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彭端淑

05-23

10293次

2人

2个

7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彭端淑故里行(转载)

适逢彭端淑故里紫云寺赶庙会的日子(农历六月初二)笔者(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和李向彬(仁美中学教师)及彭乃揆(彭端淑故里彭坝人,县彭端淑文化研究会筹备组长),前往清代著名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故里采访。丹棱县双桥镇党委书记罗朝俊告诉我们说:“桂香村党支部朱书记在双桥镇桂香村党支部所在地等你们。”我们驱车来到桂香村二组的桂香阁。该村书记、村长黄国方和群众九人热情接待了我们。
当我们说明来意。要了解清代端淑文化在这里的意义和影响时。桂香村二组村民彭铭财(80岁)以《彭氏族谱》为证,介绍了他系彭端淑的第十四代后裔。他还捧着《彭端淑诗文注》(巴蜀出版社)首先介绍了彭端淑的生平:从1岁到81岁的情况。我们村的小学校址,就是清代彭端淑出生的老宅。他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诞生于彭坝书香之家。他的祖父彭玉吾,他的祖母叫长奶夫人。他的父亲彭珣(三溪先生)。彭端淑5岁多就启蒙读书,在桂香阁处的屋里读私塾到11岁。“年十二,入县学”。在丹棱县文庙官办学校里读书三年。15岁时(1715年),“青年时,偕兄端洪、弟肇洙、遵泗读书紫云寺(在丹棱萃龙山)。”在萃龙山紫云寺读书二十年后,于1733年(35岁)他与弟彭肇洙同榜进士,在中央授吏部主事。48岁那年(1745年)他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官阶正四品)。他在中央当官21年后,出任广东肇罗道署察使兼岭西(今广东)兵备道台。在广州当地官6年。他为官司清正廉明,晚年辞官返川,任四川学政博卿额聘掌锦江书院。在成都主持锦江书院(今成都市石室中学前身)达20多年。他与李调元、张向陶并称清代蜀中三才子。彭端淑著有《白鹤堂集》、《奥西纪草》、《雪夜诗谈》、《晚年诗稿》、《彭端淑诗文选》等。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诗文著述不下十余万字。他的《文论》对怎样作文提出“学”、“识”、“才”相互关系的独特见解。他一生留下600多首诗歌。他写的双桥镇《小桃源》和《桃花》诗是考证丹棱“齐乐桃花源”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他写的《大雅堂记》是考证丹棱是大雅文化圣地和北宋大雅堂建在丹棱的重要依据之一。
彭铭财老大爷还介绍了桂香阁的来历。彭坝人民为了纪念彭端淑曾在这里启蒙读书,将原私塾房屋拆掉,修了一个阁楼纪念彭端淑在中央当官二十一年的成就。阁楼修好后,就用阁楼外一株九月飘香的桂花树取名,定名为“桂花阁”。从此,在清乾隆年间修的阁楼,是供读书之用。相传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乡试同考官,所拔解元纪昀(字晓岚,后为《四库全书》总篡官)那一年修的桂香阁。相传彭端淑见儿子和侄儿男女等学习不刻苦,胸无大志,就写了《为学一首示子侄》教育他的儿子和侄子以及家乡的人,并拿些钱回乡办义学,号召桂香村的人,人人要认真《为学》。勉励后辈要立志做人,要躬行苦读,学业方能有所成就,将来才能报效朝庭。他在《赠僧》诗中也提出:“志士苦行能若此,人间何事尚难成!”因此他就写了《为学》散文,捐资叫家乡人们修了桂香阁。2007年修仁张公路该村才把桂香阁拆掉了,修起村委会、办公室等,但保存当年的照片和“三彭”生平的石碑以及桂香阁的柱头、梁上的古迹。李向彬和彭乃揆一一拍下这些照片。
关于桂香阁、彭氏老宅(学校址)、党仲水库、桃花源等端淑文化研究笔者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开始的。双桥(原高桥)乡党委政府66年10月在全乡发行《毛主席语录》时,笔者在双桥乡粮点工作时就当场教唱《毛主席语录发给咱》的革命歌曲,受干部和群众好评。在双桥人民敢叫日月焕新天修党仲水库时,69年笔者在党仲水库指挥部宣传科搞广播宣传工作;79年笔者在张场中学任高中教师时,常到桂香村了解彭端淑的故事等。总之在“三彭”印满童年脚印的故乡研究端淑文化。80年开始在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川师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端淑文化的论文。1985年6月笔者还把“三彭”的民间故事收入《丹棱县民间文学集成》一书中。
