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NG  

03-06

2723117次

4人

13个

970个

56468人

2551部


站长: 张树山 管理员: 张宏博 张龙江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也评张氏起源(三)

(7),以国为氏,因姓张氏
黄帝子挥,由于他的拉开弓弦,张弓射矢,形成了张字的文义。以近穷远,打击敌害,发明了弓矢的应用。为黄帝的作战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而受到黄帝嘉奖,赐地封国。地名张邑,国称张国。其原因就在于挥的善作三军,三张为用。即:张弓、张网、张罗。换句话说,挥的邑地称张邑,挥的封国称张国,其原因就在于挥的张弓、张网、张罗这三张。既然挥的邑地称张邑,挥的封国称张国,而挥又是以赐地封国为姓氏的。以张邑、张国为氏就姓张氏了。挥得张氏的原因,虽然是以张邑、张国为氏而姓张氏。但是,张邑、张国名称之得来,则是由于挥的三张为用。因而,挥得张氏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最根本的源自于三张为用。即:张弓、张网和张罗。而张弓则是根本中的根本。所以,明朝崇祯年间张太宾撰写的城步县《张氏族谱•序》说:“张氏,始于轩辕黄帝之第五子也。性长弓矢,善张网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赐名曰挥,以其善作三军也”。

(8),史书记载,反映事实
上述关于挥得张氏的经过,是根据《左传》所说我国古代赐姓命氏的原则,《路史》所说黄帝有张国之封,黄帝子挥受封于张而为张氏。《金石大字典》所记最早张字的写法,《说文》所说张字的基本文义是开弓,而张字的转借文义是架网、设罗。因而,挥得张氏的直接原因是“以国为氏”。所以,张是氏,不是姓。而挥得张氏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三张”。即:张弓、张网、张罗。所有这些,都是有文献资料作为依据而得出的直接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战国时候史官所著《世本》说:“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为张氏”。汉朝时候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姓氏篇》说:“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弧,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都是说黄帝子挥,张网罗,为张氏。挥是黄帝之子。而且明确说挥是黄帝的第五子。挥得张氏的原因是“张网罗”符合张字的文义。可见,战国时候史官所著《世本》和汉朝时候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关于张氏起源的说法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反映的是张氏起源的真实情况。

(9),后续著作,亦可证明
关于张氏起源,除了战国时候史官所著《世本》以及汉朝时候应劭所著《风俗通义》的说法反映了历史事实之外,还有其它许多后来著作,其说法也可用来作为证明。例如:
a,《路史•后纪五》说:“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
b,《姓氏考略》说:“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于张,后为张氏。望出太原”。
c,《姓解》说:“张氏,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弧,实张网罗,获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
d,《广韵》和《绎史》均说:“张氏,本自轩辕黄帝之第五子挥,始造弓矢,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e,《张氏族谱•序》说:“张氏,始于轩辕黄帝之第五子也。性长弓矢,善张网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赐名曰挥,以其善作三军也”。

以上这些文献资料,关于张氏起源,都是说黄帝“子”挥,而且是黄帝“第五子”挥为张氏的。而不是黄帝“孙”为张氏的。关于挥得张氏的原因,有说是“受封于张,为张氏”,也有说是“以张网罗”、“实张网罗”、“善张网罗”等为张氏的。和《世本》以及《风俗通义》所说相同。而不是什么“观弧制矢,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之类与什么“发明弓矢”有关的说法。如果是“观弧制矢,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之类与“发明弓矢”有关节的说法,都是和“弓”直接相关连,以“职”、“官”为姓氏的话,应该是姓“弓”才对,而决不可能是姓“张”。现在,挥既然是姓张,那他就不可能是与“发明弓矢”有关。因而,那种说挥得张氏的原因,是与他“发明弓矢”有关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成立。

9,挥是黄帝的第五子
战国时候史官所著《世本》、《路史•后纪五》、《姓氏考略》等史书说:“挥是黄帝之子”。然而,黄帝共有二十五子,挥是黄帝的第几子呢?汉朝时候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姓氏篇》说:“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说“挥是黄帝的第五子”,排行老五。其也如:《姓解》、《广韵》、《绎史》、《张氏族谱序》等,也都是说“挥是黄帝的第五子”。这么许多著名的正史典籍都说“挥是黄帝之子,而且是黄帝的第五子”。明确无误。可见,挥是黄帝之子。这是正确说法,符合黄帝赐地,封存国、命氏的历史事实。挥不是黄帝之孙。如果有人要改变“挥为黄帝之子”的说法,必须提出足够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推翻挥为黄帝之子的说法。否则,只是任意胡说,不能成立。

