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3122次
1人
1个
4个
0人
2008 年第 2 期 ( 第 23 卷)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 2 2008 (Vol. 23) 讨论与评议 评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刁小龙 :《清代 摘 要 〈仪礼〉 文献研究》 一书考察 , 分析清代学者 《仪礼》 文献研究论著数百种 ,并参考学术史 , 思想 史研究成果 ,为近年大陆地区经学 《仪礼》 , 学研究重要成果之一 .然经学研究毕竟并非易事 .因作者对 《仪礼》 一经缺乏深入理解与考察 ,乃使该书在罗列材料之余 ,或不能裁定 ,或考订无据 ,相关论断遂失之偏颇 , 武断 .因 此 ,需要在认真总结历代注疏 , 经解等基础之上继承 , 发展 , 推动经学研究 . 关键词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 经学研究 ; 注疏 ; 经解 作者简介 : 刁小龙 ,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北京 100084) 经学久在大陆学界乏人问津 《仪礼》 , 一经尤 为其中之甚者 .近来却著说涌现 : 既有综观之经 学史著作 ,亦有专经之研究论文 .然而既是百废 新兴 ,自然泥沙俱下 , 更需披沙拣金 , 精审去取 . ① 笔者近日购得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一书 , 拜 读一过 ,略有所感 ,遂聊将所获奉呈方家 . ( 顾名思义 《清代 , 〈仪礼〉 文献研究》以下简称 ) 《研究》乃以清代学者研究 《仪礼》 之概貌 , 成就等 为研究对象 ,立说著论 .根据书后 《后记》 自述 ,该 之所以如此设计写作结构 《研究》 , 作者乃希 望通过 "文献的具体解读与挖掘 ,从中找出大量研 究个案之间的学术脉络及学术渊源 , 找出他们之 间的共性与个性 , 以期较为全面客观地展现清代 《仪礼》 学的实际状况 , 主体风格及其内部发展的 ( 多样性"绪言 ) .作者更自我定位 , 本书 "只是整 个 《仪礼》 文献学史中的一种断代解剖 , 颇具学术 史的整理性质"以期 , "将来从事 《仪礼文献学》 这 ( 绪言) .拜读之后 ,亦 样一门专书文献学的写作" 感觉作者颇能兼顾历史叙述与文献解读 , 试图将 学术史与文献学熔为一炉 .通篇多征引文献 , 言 而有信 ,文字通达 .作者三年辛勤结晶 ,既功力毕 现 ,本无容他人置喙品评 .然而既是同志问学 ,君 子容人有量 , 而学问天下公器 , 或许作者更期异 议 .笔者遂斗胆提出几 点商 榷意 见如 下 , 敢以 奉闻 . 书作者在不到三年时间内 , 翻阅约 300 种清人研 究文献 ,竟一人之力 ,完成此书写作 ,洋洋洒洒 42 万言 ,可谓煌煌巨著 .作者明知 《仪礼》 一经古称 难读 ,却勇于攻坚 ,更可谓勇气可嘉 . 《研究》 一书共分十一个章节 : 第一章研究概 述 ,第二章清儒 《仪礼》 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讨论 ,第 三, 四章清代 《仪礼》 文献流派研究 , 第五章以 《丧 服》 篇为例详论清代学者研究 ,第六章清代 《仪礼》 文献训诂体式研究 ,第七章文献训诂方法论 ,第八 章清儒之校勘研究 ,第九章清儒文献目录 , 辨伪与 辑佚研究 , 第十章文献刊布 , 第十一章研究展望 . 书后并附清代 《仪礼》 研究文献佚著要目与清人文 集 《仪礼》 研究论文篇目索引二种 . 一, 古典文献学与经学研究众所周知 ,传统学术之经 , , , 史 子 集四部分类 法至近代乃为西学分类法所替代 , 经学亦丧失其 绝对权威地位 .经学所以在四部之中位列居首 , ① 邓声国 《清代 : 〈仪礼〉 文献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以下凡引此书 ,只在文中夹注页码 . , ·8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乃在于古人坚信其中蕴含圣人本义所在 .时至今 日 ,这种绝对信仰已被颠覆 .剩下之经学文献及 其相关研究徒具历史文献意义 , 遂成为文献学研 究对象之一 .为求历史文献之确解 , 笔者以为要 将历史与文本相结合 ,综合融贯 .此处所谓历史 , 乃指文献产生之历史条件于文献文本之影响或于 文本文字之具体体现 ; 所谓文本 ,乃指文献内容体 系之完整与逻辑 .前者需要读者具备相应历史认 识 ,后者则要求读者对文献文本的内容有相当之 认识 .经学经典著作当如是求其确诂 , 研究经学 之历史著作 ( 历代经学相关注 , , 疏 正义 , 笔记等) 亦当如此 .而作为研究经学历史著作 , 虽然均以 求圣人制作之本意为目的 , 然而作为研究基本方 法与手段 ,则不得不立足以上历史与文本二者 ,其 中后者更为其研究之核心方法所在 .所谓经学研 究之求例发凡 ,大体不出此范围 . 然而目前国内大学之历史文献研究或历史学 科 ,称作历史文献学 ; 或隶属中文学科 , 称作古典 文献学 ( 狭义) .前者且无论 , 后者的研究则大多 与文字 , , 声韵 训诂等小学内容与目录 , , 版本 校勘 ①然而对文本内容则多不加深入 . 等内容相关 , 笔者以为此文献学研究 , 恐因其难以深及文献内 容 ,而妨碍相关理解与研究 .陈援庵昔年所列校 勘学之四例之中 ,以理校为最高境界 ,但又谓最危 险者亦在于此 : 若校者识断不足则不足以论校勘 . 其所以然者 ,盖即在于此 : 识断云云最根本即在于 对文本内容之贯通理解 . 因此 ,离开了经学内容探讨 ,经学研究之相关 目录 , 版本 , 校勘以及小学内容不仅徒剩肤浅之 学 ,亦不能真正深入此类相关文献学内容之研究 . 所谓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 ?" 笔者试举一例 , 说明 理解经学内容于校勘之重要 . 