接着村长黄国方(47岁)还讲述彭端淑祖母长奶夫人的故事。讲长奶夫人生了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一个翰林学士,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都是翰林学士,有了功名。就是彭坝有名“九子十翰林”的故事。村书记朱华刚(57岁)还讲述彭坝(过去叫桑黄坝)先后出27个戴顶子的人朝庭官员。为了纪念彭坝是风水宝地,清朝皇帝还下了御旨: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定。丹棱县令奉诏在此地建一个有皇帝御印的“御印碑”(在桂香阁的前面,碑高1.8米,宽1米以上,厚10公分)他边说边带来我去见当年“御印碑”遗址。从“御印碑”的故事里,我知道清代从三道湾到刘马槽附远的复古桥,共长3公里的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下马步行,以表示敬意。还讲了“玉带河”的传说等。彭坝端淑文化底韵丰厚,朱书记随便在桂香阁的后面叫一个村民来。村民彭国华(75岁,桂香二组人)把祖上珍藏的一本《钢鉴》(明朝袁了凡先生的著作)共40卷(现珍藏此书价,每本一千元,40本共4万元左右)给我看。彭乃揆高兴地说:“这是一套明清两代考举人、进士的必读之书。可见当年彭坝人文化底韵丰厚。彭国华珍藏此书不简单。”
我提问说:“当年的桂花树还存在吗?”朱书记就向我们介绍桂香阁外十几株桂花树的来历。这是当年桂花树的老头头发起来,我培育了三株桂花树。还有十多株是我出钱买来栽的。他还说:“县委书记周孝平曾说:‘我帮你们从上面搞点钱来,重修双桥镇桂花阁。把清代彭端淑故里打造出来,让人们参观。搞好丹棱县老峨山的二日游。’2010年6月,县委书记钟维钦也专门来桂香村调研。叫我们搞好端淑文化的研究和发掘把桂香阁修好以及学习《为学》精神等,拓宽发展视野,创新发展方式,推动丹棱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向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四大目标快速进发!”
紧接着朱书记按我的要求,找桂香一组组长张成兵(45岁)在前面带路,我们乘车去桂香阁办公室几里远的萃龙山紫云寺。在那里10来个群众向我们讲述紫云寺的来历和紫云寺庙会(是初二和22日)她们说:“赶庙会的人才走一会儿。”彭铭财(80岁)老大爷补充说:“清代彭端淑四次到紫云寺读书、写诗的时间第一次是15岁——35岁,20年中在紫云寺读书。第二次是乾隆十四年——十六年,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在家奔母丧,丁忧虑27个月。第三次是在成都锦江书院任职20多年中,夏天暑假回家探亲、访友,也来紫云寺两次。四次共约24年都在紫云寺读书、写诗、怀古等。他还拿出《彭端淑诗文注》(巴蜀书社)指给我看,并说:“他写下《忆紫云寺旧居》《忆山居》《紫云寺感旧》《寄仲君》《忆紫云楼》《萃龙山赋并序》《萃龙山记》等。他的《小桃源》《桃花诗》是考证齐乐桃花源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录三首于后:《紫云寺杂咏》“竹坞。爱此园栾竹,青萃点苍苔。与君成三友,移石并添梅。”“小桃源。水复忽山重,恍疑前路阻。忽闻鸡犬声,隐隐露村墅。”《紫云寺诗》“廿载歌吟地,披榛后此行。望云渐俗客,听鸟识前声。佛室一灯静,人间万象清。”《桃花》诗:“灼灼芳姿迥出常,小园花发独辉光。轻标素艳倾稼李,淡扫红霞压海棠。天上何年栽玉露,桃源自昔号仙乡。欲偕后秀栽清咏,愧罚青莲金俗觞。”(280页)因此,清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彭端淑称他的故里双桥乡的,“此园”“小园”是“小桃源”,“桃源自昔(从前)号仙乡。”当然我们要同彭端淑一样赞美丹棱县双桥乡是桃源仙乡了。
