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607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刁光明在“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座谈会上发言

undefined
今天能够参加勐龙情深,相聚世博,四地知青的关于后知青生活的座谈会,感到非常荣幸。

  第一句话就是要感谢,真诚地感谢知青对我的关怀,我从 6 月 1 日起离开农场,在昆明、重庆、上海受到了知青的接待,这是知青对我的友谊,四十年前留下的情结,确实令我感动。四十年前,你们在当时全国上下一片红,特别是在 69 年 70 年后,你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云南东风农场,东风农场从当时的 6 个分场发展到 12 个分场和几个直属单位,我从内心来讲,没有知青就没有东风农场,没有东风农场就没有橡胶产业。当年知青大批离开农场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失落。刚才有位知青发言说要给知青正名,其实在我的心里早就给知青正名了,你们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一代,你们把青春留给了农场,你们为东风农场作出了贡献,为我们老工人作出了榜样,我们老工人经常以你们知青的榜样来教育我们的后代,我心中的知青就是这样的知青,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东风农场,农场的发展经过了多重磨难,现在农场又要经历重大的转折, 6 月 29 日,农场和地方签约,农场要全部交给地方管理,你们知青留下的财富要成为地方产业了。今后农场不存在了,我们老工人还在,欢迎知青朋友们常回家看看,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李林妹根据录音整理)
2010 年 6 月 27 日



作者:114.238.140.*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07-08 14:49:0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刁光明在“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座谈会上发言

6月26日下午,以“情系勐龙相聚世博”为主题的原云南东风农场沪昆京渝四地知青联谊活动终于拉开了序幕。这次活动酝酿已久,热心的知青朋友们也以期盼已久。

2008年12月21日,京昆沪渝四地知青代表在参加云南东风农场建场50年庆典活动时,由上海知青倡议,每两年轮流在四地知青所在地举行一次知青联谊活动。2010年,恰逢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首次活动就在上海举行。并确定了联谊活动的几项原则,三地知青积极响应,并达成共识。相约2010年到上海,会聚世博,探讨后知青时代相关话题,讨论如何进一步开展四地知青联谊活动和加深知青间的友谊。

为此,上海知青作了细致准备,很多知青在慕后默默作出了奉献。大到聚会议程,活动安排,小到机场车站接客,落实宾馆,交通工具,集体餐饮。精心策划、组织、安排、落实,责任到人、分工合作,以确保聚会平安圆满举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案。上海知青近期还专门召开了两次预备会议,就聚会的准备工作、落实情况、具体安排进行自我检查。以求进一步完善方案,全力搞好这次活动。

26日下午,负责四地知青联谊聚会会务组的上海知青成员,早早的就来到了聚会活动的报到地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进行布置,拉出了欢迎横幅,准备好了给与会三地知青和农场代表的礼品。 参加这次欢聚活动的北京知青共有7人,重庆知青7人,昆明知青7人。东风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匡公元因临时有重大公务活动,来电致歉,对不能参加这次聚会表示非常遗憾!上海留场知青、现任东风农场医院院长戚建新,原东风农场工会主席、老领导刁光明作为农场特邀代表参加了四地知青聚会。

报到现场,四地知青相互间如同见到了亲人。六点许,在国际交流中心餐厅,上海知青为来参加“情系勐龙相聚世博”的三地知青和农场代表举行了接风晚宴。原东风农场党委副书记、上海知青蔡家顺热情洋溢地举杯欢迎大家来到上海,预祝“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四地知青联谊聚会圆满成功!

晚宴座位特意将各地知青和农场代表穿插安排,大家亲密无间,相互祝酒,共同祝愿原云南东风农场四地知青身体健康、友谊长存!