《研究》 第三章 《清代 〈仪礼〉 文献流派研究》 介 绍方苞之校勘学 ,举例云 : 《乡射礼》 "众宾未拾取矢" 《析疑》 , 卷五 云 "未 ,不字之讹 .按郑注云 "未 ,犹不也 . : " : " 疑方氏据此以为校勘之据 ,然未 , 不皆为否定 之辞 ,义本相通 , 实无需校勘 ……以上数例 , 大致可以反映出方苞治学往往存在昧于文字 训诂之嫌 .( 第 100 页) 按方苞之校勘诚属武断 ,妄改经文 , ②然作者所谓 文字训诂之说亦非 .此段经文之下郑注云 "未 , : 犹不也 .众宾不拾者 ,未射无 上矢也 .言此者 , 嫌众宾三耦同伦 .初时有射者 , 后乃有拾取矢礼 也 .③ "《仪礼正义》 援引敖继公 , 胡肇昕等人说力 辨 "未" 不" " 之别 ,兹将胡肇昕说摘录如下 : , 经言 "众宾未拾取矢" , 以上言三耦拾 者 取矢 ,此继言众宾受弓矢事 , 嫌与三耦同伦 , 以众宾亦拾取矢也 .故经特著之曰 "众宾未 拾取矢" .拾取矢之礼必初时有射者 ,后乃有 此礼 .故上有三耦射后 , 乃有三耦拾取矢之 礼 .此时众宾未射 , 故不拾取矢 .至第三番 射 ,宾射乃亦有拾取矢之礼也 .经文 "众宾未 拾取矢"对上三耦拾取矢为言 , 至三射众宾 , 亦拾 取 矢 , 是 不 以 其 全 不 拾 取 矢 , 故 不 曰 "不"而曰 , "未" 注就本节言之 , 故转 , "未" 为 ④ "不" 而下又推言之以尽其义也 . 是知此处 "不" "未" 与经文大义关系颇深 , 乃前后 经文仪节不同而用词亦不同所致 ,有其深意存焉 . 倘若不能体会此处经文大义 , 若方苞之断语实在 不过妄说而已 .而 《研究》 作者文字训诂之解说又 尽将经学解释全盘舍去 , 殊不可解 .若如作者此 论 ,更可以任何例证说明二字之通用 , 何必以 《仪 礼》 一经论哉 ? 是又何所谓 《仪礼》 文献学 ? 通观全书 , 尽管作者也有清儒 《仪礼》 研究中 基本问题讨论与 "五服" 文献研究等相关具体内容 之研究 ,但更多则置于古典文献学基本之训诂方 法研究与版本 , 校勘等内容 ,尤其重在训诂方法的 ① 参见吕友仁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不能承载之重 —— : — 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 26 届年会 , 论文 ,2005 年 10 月于大连 . ② 方苞于 《仪礼》 经说颇有特色 ,多以情理论说礼经设文之旨 , 其间不乏可取之处 ; 然于仪节凡例 , 名物诂训等则稍疏 , 或 不若注疏详实可信 .此当另文详述 . ③ 《仪礼注疏》 卷一二 《十三经注疏附校堪记》 上册 ,北京 : 中华书局 ,第 1002 页 . ④ 《仪礼正义》 《乡射礼》见 卷九 , 《续修四库全书》 92 册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第 104 页 . 第 ·90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刁小龙 : 评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总结归纳 ( 本书第六章就专门讨论训诂体式) , 而 与经学文献内容涉及无多 .即便于最有可能涉及 文献具体内容之 "五服" 文献研究内容 , 也多罗列 ( 各家说法 , 征引众人等评断而已 《丧服》 篇辩证见 下文) ,并未能深通经学文献本身理解贯通 , 故读 来多有不安 . 因此 ,笔者以为 , 文献学研究绝非抄录 , 铺陈 文献内容而已 .既然涉及文献品评 , 就需要作者 对文献内容有一定认识 , 对诸多文献内容加以选 择判断 .具体涉及经学研究文献 , 则当然需要对 经典本身有所体认理解 , 然后方可与诸研究文献 加以判断 , 辨其是非高下 , 乃不至于人云亦云 , 毫 无主见 ,甚至错误判断 .下举 《研究》 中三例说明 此旨 .其中介绍李光坡 《仪礼述注》 有以下两段 , 内容 : 《士冠礼》 母拜受 , 子拜送 . 述注》 " : " 《 卷 一注云 "坡谓母拜受 , 乃受脯而拜 , 非拜子 : 也 .妇人于丈夫皆侠拜 ,于子亦然 ,非先拜子 也 .小戴 《昏义》 '见于母 , 母拜之' 恐误 言 , 矣 . 四库全书总目》 "其义最允"并为 " 《 以为 , 之左证说 …… 《丧服 ·记》 "夫之所为兄弟服 , 妻降一 等" 《述注》 , 卷十一 "坡谓 : 《注》 无解 《疏》 , 以 为从母 ,犹非伦 .近年万季野据以为嫂叔有 服之证 ,坡意小功章夫之姑姊妹服为期 ,妻降 一等 .出嫁 ,小功 , 因恩疏略从降 , 故在室及 嫁 ,小功同 .然则兄弟盖指姊妹女兄弟也 . 季野失检 ,当再详之 .光坡不取季野之说 ,亦 " 深有抉择 .( 第 91 页) 第一段即 《士冠礼》 中所述为子受三加之冠礼结束 后 ,拜见母亲之仪讨论 .按此条下郑注云 "妇人 : 于丈夫 ,虽其子 ,犹侠拜 .李光坡说乃针对郑注而 " 发 ,谓此非拜子 ,而受脯之拜 ,并驳小戴 《昏义》 "母 拜子" 之说 .作者并引 《四库全书总目》 为说 ,以为 李说为是 .笔 者以 为不 然 .考 凌 廷 堪 《礼 经 释 例· 通例上》 "凡妇人于丈夫皆侠拜" 条云 : 廷堪案 : 侠拜者 , 丈夫拜一次 , 妇人则拜 两次也 . 《士冠礼》 冠者取脯见于母 "母拜 : , 受 ,子拜送 ,母又拜 .注 "妇人于丈夫 , 虽其 " : 子犹侠拜 .疏云 "妇人于丈夫皆侠拜 , 故举 " : 子以见义也 .又 " "入见姑姊妹 , 如见母" 注 : , "姑与姊亦侠拜也 . 士昏礼》妇见舅姑 "执 " 《 : , 笲枣栗 ,自门入 ,升自西阶 ,进 ,拜奠于席 .舅 坐 ,抚之 ,兴答拜 ; 妇还又拜 .注 "还又拜者 , " : 还于先拜处拜 , 妇人与丈夫为礼则侠拜 .又 " 赞醴妇 "妇东面拜受 ,赞西阶上北面拜送 ,妇 , 又拜 .又啐醴拜 "赞答拜 , 妇又拜" 皆侠拜 " , , 也. 《士昏记》 不亲迎 "壻见主妇一拜 , 壻答 , 再拜 ,主妇又拜 .注 "必先一拜者 ,妇人于丈 " : 夫必侠拜 . 