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43011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46人

902部


[主楼] 特发寻根问祖公告 6  [精华]

韩黄赵

 

  明朝末年,昭义将军黄龙与其弟黄宣,由山西避李自成之乱,迁入贵州省大方县(当时为水西彝族安氏之地),后融入当地“韩黄赵”一脉。现我摘录我族族谱部份内容于后,烦请考证江西祖源情况。
第三编 入黔始祖及韩黄赵血缘考
  按:我族中人俱知我黔中始祖是外籍人,我族韩黄赵氏本是一家。然而,我始祖如何入黔?韩黄赵是一家的缘由何在?或无所知,或知之不详,且所说不尽一致。经本谱辑刊服务组尽力调查考证,主要情况已基本查知核实。为便于阅读、理解和记忆,先将始祖入黔及韩黄赵血缘情况简述如下文,再附“调查考证说明”于文后。
  我入黔始祖为赵氏弟兄三人和黄氏弟兄二人。赵氏弟兄一讳奕鸾,字盛占;一讳奕凤,其字尚未查知;一讳奕武,字显美。黄氏弟兄,一讳龙,一讳宣。
  奕鸾公,原籍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杨柳湾。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隆庆年间举人,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戌科进士,万历六年任云南省布政司参政,即布政使司佐官,分理金沧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官制列为正四品(知府仅为从四品),授中宪大夫。约于万历九年,擢升陕西按察使。赴任途中,来至贵州宣慰使司安国亨家乡火著则溪(安氏行政区名)之白札果(彝语音译),即今大方镇(明天启年间,史籍始称此地为大方)。其时,云南和贵州虽属明朝,而行政事务主要由当地土司的宗族政权管理。云南的镇雄土官与贵州土司是同一宗族,奕鸾公在云南时受其土官尊重,故至贵州时,贵州宣慰司安国亨亦敬重他。安国亨曾于明朝隆庆四年与其族兄安智相仇杀,不听朝庭所派官员调处,被革去贵州宣慰使职,以其子安民代任,实际上他仍操纵贵州宣慰司实权。万历三年初,经贵州按察使林延章宽大处理,他思悔所为,常欲报效朝庭,望复宣慰使位。奕鸾公至大方时,正值安国亨欲报效朝庭并广纳人才之际。此时,已聘请江西籍人陈恩为慕魁(即穆魁),又逢贵阳附近骚乱,巡抚刘庠命安国亨和宣慰同知宋懋德统兵征讨,故安国亨与陈恩热情款待奕鸾公,请求讲授兴邦和讨敌韬略,并表示挽留奕鸾公,奕鸾公同乡陈恩又极力撮合(据《清江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第529-530页载:陈恩籍贯为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不幸,奕鸾公自此身患重病,连日不愈,便寓居于此。朝庭对安国亨尚未信任,闻奕鸾公与安国亨友善,并在此逗留,遂命奕鸾公“休致”,即就地退休。不久奕鸾公即逝于此。皇上恩准举办丧筵十日,安国亨命陈恩慕魁主持丧礼,择葬于土沙夸(今黔西县绵星乡新丰村一组),墓前有墓碑,墓表(石桅杆)和直径三尺左右的石磨一副,后世至今称其地为桅杆田。万历二十年,土目安邦在此附近凹水河上修成大肚桥,陈恩升任更苴(相当于太宰,为安氏的辅佐重臣),曾在此大肚桥撰写汉文碑文,后此地因名大肚桥土沙夸(大肚桥后来写作大渡桥)。
