不由得眯了起来,唇边浮起了笑容。而他家里的[②]可不是那种感觉*9押“他家是个孩子堆,一窝小孩,结婚后俺两个经常咯气。以前在门外纳鞋底,他要不愿意,抓过什么东西就扔过来了,可坏了!”李桂云老太太尽管显得一肚子怨气,可是当我们一起聊起两位老人的婚礼的时候,已经结婚59周年的他们仍然和往常一样,有时是相互斗气,但更多的是从心底产生的强烈的共鸣。

李桂云娘家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陆庄村。她出嫁的时候还是轿夫翻山越岭给抬到红山峪来的。媒人是田厚庵的姑姑,也是李桂云的娘家奶奶的娘家的侄媳妇。虽然绕了很大的弯子,但是两人还是姨表姐弟,田厚庵一直称呼老丈人为姨夫。因为两人的姥姥家都姓周,算起来,两人的母亲还是堂姑姊妹。

他们结婚是在1942年。那个时候,女子找婆家图的是有口饭吃,家里有二亩地的都是好主。[③]男子找媳妇,想找个能干的、长相差不离的,还得知道孝顺老人,不会过日子的[④]可不能找。家里穷点的小伙子,能找到一个知道收干晒湿的就很知足了。再不济的,就找个知道下了雨往屋里跑的[⑤]就行了。

当时年月虽乱,但合年命还是不可缺少的。两家都很重视这个。田厚庵属虎,李桂云属鼠,民间认为猫和虎有师徒关系,所以在属相上鼠和虎是相克的。但是,李桂云是“海中金”,田厚庵是“炉中火”,俗话说“好金赶不过海中金,好火赶不过炉中火”,因此这样看来还算是上等婚。

两家既然是亲戚,相互之间自然都很熟悉,而且媒人是田厚庵的亲姑娘[⑥],李桂云父亲管她叫表嫂,李家没有打听田家的境况。田厚庵认为“都是亲戚,也用不着相家,还有个什么相头?”。不过,李桂云认真地说:“爷娘都没来相家。要是来过一趟,我就不愿意了。”田厚庵家里的确有不少孩子,他母亲在他结婚之前不久生了个女儿,加上他本人是长子长孙,家里有很多小孩需要照顾。李桂云嫁过来以后,经常到河里洗小孩衣服和尿布。

两人各方面条件相当,而且又是亲上加亲,两家老人对这门亲事还算满意。于是,就由田家确定一个双日子,媒人在中间忙活,通知李家有所准备。媒人的丈夫也就是田厚庵的姑父带着一个辈分低一辈的男子(也是媒人来选择)背着通书,早晨在田家吃酒席,中午到李家吃同样的酒席。两家都要找人作陪。所谓通书,俗称“红纸绿帖”。它实际上是十六开的红纸一张。至于上边有没有写字,结婚这么多年了,两个老人谁都不记得了。不过,有字没字不影响通书的效用。有了通书,李桂云就“生是田家的人,死是田家的鬼”了。当时,有点东西的人家随着通书带有两块银元压通书。但是,田家实在太穷了,连压启的麸子都没有,别说钱了。

定下亲事后不久,田家觉得家里实在是需要人手,于是很快就下启。下启实际上就是暗示女方,男方不久就要娶亲了,可以准备嫁妆了。李家传话过来,希望有一身衣裳。田家送了四个戒指、四个花叶形的带穗的插针、两副耳坠子,但这些银首饰加在一起也赶不上一个银镯子的重量。此外,还有一身衣裳,大红色、带花,是用南方的麻织出的一种布料,当地叫南麻。田厚庵的父亲在一棵大槐树下捡了一点大烟,将它卖掉以后买了布送给了李桂云。为此,田家还觉得“屈得慌”,觉得拿这么好的一块布说这么个媳妇不值得。李桂云老太太说:“那时还说是缎子的。哪是呀?又厚又硬。后来穿过好几个人。都是当盖路衣。”盖路衣是新娘在结婚当日去新郎家的路上穿的衣服。那个年代,当地人家都很穷,就连南麻的盖路衣都是很好的了,再差一点的也很难置办。有几个姑娘出嫁没有盖路衣,就是找李桂云借的。