母仕珍(80岁,桂香五组人)还给我们讲“桃源自昔号仙乡”和紫云寺的来历。她说:“我十几岁就在有小桃源之称萃龙山紫云寺附近割草了。”她边指着紫云寺遗址上对我们说:“这儿的房子有几个天井。寺庙的房子多,是清顺治年间(1644——1661)彭端淑的祖父彭玉吾捐资修建的。是为海智和尚修建的。青年时的彭端淑二十年在此读书写诗,他写有《小桃源》和有关双桥乡是桃源的《桃花诗》。”她们导口同声地说:“这儿还有桃树呢!”我立即站在“小桃源”的桃树边照了像。以此怀念彭淑在萃龙山紫云寺写的小桃源和桃花诗。她还讲:“1950年,因火灾紫云寺被毁,十分可惜。当时是用马桑树作柱子修的紫云寺。”“最近几年,我们群众捐资重建和几间房子供奉观音菩萨的像,想恢复当年的紫云寺。由于资金缺乏,只修了五间房子。”另外几个在场的群众补充说。母大娘接着说:“这双桥乡紫云寺与杨场乡竹林寺风景一模一样,挑起来两个踵都不踵。”我当场背诵九龙山竹林寺映月井边的同治二年丹棱县令胡子材的石刻诗:“初来洞口若桃源,诗仙已往迹犹存”。唐代诗仙李白认为九龙山竹林寺有桃花源一样美景。清代彭端淑称赞双桥乡有桃源自昔号仙乡的美景。你们认为紫云寺有桃花源一样的美景吗?他们说:“有呢!这儿的桃树和竹子多,当然有仙乡桃花源一样的风景啊!”桂香二组组长张成兵还说:“我们在紫云寺附近种植三百多亩桃园,每年三月桃花盛开不就是桃花源风景吗?”另一个群众问我,彭端淑在紫云诗写的诗说“桃源自昔号仙乡”中昔年指从前的那一年呢?《中国文化大典·齐乐桃花源赋》指出是:“上古时代。神农炎帝的后裔夸父时代。”在‘桃源古迹’(老峨山)石刻的地方,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建国六十周年以及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齐乐人民永远跟党走,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双桥镇)梅湾村等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中华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丹棱县委、县政府成功举办两届“齐乐桃花源·丹棱乡村游”。丹棱人民永远怀念彭端淑的“小桃源”“桃源自昔号仙乡”的伟大的诗句发展旅游业。《神秘老峨山》讲的“丹棱梅湾桃花源的故事”让人们神往。真是古人和今人对故乡丹棱(丹棱县古称齐乐郡)“桃源”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话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遗不开的感情。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故土、一滴故乡水、一朵故乡的桃花,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故山,它是故乡水,它是齐乐桃源,它是桃花,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让我们永记“齐乐桃花源”的感情和“齐乐桃花源文化”是非物质遗产。
母仕珍老大娘还说:“彭端淑的父亲是彭珣(号三溪先生,字东壁,清朝年间贡生,他的著作《三溪先生集》。他也在萃龙山紫云寺读过书。彭珣的七个儿子彭端洪、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彭端洋、彭大泽、彭端溦(字子徹)等也在紫云寺读过书。”《彭端淑诗文注》书中有彭端淑的《忆紫云楼》诗为证。诗曰:“昔年讲业地,昆季常相依。风雨连床夕,每忆坡翁词。”(《彭端淑诗文集》259页,坡翁词,即苏东坡词),她还说:“彭氏在四川省眉山市是大姓。除我们丹棱县彭坝有一支外,在彭山县还有一支。清·彭端淑的墓埋在彭山县公义场。”
当我们结束彭端淑(1699-1779年)故里采访,在返城途中我们议论说:“彭端淑称双桥乡是有桃花源美名的仙乡。双桥镇(乡)梅湾村(有老地名‘桃花源’和‘桃花源’取名的农家乐)已于2007年12月由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丹棱县(古称齐乐郡)是清代彭端淑的故里,齐乐桃花源文化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要发挥齐乐桃花源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支持丹棱县委、县政府把每一届齐乐桃花源·丹棱乡村游搞得更好!”
作者:郑林森

作者:彭振郊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10-17 11:25:27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