  奕鸾公之胞弟奕凤公,奕鸾公之子嘉顺公随奕鸾公来至大方。奕鸾公逝世后,安氏便划土地一幅(位于今六龙杉树坪)为奕鸾公家产,奕凤公与嘉顺公便留居大方,传下赵氏。
  奕鸾公的江西家中老人及胞弟奕文公、奕武公等亲人闻奕鸾公未到陕西赴任,又闻说被令退休而又未见返家,故特由奕鸾公之弟奕武公从江西赶来探访其下落。为防被人暗算,故随母之姓,化名为韩奕武。奕武公来至七星关,打听得安国亨与奕凤公在此狩猎,求见宣慰和奕凤公。卫兵不允,奕武公欲闯入,安国亨得知,令入。与奕凤公相会后,安宣慰查知奕武公确是奕鸾公、奕凤公之弟,又喜其文武双全,便聘奕武公为慕魁(相当于师保和大臣)。从此奕武公被称为韩慕魁,定居大方,后分管则窝则溪,逝后葬于则窝亲辖地,即今黔西县沙窝街后几里的“客妈坟”。奕武公子孙以韩为氏,故我族又有韩氏。
  嘉顺公,“幼读儒书,身入黉门”,后弃文就武,明诰封荐史,崇祯年间在湖北省贤林府管理军事,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攻占山西太原、宁武、大同等地,思宗皇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吴三桂领兵平山西,嘉顺公任平西副先锋。不久,清兵逼近山海关,思宗皇帝又令吴三桂领兵镇守山海关。“三月甲辰入关,戊申次丰润,而自成已以乙巳(甲辰第二天)破明都。”于是军心动荡,嘉顺公便独自返归大方,意欲隐卧桃园。后得其表兄李瑁帮助,护送其家眷寻访到黄龙公处,再得黄龙公帮助,使得一家团聚,再度安居大方。
  黄龙公,山西太原黄家堡人,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早年即被举为孝廉,后被召入部,曾与嘉顺公为僚友,年岁长于嘉顺公,故嘉顺公称他为僚兄。明崇祯年间,黄龙公受诰封为昭义将军,从二品,先后分巡川、滇、黔三省。崇祯十七年,嘉顺公只身返归大方,黄龙公帮助嘉顺公一家人团聚安居,于是黄龙公与嘉顺公成了患难之交。后黄龙公招嘉顺公之子为婿。再后,嘉顺公逝世,黄龙公亲自过府吊丧,黄龙公思自身已年迈,至今只有一女,欲收嘉顺公之子为嗣子;嘉顺公一家亦感激黄龙公一向关心和帮助,便在灵前表示,愿由嘉顺公之子承嗣黄氏宗祧,三代以后也仅由长房还宗赵氏,其余俱永远承嗣黄氏,并将嘉顺公之子更名为黄应嗣。于是,我族又有黄氏。三代以后,应嗣公之长孙元贞公还宗复姓赵,其余孙辈中美公、中位公、中正公、中元公继续姓黄。从此,奕鸾公直系后裔便分为黄、赵二氏。
  另有奕凤公子孙为赵氏,传说奕凤公在一次战斗中为全局胜利而捐躯。
  黄龙公喜得应嗣公承嗣,未返故乡。黄龙公之弟黄宣公来此寻访黄龙公,后落户于毕节小坝。亦乏嗣。
  总而言之,我族韩黄赵氏,就习惯所说的血统而言之,都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赵氏奕鸾公同胞弟兄的后裔,故确实是一家。因韩慕魁公支人丁兴旺于前,应嗣公支人丁兴旺于后,故先言韩而后言黄赵。
  据黄锡淞公、黄德芬公、黄承惠公、黄采藻公等所著家谱,韩洪先公《韩氏家谱序》遗文,奕鸾公、嘉顺公、黄龙公、应嗣公、应嗣公之配黄太君、黄明公、黄明公之配吴太君、黄中正公等人墓碑,《明史》、《清史稿》、《大定府志》、《大定县志》等史料