虽然田家催着要娶媳妇,可李桂云的父亲舍不得闺女。但是,“好女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李桂云18岁那年,她爹终于答应了田家的要求。媒人来到李家让开生时,好知道李桂云是哪天生的。然后,媒人带着生辰八字回到田家。田家由老人出面找会看日子的人给找个吉利日子,确定喜日在腊月二十七。进了腊月都是好日子,因此没有什么忌讳,铺床、上轿都不需要镇物。
定了日子以后,田厚庵父子去赶十月一的庙会,花了11块钱买了一张“面子床”①[⑦]。巧的是那天在会上碰到了亲家,但大家由于有点面生,田厚庵年龄不过17岁,十分害羞,就没有打招呼。李桂云她爹回去以后马上告诉闺女说:“姓田的爷们儿买床呢。”一句话把闺女闹了个大红脸。

很快到了结婚的日子。田家考虑到腊月二十七是年底,家家都在忙年,因此没有打算请男方的客人。叫客、撒喜帖这一套自然都免了,喜礼也是都没收。实际上,确定这个日子,一方面它确是个好日子,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家境贫穷无力请客。同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不定,也没有办法把亲戚叫来。因为那段时间“八路军和村里的汉奸打仗”,田家的房子被炸了,只好搬到附近付庄村的本家[⑧]那里找了间草屋去住。村里好多人家也都像田家那样在逃反。

喜日头天下午,叔叔带着田厚庵到林子中去上喜坟。田厚庵的侄子扛红席,叔叔挎着个箢子,里面装着上坟用的物品。首先,他们从田厚庵最近的亲人坟头开始焚香、烧纸钱、祭酒、放鞭炮,在坟头顶上压一张四方形的大红纸后,田厚庵一个坟头一个坟头地磕下来。按着辈分,叔叔也一个一个地向田厚庵介绍坟头里埋的是谁。

与此同时,家里迎亲的、也就是田厚庵的二大娘和大嫂忙着铺喜床。她们把两捆儿秫秸散开、并顺着根部往新郎睡觉的那头放。这要小心翼翼地不能把秫秸折断了。头要顺,叫“一顺百顺”,预示小两口过日子好顺顺利利。秫秸上面再铺两捆儿秆草,这是用来避免将来生孩子夭折的。接着,铺苫子和红色的席子。席子铺好了,找田厚庵的几个侄子在床上乱滚了一番,希望李桂云嫁过来以后能第一年就生个大胖小子。大家一齐笑闹了一会儿后,就把他们拖下来,接着铺上一床褥子和一床被子。褥子、被子都是提前套好了的。褥子是两幅的表、三幅的里,被子是三幅的表、四幅的里。被褥里面的棉花少得可怜,摸起来很单薄:“那天晚上可把两个人给冻坏了。”床的上方有一张红顶席,地上铺了一张红铺席。床靠墙的一面本来应该圈上一床席子,它讲究“圈西不圈东”,即西头与床齐,东头不拐弯。床的上方还应有覆棚,但田家实在太困难了,没有多余的钱来买圈席。因为圈席很大,它的价格比其他三席的总和还高。而且,田家是借住在亲戚家,这些就都免了。

因为是在付庄结婚,喜对就找付庄人来写了,然后从帮忙的本家中找了几个年轻小伙子贴上。顿时,院子里充满喜气。厨师是本家的哥哥,他专管置办酒席,菜都提前买好了。花轿是从付庄周姓那里租的,田厚庵记性好:“抬花轿的老头现在还健在,都九十一了。”

李家对待闺女算是认真的,老早就开始忙活了。嫁妆有一对箱子、一对马杌子,后者是李桂云大舅给的。另外,还有一个铜质洋盆。老人都记得,它用了20多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收走了,说要还苏联的账,还是儿子在上学时打着腰鼓送到生产队里去的”。盆里盛着一把梳子、一面小镜子、一块胰子,还有一盏烧菜油的锡灯。这些都是李桂云她爹提前准备的。离喜日还有十多天,添箱的人都来送果盒。结果,两个箱子都没盛得下,只好用挑子担着。既然接了人家的果盒,李家就在喜日当天早晨办了场喜酒招待,顺便也招待抬嫁妆的外姓邻居。