少牢馈食礼》 " 《 主妇亚献 "酌拜献 , 尸 ,尸拜受 ,主妇西面拜送爵 . 有司彻》 " 《 主妇 拜献尸 "尸拜于筵上 ,受 ,主妇西面拜送爵" , ; 不宾尸之礼 "尸醋 ( 自注 : 即酢字) 主妇 ,主妇 : 拜受爵 ,尸答拜 ,主妇反位 ,又拜"注 , "主妇侠 爵拜 ,为不宾尸 , 降崇敬 ( 自注 : 张氏尔岐曰 : 傧尸者 ,正祭主妇受酢不侠拜 , 与此侠拜为 异) "亦皆侠拜 .至于 , 《特牲馈食礼》主妇亚 , 献 "主妇致爵于主人 ,主妇自醋" , 《少牢馈食 , 礼》尸酢主妇 ,主妇献祝 ,主妇献两佐食 《有 , , 司彻》 主妇献侑 ,主妇致爵于主人 ,主妇自酢 , 宾致爵于主妇 ,受爵 , , , 送爵 啐酒 卒爵 ( 自注 : 啐酒唯 《有司彻》 主妇致爵于主人有之) ,皆不 侠拜 . 《特牲》 主妇亚献 , 注 "不侠拜 , 士妻仪 简耳" 《少牢》 ; 主妇亚献 ,卒爵 《有司彻》 ; 主妇 献尸 ,啐酒 ,卒爵 , 不宾尸之礼 , 尸醋主妇 , 卒 爵亦不侠拜 , 皆隆杀之义 《少牢》 , 主妇献祝 , 祝拜受爵 ,主妇答拜 ,注云 "不侠拜 ,下尸也 . : 余可类推 . ① " 按 《四库提要》 , 补证李说乃引 《太射仪》 "公拜受主 人角" ,与 节 《特牲馈食礼》 "尸拜受主人角" 为例 , 谓其乃拜角 ( 器物) ,非拜人 .比较上文凌廷堪 《礼 经释例》 《士冠礼》 以 所述为夫人之礼仪 ,并贯穿全 经为之条例 ,显然 《四库提要》 说为不伦 ,凌氏说概 观全经行文之例 ,诚较更善 ,当以为据 .乃不得引 《四库提要》 说为定评 . 第二段内容讨论 《丧服 · 中 记》 "兄弟" 一词之 ① 《礼经释例 · 通例上》 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 90 册 ,第 30 — 页 . , 第 31 ·9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解释 ,并涉及相关丧服服丧原则与条例 .作者以 为李氏不用万斯同说 "深有抉择" 实则亦非 : 其 , , 一 ,叔嫂无服在 《丧服》 经传 ,乃至郑注之中有明确 说明 ,而万氏以 《丧服 · "夫之所为兄弟服 , 妻 记》 ( 降一等" 说为据 , 实际未能深通经传之旨 《丧服 传》 : 何如则可谓之兄弟 ?《传曰》 小功以下为 云 : 兄弟) ,显然违背经旨 ; 其二 "兄弟" , 一词于 《丧服》 经传之中 ,可以言 "兄弟" 而省略女子服丧如何 ,所 谓举重略轻是也 ; 但绝无指代女子之称者 ,此全篇 行文通例 . 《白虎通 ·三纲六纪篇》 : 男称兄 云" 弟 ,女称姊妹何 ? 男女异姓 ,故别其称也 .何以言 之 ?《礼 · 亲属记》 : 男子先生称兄 , 后生称弟 ; 曰 女子先生为姊 , 后生为妹 .是其证也 .李氏新说 " 与此相抵牾 , 不可信 ; 其三 , 至于记文所言之 "兄 弟" 所指当如 《传》 所云 "何如则可谓之兄弟 ?《传 : 曰》小功以下为兄弟 .此胡培翚 : " 《仪礼正义》 尝引 沈彤 , 江筠为说 , 辨之甚明 . 《丧服》 "昆弟" 中之 , "兄弟" 迥然有别 , 此亟重要 , 而辩说最详者 , 笔者 以为当推戴东原 : 戴先生曰 : 兄弟与昆弟在 《仪礼 · 丧服》 , 《尔雅 · 释亲》 截然有辨 . 《丧服传》 : 何如 曰 则可谓之兄弟 . 《传》 : 小功已下为兄弟 . 曰 此传中引传相证明也 . 《尔雅》 : 母与妻之 曰 党为兄弟 .又曰 : 妇之党为婚兄弟 ,壻之党为 姻兄弟 . 《诗 · 小雅》兄弟无远 .郑笺云 : 兄 : 弟 ,父之党 ,母之党 .盖兄弟云者 , 或专言异 姓 ,或兼同姓异姓 ,皆举远 ,不以关大功之亲 . 记曰 : 兄弟皆在他邦 ,加一等 .不及知父母与 兄弟居 ,加一等 .此惟小功已下即于疏 ,故加 等 .若大功已上 ,则昆弟也 .世父母 ,叔父母 也 ,从父昆弟也 ,岂可以皆在他邦及少孤相依 而加等哉 .大功之亲 , 分当相恤 , 其不相恤 , 是贼其性者也 .小功已下而相恤 ,斯进之也 . 《记》 又曰 : 夫之所为兄弟服 ,妻降一等 .篇内 明言夫之昆弟无服 ,此兄弟服 ,即所谓小功者 兄弟之服是也 .谓夫为之小功者 , 妻降一等 则缌 ,如从祖祖父母 , 从祖父母及外祖父母 , 从母在小功章 ,夫之诸祖父母在缌麻章 ,此降 一等之谓 . 《礼记 · 服问》 : 公子之妻为公 篇 子之外兄弟 ,谓为夫之外祖父母 , 从母缌也 . 礼之称兄弟通乎尊卑如是 .凡同姓 , 异姓既 渐即于疏者 ,而与之相亲好 ,皆得称兄弟 .玉 裁按 《大司徒》 : 联兄弟 .郑曰 : 兄弟 , 昏姻嫁 娶也 ,与调人职兄弟不同 .知以昆弟 , 兄弟异 ① 其辞者惟礼经 ,他经不尔 . 戴东原分辨极析 ,深入经旨 ,实属可取 .若再就其 说归纳之 : 一则 "兄弟" 为外亲之谓 , 非同姓本宗 也. 《丧服》 篇中母党 , 妻党等属焉 ,所谓小功之亲 是也 ; 再则 "兄弟" 为本姓远亲之属 , 此则参看 《仪 礼》 《士丧礼》 既夕礼》 中 《 , 中屡言亲属亲疏不同 , 位次有别 ,而于其中 "兄弟" 云云者之郑注即可明 了 ,皆指远亲之同姓本宗也 .亦可与 《丧服传》 之 说相互发明 .是知此处万氏 , 李氏均未能深会礼 经文字 ,误解经文 ,又何有 "深有抉择" 之谓 ? 又关于方苞之 《仪礼》 评述 ,作者举例 : 《士昏礼》 "赞醴妇 . 析疑》 " 《 卷二云 "舅 : 姑不自醴妇 , 而使赞代 《注》 , 以为亲厚之 , 敖 氏以为示尊卑之礼 , 皆非也 .妇未盥馈而舅 姑先醴焉 ,非理也 ,故使赞代之 .且女之父母 急望其当于舅姑 , 俟妇既盥馈 , 舅姑飨之 , 而 后以受礼归报 ,非情也 .赞代醴 ,使妇先取脯 以授送嫁者 ,然后情安而理得 .在这段话里 , " 方氏运用 "以理言理" 以情言理" " , 的方式 ,从 情, 理两方面反证郑 《注》 与敖继公 《集说》 说 解之误 .( 第 98 页) 此条论证 , 方说看似有情有理 , 实于礼例未通 , 当 从郑说为是 .按此条下郑注云 "醴当为礼 .赞礼 : 妇者 ,以其妇道新成 ,亲厚之 .