10,挥为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
史书典籍不但说挥是黄帝之子,而且说挥是黄帝的第五子,排行老五。甚至还进一步说挥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通鑑外纪》说:“黄帝二妃方雷氏之女曰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之女曰邛,生挥及夷彭”。可见,挥是黄帝之子这一点,更进一步得到证实。因为,挥是彤鱼氏之女名邛的人所生。而彤鱼氏之女名邛的人是黄帝的第三妃。则彤鱼氏所生之子,也就是黄帝之子了。决不可能是黄帝的妃子生出黄帝的孙子来。在《通鑑外纪》说法的基础上,《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说:“张氏得姓者,始于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也是说挥为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所生。可见,《通鑑外纪》的说法,得到《张氏统宗世谱》的作者所认可,而为他们所承认。

11,挥的封国在太原
(1),《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说:“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
(2),《清河张氏宗谱•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说:“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
(3),《清河张氏宗谱•古今世表图》说:“始祖挥公,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
尹城即晋阳城,也就是后来的山西太原府大原县,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为什么太原又叫尹城呢?这和战国时候晋国的“三卿分晋”有关系。东周时候春秋末年之时,晋国出现了智伯、韩、赵、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政的格局。范氏,、中行氏与赵简子互相火拼。赵简子招架不住,从邯郸逃到晋阳,命其家臣董安于修筑城池,名叫晋阳城。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筑城文字之记载。其时间是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之时。董安于修筑完晋阳城之后,赵简子恐其不牢固。又命他的另一家臣尹铎再次修筑加固。尹铎从实战需要出发,增筑壁垒,广聚粮草。叫做坚壁垒,广聚粮。使晋阳城成为坚固丰足的堡垒。此后,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实权,势力最强。智伯持其势力强盛,向韩、魏要领地。韩、魏惧怕其势力,都答应了。智伯又向赵简子之子赵襄子要领地,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就联合韩、魏军队,围攻晋阳城,长达一年之久,而没有攻下。在此情况下,智伯便“决水灌城”,淹城水面将近城墙一样高,而晋阳城依然屹立如故。在此危急关头,赵襄子密派谋臣张孟谈连夜出城,说服韩宣子、魏桓子反戈,订立赵、韩、魏同盟,联合反攻智伯。赵襄子杀了智伯的围城官兵,韩、魏响应,大败智伯之军,活捉智伯。韩、赵、魏三分智伯之领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家世卿分晋”。后人回顾赵襄子固守晋阳城,转败为胜,无不称赞尹铎固城足食之功,遂改称晋阳城为尹城,此即尹城名称之由来,含有纪念尹铎固城足食之功的意思。所以,尹城就是山西的晋阳城,古称大原,读作太原,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尹城是黄帝子挥的封国所在地。挥的封国在太原。

12,挥的居地在太原
《旌阳张氏统修宗谱•本源宗支》说:“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
可见,黄帝子挥,不但封国在太原,工作在太原,居地也在太原,生活也在太原。

13, 国于青阳,号称青阳
《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说:“张氏得姓者,始于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为弓正,主祀弧星。居于尹城,国于青阳”。
挥的封国是在尹城太原的青阳沟水附近,以地称人,故称青阳。其具体地点是在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青阳沟水的王郭村。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水系,都是以沟水相称的(见《水经注》)。青阳沟水称青阳。挥国于青阳,以地称人,挥号称青阳。这是黄帝之子中,除二个“称姓”的青阳,姬姓青阳、己姓青阳之外的另一个“称氏”的青阳,张氏青阳。所以,黄帝之子中,除二个“称姓”的青阳之外,还有一个“称氏”的青阳。即:张氏青阳。这就是说,黄帝之子中至少有三个青阳。二个“称姓”的青阳,一个“称氏”的青阳。挥国于青阳,号称青阳。

14,张氏祖地在太原
挥的封国在太原,挥的居地在太原,而挥又是张氏得姓之始祖。则挥的封国,挥的邑地,也就是张氏的祖地。挥的封国、邑地在太原,也就是张氏的祖地在太原。其具体地点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青阳沟水附近的王郭村。王郭村的名称,并不是说这里姓王姓郭的居民多,而是指王者之城郭的意思。我国古代,城分内外。内城曰城,外城曰郭。《孟子•公孙丑下》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就是这个意思。王郭村是张氏开宗立姓之初地,也是张氏起源之祖地。张氏祖地在太原。

15,张氏祖望在太原
《姓氏考略》说:“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于张,遂为张氏,望出太原”。
这个“望出太原”,是张氏的祖望,而不是一般张氏的郡望。张氏的祖望是张氏的祖宗居住之地。而张氏的郡望则是张氏族人的居住之地。

