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4168次
0人
4个
11个
(2009-12-28 10:10:43) 日前,我接受了新华社记者李亚红的采访,就网络语言的相关问题谈了我的看法,其中的部分内容反映在以下这篇年终特稿上。 作者:李亚红李京华 | 出处:新华网 | 2009/12/25 9:47:06 |2009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敏锐地折射社会热点问题,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者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谴责。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李亚红李京华)2009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敏锐地折射社会热点问题,以幽默、调侃的口气自娱自乐,或者表达对不良社会现象的谴责。 专家指出,网络语言虽离现实中的语言规则较远,但同样有自己的规则。部分网络流行语不再只属于网络,它们进入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世情民心,只不过是通过“另类”的方式表达。 网络热词也是“社会热词” 谷歌公布“2009年网络流行语”,“被就业”“涨”“杯具”“楼倒倒”“这事儿不能说太细”等榜上有名。“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社会热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刁晏斌教授说。 网络新词的产生、变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刁晏斌说,网络新语词的流行在于它反映的事件,背后是民众的心态。现在民众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比过去要强烈的多,这是网络新词流行的核心动力。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当下,“杯具”一词开始流行。“杯具”由于和悲剧谐音,被网民赋予新的含义,成为当前的流行语。“我的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不要迷恋哥,哥只是杯具。”在各大网站论坛盛行。 人们对建筑的质量问题相当敏感。今年上海市一幢在建楼房倒塌,被网民称为“楼倒倒”。此后“楼脆脆”“楼歪歪”等反映房屋质量的词语不断涌现。 “这些语词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社会批判。”刁晏斌认为,这些新词语带有舆论的性质。舆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社会裁定的力量,代表了民众对社会现象的基本评判,反映了民众的情绪、评价和基本态度。在插科打诨中关注民生 网络流行语从专注于科技用语到聚焦民生,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徐赳赳一直在观察的现象,网民的不断增长,网络已从少数人懂的“高科技”,变为普通老百姓也能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网络语言的传播更为广泛。 10月29日,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推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其一大特点是网络新词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居多。刁晏斌指出,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明证,也是社会心理的映射,或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民主化进程正在加快,而 “钓鱼”“打酱油”“俯卧撑”等词语,在造词上或比喻、或飞白,都有典故,都与特定事件相关。 “躲猫猫”“打酱油”“这事儿不能说太细”等网络流行语已对准了社会生活,用含蓄调侃的方式委婉地表达意愿。这些词语首先由网民在网络论坛或博客上使用,而后从网络新闻渗透到其他媒体上,进入普通群众的口头禅。 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范孟昱称自己为“白奴”,“如奴隶般勤恳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是白领,但除了日常消费所剩无几。”刁晏斌认为,“白奴”“被增长”“躲猫猫”等词语是民众无奈的调侃,用调侃的方式表达心意,但并不沉重,而是充满了幽默、机智。 让高品位网络语进入自然语言 刁晏斌认为,新语词是舆论存在的正常状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语词出现,只不过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新语词出现的频率正在加速,数量正在扩大。 但网络语言的超范围使用对自然语言产生一定的冲击,并引起人们的担心,一直争议不断。网络上常有报道:有中学生不自觉地把网络用语写进了作文中,对其成长构成诸多不利影响。 “这一矛盾是由网络语言的超范围使用造成的。”刁晏斌建议,网络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分清场合与对象,尽量不在网络外使用。当然,也要着眼于语言的发展,不能一味排斥具有高表现力和高品位的网络语言进入自然语言中。 网络语言并非是“无规则随意”的。徐赳赳说,其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是这种规律跟现在讲的“规范”有所不同。网络语言不会影响中国现代汉语的推广和应用,因为网络语言本身就是“现代汉语”。 对于网络语言冲击传统语言,刁晏斌认为,语言本身就是动态的,任何时期都会有新的词语出现,当然也会有一些旧词语退出使用,现在流行的一些网络词语能不能真正普及并且延用下来,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看这个词所反映的事实或现象是否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作者:222.184.28.*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2-17 04:25:49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