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5930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招氏在广东比较广!!!没想到别的地方也有!!!是不是这里出去的呢????
作者:59.50.130.* 回复:48 发表时间:2010-11-09 13:56:17
SB
作者:120.85.170.* 发表时间:2010-11-09 16:36:34
看来,大家对我们招姓的兴趣也是颇大的。现在,招教授教你们在百度网站上打上字眼“姓招、招家、招姓、招氏”的话,就有很多关于姓招的资料看了。
作者:121.33.247.* 发表时间:2010-11-18 11:48:02
卧云庐,建于清末民初,原本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现仅有“卧云庐”主建筑保存了下来,著名的“云庐赏月”被列为白云“横沙八景”之一,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吟咏。岁月的流逝,这座风光一时的园林建筑被人淡忘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近日,它被列入广州市第七批文保单位名单,才又重新被世人谈起。在金沙街横沙村采访,很多人都知道卧云庐,但是卧云庐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它有过什么样的故事,很多人包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已经说不上来。记者近日专程到卧云庐踩点,并走访广州市统战部退休干部、生于斯长于斯、对横沙风物熟知的老人招煊。 卧云庐的原名是“藏修精舍” 沿着横沙村南围大道,放眼就可以看到中式屋顶,西式柱子,黄墙黑瓦的卧云庐,让习惯现代化钢筋水泥建筑的眼前一亮。卧云庐后面是悠悠江水,偶尔传来过往轮船的汽笛,头顶则是湛蓝碧空,白云朵朵飘过,昔日“横沙八景”之一的“云庐赏月”景观虽然已悄然远逝,但是今天在这里你依然可以找到心旷神怡的感觉。 谁也想不到,这座兼具中西建筑特色的园林建筑,最初竟然是供奉中国本土道教八仙之一吕纯阳的场所。 横沙村的老人招煊说,这座建筑原来是不叫卧云庐的,而是叫“藏修精舍”。小时候他来卧云庐玩的时候,门额石刻上面的大字就是“藏修精舍”这四个字,但是“藏修精舍”很少有人叫,都叫卧云庐。为什么会叫卧云庐呢?基本上没有人知道,资料也没有记载,但是根据招煊老人的推断,卧云庐名字的来源主要跟庐周围的环境以及庐主的身份有关。 卧云庐是道教信徒及有关人士捐资兴建,其管理经费由香港西环太白台抱道堂支付,广州解放后,卧云庐跟香港的抱道堂断了来往,经费也随之中断。 据了解,解放前,卧云庐的前面是广阔的田野,后面是河涌和茂密的树林,从横沙村远望,可以看见树林以及卧云庐的上部,这个庐好比卧在绿色的云彩之上,尤其是在云雾飘忽的天气里,更使这座庐平添了几分仙气。此外,庐的主人是道教信徒,在传说里,有祥云的地方必定有神仙存在,因此文人雅士就不难想出了极具仙意的“卧云庐”这个雅名。“卧云庐”的名称比“藏修精舍”更容易理解,兼之朗朗上口,故后人只叫它“卧云庐”而不再叫“藏修精舍”,这个名城一直沿用到现在。该庐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登记的名字就是卧云庐。曾是云蒸霞蔚菡萏飘香的人间仙境 招煊老人回忆说,现存的卧云庐建筑只是原来的一部分而已,原来的卧云庐是一个大园林,坐东向西,长方形,面积约3-4千平方米,庐的四周砌有青砖高墙,门前有宽阔的平地,广种果木。高大的门额石刻有“藏修精舍”四个大字,大门像西关的古老大屋,由趟栊和两扇木门组成,门前有两条石柱,两条石横梁,梁上两只石狮(现存放在招氏大宗祠与仲山大夫祠之间)。进门后沿着白石小路,穿过园中的石砌圆门,往前走,转左,可见一个鱼池,池水与庐外的河涌相连,池面有两条钢筋水泥拱桥,桥边有护栏,池里种莲花,花开时候,菡萏飘香。花下,鱼浮水面,逍遥自在,景色煞是喜人。过桥后往前走,便可进入庐里的主体建筑,也就是现存的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这栋楼长方形,长约20米,宽约15米,东西方向各有5个拱形的窗门,南北各有3个拱形窗门。