 

附:调查考证说明
  调查得知,各地韩黄赵氏谱书及传说俱云老谱已毁于战火。据《明史》、《清史稿》、《大定府志》、《大定县志》,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此地确实战事甚多。且兵燹和匪患交加,大方城、黔西城、平远(今织金)城等几度毁于战火。故关于我族入黔始祖及韩黄赵血缘已无老谱可据。韩奕武公之配彭老祖母旧碑亦载:“我一祖以前之谱系,因被回禄,无从稽考矣。”(被回禄,即遭火灾)。现有谱书,皆是清代同治甲子年战火之后,族人分支散居大定府亲辖地和所属各州县城乡的前辈,根据自己所忆、所集、所考分别撰成,因一则精力、财力有限,再则当时交通十分不便,故未有条件外出考察和与异乡族众交流资料,尤其是因撰写者距入黔始祖在生年代久远,故对入黔始祖之姓氏和分姓韩黄赵缘由,仅凭传闻和猜想而记,又加上社会变迁,传说和撰写时难免有所回避,故事实模糊和相互出入之处甚多,且依据不足,故特作此“入黔始祖及韩黄赵血缘考”。
  此次调查考证,历时近两年。搜集大方、毕节、黔西、织金、纳雍等地城乡韩黄赵氏家族中所存家谱资料十余份和口头传说为线索,亲自考察奕鸾公、奕武公、嘉顺公、黄龙公、应嗣公及其所配黄太君(龙公之女)、黄明公及其所配吴太君、黄中正公、黄中位公、黄中元公、韩文彬公、黄天福公及其他一些先祖之墓碑为依据,查考二十五史,特别是《明史》和《清史稿》、《大定府志》、《大定县志》及有关资料作佐证,方敢写成初稿,又经反复征求几县族中人意见后才定稿。但因族中老年者渴望成书,经费又很欠缺,故未能到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临江府亲辖地即今樟树县临江镇)和云南省峨、昆明、永昌、大理等地调查,甚感遗憾。望后之有志者在有条件时调查补充。另外,奕凤公、元贞公墓至今未找到,更感内疚,亦望后人尽力查找。
  纵观所集谱牒和传说,所同者惟二:一是皆说我在黔始祖是外籍人,非贵州人;二是韩黄赵氏入黔始祖 是亲弟兄三人。故韩黄赵氏是一家,但入黔始祖之祖籍、姓名、身份,入黔原因和年代,分姓韩黄赵氏的缘由以及二三代祖之姓名,则其说不一。为有利于族众分析考证,现简介如下:
  对入黔始祖弟兄三人本姓其说可归为三类:有曰为韩氏者,有曰为黄氏者,有曰为赵氏者,各类又各有几种说法。对韩氏之入黔直系始祖,多数称为韩奕武,个别写作韩奕鹉,还有写作赵奕文或黄宣者;黄氏入黔之直系始祖,有曰为黄奕鸾者,有曰为赵奕鸾者,有曰为黄奕武者,有认为黄奕鸾即韩显富者,有认为黄奕鸾即黄珣者。其分姓韩黄赵的原因,有曰因韩信受害,故其子三人为逃难而分别更名黄奕鸾、赵奕凤、韩奕武者;有曰韩陵病故于军中,其子三人为避红巾军攻伐而改名黄奕鸾、赵奕凤、韩奕武者;有曰因黄珣献桃给黄帝,被疑为欲杀君,故与其弟兄化名为黄奕鸾、赵奕凤、韩奕武者;有曰因黄氏在朝庭中为官之人太多,遂遭奸人嫉妒,皇上听信奸人诽谤黄氏之语,故黄氏三弟兄方改名为奕鸾、奕凤、奕武逃散者;有曰因皇帝作了一梦,引起对在朝黄氏产生疑惧,故黄氏弟兄方改名换姓逃走者;不胜枚举。由此亦可知,关于始祖入黔之年代,或说不清,或互不一致。
  对于以上诸说,调查者均持慎重态度,从不轻易否定,尽量广泛、细微地听取和搜集,然后,以它为线索,亲自寻找有关墓碑为依据,认真查考和研究有关史料印证,对奕鸾公、奕武公等人的墓碑,还反复查看多次,对各谱及各支人的传说,凡符合碑记和史料所载者,均予采纳,如有未被或被修改者,或是因其依据不足,或是因为与祖坟碑记不符,或因与史籍所载有出入。凡被采纳或被删改的内容,本当详细论证,但因家史不是国史的一个片断,更非译文,所以,没有系统而完善的资料可以为据,若就所得依据论证,则其叙述必十公冗繁,故仅将其重大问题为例,简要说明。