16,张氏祖庙在太原
《旌阳张氏统修宗谱•本源宗支》说:“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有庙存焉”。
《张氏合修家谱•宗庙》说:“始赐姓张,挥公庙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
这里,尹城里一词,并不是说在尹城的里面。而是指尹城所属之乡都。我国古代,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也就是张邑所居之集镇。尹城里就是尹城所属之张都。它是挥公庙的所在地。具体地点是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

17,张氏宗祠在太原
《张氏统宗世谱•本源纪》说:“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般、昧。昧为玄冥师于高阳之世,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疾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享其祀。今山西太原有庙存焉”。
因知山西太原,有台骀庙存在。那么,台骀庙在山西太原什么地方呢?
明朝万历年间的《太原府志》说:“台骀泽,一名晋泽,在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中产蒲、鱼,民人利之。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没,尽为民田。其旁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庙也”。
台骀神庙又叫昌宁公庙,在太原县南十里处的晋泽之旁边。台骀神庙还叫汾水川祠。
清朝道光年间的《太原县志》说:“汾水川祠即台骀神庙,在晋泽南王郭村。节度卢钧改今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记”。
因知台骀神庙在太原县南十里处晋泽南面的王郭村。也就是挥公的居地、封国,以及张氏的祖庙所在地。那里有青阳沟、王郭村等名称。台骀因为他疏通了汾水和洮水,使之流入黄河,不再泛滥成灾。并且堵住晋阳湖的出水口,使湖水不致流干而荒芜。因面成为晋泽,有利于人民生计。受到高阳、高辛帝的嘉奖,封他为山川之神,在晋阳湖旁边建庙祭祀,张挥祖孙三代都立像于庙中。由于台骀堵住了晋阳湖的出水口,才使人民生计获利。人民为了感激他,就改晋阳湖的晋泽名称为台骀泽,以表示纪念。并在晋泽旁边建台骀神庙,以供祭祀。那么,台骀神庙为什么又称张氏宗祠呢?因为,一世称祖,其后称宗。台骀是挥公的孙子,为张氏三世。三世当然就称宗了。至于庙改为祠。庙是公共祭祀的地方,祠是族人祭祖的所在。台骀神庙,既是公共祭祀的地方,又是张氏祭祖的所在。所以,台骀神庙就又被称为张氏宗祠了。里面摆放着张氏族人的神祗牌位。

18,张氏祖坟在太原
黄帝子挥,由于他的封国邑地在青阳沟水之旁,即国于青阳,号称青阳。这个青阳沟水,从古至今,世代流淌。青阳沟水的南面为张家坟,即张氏祖坟地。张氏的得姓始祖挥公墓,就葬在这里。青阳沟旁居住的殷姓家族,就是祖辈相传为张家看坟的人家。所以,青阳沟水南边的张家坟地,就是张氏祖坟所在地。也即:张氏祖坟在太原。

19,张氏起源于太原
黄帝第五子挥,他拉开弓弦,张弓射矢,以近穷远,打击敌害,选定射场,训练射兵。他的射场在太原,工作在太原。他的居地在太原,生活在太原。他的邑地在太原,封国在太原。以国为氏姓张氏,张氏起源于太原。太原最早并不是专用地名,而是张挥之射场,“大而宽广的原野”之地,简称大原。我国古代大读作岱,也就是太。大原读作太原,以此相延。至战国以后,太原才成为专用地名。从太原的地形来看,东面是山,西面也是山,汾水自北向南流淌而过,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原,被张挥选为射场之地,称为大原,读作太原,后来称为晋阳,尹城,最后定名为太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时,在太原地区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背靠作山,面临着水。张氏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显然是为了狩猎和取水的便利。狩猎要用弓矢,取水要有水利。张挥是弓矢应用的发明者,台骀是调剂水利的工程师,他们生活工作居住在太原,形成彩陶文化遗址居住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现代考古还证明,最早的石箭矢簇,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和沁水下川遗址中发现的。起初用于手掷。张挥夜观弧星,受到启发,始制弓矢。并且拉开了弓弦,张弓射矢,以近穷远,打击敌害。发明了弓矢的应用,使狩猎和御敌变得更为有利。张氏族人借助弓矢这一最先进的工具,率先进入狩猎时代,获取生活资源,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到了台骀之时,又治理了太原地区的洪水,人们才能在这里安全的定居下来。台骀治水的功劳,不可泯灭。正如台骀神庙楹联所说:“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洮到如今”。太原,左有恒山之固,右有大河之险,地势十分险要。它是张氏的祖居地和祖望地。而王郭村,作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初地,至今仍有一些遗留痕迹保存下来。王郭村内有一条街叫张家巷,这里至今仍十几处张家宅院。张家是王郭村的名门望族。张氏祖望在太原,张氏起源于太原。

作者:张立鸿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5-01 13:04:50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