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纪念论坛 该吧是一个特殊吧,只有管理员授权的用户才可以编辑此吧!

03-24

42928次

0人

2个

2029个

62人


[主楼] 您该如何陪伴与关怀身边失去亲人的朋友


死亡,无论意外或预料中,都是人生里难以承受的失落,死亡所带来的生活变动甚大,不单是稳定的生活起波澜,还有关系的中断、依附情感的终止等等。
以揣摩之心去体会丧亲的心境,是有必要的。但若对丧亲者的想法与情感不是很清楚,而投入太多自己的想像与感觉,不留心就会演变成让丧亲者费尽心力解释状况,并反过来安慰关怀者,安抚关怀者的情绪。
关怀悲伤的人并不困难,却也不容易。要诀在于是带著心来关怀受伤的心,还是带著一个脑子来关心一个事件。关怀一位悲伤中的丧亲者,需要有所淮备与学习,好让自己有力量支撑所承接到的悲伤情绪。
照顾好自己
先照顾好自己,是第一关键。
先让自己的心获得照顾,才有能力照顾别人的。特别是当察觉到自己的心也因而混乱、震惊、难过时,并不适合立即关怀丧亲人,反而要先清楚自己的状况为何:有哪些想法在脑子裡、有哪些感受。
清楚知道自己的状态,也较不会将自己的意识、感受与悲伤者的意识、感受混淆在一起,分不清什么是属于悲伤者的,什么是属于自己的。
明确且适切的问话
我们要知道丧亲人身心状况如何、要让丧亲人说出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全都需要仰赖问话。但不明确的问话,可能让谈话的过程尴尬不已,或丝毫没有说到重点,有谈等於没谈。
明确的问话,可以让丧亲人清楚你所问的是什麼,也可以深入及完整的了解丧亲人的生活及感受。例如:「你的身体还撑得住吗?」「你的心情如何呢?」「后事处理的如何?家务有人帮忙吗?忙得过来吗?」
以明确适切的问话开始,可以让丧亲人有著力点,知道如何回应你的关心。如此也不会使丧亲人与关怀者都困在曖昧不明的沟通互动中。
专注的倾听
有了适切的问话,便能让沟通顺利开始。丧亲人若体会关怀者是出於真心,并不是客套与应付,丧亲人会愿意表达真实的感受与生活的变化或困境。
积极、专注的倾听便相当重要。意思是说,别急著发表己见、别害怕沉默的时候、别想改变沉重悲伤的气氛。关怀的阻碍就是急著改变气氛、急著发表己见。许多人以為的安慰是告诉丧亲人一些积极正向的话,或告诉丧亲人别人更惨的故事,这并不会安慰丧亲人的悲伤与衝击,只是让丧亲人觉得这些感受被排斥,别人不想关心或知道。
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
要能贴近丧亲人的心,让丧亲人的心软化,关怀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人在压力中、受创中,会经验相似的感觉,如:惊讶、害怕、担心、不敢相信。因此,对丧亲人表达自己听闻消息时的感受,能和丧亲人產生共鸣。
当你表达犹如感同身受般的感觉,能使丧亲人的情绪获得认可。
「一切发生的太突然,叫人难以相信。」
「失去这么亲近的人,多令人伤心与难过。」
这些感同身受的话,贴近也安慰了丧亲人,让丧亲人知道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没有对错之分,也不是不够坚强或情绪处理能力不好。
一同回顾逝者的种种
这是个重要的历程,藉著回顾悼念逝去的亲人在自己生命走过的足迹。
一个亲人活生生的在身边或是天人永隔,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型态。前者不止触摸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还互相牵动与影响。后者却无声无息、感受不到一丝气息与温度,只能靠记忆搜索曾经领会过的喜怒哀乐。
从活生生存在到彻底消逝,这中间需要很大的调适,许多两人之间的互动、角色与生活习惯都受到严重摧毁,需要重新建构。
为了找到新的生活形态、适应新的角色,丧亲人要付出许多的心力面对挑战与困难。原本依赖的、倚靠的、支取的、託付的,都一去不复返。陪伴丧亲人回顾逝者种种便是陪伴丧亲人调适混乱与悲伤。
宽容与接纳
悲伤是因失去情感依附的对象而产生的复杂情绪,也是人遇到压力与变化的调适过程。悲伤本身就有好坏对错之别,只有强弱轻重之别。与其逃避不如承认悲伤的存在,如此能避免关怀者本身的焦虑,一股脑想简化悲伤的历程,急著让丧亲人不要这麼难过。你可以告诉自己:「他正在悲伤中。」「他还未走完这个历程。」
悲伤的感觉会引发许多的想法与行为。丧失挚亲是任何人都难以沉受的失落,因著亲人的死亡与在生活中销声匿迹,丧亲人会感觉到孤单、无助、悲伤与榜徨,这样的感受可能引发「是谁的错,让我的亲人死去?」或「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好好照顾亲人…..」「为什麼我不阻止他….」,然后产生发怒于别人、痛骂自己、流泪不止的行为。
对于丧亲人诸多负面的想法,关怀者宜给予更多的宽容及接纳;宽容丧亲人正在经歷悲伤与调适、接纳丧亲人混乱庞大的情绪导致外人看似不理智的想法。
反映式的回应—同理心
同理心并不是建议当事者可以如何做、该如何做。同理心不仅接纳当事者的情绪,并能觉察引起情绪的可能因素,回映让当事者知道,让当事者能对自我的情绪感受多一份体察与认识。
先接纳丧亲人的悲伤情绪、任何懊悔、痛苦、难过、生气、绝望的情绪感受,不需做评价。并且和丧亲人一同承认悲伤的存在,觉察情绪產生的源由,回映情绪感受与可能的原因给丧亲人,使丧亲人对情绪多一份认识,多一份包容。
像是:「你很想让妈妈过一些好日子,少為家庭愁烦,可是你还没有能力,妈妈就受病痛而苦离开你了,让你充满了遗憾与悲伤,因為你想為妈妈做的事,都不再有机会了。」
「你不想失去爸爸,他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你们的生活都依靠他。可是他却突然间离开你们,令你们难以接受与相信。家里没有了他,是多么无助的心情,让你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反观社会普遍对待丧亲人的态度是:「你不要难过了,不要再想那么多了。」「你这么难过,怎么照顾家人?为了家人,你还是快点振作起来。」「悲伤的事,不要再想了,忘了这一切吧!」
失去亲人虽然是个事实,但不表示人失去挚亲的心不需要得到抚慰与疗伤。当心感觉荒凉与孤单时,温暖的支持与鼓励,能让他们得到力量。
温暖的支持与鼓励
有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我们便能以自我做出发,想像自己若是失去了亲人,我们会需要什麼样的安慰,又会需要什麼样的帮助。多一分思考,能少一分伤害。
耐心的等待他们诉说的需要获得满足,也是一种支持与鼓励。不因他们的重复而指责他们,反而要理解他们所受的创伤或打击太大,要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平复。

