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AN  

03-10

133113次

2人

3个

72个

420人

3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但姓湖广填四川略考


作为一个 300年前从湖北赤壁市蒲圻移民四川的后裔,虽然我的移民先辈并未记载下他们入蜀旅程的艰辛,只有从祖辈的口述中传下些片言只语,“祖先正卿公长子但一麒、次子但一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五人由湖广蒲圻来到四川重庆府合州石板场大水河一支总图居住。由于来迟了,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用一对鹅,一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家换来田谷壹百贰拾挑耕种。因地少,但一麟二年便迁至广安居住”。我对“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艰辛、悲壮与惆怅特别注意。

作者:但汉春   回复:3   发表时间:2010-07-21 15:17:38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但姓湖广填四川略考

一、湖广介绍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领武昌等路三十,归州等州十三,汉阳等府二,安抚司十五,南宁等军三,属州十七。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习称“湖广”。其中,武昌府,元为武昌路,龙凤十年(1364)改置武昌府,蒲圻县属湖广行省武昌府。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二、四川介绍
“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合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元朝合并四路,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四川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四川全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南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接壤。下辖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其中,重庆路:宋重庆府属夔州路,至元十六年(1279)升重庆路,二十一年(1284)升上路。合州:宋属潼川府路,宋末徙治钓鱼山。至元十五年(1278)归附,复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属重庆路。明清起为四川省。

三、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
据《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然而,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个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即在元末,北方刘福通起兵,其西路青巾军兵败入川,大肆杀掠,而明玉珍也自三峡攻入,同时,巴蜀元军内讧,继与外来军队混战,杀得川内人口锐减。不久朱元璋又派兵平蜀,民众死伤惨重,幸存者也逃生远走。于是,明初政府不得不组织“湖广人”入川,短短几年,四川人口由在册的70多万人增加到140多万人。
而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入川,就在明末清初了。主要原因是战乱、瘟疫等天灾人祸引起四川人口陡降。首先是连年战乱,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号称大西军60万人、战船数千艘,由鄂入川,连克川东诸州县,五次攻占重庆,最后直取成都并称帝,建大西国。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30多年间,危害四川的战乱主要有清军和地主武装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之间围剿与反围剿的拉锯战、南明政权与清军的战争、南明政权内部的斗争,以及吴三桂之乱等等。其持续时间之长,争夺之激烈,史所罕见。《南溪县志》卷二记载明末战乱,“当时,故家旧族百无一存,人迹几绝,有同草昧。民人多习楼居,夜偶不慎便为兽噬。二十年后楚粤闽赣之民纷来占插标地掘垦。”
其次是天灾频发,顺治初年,旱灾席卷四川大地,顺治四年(1647年)“饥馑频仍,是仓溪似洪荒之世”,次年因“大旱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崇庆县“赤地千里,人相食”,川南“大荒,饿死者日无计数”。随长期战乱和灾害之后的是鼠疫肆虐。顺治五年,“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目黄大,森然挺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中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重庆江津一带大疫,不少地方“全村皆死”。
四、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政策过程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因战乱人祸天灾造成的极度萧条,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顺治十年(1653年)政府特别规定:“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其各省入蜀民人,户给水田亩三十,旱田亩五十”。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正式提出“招流垦荒”,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动员组织流民回原籍开垦复业,企图“以川民而实川户”,但是效果不佳。
康熙三年(1664年), 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在奏疏中揭发: 蜀省绅士,“旅寄于秦、楚、滇、黔、江、豫等处”,拒不回籍;
康熙六年,张德地再次上书要求皇帝颁诏天下,外省“凡有川绅,尽令起种回籍”。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并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奏请鼓励外省客籍“无业游民”入川插占管业,开耕立户。清朝廷根据张德地的建议颁行“招垦条例”,以一系列优抚措施吸引各省无地、少地民户或灾民举家人川垦业。为了调动四川的各级地方官对招徕人口人川的积极性,张德地向康熙建议实行文武官员招民迁转例:“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各官,有能招民30家人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记录一次;有能招民60家者,量与记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得到康熙的批准。
康熙二十五年,清廷重申:“四川乡绅应回原籍”
康熙三十三年,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移民到达四川的线路,据公元2006年CCTV“再说长江”节目整理的移民线路见下图:


基本上是两条线路,主要一条线路是逆长江而上经重庆达到;而湖广移民到达陕西南部是走的另外一条线路,首先,移民到达汉口、荆州、襄阳一代,逆汉江而上到达汉中府和兴安府。
五、移民入蜀的艰辛旅程
虽然我的移民先辈并未记载下他们入蜀旅程的艰辛,只有从祖辈的口述中传下些片言只语,“祖先正卿公长子但一麒、次子但一麟弟兄二人及亲属子女五人由湖广蒲圻来到四川重庆府合州石板场大水河一支总图居住。由于来迟了,土地已被插占完毕,不得已,用一对鹅,一对布与先期到达的亲戚周家换来田谷壹百贰拾挑耕种。因地少,但一麟二年便迁至广安居住”。但是我从遗留下来的跟生命同样珍贵的众多外姓族谱中,似乎看到了这次长途跋涉的艰辛。虽然官府的强制措施可能使一个村子的人同时迁徙,但更多的人却形影孤单,不得不面对旅途中的凄风苦雨、生老病死、高山大河和彷徨孤独。

作者:但汉春   发表时间:2010-07-21 20:21:11

[回复] 回复但姓湖广填四川略考

那你哪有字辈的我们以前是同一个祖先吗?
我们哪里现在还是用的最早的字辈表我是启字辈的
在我们哪里也算是小老辈啦

作者:120.42.83.*   发表时间:2010-08-30 10:50:41

[回复] 回复但姓湖广填四川略考

我是湖北随州的但志宝.加我QQ:799173616.我上一辈就是启字辈.

作者:但志宝   发表时间:2011-03-11 18:55:07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