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QIYUANSOONG  

03-07

106309次

2人

4个

65个

535人

58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漆家人的骄傲——漆谦

不停歇的成长足迹——中央电视台女军事记者漆谦小记


○姚皓韵


  初识漆谦,是在2002年盛夏的一天,那时的她,一人身兼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国防时空---人物风景》栏目的记者、编导、主持三职,每一天都在为她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奔波忙碌着。转眼一年半过去了,《人物风景》在完成了《学者谈》、《作家谈》、《国防谈》3个系列访谈节目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而由她所主编的36万字的书---《守望和平---中央电视台国防时空访谈录》也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再见漆谦,依然是那样英姿飒爽、精力充沛,依然是那么执著于自己的工作。

  我该怎样来形容她呢?她是一名入伍多年的军人、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的电视工作者。一个对新事物永远充满着好奇心,遇到困难从不气馁,有理想、有追求、有激情的女性。18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她坚韧的性格,而与电视工作结缘的十多年塑造了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追求。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漆谦---不断成长、不断追求。

早早与电视结缘

  1987年11月,18岁的漆谦被特招入伍,成为了一名文艺兵。学艺术、学做人,扎实严谨而又丰富多彩的部队生活陪伴她度过了最美丽的青春时光,而懵懂少女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成为了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人。

  1989年,调入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录像室的漆谦开始接触电视片,她一下子被吸引了。出于对电视的浓厚兴趣,漆谦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并一心投入到电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中去。1992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毕业后的漆谦正式踏入电视界,在担当北京有线电视台《音乐潮》栏目主持人的那段日子里,她以自己的青春气息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初识成名的滋味,漆谦是喜悦的。然而,当电视台领导建议她脱下军装,留在台里时,她犹豫了。最终,她仍然选择了部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希望做一些更有深度、更坚实的东西。

  1996年,解放军电视中心成立了,漆谦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的主持人。从《后勤战线》、《部队生活》、《当代军人》,到《国防时空---人物风景》,她说,在她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部队领导对她的关心和支持,是部队为她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她从一个文艺兵成长为一名军事电视人。对部队,她怀有深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总是体现在她所做的电视节目中。《房改---走向我们》、《雪域吉祥鸟》、《巡逻在界河上》、《内蒙古女骑兵》、《走在通往天边的路》等多部纪录片的制作播出,体现出了她女性编导的独特眼光和柔中带刚的细腻情感:巡逻在内蒙古中俄边界额尔古纳河的士兵;西藏无名湖九连盼着快一点修好路的官兵;同年出生,同年入伍,同为飞行大队长的孪生中校飞行员;野战军里飒爽英姿的女副团长;有着独特人生感受的军中院士……这一个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通过她的采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漆谦总是怀着真挚的情感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去探讨个人与事业、与国家的关系。

在不断进取中成长

  2000年初,漆谦接受了《当代军人》栏目采访军队院士的任务。漆谦说这是她电视生涯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也是她从主持人向记者、编导迈出的坚实一步。

  那年11月,漆谦前往南京采访,要制作一个有关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位院士的节目。黎氏三兄弟是军事科学界的元老,他们的事迹过去曾多有报道。在南京,她的采访遇到了难题。当时三兄弟中的老大黎鳌已经去世,黎介寿、黎磊石两位院士在大哥去世之后就一直闭门谢客,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更不接受采访。漆谦打电话联系,对方果然谢绝了。漆谦在电话里反复说明自己的理由和对他们的敬重之情后,对方答应只见面谈,不拍摄。机会来了,漆谦捧着一大捧鲜花开始了这次预采访,鲜花里插了三张礼签,她为兄弟三人各写了一句话。在给黎磊石的礼签上,漆谦直率地写道:"听说您个性非常强,还不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当时黎介寿和黎磊石两兄弟都笑了。这次预采访出乎意料的成功。第二天她联系了设备和拍摄人员登门,话题已不拘泥于他们过去辉煌的事业上,而多涉及他们的手足之情,同胞之爱。弟兄俩都深情地回忆了大哥帮助他们的往事。黎磊石说:"大哥走了,这是人生的规律,你知道黎鳌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我现在也得了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人生就好像蜡烛一样,现在我点得还剩下这么长一段了。我经常和周围同志讲,我说我希望剩下的这一段蜡烛点得更亮一点,燃烧得更旺盛一点。"