郑注所以改字释经 " 者 ,清凌廷堪 《礼经释例 · 宾客之例》 "凡宾 , 中 主 人行礼毕 ,主人待宾用醴则谓之礼 ,不用醴则谓之 傧" 之例或可解释 .即所谓正礼仪节完毕后礼宾 之仪 : 宾主人行礼既毕 , 必有礼宾及傧使者之 礼 ,所以申主人之敬也 . 《士昏礼》 纳采 , 问名 ① 参见 《说文解字注》 该条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第 236 页 .戴东原本在与任大椿幼植信中提及此说 .参见 《戴 ( 东原集》 《与任孝廉幼植书》 卷九 《戴东原先生全集》台北 :台北大化书局 ,1987 年) ,文字略有出入 . , ·9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112.2.221.*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09-07 09:41:01
刁小龙 : 评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礼毕 ,摈者 "出请醴宾 ( 注 : 此醴亦当为礼) 宾 礼辞许 .主人彻几 ,改筵 ,东上 .侧尊 ( ) 醴 于房中 .主人迎宾于庙门外 , 揖让如初 , 升 . 主人北面 ,再拜 ; 宾西阶上北面答拜 .主人拂 几授校 ,拜送 .宾以几辟 ,北面设于坐 ,左之 ; 西阶上答拜 .赞者酌醴 , 加角 , 面叶 , 出于 房 .主人受醴 , 面枋 , 筵前西北面 .宾拜受 醴 ,复位 .主人阼阶上拜送 .赞者荐脯醢 . 宾即筵坐 ,左执觯 , 祭脯醢 .以 祭醴三 ; 西 阶上北面坐 , 啐醴 ; 建 , 兴 , 坐奠觯 , 遂拜 . 主人答拜 .宾即筵 , 奠于荐 ; 降筵 , 北面坐取 脯 ; 主人辞 .宾降 , 授人脯 , 出 .此女父礼宾 " 也. 《聘礼》 聘享礼毕 "宾奉束锦以请觌摈者 , 入告 ,出辞 , 请礼宾 .宾礼辞 , 听命 .摈者入 告 .宰夫彻几改筵 .公出 ,迎宾以入 ,揖让如 初 .公升 ,侧受几于序端 .宰夫内拂几三 ,奉 两端以进 .公东南乡 ,外拂几三 ,卒 ,振袂 ,中 摄之 ,进 ,西乡 .摈者告 .宾进 , 讶受几于筵 前 ,东面俟 .公壹拜送 .宾以几辟 , 北面设 几 ,不降 ,阶上答再拜稽首 .宰夫实觯以醴 , 加 于觯 , 面枋 .公侧受醴 .宾不降 , 壹拜 , 进筵前受醴 , 复位 .公拜送醴 .宰夫荐笾豆 脯醢 ,宾升筵 , 摈者退负东塾 .宾祭脯醢 , 以 祭醴三 ,庭实设 .降筵 ,北面 ,以 兼诸觯 , 尚 ,坐啐醴 .公用束帛 .建 ,北面奠于荐 东 .摈者进相币 .宾降辞币 , 公降一等辞 . 栗阶升 ,听命 , 降拜 , 公辞 .升 , 再拜稽首 , 受 币 ,当东楹 ,北面 , 退 , 东面俟 .公壹拜 , 宾降 也 .公再拜 .宾执左马以出 .上介受宾币 , ① 从者迓受马 .此主国之君礼宾也 . " 又考 《周礼 · 司仪》 "及礼 ,私面 ,私献 ,皆再拜稽 职 首 ,君答拜"郑注 , "礼 ,以醴礼客" .是郑康成所以 改 "醴" "礼" , 当据正礼仪节完毕之后更有主 为 者 人 "礼宾" 仪节 ,乃作此训诂校勘 , 不仅据所谓 "声 近得通" .推衍此礼 ,可知 也 《士昏礼》 昏礼之次日 妇见舅姑节 ,正礼完毕之后 "赞醴妇" , 郑康成 , 节 又云 "醴当为礼" 其原因殆正同此例 .所以如此 , 者 ,以下节妇馈舅姑节郑注 "馈者 ,妇道既成 ,成以 孝养"推知此节妇道尚未成 ,犹有宾主之义 ,故有 , 类似礼宾之仪 ,是以赞礼妇 ,犹代主人 ( 舅姑) 礼宾 ( 妇) 之义 ,故郑注云 "赞礼妇者 , 以其妇道新成 , : 亲厚之 .方说自呈臆说 , 不通古人之礼而妄拟古 " 人之心 ,不得为据 . 《仪礼》 一书详言行礼之仪节 秩序 , 礼例发凡 , 仪节贯通等至为重要 , 经义大旨 等更在其后 .而作者于礼经本无认识 , 反而妄下 断言 , 品评是非 ,学识空疏可见一斑 . 《研究》 中类似按语众多 ,多空说无文 .盖 《研 究》 之作者于 《仪礼》 缺乏深入理解 ,是故其按语不 过多袭陈说 , 空作排比 , 却不能真正定夺其是非 . 至若作者之清代 《仪礼》 流派之分类等 , 或亦以此 之故 ,徒具表面分析 , 并无深刻把握 , 至难服人 . ② 而训诂体式云云者 ,或更在可不论之列矣 . 经学研究历经两千余载 ,相关论著汗牛充栋 , 其研究难度不可小觑 .而经学原典之中 《仪礼》 , 一经又殊不同于其他 , 非将经文中琐碎仪节内容 等一一排比归纳 , 以例求解 , 乃不可得其经文要 旨 .前人谓读此经尝有三要 : 曰章句 ; 曰绘图 ; 曰 求例 , ③ 舍此无入此学之由 ,古人诚不我欺也 .而 作者试图超越 《仪礼》 经文之理解 , 直接面对清人 研究 ,并不成功 ,或即对 《仪礼》 之难度认识不够 , 甚于忽视所至 .至于作者鸿志所在之 〈仪礼〉 《 文 献学》 云云者 ,笔者以为不妨先着力 《仪礼》 一经研 究 ,之后再作长远计划 ,或更得要旨哉 ? ① 《礼经释例》 卷六 ,第 117 — 页 .又按 ,凌氏文末驳郑玄 118 《仪礼》 《周礼 · 与 司仪》 "礼 , 不同 ,实误 ,参见孙诒让 : 职注 傧" 《周礼正义》北京 : 中华书局 ,1987 年标点本 ,第 3036 — , 3037 页 . ② 训诂学以学科论 ,当然以一般性原则归纳总结为目的 ; 然训诂则着眼文本 , 以文本中之正确 , 合理训释为宗旨 , 是为特 殊 .然则没有正确训诂 ,一般性训诂原则又将落于何处 ? 而正确训诂当然须以内容之正确理解为基本依据 , 正确 , 合 理解释文本之后 ,再以训诂对象与训诂结果之间关系推演 , 归纳一般训诂理论 ,乃为训诂之学 .舍此 ,训诂之学难以成 立 .是故经学训诂乃于其取舍之间 ,见其于经学文献之理解而经学训诂正确 , 合理之判断 ,绝非易事耳 . ③ 参见陈澧 《东塾读书记》北京 : 三联书店 ,1998 年 ; 黄侃 《礼学略说》 : , : 《黄侃论学杂著》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4 , , 年. ·9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诚如作者所指出 , 凌次仲之说要在 "封建" , 二, 《丧服》 章研究辨证作者用力颇多之 《丧服》 一章研究 , 据作者介 绍乃专书 《清代 "五服" 文献概论》 之简略本 ( 后者 笔者尚未拜读 ,此处权以此文为说) .