  之所以认定黄氏和元贞公支赵氏的入黔直系始祖是赵奕鸾公,不名黄奕鸾,不是黄奕武公,更不是黄珣公,首先是从毕节所存锡淞公著《木本水源》、大方所存承惠公著《黄氏支谱》、黔西所存采藻公著《黄氏家谱》等谱书找到线索,查知奕鸾公姓赵,葬于黔西土沙夸桅杆田,有墓碑及大磨子一副;又知奕武公葬于黔西沙窝。然后,由毕节、织金、黔西、大方几县族人,分组分批亲自到土沙夸找到奕鸾公墓碑,到黔西沙窝找到奕武公及奕武公之配彭老祖母墓碑,详细察看,抄录碑文,并摄像带回,与大家共同分析研究。查实奕鸾公墓前确有砂石碑一块,正中刻有“......赵公讳奕鸾之墓”等字(还可辨认),并署明是黄中正、黄中位、黄中元,天章、宪章、其章、卓章、平章、建章率登举、登科、登榜、登第、登级及玥、玠、玢、琯、玾等公同立。再前有翰林公等重立的大碑一块,正中大字为“明诰授中宪大夫始祖考讳奕鸾字盛占老大人之墓”署明“男嘉顺,孙黄应嗣,曾孙甫、进、瑞、明,元孙天福、中正、中位、中美、中元、元贞,来孙良贵、良栋、豫章、天章、宪章、其章、云章、平章、彩章、成章、建章,孙玉或登字辈的,仍孙士字辈的,云孙育或国字辈的,共九代祖宗,百余人的名字,又经考证,这此名字,与大方、毕节、黔西等县黄氏和韩氏家谱所载的黄氏祖宗名字和代序相符;且已找到二世祖至十二代祖的若干墓碑证实无误,还到黔西沙窝考察奕武公墓,查实其后人皆为韩氏,非有为黄氏者;”到大方高枧考察大方韩氏起祖韩文彬公墓志铭,证实韩奕武公为韩氏入黔之直系始祖,故得知我族黄氏入黔直系始祖确是赵奕鸾公,不是名黄奕鸾,也不名黄奕武,本姓赵,由此还可知,奕鸾公弟兄非峭公之后。
  经认定(见下文)奕鸾公为明代万历年间人后,考证奕鸾公墓碑,查《大定府志》和《大定县志》,知当地黄珣公为奕鸾公之孙。再查《中华姓氏通书.黄姓》和承惠公等所录《黄氏族谱》(黄秀剽所识宋朝遗谱重刊校正本),外籍虽另有一黄珣公,但他姓黄不姓赵,为峭山公前十九代祖,是晋代人,出生年代与奕鸾公不同,所任官职亦与奕鸾公不同,其后代亦不同,故可知黄珣公绝不是奕鸾公。查《汉书》,知韩信为秦末汉初人,非明代人,且在《汉书》上,没有“韩信受害后,其三个儿子分别姓韩、黄、赵化名逃走”的记载。查《元史》、《明史》,知韩陵为元末人,非明代人,且史料上没有“韩陵之三个儿子为回避红巾军而改名为黄奕鸾、赵奕凤、韩奕武”的记载。韩信和韩陵的出生年代,均与奕鸾公出生年代不合,其子孙的名字和代数及出生年代亦不吻合,故可知,奕鸾、奕武公等弟兄本姓赵,并非姓韩,不是韩信和韩陵之后。
之所以认定奕鸾公弟兄三人的原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一是参考锡淞公、承惠公、采藻公等所著家谱、韩洪先公所著家谱序遗文,二是翰林士观公所撰玳公碑墓志铭分明载有“原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人也”字句,黄玥公墓志铭、高枧韩文彬公墓志铭亦有同一意之字句,中正公墓碑对联亦云“籍著西江贻谋远,派衍黔山世泽长”。《大定县志.乡贤志》亦著明黄氏“其先江西人也”。
  之所以认定始祖入黔之年代是明朝万历年间,一是参考锡淞公、承惠公、采藻公等所著谱书,二是查实翰林公等为奕鸾公所立墓碑上分别刻有“明诰授中宪大夫”等语,翰林公所撰玳公墓志铭上有“自先始祖奕鸾公,由明进士出身,任云南迤西道,后升陕西按察使司,道经黔过,遂家居焉。”等语。三是查《辞海》“临江”条:临江为“军、路、府名。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分筠、袁、吉三州暨军,治所在清江(今县西临江镇),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清江、新干、峡江四县地。元至元中升为路,明初改为府,1912年废。”奕鸾公弟兄原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可知必是明代年间人。