在结婚之前,李桂云三天没有吃饭,渴了就喝点水。尽管如此,她还是“吓得要命,恐怕到要紧时候小便”。尽管一直饿着肚子,可是出嫁的头天她还忙着帮母亲烙煎饼。当时,田厚庵的一个侄子碰巧看见,开玩笑说:“坏了!俺婶子可饿不着了。”田厚庵听到这里,插话说:“三天不吃饭了还能烙煎饼?该偷两个吃的。”言下颇有疼惜之意。

头天晚上,爷娘把柜子装得满满的,哥哥们都希望可以多给妹妹装点东西,娘给缝了一对枕头皮放到柜里。

结婚当天早晨,田家派了花轿带上喜被和蒙脸红子去接新娘。李桂云当天穿花棉袄棉裤,赶在冬天穿棉衣当然很舒服,但即使是在伏天六月,也讲究出嫁穿棉衣,这样才是穿富贵,以后日子过得厚泛。① [⑨]李桂云的父亲会买东西,会打扮孩子,买的盘头花上有铃铛和两只小蜜蜂,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很好看。脑袋上戴的勒子还是奶奶的,上面绣着七枝花:中间一枝,两边各三枝。勒子缝上耷拉着银坠子,长长的,亮明亮明。脚脖子上系了一对用红线穿起来的字钱,脚心上缠上红线,上面也钉上一对字钱。绿色的绣花鞋,红色的袜子,鲜艳的红绿对比十分鲜明,显得李桂云的小脚格外好看。那天,新娘不能穿红色的鞋子,否则就等于跳火坑。喜酒喝过了,李桂云打扮好了,迎亲的人也等的差不多了,叔叔和舅舅(男送亲的)说:“天不早了,走吧!发嫁吧!”西院的二奶奶和东院的二大娘(女送亲的)给李桂云蒙上蒙脸红子,一人一边扶着她出门上轿。她倒趿拉着父亲的一双旧鞋子,以免沾了娘家土,使得以后娘家不富裕。还没出门,她就哭了,心里“可害怕了,想三想四的,不知道这头[⑩]怎么样。”娘在屋里哭,没有出门。爹站在门口看着她走,眼里含着泪花。哥哥、叔叔和大爷扶着轿杆走了几步,稳稳花轿,怕她一下子不习惯,颠得慌。

那年年跟前,结婚的有好几对儿在路上碰见了。由于“喜见喜必有一秕”,为了防止哪个新人出现不吉利的事情,在送亲的指点下,大家互换手里的字钱。据说,这样可以破解。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2:00:08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一九四二年的一个婚礼[2]
田家这边估摸着新娘马上就要来到了,就让田厚庵的叔伯大哥和大嫂在香台子跟前烧喜纸。据说,这是给天地神送信,通知其准备受拜。

香台子上,摆着用柳条编的小斗子,里面盛着高粱。高粱里插着一杆秤,秤的顶部用青毛巾系上红带子。铜镜子就着秤靠在斗子上。升用红纸蒙上,里面也是装的粮食,其上点着一炷香。[11]

花轿来到,鞭炮立刻响起来,附近的村民早就过来围观,等着相看新娘子。两个小闺女来到花轿跟前,一人用一个字钱换走了新娘手里的字钱。冬天天短,新娘来到以后,田家没有勒性子。天气寒冷,客人很快被迎进屋里,要不得让他们在外面待上一阵子,俗称趴洼,等拜天地以后再接进来。送女客骑毛驴来的得赶时间回去,因此要早点让她们吃饭早打发走,“客走如家安”。

新娘一进大门,迎亲的女子就用麸子、栗子、大枣、字钱、秆草等撒到新娘的肩膀上,同时嘴里念叨着:“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抱个大胖小”。接着,就来到香台子跟前开始拜天地。

田厚庵的衣服和帽子都是二大爷置办的:麻葛料子的袍子用七两棉花做成,正好赶上下雪,“可冻坏了”,礼帽是二大爷卖了一百多斤粮食买的,在那个时候可是太稀罕了。母亲在帽檐上缠了一圈红线,一看这个众人就能知道他是新郎。新人按着主持人的安排同时跪地磕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旁边男女老少则围成一群,小孩抢喜糖,大人看热闹。他们在拜天地的时候没有换耳环,还是穷的缘故。