笔者以为尚 有几点可商榷者 ,略辩证如次 . 此章 《研究》 重点考察 "五服" : 文献概述 "五 ; 服" 制服原则 "五服" ; 义例观之嬗变 ; 孔继汾 , 于鬯 之 "殇服" 研究 ; 汪琬 , 朱建子 , 夏燮的 "五服" 研究 等五节内容 . 概述一节 , 作者介绍清代专门以 《丧服》 一篇 为论述之专著后 ,即转入 "五服" 研究观念及方法 论检讨 .选取如下 : 徐乾学 《读礼通考》方苞 , 《仪 礼析疑》盛世佐 , 《仪礼集编》吴廷华 , 《仪礼章句》 , 郑珍 《仪礼私笺》 叶大庄 , 《丧服经传补疏》 .通读 之后 ,笔者感到十分困惑 ,作者所以选取几人之著 作为说 ,其代表性究竟何在 ?《读礼通考》 乃仿朱 子 《经传通解》 之作 "于历代典制 ,则一本正史 ,参 , 以 《通典》 《开元礼》 政和五礼新仪》 及 《 , 诸书" ① , 书出众人之手 ; 中间四部书为通释 《仪礼》 之作 ,然 类同者多矣 ,且并不以此四书为最高水平 ; 最后一 部尚可算作 《丧服》 一篇之研究专著 , 作者罗列其 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点 : 第一 ,驳张尔岐之误 ; 第二 , 根据 《丧服》 前后条文考察丧服制度 ; 第三 , 根据 《丧服》 经传行文之凡例考察丧服制度 ; 第四 ,根据 《丧服》 篇文法考察丧服制度 .按第一条是否可称 作方法 ,姑且不论 .即以作者所列后三条言 ,试翻 看 《丧服》 一篇之研究著作 , 哪一家研究不如此 ? 独此可谓方法 ? 其理由究竟何在 ? 第二节作者讨论 "制服原则"举三人之说为 , 例 : 凌廷堪 , , 夏 夏燮说 .凌次仲说见其 《封建尊 尊服制考》 一文 ,其重要贡献在于 "丧服" : 经传为 封建之世产物 ,乃以 "尊尊" 亲亲" , " 原则为经 , 其 余四术为纬 , 交织组合而成 .而作者谓其中 "至 尊" 乃就天子 , 诸侯等权责而言 , 而 "尊尊" 之旨乃 是 "尊承重者"不是 , "尊君位" . "尊尊" 主旨之说明 .然凌次仲之 "尊尊" 主旨绝非 作者所云之 "尊承重者" 而 , 《研究》 作者区分凌次 仲所谓 "至尊" 尊尊" " , 之别 ,恐亦不能成立 .按凌 次仲序云 ( 重点号为笔者所加) : 先王制礼 ,合封建而言之 ,故亲亲与尊尊 并重 .封建既废 , 尊尊之义六朝诸儒或有能 言之者 ,宋以后儒者因陋生妄 ,于其所不知辄 以己意衡量圣人 ,由是说 《丧服》 ,日益多而 者 礼意日晦 .心窃惑焉 .谨取经与传言尊尊之 意者 ,别辑为一篇 ,名曰 《封建尊尊服制考》 以 戴记释经与传者证之 ,俾读者一览而知 ,不致 ② 迷于所往 ,庶于经义不无少裨焉 . 是知次仲之所以为此篇者 , 要在辨明宋儒之后经 传本意之晦 , 申明经传本旨而已 .又因宋儒之谬 本在尊尊之意多不能晓 ,乃 "别辑为一篇"是其指 , 归一以 《仪礼》 本经为准的 .考 《丧服》 一章传文所 云 "尊" 至尊" " , 云云者 , 乃有二 : 一则凌次仲此处 明辨之 "承重" 之所谓 ,再者则君臣之义 .按之 《大 传》 "上治祖祢 ,尊尊也 .下治子孙 ,亲亲也" 一云 , 再则 "服术有六" 之下郑康成又云 "亲亲 , 父母为 首 ; 尊尊 ,君为首"是知此 , "尊" 之二义古乃兼备而 ③ 已 . 然后者人所共晓 ,而前者后世不明 , 是以其 所用力者乃在前者而已 .若如 《研究》 作者所言凌 氏为明确 "尊尊" 之意仅在 "承重" 何以第一条即 , 列 "诸侯为天子" 后文所列之 ? "寄公为所寓" 为 " , 旧君 , 君之母妻" 庶人为国君" , " 等条又当如何以 "承重" 之义释之 ? 是知 ,凌次仲意在纠谬 , 纠偏而 已 ,绝非乖离经传文意 .而其所以纠谬者 ,或正在 于作者所引张寿安大著所云乃为攻击宋明诸儒 . 可惜凌次仲本意竟为作者曲解至此 . 承上文凌次仲所强调 "尊尊" "承重" 有 之意 , 乃知夏氏二兄弟鼓吹以 "三纲" 服术之说替代 《大 传》 六术之说 ,实为不妥 . "承重" 之说重在强调宗 法 .而 "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 显然无法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该条下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年 . ② 《礼经释例》 卷八 ,第 67 页 . ③ 《丧服传》 斩衰章 "父 ,传曰 : 为父何以斩衰也 ? 父至尊也 .诸侯为天子 .传曰 : 天子至尊也 .是其明证 .而凌氏明言 : " 据经 , 传之义 ,乃深得此意 . ·9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112.2.221.* 发表时间:2010-09-07 09:42:32
刁小龙 : 评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体现分封建制之下古代宗法社会之宗法实质内 容. 《丧服》 之旨重在宗法 , 宗法不明又何言 《丧 服》 周代以下封建之制荡然不存 ,宗法之制更逐 ? 渐别于周制 ; 而 "三纲" 之说则 自汉代 ,二者时势 不同 ,内容抑或有别 . 又 "君为臣纲" 一句与封建之制亦大相径庭 . 考 《丧服》 一篇 衰章 "诸侯之大夫为天子" 《传》 , 云 "何以 衰也 ? 诸侯之大夫 , 以时接 见乎 天 : 子 .郑注云 "诸侯之大夫 , 以时会见于天子而服 " : 之 ,则其士庶民不服可知 .贾公彦疏更推衍郑说 : " 上文云 "庶人为国君" 注云 "天子畿内 , : 之民服 ,天子亦如之 .即知畿外之民不服可 " 知 .今又言之者 ,以畿外内民庶 ,于天子有服 无服 ,无明文 , 今因畿外诸侯大夫接见天子 者 ,乃有服 ,不聘天子者 , 即无服 .