  之所以说奕鸾公分理金沧道,不写作“金湘道”或“迤西道”,是根据《大定县志.乡贤志》载:“有曰奕鸾者,官金沧道参政,擢陕西按察使,入觐,至大定,再得休致之命,遂留其地,家焉。”据《辞海》,清代雍正八年始改置迤西道。
之所以认定韩氏入黔直系始祖是韩奕武公,不是奕文公,不是黄宣公,也不写作韩奕鹉,是参考织金、黔西、大方多本《韩氏家谱》,特别是韩洪先公所著老谱,并亲自考查黔西沙窝韩奕武公墓,眼见所遗半截老碑上分明有“奕武字显美老大人墓”字迹,新碑之意亦同。韩文彬公墓志铭上亦称其入黔始祖为“韩奕武祖公”。
  之所以认为黄氏二世祖随吴三桂任副先锋不是在剿水水西时,而是在平西时,是查考《中国人名大辞典》“吴三桂”条、《清史稿.吴三桂传》、《大定府志.前事志》、《大定县志.前事志》证实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前是平西,即平山西;剿水西是在清朝康熙三年,即李自成进京后二十年。既然嘉顺公任副先锋是李自成进京之前,故当在“平西”时而不是剿“水西”时。
  之所以认定黄龙公与赵嘉顺公同辈,认定应嗣公是嘉顺公之子,是黄龙公嗣子,这是参考锡淞公、承惠公、采藻公等所著家谱,考察黄中正公等为奕鸾公所建砂石墓碑,知道奕鸾公姓赵,中正公等已随应嗣公姓黄。考察翰林公等所建奕鸾公墓碑上“男嘉顺,孙黄应嗣”,嘉顺公墓碑上“男应嗣,孙黄甫、黄明、黄进、黄瑞......”,黄龙公墓碑上“男黄应嗣,孙甫、进、瑞、明......”等孝名。分析其“黄”字在各碑上所在的位置及其用意,联想到奕鸾公墓碑上称奕鸾公为“始祖考”,在黄龙公墓碑上仍称黄龙公为“始祖考”,而在嘉顺公墓碑上仅称嘉顺公为“高祖考”,故知应嗣公为嘉顺公之子,是龙公之嗣子。再考察“祖母黄太君”(龙公之女,应嗣公之配)墓碑上“孝孙赵元贞、黄中正、黄中位、黄中元,重孙赵廷章、赵建章、黄天章、黄宪章......”,黄明公墓碑上“孝男复姓赵元贞、黄中正、黄中位、黄中元......”,黄母吴太君(明公之配)墓碑上“孝男复姓赵元贞、黄中正、黄中位、黄中元率孙赵廷章、赵建章、黄天章、黄宪章......”等孝名,分析其“赵”某与“黄”某并列和“复姓赵”、“孝孙”等字的含义,知应嗣公第三代中明公长房还宗姓赵,更证实应嗣公是嘉顺公之子,是龙公之婿和嗣子,知嘉顺公与龙公同辈。
  之所以认为“韩、黄、赵是一家”之说只局限在我族(即奕鸾公、奕凤公、奕武公家族)人范围内,是因为考察我国历代史籍,虽在《史记》中可看出韩、黄、赵氏开国立氏之始祖均属黄帝后裔,但自秦汉至明代,均无“韩黄赵是一家”之说,而且,明代以来,我族以外的韩、黄、赵三氏家谱中,亦无此说,只有我族家谱中有“韩、黄、赵是一家”之说。而且,在我族中,无论黄氏或韩氏的家谱上,都说明我族韩黄赵氏的入黔始祖是亲兄弟,都记有入黔后韩黄赵氏的祖宗及奕鸾公和奕武公的坟墓所在,现在还看到,有的《韩氏家谱》上,顺次记有黄氏入黔以来的九代人。从中还可看出,韩氏老谱的作者韩立坤公,曾称黄珣公为“珣”叔。韩文彬公墓志铭上,亦载有黄士观(翰林)公和黄育才公的事迹。一九八○年织金、黔西、大方、遵义等地韩氏为韩奕武公新建的墓碑上,亦刊明我族韩黄赵入黔始祖是同胞弟兄。
  有不当或不足之处,烦后继者考证后更正或补充。
  ◇ 联系人:黄其宾
  ◇ 地址:贵州大方县

  ◇ 邮件:dfmcls@public2.gy.gz.cn

  ◇ 电话:139-8447-5500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6-07 22:21:03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特发寻根问祖公告 6

作者:黄志政   发表时间:2014-05-10 13:15:49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