新人进洞房时,田厚庵在众人的喧笑声中用擀面轴子挑走新娘头上的蒙脸红子、并扔在覆棚上。迎亲的女子在旁边说:“蒙脸红子上覆棚,一年一个小学生”。[12]挑红以后,把小斗子放在床的东北角搁3天。两个迎亲的女子和两个送亲的女子让新娘拿出两个枕头皮[13],双方争着往里面填麦穰,每人填7把,谁先填满谁过得富裕、幸福。后窗户上的红窗纸是田厚庵近门的兄弟姐妹则给扒搽掉,以免以后生个孩子是哑巴。

接着,婆婆抄柜,但李桂云没有看见柜里的馍馍。她转头对我说:“真跟要饭的一样。”田厚庵不好意思地补充一句:“那时怕二鬼子来了,都穷。要饭的也比咱强。”

席面是传统的八果四肴十大碗(八个果碟,四个凉菜,十个热菜),没有大件(鸡和鱼),馒头是自己蒸的。烧锅都是用从山上捡来的柴火。尽管田家费了很大的劲,但因实在太穷,酒席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李桂云记得“喜酒就跟没喝的一样”。女方家里来了两桌客人,田家虽没打算邀请别人,但还是有些知近[14]的亲戚来了。这样,一共大概有四五桌。冬天天晚,等酒席结束,天色也就不早了。执喜的、陪客的和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出来一起送客人走。同时,还得给抬嫁妆的和贴青龙帖的一人一对馍馍和几毛钱。

天黑了,新房里点上新娘陪送的锡灯。吵喜的是婶子、嫂子、大娘等,也有一些和田厚庵同辈的男人或低田厚庵一辈的男人。大家嚷嚷着要烟、糖、果子。那天下着小雪,冷极了,不一会人就渐渐地散去。当时也没有酒,因此两个人连交心酒都没喝就被迎亲女子送到床上开始一下个节目。迎亲女子烧掉一张画着床公床母的大红纸后顺便唱:“床公床母脚搭神,俺家来个掌家人。既掌家,又带财,满床儿女都带来。不要挎箢的,不要讨饭儿的,专要骑马拉弓射箭儿的”。之后,婆婆过来在床前滚墩子,并边滚边说:“床前滚墩子,来年抱孙子。床前搁小锅,一年一小窝。”

锡灯点了一夜,两个人也坐了一夜,睡不着。闹房时间不长,可是听床的人很多。

第二天,早晨起来,李桂云拾柜,把两个离娘饼、果子、烟、红鸡蛋拾出来给婆婆。二大娘给她开脸,往她脸上抹上点石灰,用鸡蛋在脸上转几圈,接着用红线束[15]脸,同时唱“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开脸不只是比划,李桂云现在还记得刚束的那几下很疼。后来,在叫对月时,她回到娘家找三婶子又好好地束了一遍。

开脸以后,新人一起给父母磕头,每人磕两次。在对月里,李桂云与丈夫早晚都要给婆婆磕头。接下来,全家人分吃一个离娘饼,另外那个饼等着给女方,不过那时就叫“回娘饼”了。这样,一家一个饼,两家都过好日子。然后,新人由迎亲女子带着,与那个扛红席的侄子一起走到红山峪村拜祖坟、拜家族、拜至亲。新人磕头得给磕头礼,可是,那时大家都穷得要命,哪里有人给磕头礼?老太太至今还是觉得亏了,很气愤地说:“一毛也没给呀!”

那年月叫对月兴“叫三过四”。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九,得去西集镇给二大爷磕头。正月初二,李桂云的叔叔和哥哥过来喝点茶后带着妹妹走了。初六,他们用箢子盛着馍馍,用提升装上果子来送李桂云。李桂云除了给丈夫带来一条自己缝的腰带以外,还给丈夫家的男子每人缝了一只烟包,里面还装上一点烟叶。田家用成席的席面招待他们。走的时候,田家回女方带来的一半礼物,同时还有一张回娘饼。

正月初一早晨,饺子下烂了,大家都说是新媳妇的事。据说,三年之内如果家里发生什么意外,都是新媳妇妨① [16]的。红山峪附近的村子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娶媳妇,盖堂屋,三年里头定穷富。”新媳妇觉得很冤枉,田厚庵跟我解释说,这不怨她,其实是因为娶媳妇用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好把仅有的一点小麦面与米面混合在一起做饺子皮造成的。这当然会下粘了。