明民庶不 为天子服可知 ,故重明之 .若然 ,诸侯之士约 大夫 ,不接见天子则无服 ,明士不接见亦无服 可知 .其有士与卿大夫聘时作介者 , 虽亦得 礼 ,介本副使 ,不得天子接见亦不服可知 . 贾疏说是否全然确当 , 暂且不论 , 然力持郑注之 说 ,乃不背经传本文 ,是可知 .又考 《通典》 : 云 石渠礼曰 " : '诸侯之大夫为天子 , 大夫之 臣为国君服何 ? 戴圣对曰 '诸侯之大夫为天 ' : 子当 缞 ,既葬除之.以时接见于天子 ,故既 葬除之 .大夫之臣无接见之义 , 不当为国君 也' .闻人通汉对曰 '大夫之臣 ,陪臣也 ,未闻 : 其为国君也' .又问 '庶人尚有服 ,大夫臣食 : 禄 ,反无服 ,何也 ? 闻人通汉对曰 '记云 ' : "仕于 家 ,出乡不与士齿"是庶人在官也 ,当从庶人 , 之为 国 君 三 月 服' .制 曰 :'从 庶 人 服 是 ① 也'" . 此条讨论可见戴圣等人皆不失礼经旧说 , 而宣帝 乃更作主张 .而此诸侯为天子服条本乃封建之制 遗存 ,更无须多言 .若如夏氏所言 ,则普天之下臣 子皆为君服矣 , 岂非与经传本意相去甚远 ? 此说 盖同于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 莫非王 臣" 之意 , ② 而与宣帝说正同 ,然却非经义之所在 . 是知夏氏兄弟之说似是而非 ,当需辨明 ; 而作者不 明礼经本旨 ,仅抄录文字而已 ,乃不能申说 . 第三节则所谓义例嬗变之说 .作者列举盛世 佐 《五服降正义图》江筠 , 《降正义服考定》韦协梦 , "五服" 义例说 , 胡培翚 《附考五服衰冠升数及降正 ( 义服》夏 , 《释丧服义例》黄以周 , 《丧服表》作者 误作 《器服表》辨见后) 为例 , 分别介绍各自义例 , 之说 ,并于文末将以上六家说列表说明 . 《丧服》 义例之说 , 历来就其实指并无详论 . 而就今所见 ,盖 自郑玄 .然既有 《大传》 之服术 详言制服之原则 ( 见前文) ,又云义例 ,则二者不可 不别 .考汉唐注疏之义 , 大致以服术为服丧之原 因 ,而义例则为依血缘关系所应当服之丧服等次 ③ 与实际所服丧服之间关系 . 故所谓正服者 , 乃 二者相当之谓 ; 所谓降服者 ,则实际所服等次低于 应当之服 ,故不杖期章 "大夫之适子为妻" 条下 ,郑 康成于传文 "何以期也 ? 父之所不降 ,子亦不敢降 也 .何以不杖也 ? 父在则为妻不杖" 之注释 ,有所 谓降有四品之论 "降有四品 : 君 , : 大夫以尊降 , 公 子, 大夫之子以厌降 , 公之昆弟以旁尊降 , 为人后 者, 女子子嫁者以出降 .据此乃知 , 降为义例 , 总 " 括此四种情形 ; 而前所云 "尊" 厌" 旁尊" 出" " " , , " , 者皆示其原因所在 ,乃与降不类 ; 义者 ,假也 ,是无 服而有服之谓 , 故主指社会关系之所服丧服 .按 《丧服记》 衰三升 , 三升有半 .郑注引或说云 : " : " "或曰三升半者 ,义服也 .又云 "三升 ,三升半 ,其 " : 受冠皆同 ,以服至尊 ,宜少差也 .贾公彦疏乃申发 " 此义云 "云诸侯为天子 ,臣为君之等 ,是义斩 .此 : 三升半实是义服 ,但无正文 ,故引或人所解为证也 …… 以父与君尊等 , 恩情则别 , 故恩深者三升 , 恩 浅者三升半 ,成布还三升 ,故云少差也 . ④ " ① 《通典》 卷八一 ,凶礼三 《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议》王文锦 , , 刘俊文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年 ,第 2208 页 . ② 《小雅 · 北山》 此句所述绝非封建制之实情 ,前人亦有论述 .参见刘家和 《孟子和儒家经传》见氏著 《史学 · : , : 经学与 思想》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第 257 页 . , ③ 参见贾公彦 《丧服》 篇大题下疏 ,以七章条陈本篇大旨之五 .贾氏条例不晰之处 , 后世学者多有指出 , 然足证义例之说 渊源有自 ,亦可考见其说大概 . ④ 《孟子 · 梁惠王上》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仁与亲 , 章 , 义与君并举 ; 又 《礼记 · 丧服四制》 "门内之之 恩 ,门外之治义断恩"恩 , 义 , 义分别对应门 ( 家族) 之内外 ,是知仁 ( 恩) 与义乃分别对应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 ,而汉唐 注疏等皆未失此意 . ·9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考作者所列诸家说法 ,大致不出郑注 , 贾疏范 围 .而以此观后世之所谓义例 , 则作者所列诸人 之恩服 , 亲服 , 名服 , 从服 , 报服等义例之目 , 则皆 与服术之名有混同 , 盖皆未能区别前人服术与义 例所指 ,乃将服术中数条混入义例中来 .此则皆 作者未能深考 .又其所未列之清代学者张惠言 《仪礼图》亦列所谓 , "正" 加" 降" 不降" , " , " , " 四 ① 例 , 是亦名虽与汉唐注疏义例稍异 , 而实则同 . 其中条例归属 , 则如作者所云其间颇有歧义 : 观 "义服" 一条之说 , 清儒已不同汉唐注疏之说 .胡 培翚 《正义》 等谓为天子服乃为正服 , 非义服 , 疑 乃后世君尊之观念与汉唐差异所致 ; 而韦协梦 等更将此 "义服" 扩展至亲族内部之人 : 原非血 缘之亲属因婚嫁等成为亲属者乃为义服 .考量 其概念之扩张与缩小 , 或皆有其中所蕴含之历 史原因 ,而经学解释正于其变化之间 , 体现其时 势变动 , 思想变化 , 愈加生动活泼 .凡 此种 种 , 皆 《研究》 之作者虽列表而不能详言者 , 有劳而 无功之憾 ,诚为可惜 ! 又笔者孤陋寡闻 , 后二节之孔继汾 , 于鬯 , 汪 琬, 朱建子等人均不以经学之 《仪礼》 研究称著 . 是作者此处挖掘之功颇值得商榷 .仅以朱氏为 例. 《研究》 介绍朱建子 《丧服制考》 谓其第八卷 , 《杂问篇》 "更具有理性的总结和阐发价值" .