外墙为青砖砌成,二楼为砖木结构。绿筒瓦,绿琉璃为剪边,灰塑博古瓦脊。一楼旧作活动场所,二楼旧作供奉长生牌位。 由于楼基较高,卧云庐的主体建筑四周有回廊,站在回廊就可以饱览园内景观。楼北有竹林,林荫深处有优雅的厅堂,内供吕祖像,附设香案以及扶乩等道教设备,供信徒祭祀祈祷。 旧时的卧云庐中还遍植花草树木,配以人造假山,小桥流水,石台石凳,曲径通幽,绿树浓荫,花香四溢,即使是在夏天,也如临清凉世界,倍觉心旷神怡。卧云庐的环境是如此优美,极宜在此赏月,品茶论道,此处景观被文人雅士称为“云庐赏月”,列为白云“横沙八景”之一。希望卧云庐早日修复对外开放 卧云庐的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建筑结构处处体现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大胆借用现代的建筑形式,同时保留着本地的建筑结构特色,将中西式的建筑元素巧妙搭配,在东方含蓄和谐的理念里,包容了西式典雅和浪漫。 古老的卧云庐在上世纪60年代曾作为疗养院,70年代被用作村办企业磨粉厂,80年代用作外资藤厂,90年代曾用作家具厂,目前主体建筑物基本完好,其余则已不存在。由于该庐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2009年,卧云庐被广州市列入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座古老的建筑虽然已经落满沧桑,但是其非凡的外表还是吸引了大批的人们前来观光。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卧云庐已经有专门的人在看守,但是这不妨碍游人近距离游赏。一位正参观卧云庐的老大爷告诉记者,他是江西人,每天他都会带孙子来卧云庐游玩,虽然不知道这座庐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但是他一直非常喜欢这座古老的建筑。当得知卧云庐已经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他不无欣慰地说,希望卧云庐早日修复并对外开放,到时他一定要登上二楼去饱览周围美丽的风光。
作者:58.248.84.* 发表时间:2010-11-27 09:57:46
众所周知,广州以南有个南海县,为何称“南海”?此地离海还有很远呀。其实,据文献记载,在唐代,从广州船行百里,即见到汪洋大海,五桂山、黄杨山等只是海中岛屿,不过周围定居的人已经不少,唐时已在五桂山岛屿上设立香山镇,而黄圃,恐怕仅得岗东、石岭等山露出海面。唐代以后,南方山地普遍得到开发,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下,水土严重流失,河流固体迳流增加,西、北、东三江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将沿途磨削来的泥沙,一齐汇集到海湾里,从大面积的水下堆积不断淤浮出来,在近海地方滩涂淤涨,海岸线逐渐向海湾伸展,逐渐形成大片的冲积平原。宋代,西江河口已推移至九江、甘竹附近,北江河口线随着沙滩的发展,北侧已移到黄圃附近,南侧则伸延至顺德附近。在九江、桂洲、沙湾以北的南海、顺德、番禺一带,已成为村落密集,祠庙林立,田园阡陌的富庶地区,有“顺德祠堂南海庙”之称。在甘竹以下的小榄、大黄圃和江门以南一带,泥沙淤积也较快,黄圃以东还是大海。 今年夏天,我在原黄圃镇政府农办主任、现任镇长助理苏照恩同志陪同下,沿着三十六级古道,到了位于石岭山上的村落参观。该村除了有众多的祠堂外,还有一处宋代的船码头遗址,这就令人不可思议了。站在遗址处,我所能看到的,是山下连片的田畴屋舍,杳无边际,很难与“船只”联系起来。惟一可以解释的是,在宋代,山下便是汪洋,这里居住的人们,就是靠着船只出海打鱼为生,以及与外地往来的。离石岭村不远,有由海水冲击而成的玉泉洞以及海蚀遗址,也都不足为奇了。 物换星移,沧桑变幻,到了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西江三角洲上古井、黄杨山、竹篙岭、五桂山等岛屿已连成一片。