第二年,由于正月不能搬家,所以他们在二月里搬回红山峪,暂时在四大娘屋里住着。后来,李桂云经常生病,一个算命的瞎子说:“人有私房钱,你有私房病。这是挪瞎床了。在床中间下面的地上刨一个小窝,要抓五样粮食,高粱、谷子、豆子、绿豆、小麦,一天浇一次,连着九天。都发芽后,就把粮食熬了喝。第二年,我来喝你的红糖茶。”后来,李桂云照做,芽子长了半尺多。四月里喝了,第二年正月二十八生了个大胖小子。田厚庵也是第一次听家里的说起这件事情,他觉得还是穷闹的:“穷啊!干活多,累的;吃的又不好,能不生病?”

李桂云嫁到付庄以后,由于田姓请过村里本家其他的新媳妇,故而她被付庄的每个田姓家庭都叫了一遍,一天一顿酒席,整整吃了一个月,以至后来她不敢再到付庄来,害怕人家往家里拉去吃饭。叫媳妇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谁家里娶了新媳妇,同姓比较知近的人家都要把新婚不久的媳妇请到自己家里吃酒席。30年以后,她的二闺女坐着独轮车嫁到了付庄,本家一个都没少,因此她体验到了几乎与母亲当年同样的滋味。



访谈时间:2001年9月29日

访谈地点:红山峪村田厚庵家

访谈对象:田厚庵、李桂云夫妇

访 谈 人:刁统菊

(指导老师:刘铁梁)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作者:刁品安   发表时间:2009-07-11 22:02:37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发布日期:2008-10-23 |
【中文摘要】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吊簿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在人们生活中是为了方便姻亲交往而记录的,但是其间反映的内容却是非常之丰富。吊簿不仅展现出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以死者为中心的亲属网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张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它以礼物的价值和指标清晰地体现出联姻家族之间的“亲戚理”——阶序性关系。这种阶序性关系与礼物的内容和经济价值的大小有一个互释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礼物的价值和流向,反过来,礼物的价值和流向也足以区别人群之间的关系。熟稔村落生活的人根据礼金和实物基本上可以准确判断出上礼者在死者的亲属序列中的具体位置。

【关键词】吊簿;姻亲关系;礼物;红山峪村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总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活着的人而言,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来送别死者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他永远地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他的家族网络、乡邻网络以及姻亲网络中原有人际之间的稳定状态将失去某些平衡,重要人物之死更是如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以求建立新的稳定和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②]。不同的仪式指向不同的姻亲群体,相对于其他人生仪礼,丧礼更强调一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完整,亲友来的越多越全,其声望也就越高。丧礼是一个人的所有姻亲[③]——不管远近和亲疏——聚集的一个场合,因此可以说丧礼是姻亲关系的集中展演[④]。给出妻子集团相对接受妻子集团来说,由于送出了一个女儿,使得对方实现了家族延续和维护的理想,因此处处享有优越感。这在村民的观念中,就是一种“亲戚理”,笔者称之为“阶序性关系”。给出妻子集团者总是优越于接受妻子集团,后者对前者倍加尊重,甚至在礼物往来上也能够体现出这种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姻亲在丧礼上的礼物赠送来展现姻亲之间的关系结构。

参与丧礼的人群因与死者的亲属关系不同,那么参加一场丧礼就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死者的直系晚辈亲属等均称之为孝子、孝妇、孝女,本文中所指的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包括有血缘关系的和有拟制血缘关系的儿子;孝妇指称死者的儿媳妇;孝女则专指死者的女儿。孝子和孝妇是丧礼的主办人,称为“主家”,或者“丧主”,所谓“发丧”就是他们来举办丧礼之意。死者咽气后,孝子马上报告族中长老,长老们得信后立刻召集村里的白事老总和家族近亲开会,商讨丧礼各项事宜,并派人给姻亲送信。

接到信[⑤]的姻亲,得去吊唁,即所谓“哭人”,这是对男女都可这么说的。若与死者是至亲,则大多是男人去哭人;与死者不是至亲,一般是女人去哭。男人哭人是磕一个头再哭,女的则是坐下哭,哭完后男人去与孝子而女人去与孝妇、孝女“前后话说一说”[⑥]。到了葬日那天,至亲是头天去,带客[⑦]是当天去。到了葬日那天,对男性姻亲来说,叫烧纸;对女性姻亲来说,叫送殡;对死者所在的家族成员来说,叫喝豆腐汤。