举例 朱氏解释所谓 "以三为五" 以五为九" 上杀下 , " , " 杀旁杀" : 云 盖由己而上有父 ,由己而下有子 ,因此三 者 ,由父以亲祖 ,由子以亲孙 ,是以三为五也 . 由祖以亲曾高祖 , 由孙以亲曾孙 , 元孙 , 是以 五为九也 .由父而上杀至高祖 , 由子而下杀 至元孙 ,是上杀下杀也 .( 第 240 页) 按此段解释实则抄录自 《礼记 ·丧服小记》 之注 疏 .孔疏解释极为具体 ( 文长不录) , 且孔疏释旁 杀内容亦较此更详尽 .而朱氏不过一文钞公而 已 ,至于 "廓清了当时人们的模糊认识" 云云 ,何由 谈起 ? 又 《丧服》 之殇服乃因未成人而降服者 , 按照 丧服义例当归入降服之例 .作者仅凭孔 , 于二氏 有单篇 《殇服表》 《殇服》 或 即引为说明 , 岂不知程 瑶田 《丧服文足征记》 卷三即有 《殇服统表》夏燮 , 《五服释例》 卷七即有 《释殇降例》 是则程 , ? 夏二 氏又何以略去不言 ? 《丧服》 一章与古代社会关系甚大 , 家 族血 缘关系 , 社会关系均有牵涉 .唯社会历史变动 , 其中变化复杂 , 然经文简略 , 深奥之外 , 幸有传 文, , 注 疏之存 , 依稀或得窥见经义之本 .世易 时移 ,清代学者之经学阐释不免有其时代特色 . 此即笔者于前文所云理解历史文献基本之历史 观所在 , 亦于此乃见不同历史社会思想变化之 一端 . 三, 其 他《研究》 一书或由作者泛读太多之故 , 对某些 细节问题未及详考 ,缺漏甚多 . 其一 , 关于 《仪礼经传通解续》 编订问题之补 充 ,作者尝论曰 : 该书采取通释体的体式编撰而成 , 但仅 成 《家礼》 乡礼》 邦国礼》 王朝礼》 《 , 《 , 《 , 四礼 , 因无力续作 ,便将 《丧礼》 祭礼》 《 , 部分嘱诸弟 子黄 ( 勉斋) ;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 ( 1219 年) 勉斋始着成 《丧礼》即 , 《仪礼经传通解续》而 , 以 《祭礼》 稿本授杨复 ( 信斋) ,张虙所刊 《仪礼 经传通解续》 一书即据此稿本而成 ,信斋随时 咨询 ,抄识以待笔削 , 而勉斋不久即逝 , 此后 "信斋自念齿发浸衰 , 曩日幸有所闻 , 不可不 及时传述 ,遂据稿本参以所闻 , 稍加更定 , 以 续成其书 .即 " 《四库全书》 《仪礼经传通解 本 续》 ( 笔者注 : 第 138 页 , 又见第 257 页注 . . ) 后者云本之 《仪顾堂续跋》 ( 按作者所 说 《仪 礼 经 传 通 解 续》 下 略 作 《通 解 ) 续》 版本与编纂或可商榷 .作者以为杨复本即 《四库全书》 《续仪礼经传通解》 实乃误从 本 , 《四 库全书提要》 说法 , 恐并未真读 《仪顾堂续跋》 文 字也 .考是书卷二 《宋椠 〈续仪礼经传通解〉 跋》 明云 : ① 张惠言 《仪礼图》 : 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 91 册 ,第 102 页 . , 第 ·96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刁小龙 : 评 《清代 〈仪礼〉 文献研究》 是张虙所刊乃信斋授于勉斋之稿本 , 即 四库所收 , 吕氏所重刊者 .此则信斋以稿本 修定者与张刊本不同 ,故以吕刊互勘 ,或增或 ① 删 ,或改或易 ,竟无一条全同也 . 据是说 ,知 《通解续》 今所见者实有二系统 : 一为黄 本 ( 吕氏重刊本 《四库全书》 ) ; 一为杨复本 . , 本 而作者以为 《四库全书》 所收者底本乃杨氏本 , 则 乃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之误 .按 《四库全书提 要》 "其后杨复重修祭礼 , 郑逢辰进之于朝 …… 云 今自卷十六至卷二十九 , 皆复所重修者" 全非其 ② 实 , 乃出撰者之误解 .此则日本学者阿部吉雄 ③ 尝有考订 . 又按 《仪顾堂续跋》 明云黄 , 杨二人 版本有异 ,乃复云 "以吕刊互勘 ,或增或删 ,或改或 易 ,竟无一条全同也"亦实属无识 .岂不见前文 , 引杨信斋语云 "信斋自念齿发浸衰 , 曩日幸有所 : 闻 ,不可不及时传述 , 遂据稿本参以所闻 , 稍加更 定 ,以续成其书" 者哉 ? 朱子 《仪礼经传通解》 《通解续》 及 之编纂刊 行 ,今多沿 《四库全书提要》 之说 , 未能辨明 , 故兹 转录阿部氏 《通解》 编修经过叙述如表 1 : 表 1 嘉定十年 ( 1217) 朱在 ( 朱熹之子) 于南康道院刊 《仪 礼经传通解》 卅七卷 ( 本书旧名 《仪 ) 礼集传集注》 张虙 于 南 康 刊 黄 九卷 干之 《续 》 廿 家礼六目五卷 八篇 乡礼四目三卷 七篇 学礼十五目十一卷 十七篇 ( 阙书数) 邦国礼五目四卷 十篇 王朝礼十四目十四卷 十八篇 ( 阙卜筮) 黄 ( 续) : 二十六目二十九卷 二十七篇 丧礼十三目十五卷 十三篇 ( 五服图 , 丧服图式 五服义例 , 五服式 , 五 服古今沿革) 一卷 祭礼十三目 ( 十三卷) 十四篇 杨复 ( 续) : 祭礼十四卷 此或均可补正 《研究》 作者之缺漏 . 其二 ,关于作者引网络版当代学者彭林评盛 世佐 , 郑珍语 .前者见 《研究》 138 页注 ,后者见 第 《研究》 152 页注 , 文长兹略 .作者并明标网站 第 地址 ,以示出处 .按此两段按语实均出自支伟成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一书 , 前者见卷四沈彤传条 ④ 下附传 ,后者见卷六 ,字字不差 , 读者自可核对 . 网络学术著作与学者研究著作是否可以作为正式 论著之论据 ,学界尚在探索商榷之中 ; 作为普及国 学常识 ,网络引语未标出处亦可理解 .而古典文 献学专业之作者误传世文献为今人评论 , 实在令 人疑惑 .抑或作者精研学术史 , 于此类基本书籍 反倒疏忽 ,却为网站所迷惑 ? 而标示网络地址乃 欲脱卸责任乎 ? 且 《研究》 书后所列参考书目 , 明 列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此真作者所经眼乎 ,抑或 , 徒具虚名乎 ? 