到清末,整个珠江三角洲上已是平畴绿野,城镇星布。而大黄圃,更有沃野百里,良田万顷,相传宋代兵灾,南雄珠玑巷先民乘筏逃难到这里,看到遍地黄花,美如园圃,就在这里登岸定居,称之为黄圃。此后,四方之民,看中这里土地广阔肥沃,水网纵横,是居住创业的好地方,于是,刘氏、何氏、黎氏、苏氏、招氏、吴氏、梁氏等,纷纷移居于此,并在其后山(今石岭奎楼岗)形成圩市,为大黄圃之发源地,难怪此处各姓的祠堂众多。其后,是处人民先后向三社、灵鼓、吴栏、石军以及南头、阜沙、三角、浪网、民众、小黄圃、潭洲、大岗、黄阁等地发展,在清代,真正形成了一个耕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的大黄圃镇。大黄圃处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管辖的大沙田地区盛产粮食,称之为“天下粮仓”也不为过。明万历年间所建的苏氏宗祠、清乾隆年间石岭坊所铸的铁钟、清道光年间镇一村所立的“百龄流芳”坊等仍在,让人依稀想象到当年大黄圃的繁盛。
作者:58.248.84.* 发表时间:2010-11-27 17:31:20
《仿倪黄山水》是王原祁的一件雅眼之作,作于康熙己(1699)冬日,因为王原祁是这一年初春父丧服除后北上京城复职,所以此画作于北京,时年王原祁58岁。这位自幼随祖父王时敏学画,29岁中进士后让祖父寄予厚望的王氏后人,其实际表现超出了祖父的期望。当年考中进士时王时敏曾经告诫他:“汝幸成进士,宜专心画理,以继我业。”在祖父的期望中,王原祁考取进士的目的就是要在绘画上“以继我业”,出大面目。王原祁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不仅在绘画上出了大面目,而且在仕途上也出了大面目,他从翰林院掌院学士擢升户部,官至户部左侍郎。当然这一切王时敏是不可能知道了,因为这时距王时敏去世已近20年。但是王原祁秉承家学,由董其昌上溯宋元的绘画历程却是随王时敏一脉传来,仿佛4×100米接力,前二棒从黄公望、董其昌手中传来,王原祁则是从王时敏的手中接过第三棒。真是一场精彩的艺术接力,以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头望去,这场接力几成绝唱。 王原祁的《仿倪黄山水》正是王原祁从王时敏手中接过接力棒向着他的绘画更高阶段冲刺的时候所绘。水墨纸本,立轴,纵96.5厘米,横40.5厘米。王原祁尊崇元四家尤其黄公望,除了祖父王时敏和画学脉络关系外,还有地脉与文脉的交织关系。元四家都出自江南,倪瓒和黄公望,一个是江苏无锡人,一个是江苏常熟人,而王蒙和吴镇则来自浙江的湖州和嘉善。董其昌也是受这一片水土哺育,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王时敏王原祁则为江苏太仓人。这是一片地气文脉相连的肥沃土地,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有着相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欣赏王原祁的《仿倪黄山水》(原作只有款题而无题目,1965年程曦着《木扉藏画考评》时补题目)的时候,在简洁的画面里不仅看到了倪云林,也看到了黄公望和王蒙,这是因为画面背后有文脉映照,那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美术之美可以有多种面貌呈现,但无论哪一种面貌,文化都是它的内核,这是一幅作品耐看的根本原因。 此作曾为晚清两位著名收藏家收藏,都是广东人。一位是广东南海人,道光广东举人招子庸之子招汝济,招氏父子都出任过山东邑县(今淮县)知县,且喜爱收藏也擅书画,右下角“招汝济收藏印”、“少鄂心赏”印即为招汝济所钤。另一位是广州西关人,大收藏家何荔甫。何荔甫是田溪书屋的主人,所藏既富且精,而且懂得呵护,此画现在的装裱即何荔甫所为,签条也是何氏题写,并在右下角钤“丽甫私印”、“庐江”、“冠五清赏”诸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此画归入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鉴赏家郑德坤的收藏,并随郑德坤一起长期游历海外。1965年香港《木扉藏画考评》、1981年台北故宫的《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二书均收入此画,1967年郑德坤在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木扉收藏明清中国书画展”,此画就是展品之一。招汝济〔清〕,字少鄂,广东南海人。招子庸子。墨竹能世其家法。官山东昌邑县知县。