另外对于参加丧礼的姻亲来说,有一个总的称呼,那就是“串礼”,当时就拿钱去[⑧]。丧礼开门和葬日两天,所有的姻亲以及死者的家族和邻居都要到外柜先生那里去上礼,俗称“上账”,最后形成一个账簿[⑨]。一般是用白纸订成一横16开的本子,封面居中记录葬日日期,内页从左到右竖写。正文的上面是上礼者的姓名,下面是礼金数目,一般是数字的大写形式,例如“贰拾元”,这样可以避免帐目不清的事情发生。接着是实物,包括帐子[⑩]、纸[11]、花圈、桌子[12],如果不带实物,可以以现金代替,外柜就记上“折某某”多少元。所有这些项目都应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距离来决定。有些与死者亲属距离相同的姻亲,比如两个女婿,可能在某些项目上共同上礼,外柜将此种情形记录为“公益”。吊簿上除了上礼者的姓名和礼物的内容以外,一般情况下是不记录姻亲的住址,譬如哪个乡镇哪个村落,这些都不在记录的范围之内,原因在于礼簿是给主家看的,主家对自己姻亲的姓氏一般都很熟悉,没有必要在特别繁忙的时候来记录上礼者的住址

[13]。另外,吊簿每页末尾用阿拉伯数字记下写此页钱款总数。在整个吊簿的最后,把所收现金和实物分类计算,也用阿拉伯数字写上总数。在村民的生活中礼簿是少不了的,几乎家家都保存有吊簿以备日后参加亲属丧礼时查看,根据他人的上礼情形来决定自己如何上礼。有些是几个兄弟共有一份吊簿,通常放在长子家中。吊簿记录了不同姻亲上礼的具体情形,透露出清晰的姻亲秩序。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2:09:02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发布日期:2008-10-23 |
【中文摘要】本文对山东南部红山峪村[①]的一份吊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吊簿作为一种民间文献,在人们生活中是为了方便姻亲交往而记录的,但是其间反映的内容却是非常之丰富。吊簿不仅展现出在人们观念之中的以死者为中心的亲属网络,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张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它以礼物的价值和指标清晰地体现出联姻家族之间的“亲戚理”——阶序性关系。这种阶序性关系与礼物的内容和经济价值的大小有一个互释的关系,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礼物的价值和流向,反过来,礼物的价值和流向也足以区别人群之间的关系。熟稔村落生活的人根据礼金和实物基本上可以准确判断出上礼者在死者的亲属序列中的具体位置。

【关键词】吊簿;姻亲关系;礼物;红山峪村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总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活着的人而言,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来送别死者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他永远地离开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他的家族网络、乡邻网络以及姻亲网络中原有人际之间的稳定状态将失去某些平衡,重要人物之死更是如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以求建立新的稳定和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说,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②]。不同的仪式指向不同的姻亲群体,相对于其他人生仪礼,丧礼更强调一个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完整,亲友来的越多越全,其声望也就越高。丧礼是一个人的所有姻亲[③]——不管远近和亲疏——聚集的一个场合,因此可以说丧礼是姻亲关系的集中展演[④]。给出妻子集团相对接受妻子集团来说,由于送出了一个女儿,使得对方实现了家族延续和维护的理想,因此处处享有优越感。这在村民的观念中,就是一种“亲戚理”,笔者称之为“阶序性关系”。给出妻子集团者总是优越于接受妻子集团,后者对前者倍加尊重,甚至在礼物往来上也能够体现出这种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姻亲在丧礼上的礼物赠送来展现姻亲之间的关系结构。

参与丧礼的人群因与死者的亲属关系不同,那么参加一场丧礼就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死者的直系晚辈亲属等均称之为孝子、孝妇、孝女,本文中所指的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包括有血缘关系的和有拟制血缘关系的儿子;孝妇指称死者的儿媳妇;孝女则专指死者的女儿。孝子和孝妇是丧礼的主办人,称为“主家”,或者“丧主”,所谓“发丧”就是他们来举办丧礼之意。死者咽气后,孝子马上报告族中长老,长老们得信后立刻召集村里的白事老总和家族近亲开会,商讨丧礼各项事宜,并派人给姻亲送信。

