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68140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克己复“礼”---刁文韬


道儒法墨百家争鸣,儒成正统;《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齐辉,《礼》居其一。

氤氲五千年,泰山之风早已将仁洒遍疆国各域内。荡涤千余载,黄河之浪早已将礼融合在炎黄血液中。

穿一双布鞋,踏两只足印,领会点点滴滴;驾一辆马车,轧两道车辙,品味“尊尊”“亲亲”……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题记

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在潜移默化中早已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融合在一起,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及思维起着暗示与导向作用。孔夫子以为礼是人伦生活的指导原则,离开了礼,整个社会就会一团糟。礼是对人们之间等级尊卑的规范,并对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都有具体规定。在他看来,只有社会成员都遵守礼的原则,整个社会系统才能实现良性运行,所以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恢复周礼显然是不科学甚至是落后的,故我倡导大家克己复“礼”,追求一种“和谐”之礼。

自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百顺孝为先”,而先于孝的是“天地”。古代男女拜堂时,首先拜的是“天地”而不是“高堂”;帝王征战前、凯旋后首先祭的是“天地”,后是“先祖”;农民在取得丰收后,往往摆上丰盛的贡品来感谢上苍……正是由于对上苍的敬畏之情,从而发展出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的礼仪,综观这些自然之礼,无不投射出“天人合一”之韵。

然而,21世纪的人们却在逐渐打破礼之和谐,慢慢地逼自然于绝境,也慢慢地勒紧了自己的咽喉----“嘿你瞧那绿色大地已被黄沙吞没,嘿你瞧那罪恶的手剥去我们的衣裳,眼前大地倒下了一片片未来的希望,贪婪使一切凄凉”,“当天空只能在我们记忆里晴朗,当绿色只有靠画笔才能够重现,看看吧这个世界,人类的脚步还能前进多远,末日的来临也许不光是个谎言”,自然之礼崩溃后真可能出现。

“在这世界的尽头,让我忏悔所有的过错”就能挽回鸟语花香吗?既然不能,那么作为未来希望的我们最需要做什么呢?

我认为要有两心:一为适度之心;二为博爱之心。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只有保持一颗适度之心,才能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和谐伙伴关系,才能真正做到“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也。

“青青绿草踏之何忍”,彰显的是一种素质;“花儿对你笑,何忍采之”,凸突的是一种修养;不随手乱扔垃圾,烘托的是一种气质;不随地乱吐痰,映衬的是一种文明……保持一颗博爱之心,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感觉到空气清新绿色的清香,看见那海洋森林听见小鸟儿歌唱”。

社会---有礼走遍天下

“家长说没有永远不懂事的孩童;老师说长大后会知道什么叫做操守。长大后是另一个世界,讲着不同的游戏规则。”如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矛盾突出的群体,“唯有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禅让制”下的君主哪一位不是德才兼备?姬发博爱苍生,礼贤下士,深得人心,终建立周王朝;姜维、蒋干不仅才高八斗,而且重礼孝,故深得刘备重用……所以何为“倜傥非常”?其实就是拥有非凡之才,更重要的是拥有非凡之德。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大国,深受礼仪熏陶五千年,可是法国卢浮宫的垃圾桶上用显眼的中文喷着“垃圾桶在这”,泰国皇宫的马桶上用大大的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池”,同样说着国语的新加坡人更是宣布了“我们讨厌华人,因为他们太没素质”,甚至北京的清洁工都抱怨:“口香糖吃过后就不能用纸包进垃圾桶吗?害得我们要一个一个铲”……是中国的文化摒弃了礼仪吗?我想不是,我认为关键疏在教育。

“你教我尊敬老人”,却叫我不要让座给他们;“你教我爱护花草”,却随意攀折;“你教我要乐于助人”,却叫我“不关我事就走人”;“你劝我每晚练琴,我却听不懂你们的心”……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为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时间最多,家长的一言一行更易被孩子铭记去模仿。“身教大于言传”,在家长的行为与孩子学习到的道德观念相矛盾时,由于过多信赖父母,孩子便会抛弃学到的“道德”转而演绎父母实践的“道德”,等到长大,身心都被同化,就会继续影响下一代。家长需铭记“绝知教育要躬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传播道德礼仪。知识是孩子充实灵魂、寻求道德礼仪的途径,而道德礼仪是目的和归宿。对孩子进行能力塑造,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做到,但对孩子进行价值塑造和矫正,几乎只有教师才能做到,所以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园丁的角色,对“分杈”的“花朵”要及时修理。要知道教师“你是学生生活中的第一盏指路明灯”。

家校联手,才能抓好教育;只有真正搞好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恢复我们作为一个礼仪大国的风范。


人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不以礼仪,不成人生”。

一炷香的功夫能成什么事?但刘备若在这一柱香内破门而入或赌气离去,又怎么能请出诸葛亮成就一番大事业?一炷香的功夫,良好的礼仪能征服一个人。

扬长而去又能误什么事?但张良当时真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又怎么能得到老人亲传兵书,成就日后的神机妙算?扬长而去,暴露的不仅是缺少素养,失去的更是一个命运的契机。

人生就好比一颗年轻的柳树,如果仅注重修饰枝杈叶梢的美丽,用不了多久,就会由于内部营养不足,从而成为一棵空心树,最终沦为柴火而无法成为栋梁之才。相反,若借鉴“老柳树”的经验并不断修整自己的树心,那么,在成为栋梁之时,美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有修养的人才是最迷人的人。”

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懂礼仪的人呢?关键在于两个字------“学”与“思”。

引用一位著名文人的话“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品行高尚的人谈话”。人性如同一张洁白无暇的宣纸,生平所阅览的书籍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等勾勒人的性格的大致框架,这些框架在经历和经验地晕染下逐渐显现轮廓,接着这些伦理、道德又会对经历和经验起限制和指导作用,正如高尔基所说“热爱书吧,这是生命的源泉”。

斗胆改用这位著名文人的话“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就如同在品阅一部好书”。子路本是市井匹夫,为人放荡,说话粗狂,但自从认了孔夫子为师后,知书达礼,整个人如同脱胎换骨一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一位良师益友作陪点化探讨,对于提升我们自身修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林志颖有句歌词唱得好“思考是人生的一场电影票,年龄是真相的一把拆信刀,时间也有味道”,哲理让我们洞悉一切,“但仍可以走回以前的学校,试着在操场上欢笑奔跑”。对学习而来的道德礼仪不能一笑纳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要时常反复地对精华部分进行深层挖掘,使其具有时代特色,从而形成理性的风格,即不合理的礼要摒除,而必要的礼在本性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改进,使之成为符合时代的、跟得上潮流并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礼。近代中国思想落后迂腐,难道不是长久以来社会不愿对封建思想进行“思考”所积累导致的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并进,才能够羽扇纶巾。

“有一种人总是崇尚好人,有一种人总是帮助穷人,有一种人总是心疼老人”,有一种人能像花儿一样“用黄金般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他们相信,最后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之间,露出善良的牙齿”……道德礼仪虽没有法制那样肃穆的表情,但真善美的光芒让人无法忽略,所以我们应该克己复“礼”,使自己绽放绚丽的礼之光彩。


作者:刁仁东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6-07 07:07:53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