作者:58.248.85.* 发表时间:2010-11-27 17:44:05
说句心里话,出版一本书真不容易。首先选定内容,才征稿、撰写,稿件有一定数量后进行选择和修撰、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等,都是劳心劳力。就我上月出版了一本《招燕翼堂族事拾零》而言,此书全本只有52页,大16开本,4色+4色彩印,图文并茂。好说是60天就如期出版了,其实招伟标为此书设计和排版就用了22个日日夜夜,其中他的员工帮手还没有计算在内。我本人60天中可以说大半时间花在跑赞助费中(因为此出版物为赠阅,向本村兄弟派发和一定数量向招氏兄弟村赠送,供招氏之间内部交流)。《招氏风采》要比《族事》厚得多,精美得多,出版更加不容易,希望大家从稿件、财力和物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持《风采》,使之早日面世。欢迎招氏兄弟订阅,更希冀热心人士助资出版。
作者:58.248.84.* 发表时间:2010-12-01 11:46:00
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新历二0一0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四,是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招贻燕堂重建宗祠周年志庆。《中华招氏宗亲联谊网》祝贺贻燕堂庆典活动热烈和圆满成功!祝愿贻燕堂兄弟姐妹家庭美满幸福、人人身心健康!生意兴隆、财源广进!高高举起酒杯,杯杯饮胜!
作者:120.85.209.* 发表时间:2010-12-13 15:38:35
佛山市禅城区张槎镇的网站http://zhangcha.chancheng.gov.cn/index.asp
作者:120.85.209.* 发表时间:2010-12-13 18:25:21
我看到12月10日黄剑丰发表在白云时事上的文章:横沙村自招氏开村先祖招益庄在南宋嘉定年间定居于此算起,至今近八百年。其中,横沙招氏十六世祖招国 ,曾任总兵官,被授“荣禄大夫”,封赠“四世一品”;十九世祖招成万,两任总兵,被授“武显大夫”;又在坛友——朗溪招氏(上朗)留言中:招成万,硇洲房人,招氏十九世孙,乾隆帝钦命镇守福建,闽粤、漳潮、南澳等处地方总兵,官加三级,授武显大夫,是清朝正二品武官,总戎公位至封疆重臣,为“念本追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回朗边谒祖,并为南海榕洲井深五世祠(上朗分支),题写“招氏家庙”书法真跡,该真跡现存于井深村五世祠。我本人今年元旦的时候去过南海榕洲井深五世祠找过我村始祖招成万公题写的牌匾,但是因当时村长没有空,我时间又匆忙,没有详细的了解过,现我想问下谁能够提供南海榕洲井深村负责人联系电话给我,让我联系以下,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据以上资料记载,我们始祖招成万公,招氏十九世孙,宗源应该是从横沙迁往上郎分支出来的,你们的族谱中是否有记载呢? 麻烦各位提供南海榕洲井深村负责人联系方式或者族谱上的详细记录。谢谢了。我的邮箱:zhaozhaicun@163.com
作者:58.249.9.* 发表时间:2010-12-15 12:13:09
谁是招姓第一人?答案:步招(山西省)。
作者:112.94.122.* 发表时间:2010-12-15 12:23:02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