实属难解 . 其三 ,关于 《仪礼》 一书章句之始问题 .作者 云" : 《仪礼》 一书章次问题 .朱熹开始 . ( 第 46 " 页) 按是说作者虽承袭旧说 , 然实可商榷 .今观 贾氏疏之标迄 ,实为 《仪礼》 章句之遗也 .兹以 《既 夕礼》 经文之贾公彦章句与清胡培翚 《仪礼正义》 章句制为表 2 ,说明此旨 . 嘉定十六年 (1223) 绍定四年 ( 1231) 宝佑二年 (1254) 杨复修定 《祭礼》 十四卷并刊之 王佖等于白鹿洞书院再刻 《仪礼经 传通解》 《续》 《续》 《祭礼》 并 .但 之 用杨复修定本 补刊嘉定间南康刻本成 元统三年 ( 1335) 至若二版本卷目篇数之详细 ,则如次所示 : 朱熹 ( 正) : 四十四目三十七卷 六十篇 ( 阙二篇) ① 《仪顾堂续跋》北京 : 中华书局 ,1990 年清人书目与题跋丛刊二 ,第 224 页 . , ② 《四库全书总目》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 179 页 . , ( 京 ③ 阿部吉雄 《 : 方文化学院 京研究所经部礼类善本述略》 《 方学报》 ) 1936 年 2 月 .笔者译稿即将刊登近期 , 《经学研究论丛》可参看 . , ④ 参见岳麓书社 1986 年重印本 ,第 79 — 页 80 "盛世佐条"227 — , 228 页 "郑珍条" . ·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表 2 贾公彦章句 释曰 : 自此尽阶间 ,论豫于祖庙陈 馔之事 释曰 : 自此尽夷衾 ,论启殡及变服 之事 释曰 : 自此尽由足西面论以柩朝 庙之事 释曰 : 自此尽还出 ,论荐车马设迁 祖奠之事 释曰 : 自此尽属引论祖时饰柩车 之事 释曰 : 自此尽入复位 ,论还车为祖 奠之事 释曰 : 自此尽入复位杖 ,论国君赗 法之事 释曰 : 自此尽知生者赙 ,论宾及兄 弟赙奠之事 释曰 : 自此尽主人要节而踊 ,论葬 日之明陈大遣奠于庙门外之事 释曰 : 自此尽彻者出踊如初 ,论将 葬 ,重及车马之等以次出之事 释曰 : 自此尽灭烛出 ,论读赗读遣 之事 释曰 : 自此尽杖乃行 ,论柩车在道 发行之事 释曰 : 自此尽拜送 ,论至圹陈器及 下棺讫送宾之事 胡培翚 《仪礼正义》 章句 请启期 豫于祖庙陈馔 启殡 迁柩朝祖 荐车马设迁祖奠 将祖 时 先 载 柩 饰 柩车 陈器与葬具 还柩车朝祖奠 国君赗礼 宾赗奠赙赠及代哭 为燎之事 葬日陈大迁奠 将葬 , 重 出 , 车 马 , 苞器以次先行乡圹 读赗读遣 者不能深入经文 ,恐徒拾人牙慧而已 . 其四 《研究》 , 一书虽由国内知名出版社刊行 , 然校对工作或较潦草 ,尚存一二关键词之错误 ,至 为读者研读此书之大碍 .故 略作 捡出 如下 : 第 207 页 标 题"六 ,黄 以 周 《礼 书 通 故 》 《器 服 之 表》 .案 " "器" "丧" 为 之误字 《礼书通故》 《丧服 , 有 表》 《器服表》而此篇内容全为丧服可证 .按考 无 , 《说文》 字从哭从亡 ,亡亦声 ; 而亡字 "丧" 《说文》 从 乚从人 ,真体当书作 "亾" 是 , "丧" 真体字形下从 亾 .疑或不识字 , 遂误作 "器" 字也 .又第 278 页 注引 《礼书通故》 评张惠言 《仪礼图》 "肰室尻堂 云: 五之一 ( 下 略 ) .案 " "尻" "凥" 即 居 之 误 字 . 为 , "尻" 《说文》 脽也" 字 " : 《广雅 · , 释亲》 "臀也" 于 , 文义不通 .段玉裁 《说文注》 区别凥 , 居二字云 : "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 "凡今人居处字古只作 , 凥处" .是或不识字 , 遂又误也 .黄以周好用古 字 ,此皆其遗而已 .奈何今人不读书 , 文意不懂 , ( 字亦不识 .而 《研究》 "功布" "攻布" 第 他处 误作 278 页) 者 , 疑亦不晓此 "功" 之意所指 , 乃又误 也 .又 ,依作者行文惯例 ,尽将古书异体字改作通 行字体 ,则此处 "肰" 或尽可改写为通行之 "然" . 矣 《研究》 一书作为近年来大陆经学研究复兴尤 其 《仪礼》 学研究之重要成果 ,其筚路蓝缕 ,草创之 功 ,足为后人模范 ; 而其不足之处亦乃今人研究之 反面教训 .古典文献学绝非抄录文字即可成就 者 ,当中诸多问题尚需作者引领读者深入其中 ,窥 见门径 .所冀望者深矣 . 又按经学研究从近代以来衰落至今日复兴 , 均有其历史原因造成 .虽然 , 今日之经学研究之 基本前提已然不同于近代或更早之时代 .此皆毋 庸多言 .然而所谓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不由经 , 学研究门径而试图登堂入室者 ,恐终将事与愿违 , 无果而终 .若不能认真对待前人研究成果 , 批判 继承发展 ,不仅不能真正进步发展 ,则更平添诸多 文字负担 .此则今人之需要认真思考者 . ( 责任编辑 : 苗 ) 慧 按胡氏 《正义》 自谓其章句多本张尔岐 , 而略 有更易 ( 参见 《仪礼正义 · 士冠礼》 "士冠礼 , 筮于 门" 句下疏) ,以便读者 .而对照上表 ,知贾公彦 之疏虽为标迄经文起止 ,然自有章句之大义存焉 . 较之胡氏章句似亦不逊色矣 . 又按窃以为 《仪礼》 一经多述仪式仪节 , 至为 繁琐复杂 ,为叙述之便或学习之便 ,倘无章句绝无 ① 可能 . 此则非权舆自贾公彦所秉承之魏晋义疏 之学 ,殆汉代传习此篇已如此 .即观郑玄注经亦 或有遗意存焉 .而此又可印证前人所云治此经之 三要 ,其中就有章句之学 ,诚非虚言 .而 《研究》 作 ① 20 世纪 50 年代甘肃武威出土之 《仪礼》 汉简有章句记录 ,参见整理者陈梦家之叙述与讨论 . 《武威汉简》北京 : 文物出 , 版社 ,1964 年 . ·9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作者:112.2.221.* 发表时间:2010-09-07 09:43:17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