接到信[⑤]的姻亲,得去吊唁,即所谓“哭人”,这是对男女都可这么说的。若与死者是至亲,则大多是男人去哭人;与死者不是至亲,一般是女人去哭。男人哭人是磕一个头再哭,女的则是坐下哭,哭完后男人去与孝子而女人去与孝妇、孝女“前后话说一说”[⑥]。到了葬日那天,至亲是头天去,带客[⑦]是当天去。到了葬日那天,对男性姻亲来说,叫烧纸;对女性姻亲来说,叫送殡;对死者所在的家族成员来说,叫喝豆腐汤。

另外对于参加丧礼的姻亲来说,有一个总的称呼,那就是“串礼”,当时就拿钱去[⑧]。丧礼开门和葬日两天,所有的姻亲以及死者的家族和邻居都要到外柜先生那里去上礼,俗称“上账”,最后形成一个账簿[⑨]。一般是用白纸订成一横16开的本子,封面居中记录葬日日期,内页从左到右竖写。正文的上面是上礼者的姓名,下面是礼金数目,一般是数字的大写形式,例如“贰拾元”,这样可以避免帐目不清的事情发生。接着是实物,包括帐子[⑩]、纸[11]、花圈、桌子[12],如果不带实物,可以以现金代替,外柜就记上“折某某”多少元。所有这些项目都应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距离来决定。有些与死者亲属距离相同的姻亲,比如两个女婿,可能在某些项目上共同上礼,外柜将此种情形记录为“公益”。吊簿上除了上礼者的姓名和礼物的内容以外,一般情况下是不记录姻亲的住址,譬如哪个乡镇哪个村落,这些都不在记录的范围之内,原因在于礼簿是给主家看的,主家对自己姻亲的姓氏一般都很熟悉,没有必要在特别繁忙的时候来记录上礼者的住址

[13]。另外,吊簿每页末尾用阿拉伯数字记下写此页钱款总数。在整个吊簿的最后,把所收现金和实物分类计算,也用阿拉伯数字写上总数。在村民的生活中礼簿是少不了的,几乎家家都保存有吊簿以备日后参加亲属丧礼时查看,根据他人的上礼情形来决定自己如何上礼。有些是几个兄弟共有一份吊簿,通常放在长子家中。吊簿记录了不同姻亲上礼的具体情形,透露出清晰的姻亲秩序。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2:09:50

[回复] 回复刁氏著作文稿

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2]

丧葬仪式的参与人员
李亦园把伊富高族的宗教仪式划分为家庭或个人的仪式、亲族群仪式、社群仪式[14]。这种分类方法的依据是仪式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从姻亲关系的角度来看,红山峪不同仪式有不同的姻亲参与,一些较不重要的仪式范围则限制在联姻的两个家庭之间。如果一定要分类的话,那么笔者宁愿以排除了姻亲的家庭/家族仪式和吸收了姻亲的亲属仪式为首要的标准。比如年节上坟祭祖、杀猪宰羊敬老天的仪式是不允许姻亲参与的,而求雨、谢雨仪式以及其他有关农业生产的祭祀仪式可以经由地缘关系扩大到姻亲关系的范围,但是并不刻意强调姻亲关系的参与,完全是因为地缘的联系无意中扩展到了姻亲关系。凡是涉及到关系网络内的变化比如出生和死亡、男娶和女嫁等人生仪礼,因为涉及到全部的亲属,故而姻亲是必定要参与的。具体说来,整个的联姻仪式涉及到的是与家庭有直接关系的姻亲,而生育过程则把婴儿放到了与父方、母方皆有直接关系的姻亲的范围之内;丧礼关联到的姻亲范围最广,本家族的姻亲以及自家姻亲所在的家族都能够联系起来。

丧葬仪式的参与人群的范围显然超过了嫁娶仪式。丧礼上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血缘亲属和姻缘亲属都向外进行大范围延伸,而姻缘亲属在血缘亲属的基础上所延伸的范围大大超越了婚礼所指向的姻亲群体,如此不仅联系了姻亲所在的家族,同时把村落也尽可能地勾连了起来。闻讯而来的姻亲,不仅有婚礼、送粥米等场合必来的核心姻亲,而且核心姻亲所在的家族在丧礼中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甚至平时绝不来往的只要还能连上姻亲关系的姻亲在这个时候都会来,比如死者的姥姥家的表侄子。

