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刁仁德

07-29

2457次

0人

2个

3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刁仁德:说一说电影中的制度环境

刁仁德:说一说电影中的制度环境
2010年05月05日07:40 来源: 手机免费访问:hexun.com   一、两种研究人的学问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或镜头艺术,其基础是文学(剧本),把以文学为基础的电影与经济学的制度理论拉扯在一起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嫌呢?
“文学就是人学即研究人的学问”这句话是否高尔基最早提出已不重要,因为事实上这句话早已获文学家们广泛的认可。有趣的是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也曾反复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一方面它是一种研究财富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个部分。”“在这一切方面,经济学家所研究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或经济的人,而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

  作为研究财富的学问,经济学似乎需要引进物理学的方法甚至有趋近社会物理学的倾向;作为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不仅与生物学更亲近也与文学有了某种联系。到了科斯的时代,经济学通过对交易费用的分析而上升为对制度评价,而制度也只有在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才有实际的意义。
本文所述及的电影文学中的形象,正是制度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剧中人,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既是性格的显示又是特定制度约束下的自然选择。我感到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们在观察与分析制度与人的关系方面,功力其实不在经济学家之下。

  二、《冰海沉船》中交易费用极低的制度

  英国电(600795,股吧)影《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是根据航海史上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拍摄的故事片,上世纪50年代译制成中文版。现今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是好莱坞在十余年前再度拍摄的宽银幕彩色巨片《泰坦尼克号》,后者动用更成熟的音响控制技术,在剧本构思方面则加入了老掉牙的好莱坞传统——贫穷的年轻画家与富家少女的爱情故事作为情节的主要线索,推向市场时又动用了现代营销与广告宣传等手段,相比之下作为黑白片的《冰海沉船》则显得质朴、真实且显示出特定制度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决定作用。当银幕上的泰坦尼克号这样超级豪华客轮在黑夜中与冰山擦了一下引起船体渗水的时候,电影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性美的悲壮画面,而其中的人性之美恰恰正是因为一种好的制度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也能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费用而得到充分展现。其中的两组镜头尤其令人难忘。

  第一组镜头:一对中年的中产阶级夫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乘坐泰坦尼克号准备赴美国,当船体因擦着冰山面临灾难而不得不停下时,丈夫找到泰坦尼克号的总工程师,表示希望知道真相但决不走漏消息以防引起恐慌,总工程师以实情相告:船还能支撑一小时。丈夫迅速回到船舱的房间内让妻子带着孩子们一起先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则毫不动摇地遵循着一种“先让妇女和儿童逃生”的制度。这时的丈夫,既要强忍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之悲痛,又要在瞒住爱妻在不说真相的情况下劝她带着三个可爱的小天使先上救生船。离别前,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也没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望着妻子迷茫忧伤的神色丈夫只淡淡说了一句:“亲爱的,我从来不要你服从我,但这次不一样。”当丈夫将怀里熟睡着的最小的孩子通过二副交到已上救生船的妻子的手里后,又对稍大一点的孩子作了最后的嘱托:“孩子,再见,记住要照顾好你们的妈妈。”说毕这个丈夫便平静而自觉地消失在甲板上混乱的人群中,他是理所当然地将生的可能让给其他素不相识的妇女儿童和老人们,心甘情愿地与泰坦尼克号一起走向消亡。这部影片里,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人的行为选择的指引,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费用降到最低。

  第二组镜头:泰坦尼克号上有一支全由弦乐组成的室内乐队,原是为船上的舞厅伴奏的。轮船因渗水而停下后乐师们竟没有一人主动寻求生还的希望,而是继续为船上的旅客提供服务——他们聚集在甲板上长时间地齐声演奏舒缓温和的乐曲以缓解人们紧张的心理情绪,一直等到小救生船不断载满旅客渐离船体。当船体已倾斜船尾开始浸入水中,一曲终了,首席乐师放下手中的小提琴对他的几位同伴们平静地说:“好啦,就到这里吧!我们问心无愧,大家可以逃生了!”于是乐师们手里拿着提琴拖着沉重的步履离他而去,接下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首席乐师望着同伴将离去的背影再度拉起自己手中的小提琴,那琴声如诉,绝无对死的恐惧,似有无限感叹却又平静无怨;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伙伴们听到背后传来的琴声,竟不约而同地转身又重新回到他的身旁默默地陪着他重新拉起自己的弓弦。其中拉大提琴的乐师还轻轻放开低沉浑厚的嗓音伴着琴声缓缓哼唱起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那旋律让人感到无限温和中透出的一缕悲凉,仿佛从非常遥远的故乡飘来,又那么因充满了对生命留恋的气息而催人泪下。乐师们为旅客服务直至生命与泰坦尼克号一起终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在指引他们的行动呢?