作者:114.238.140.*   发表时间:2010-07-08 15:03:52

[回复] 回复刁光明在“情系勐龙相聚世博”座谈会上发言

孙向荣      上传:2010-08-07



  现年 71 岁的 刁光明 先生 1939 年出生在广东紫金县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受家父影响,他自幼热爱生活,善于学习,酷爱摄影和书画艺术并打下了良好的功底。高中毕业后,在“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感召下, 1967 年 3 月他投靠在西双版纳疆峰农场当技术员的堂兄来到了原云南东风农场六分场五队落户,那年刚好 28 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文革中的红海洋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波及到遥远的西双版纳。那时,从农场部到生产队都建有“三忠室”,将职工自制的主席像、诗词、语录等设在“三忠室”内,每天对着这些画作和刺绣进行早请示晚汇报。因“三忠于四无限”任务的需要, 1968 年春,具有书画功底的刁光明被抽调到疆峰农场场部搞“三忠于”展览,他的字画展示了那个年代云南边疆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华。同年 10 月,十四军来云南东风农场六分参观“三忠于”展览,发现了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动员刁光明参军。 1970 年元月,在农场即将组建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前夕 , 已过而立之年的刁光明穿上了军装,成为十四军四十二师的一名战士。这年他已是有了一个孩子的父亲,贤惠的妻子是一位来自老家的农村妇女。入伍后的刁光明主要在团机关的俱乐部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为文艺演出画舞台背景,给电影放映队绘制幻灯,有时也参加部队的野营拉练等军事训练。从战士到班长,四年多的军旅生涯不仅丰富了刁光明的人生经历,锤炼了他的意志,更是他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和工作完美结合的年代。他那粗壮而灵巧的双手握过垦荒植胶的锄头,守卫边防的钢枪,描绘理想的画笔。

  1974 年 6 月, 35 岁的刁光明退伍返回农场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先后担任了云南东风农场原六分场二队指导员、九分场宣传干事、东风农场党委办公室主任、东风农场工会主席。期间, 1984 年他考入云南电大,通过两年的脱产学习获得了党政专科文凭。

  2003 年退休后的刁光明将书法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他购买了书法词典书籍,订阅了书法杂志报刊,刻苦自学,专心研究。几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书法艺术作品,尤以篆书为佳。他的书法作品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举办的书画作品展中获得一致好评并成为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9 年及 2010 年东风电视台和西双版纳州电视台先后对刁光明作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刁光明的书法艺术成就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书法艺术执着的追求和探索。他在《我爱这些沧江石 , 我爱沧江石上书》一文中说:“我用沧江之石做彩纸,又把她当作香艳之墨,在拾得的石头中分组排阵、精心写字、用心作画;是石上书,也是石阵图。凭我对澜沧江石的评品与赏析,在石上用小篆、隶书或甲骨文、或金文、石鼓文来书写……”“我的坚强和执着均因石上书而来”。书法艺术使刁光明退休后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虽然我在东风农场工作过多年,但并不认识 刁光明 先生。我和他的初次见面是在 2009 年元月一个冬日的下午。他从胞弟刁晓明那里得知,我已完成了建场五十周年场庆筹备的志愿工作即将返回上海,便亲自找到我在农场部的临时住处,邀请我去他家做客。那天下午我恰好临时外出,他接连来了几次,一直到我回来,使我十分感动。

  今年六月, 刁光明 先生受《勐龙在线》和上海知青之邀来沪参加原东风农场四地知青“情系勐龙,相聚世博”的联谊活动。因 刁 先生爱好摄影,联谊活动结束后在曹迪林、芮纪大、刘葆青的分别陪同下,七月中旬我邀刁光明夫妇去浙江西塘和浦东陆家嘴采风。借此机会我与 刁 先生切磋摄影技巧,交流创作体会。我说:“书画同源,画到极处便是写,写到极处便是画。同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书画有许多相通之处。”他说:“一位有造诣的作者是把照片拍成画,而不是把画画成照片,尽管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都应表现一幅作品的精、气、神。” 刁 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非浅,终生难忘。尽管我不是专业摄影师,我还是怀着对他的崇敬拍摄了一组他采风时的肖像照片,试图用光影来描述他的坚强和执着,表现他的神姿和风采。我想以这组照片作为送给 刁 先生的特殊礼物,让他把这次上海之行的美好记忆带回故里。同时,每当我欣赏这些照片时便会想起 刁光明 先生,这位受广大知青敬重的原农场干部;这位与我有着某些相似经历,有着某些共同爱好,灵犀相通的朋友;这位热爱生活,对书法艺术执着追求的兄长;这位激励着我过好后知青生活每一天的楷模。







作者:125.39.173.*   发表时间:2010-11-20 15:16:29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