郭于华认为,丧葬是集体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缺少多渠道交往的传统社会中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她根据1988年进行的对鄂西山区的一次葬礼的观察把参加葬礼的人群分为四个层次:(1)死者的子、媳、孙、孙媳、重孙等是死者的直系亲属和主要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孝子集团,他们是丧葬仪式的主要承担者。这是与死者最亲近的家庭核心集团。(2)家族亲属与姻亲亲属集团,包括死者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死者的侄、甥及配偶子女,还有女婿、亲家、堂表姻亲及更远一些的亲属。(3)再远一层就是邻里集团,这是以地缘关系划分的,但并非纯粹的地缘关系,而是同时掺混着较淡远的血缘关系。其中包括死者自己所在村落的邻居,这其中自然有同姓的远亲,也包括死者嫁出的女儿的邻里乡亲,这些或近或远的村邻与死者有着或亲或疏的姻亲关系。(4)最后一层是由前三个层次带来的相关人土集团。这批人是死者亲属如儿孙、女婿、媳妇等的朋友、熟人或所在工作单位的同事[15]。

这四个层次,第一层实际上是丧主集团;第二层包括死者的家族近亲和姐妹、女儿等姻亲;第三层包括死者的异姓乡亲、家族远亲以及女婿的家族近亲;第四层是朋友、同事等不是直接依靠血缘、姻缘和地缘建立起来的关系。郭于华的分类是以亲缘关系为核心向外扩展而构成的,血缘亲合性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第一层是死者的直系血缘男性亲属,把女儿排除出去,似乎是认为女儿是姻亲,但是在第二层却把死者的姐妹、女儿和死者的兄弟放在一起,这样族亲与姻亲就混合在了一起。事实上,族亲与姻亲的区别是人们区分亲属关系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在丧礼中这两类亲属关系与主家有不同的礼物交换模式。村民对于姻亲关系的分类非常清楚,除了根据亲属距离来划分成至亲和远亲以外,还有一个在类别上的划分,就是内亲和外亲[16],并且姻亲又因为女人流向的不同而在联姻家族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17]。因此,笔者的分类在划分族亲和姻亲的前提下又进一步细分姻亲,共有7层。

第一层和郭于华的第一层是相同的,是丧主家庭即具体主办丧礼的人群,与死者有直接的血缘传承关系,属于死者的直系子孙。第二层是丧主家族的近亲即帮助主办丧礼的人群[18],比如死者的兄弟、侄子及其配偶。第三层主要是死者的娘家人(或者丈人家),他们在丧礼中最有权威,对死者具有的义务在这个场合表现得比较集中,属于内亲。此外还有死者姥娘家的后代。第四层是从死者家族嫁出去的女儿及其配偶,以及这些女婿的家族近亲,范围尤以死者女婿的家族近亲为最多,这一部分人也属于内亲,他们对死者的义务最多最重,是丧礼上索要小礼的对象。第五层是死者、孝子、孝孙的朋友、同事和仁兄弟。第六层是死者儿媳、孙媳的娘家人,俗称“外亲”,相对于其他的亲属来说对丧礼的义务最小,不摊孝。第七层是完全依照地缘关系形成的本村乡亲,他们对死者的义务是相等的,上礼多少有村落习惯的规定。

从参加丧礼的人员来看,姻亲在丧葬仪式上的参与往往不是指一个家庭,而一定会沿着血缘线索蔓延至一定范围的族亲,通过这种方式来沟通姻亲所在的家族和村落。总之,由于不同仪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涉及到的亲属的范围也不同。另外,笔者对来参加丧礼的人员进行了有关住址的访谈,这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该宗族的通婚范围,至少一半的亲戚都来自付庄乡,其他人大多来自东凫山乡、半湖乡、西集镇、徐庄镇、张庄乡、山亭镇、北庄镇。虽然这未必与全村的通婚区域相一致,但仍然能够反映出基本的通婚地理范围来。


作者:117.95.22.*   发表时间:2009-07-11 22:15:04

第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14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