允许尊重个别差异
有许多丧亲人很爱很爱他们的亲人,他们和亲人之间的情感亲密的连结,但当亲人死亡的时候,他们却完全哭不出来,整个人僵住,旁边的亲族、长辈,看不过去大骂他们不孝,人死了,却没有掉泪,还要他们磕头认错。
他们不止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还得背负世人附加的罪状。
我们的社会太狭隘,狭隘的以為悲伤就是:当亲人死时,痛哭流涕;当亲人下葬,一切恢复原状,也不需谈什麼悲伤了。
当亲人死时,我们痛哭,是一种承受,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悼念。
但人不哭,也仍在承受,仍在表达、仍在悼念。哭与不哭,并非是评量爱不爱亲人的工具。
另一个要允许的个别差异是:谈与不谈。
当我们更认识了悲伤,更知道了悲伤的样貌,我们可能会急于让丧亲人好过一点,或是让他们体会到我们的关怀,於是要他们赶快揭示他们的悲伤。这种急躁而失去界线的担心,恐怕会让彼此陷入无助与无力中。对於拒绝接受关怀、拒绝谈论悲伤的人,只需要开啟一扇窗,并表达尊重。这扇窗,便是提供他可使用的资源,包括您的愿意倾听与愿意支持。

定期的慰问
对于一些愿意和我们谈的人,一些和我们有信任关系的人,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关心。
可以从密集度高的慰问到密集度低的慰问。一星期一通电话,到一个月一通电话,再到三四个月一通电话。我们可以表达会再打电话来关心,一来让丧亲人知道有个稳定的关怀电话,二来可以知道丧亲人的生活演变。
若丧亲人愿意见面谈谈,可以在较安静、较舒适的餐厅、咖啡馆,不宜以社交為目的,在喧哗吵杂的地方。
阐明正常的悲伤反应
面对丧亲,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该如何摆平悲伤,而是可以如何表达悲伤、善待悲伤。当我们听见丧亲人在疑惑他们的行為对不对、想法正不正常时,我们要阐明这是由於悲伤所引起的反应,因為失落与变动,我们便需要适应与调整。
我们还可以告诉丧亲人,悲伤没有对与错,悲伤所引发的反应,是每一个人调适悲伤的模式不同,除了我们惯有的调适方法,或许我们也可以学习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悲伤、治疗悲伤。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调适的过程中接纳自己、原谅自己与善待自己。
改变惯用的话语,可以降低悲伤者的挫折感与哀伤
惯用的话语 您可以这麼说:
别难过,逝者以矣、来者可追。 此刻的你受苦了,你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亲人。
别再哭了。 你可以好好的哭一场,因為你失去所爱的人。
要坚强、勇敢。 难过不是表示你不坚强,你只是需要好好悼念。
时间久了就会没事了。 时间久了,你还是可能感受到悲伤,但别担心,这是正常的。
人生就是如此,有得有失。 这一刻很困难,我很愿意陪伴你
不要想了。 当你想念逝者时,可以写下来,或找个可以倾听的人诉说。
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了。 这个过程很难熬,我很心疼你的辛苦与痛苦。
若需要我,告诉我。 我会再打电话过来,看看你是否有什麼我能帮忙的。
神一定有所安排。 你一定感到痛苦与疑惑。
你赶快振作起来。 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脚步调适,但尽可能保持自己饮食与睡眠的正常。


作者:刘妍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3-23 12:59:1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