  如果你没有看过《冰海沉船》,你就很难理解一种好的制度在人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因交易费用的下降而产生的神奇作用。

  三、《罗马假日》中环境制度对人的风貌与行为的作用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上个世纪40年代问世的好莱坞经典,至今仍能以其浪漫的情怀和迷人的魅力深受各国影迷的喜爱,其中人与环境制度关系的精致描述足以让制度分析的经济学家们惊叹。

  端庄美丽且又年轻的安妮公主出访欧洲各国,所到处受到各国政府的最高礼仪与款待,在皇室制度与外交规则的约束下她不能不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收敛起一个少女本该拥有的灿烂与自由。在公主下榻的豪华宾馆里,她必须处处严格地按照外交礼仪与公主的身份行事,不能放声大笑也不能随意漫步罗马街头,一举手一投足都只能按既定的幅度约束自己,几点起床几点休息几点用餐都必须根据刻板的程序安排。
当晚就寝前公主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情绪获得一次宣泄的机会,她拒绝牛奶与饼干流着泪水吵闹着,这是她对自己所面临高贵环境制度的不满与反抗,可惜没有人能理解。侍女无奈唤来宫廷医宦给公主注射了镇静剂以便让她入眠,当别人退出后公主悄然溜出宾馆走在夜色中的罗马街头尽情享受着自由的环境制度与清新的空气。

  安妮公主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得到一名年轻洒脱但却清贫的美国记者乔的帮助。在朦胧睡意中她吟咏起雪莱的诗:“我拒绝尊贵,在优雅的躺椅中,在灵魂绝妙的山里……”就这样一个高贵的公主竟然在一个普通男人的公寓里穿着这个普通男人的睡衣渡过了她一生中最不寻常的一夜。次日他们一起流连在古罗马的公共娱乐建筑遗迹与富有巴洛克风格的广场喷泉雕塑教堂等景观之间,其中包括以137级舒展宽畅的石阶著称的西班牙广场,有以三座喷水池四座充满阳刚之美的石雕男裸的纳尔娜广场。

  公主忘却了宫廷与外交制度的约束,与乔一同自由漫步大声谈笑,吃冰淇淋,走进平民理发店美容,他们享受着古罗马街头开放自由的风情与制度。安妮公主作为清纯可爱少女的浪漫情怀获得尽情的发挥,她骑着助动车在街上忘情兜风甚至因违规而被带到警察局,晚上参加水上舞会时当警察认出了她的真实身份并打算送她回大使馆,她却继续否认自己的身份致使同行的记者、理发师为保护她而与警察打起来,这个可爱又淘气的小姑娘竟激情四溢地参与了这场全武行斗殴乃至站在椅子上高举吉他向着警察打去。

  当逃跑的乔被警察推下水里,她竟又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与乔双双一起逃脱。安妮公主在不同的制度环境里显示出判若两人的行为方式,电影艺术家们对人与制度的关系分析足以让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家们吃惊。

  我觉得所谓罗马“假日”其实正是公主暂别皇室制度进入市民环境制度的一日,这使我联想起中国古代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安妮公主与七仙女一样,其行为是对制度环境的选择,难怪东坡先生曾感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四、《洗澡》包含着制度的冲突

  《洗澡》是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其中许多场景的戏都选择在北京的澡堂内拍摄的。澡堂与茶馆一样历来是一个城市制度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厚重的精神与传统最容易在澡堂留下永久擦洗不掉的印记。澡堂不单纯是一个供人们洗浴的去处,古罗马的公共浴场除洗浴外也是人们社交、贸易、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有些大型浴场甚至还附设图书馆、演讲厅和花园,古罗马中后期建造的不少浴场都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设施。北京的澡堂自有北京澡堂独特的个性与色彩,即便走遍全世界你也无法找到与北京澡堂风貌相近或可替代的澡堂。北京的澡堂里有人下象棋有人斗蟋蟀,有人海阔天空地聊天也有人发牢骚,旧时兴许还有人爱在洗澡时漫不经心地哼两段韵味十足的皮黄。据说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先生当年就有爱泡澡堂的癖好,每次洗澡时还忍不住吊上一两段,这大概要算北京澡堂最美的一道风景了。总之,在北京只要跨进澡堂其实就是在享受一种文化,北京的澡堂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内含着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制度。

  然而在电影《洗澡》中,澡堂作为制度的载体面临被拆除的危机,冲突也由此凸现。剧中人二明离不开这样的制度环境,当动迁组的工人进入澡堂欲行拆除时,自然使人联想起近40年前红卫兵战友扫四旧的行为。面对如此形势原本智障的二明一反往常温厚憨笑的风貌,手握水管借助水压将水射向进入澡堂的破坏者们,迫使这些人不得不暂时退出。二明保护的不仅是一个澡堂,也是那浓浓的京味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可惜二明是一个绝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低能者,电影用一个有智障的二明担当保护澡堂的重任,也许正是为了向人们暗示:二明要想保卫的那个制度终究将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二明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个低能的智障者,他无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大明则不同,大明早已融入南方某城市的商业化制度里,当然很容易接受拆去澡堂的现代城市化趋势。二明与大明之间,骨子里存在着对不同制度选择的冲突。《洗澡》里还有一个重要细节:二明手握水管伫立浴池旁引亢高歌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二明心中的太阳是什么?正是传统北京澡堂里那种特有的亲和力,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人情与制度。

  《洗澡》暗示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消亡,同时也向人们发问: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是否必须铲除原有已注入文化的一种环境制度呢?

【作者:刁仁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117.95.18.*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5-05 11:33:46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