  "燃烧得更旺盛一点。"黎老的话一直激励着漆谦。在奔忙中度过的2000年里,她完成了姜泗长、陆宝麟、秦伯益、汪成为等30位院士的采访、制作、播出工作。在与院士的思想碰撞中,她发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事物的判断力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思维层次也提高了。从那时起,漆谦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逐渐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2001年7月,《国防时空》栏目筹备开播,漆谦从专题部被抽调到这个新的栏目,负责其中的一个子栏目《人物风景》的制作工作。漆谦回忆说,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激情的日子。初创的栏目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有限,摄制组加上她只有3个人,每周都要完成20分钟的节目。在领导的支持下,她一边拜访求教军内外的有关专家,进行选题方面的论证,一边开始组织人员投入拍摄,很快就形成了《人物风景》这个子栏目的定位和拍摄思路,并拿出了第一期节目的样片。紧接着,漆谦采访了金一南、彭光谦、姜春良、王卫星等众多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在军事理论界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制作播出了系列访谈节目《学者谈》。

  节目播出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专家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漆谦也以朴素、大方、平和的形象形成了这个栏目的初创风格。2002年初,她们又与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合作推出了大型系列访谈节目《国防谈》。漆谦带着摄制组北到银川,南到海南,东到上海,西到西藏,走过了13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多位负责国防建设的地方官员(包括7位省部级以上的高层领导),谈和平时期做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工作的思考。这组节目对于传播国防知识、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交流国防动员工作经验、促进各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物风景》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共采访了67个人物,完成制作并播出了1405分钟的节目。

走近国防,守望和平

  从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军事理论家,地方政府的工作者,到亲历过战争的记者,从热心义务国防教育的白发老者到和平年代的军人,一次次的访谈触动着漆谦,她把自己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解,融进节目中,并利用电视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向广大电视观众宣传国防的意义……她和她的采访对象通过荧屏向观众讲述着军事历史和军事变革的传承,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国家安全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建立,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节目让观众了解国防,了解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经济动员、国防交通;了解国家安全、局势安全、海防和空防,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如何协调发展;了解军事理论工作者如何去迎接新军事变革的到来……1405分钟转瞬即逝,节目也已经圆满结束,但是关注国防、守望和平的信念还要延续下去,于是,便有了《守望和平》一书。

  在书中漆谦以访谈的形式整理了自己一年半来的工作,也向大家介绍了被采访者所毕生奉献的事业。她在书的后记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守卫和平,追求和平,向往和平,期望和平,等待和平不仅仅是军人的梦想,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因此这本书起名为《守望和平》。如果说我们的栏目是个窗口,这本书就是窗口的延伸,从它望出去,你会发现许多平凡却值得尊敬的人们,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却有着不普通的责任,他们正在为他们身负的这种责任付出自己的全部。也许有的时候,你不能理解这一群体,他们不单单是政府官员,不单单是军界精英,不单单是专门从事国防工作的专职人员,他们更多的是那种给自己拟定一个目标的普通人。在他们头上没有光环,在他们的身边也没有鲜花,只有他们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只有他们赋予自己的一种使命和深埋在他们心中的一种忧患意识---那是一种虽苦却可以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药剂,那是一种虽然累却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时刻充满智慧的良方。他们用自己的心血与智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祖国的国防建设中去,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生命铺筑一条坚实而有力的国防之路。就是这种执著,深深地感染着西藏的雪山,上海的浦江,塞北的大漠,江南的柳塘,感染着北方的冬雪,岭南的荔香,也深深地感动着我和我的同事们。希冀在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可以体会这些平凡的人物,体会他们的故事和他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国防建设。"

  漆谦也同她的那些采访对象一样,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从当年的文艺兵到如今的电视人,她以热爱祖国、热爱军营的一颗赤诚之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她是一个和平的守望者,也是一个和平的呼唤者。

作者:漆元颂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4-20 21:09:03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