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71549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招云平

招氏在广东比较广!!!没想到别的地方也有!!!是不是这里出去的呢????

作者:59.50.130.*   回复:48   发表时间:2010-11-09 13:56:1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1)

探究谁是招氏历史笫一人?是华夏招氏后裔寻根问正本招氏起源的根本.  我拜读了广州撗沙招氏榖诒堂廿二传孙招煊题为"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的文章很受启发.敬佩招老先不惜年高体弱濳心研究招氏起源历史,面对历史现实严谨召唤宗亲统一认识的精神.感动之余将招老文章的全文转载供招氏宗亲共享: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 招 喧 招父,是目前为止我国招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人,见于<左传.僖公十七年>,时在公元前643年.其后,不少姓氏书籍和招氏族谱提及此人.但近年来,有些招氏兄弟提出质疑,其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认为"招父姓卜而非姓招,说历史上不存在招父其人"; 二是认为招父的"父"字是个"尊称"不是实名; 三是在阐述整个招氏源琉时完全不提及招父; 四是认为招父"服务于又小又短命的望国","职位不属显赫",故"未被招姓称为远祖". 上述情况,说明招氏族人是关心招氏历史的.对招氏历史出现不同见解是正常现象.只要大家本着实亊求的的精神,格物致知,真理当可越辦越明. 一丶招父姓卜还是姓招? 向题涉及<左传.僖公十七年>一段话:"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从语法修辞看,这段话属文言文而不是白话文.文中"卜招父"一语,若用白话文表述,就是"卜人招父".(这个时期有称之卜人的是官名,掌管占上丶算卦丶测卦之亊宜).所以,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丶由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负兼编审钱伯城主编的<白话十三经>[<左传>是十三经之一]笫1395页称:"梁赢氏怀孕过了产期,卜招父和儿子卜之,他儿子说:将生一男一女.招父说:是的,男的将做别人的臣仆,女的将做别人的奴婢".由此可见,招父始招而非姓卜.  我们判断招父姓什么,不能孤立地只看"卜招父"几个字,还要看全文.文中有"招曰: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之语,这是关键.为什么<左传>作者写"招曰"而不写卜曰"或卜招父曰呢?就是因为招父姓招而非姓上.  招父姓招,早己为世人公认,古今史籍和招氏族谱亦有记载.如明代万历年间,由赐进士出身的奉直大夫丶工部员外郎凌迪知编撰的<古今万始统谱>卷三十,在招姓的栏目里明硝写上"周.招父",并引用了<左传.僖公十七年>里上述一段话.解放后,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姓氐典故>亦称:春秋时期有上人招父(见<左传).岳麓书社出版的<左传>,其<人名索引>也称"招父"而不称"卜招父".

作者:121.33.247.*   发表时间:2010-12-16 11:23:40

[回复]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2)

招父的"父"字是"尊称"还是实名? 据<康熙字典>等字典注释,"父"字有多用途,其中一种是古代用作对男子的"敬称"或"美称".但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古代用作对男子的美称,多附在名或字之后而不在姓之后.如<韩非子.外储左下>:"管仲父出".又如<东周列国志>:秦穆公对百里奚(字井伯)说:"孤有井伯,犹齐之得仲父也.".管仲逝世,齐恒公曰:"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 试想,如将对男子的尊秮附在姓之后,即将招父的"父"字解释为"尊称",而不确认是实名,则招父只有姓而没有名了,这在客观上就是不承认招父其人.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许多著名学者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所收招氏共四人,其中第一人就是"招父.由此可见,招父的"父"字是他的实名,不能理解为"尊称",否则就可能误导别人否定历史上招父的存在.

作者:121.33.247.*   发表时间:2010-12-16 11:25:26

[回复]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3)

珠三角招氏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有否记载招父? <招氏源流>在阐述整个招氏源流时介绍了六个方面,并称这是珠三角招氏各宗系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记载的.但文章通篇没有提及招父,这是一时疏漏,还是从未看过招氏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记载有招父的内容丶抑或另有原因呢? 真教人百思莫解. 其实,珠三角招氏各宗系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并非完全没有记载招父,而且有些族谱甚至明确称招父为"祖"这是有据可查的. 如修于朋代洪武十四年的下朗招明礼堂招氏家谱称:"至春秋周惠王时,有祖讳父仕于梁为太史.博古通今,善察天文易理,具有卓见炳炫仕籍. 又如修于清代嘉庆二十年的下朗招敦本堂招氏族谱称:"至春秋周惠王时,有祖讳父,仕于梁为太史.博古通今,善察天文易理,具其卓见,炳炫仕籍". 还有修于靖代初期的上朗招永思堂族谱序言亦称:"至周有招父官太史".

作者:121.33.247.*   发表时间:2010-12-16 11:26:05

[回复]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4)

"职位不属显赫",就不能称为远祖吗? 过去修谱有些人喜欢粉饰祖先,炫耀家声,总想有个名声显赫的祖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现象是否谱,还要实亊求是,具体分析,不能"一支竹打遍一船人".虽然历史修谱者所持的观点各异,但如果招父真的是"祖",那怎能因为他"服务于又小又短命的深国"丶"职位不属显赫",便把他弃之谱外呢?这在伦理能说得过去吗?更何况招父"仕于染为太史","炳炫仕籍",显赫官场. 据北京图书绾出版的<简明古代官职辞典>称:"春秋時,太史掌管草文书,策命诸候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史书,兼管国家典籍丶天之历法丶祭祀等,为朝廷大臣."象招父这样"炳炫仕籍"的朝廷大臣还不箅显赫,试问,要怎样的职位才算是显赫呢?

作者:112.94.120.*   发表时间:2010-12-17 13:51:04

[回复] 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5)

招父的历史地位理应受到尊重. 中国姓氏源流非常复杂,招氏来塬究境有多少,目前尚难定论.但招父作为我囯招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笫一个先辈,距今己有2600多年,已成为不争的是实,其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须知招氏族谱序言及相关史籍所载招父众多的史料,早已为世人公认,不是可以毫无根据丶仅凭主观推断,便可随竞抹煞的.虽然在己知的史籍中未见谈及其后裔繁衍的具体情况,但从上文彷述,我们也应承认历史上确有招父其.若阐述整个招氏的源流而不提及招父,这是没有道理的.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理应尊重招父的历史地位.

作者:120.85.209.*   发表时间:2010-12-17 13:53:07

[回复] 招姓在中国的历史

从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有记载招父,证明招姓出现至今已是二千六百多年历史。《左传》纪:“…卜招父与其子卜之。”白话文译作:于是,梁国太卜招父和他的儿子就来占卜。春秋时有个诸侯国叫梁国,招父和他的儿子在那里做官。此则记录在《左传》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公元前六百四十三年至今是二千六百多年,所以招姓在中国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我们应为自己有这么长历史而骄傲。至于现在全国只有12万人左右,那是我们招要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或许正如招国威兄弟,前些时所发表的留言所说那样。这些人不配是我们的同宗,招氏没有这种不要脸的东西。

作者:58.248.119.*   发表时间:2010-12-20 13:49:16

[回复] 招梓浩

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招姓的强大!

作者:58.248.76.*   发表时间:2010-12-21 20:27:55

[回复] 招才炳

您好!非常高兴你的回复,照片可以发到我的邮箱里吗?我的邮箱是:zhaozhaicun@163.com。在吴川市米朗招家丰,湛江龙头镇招卓群,广西合浦招定雄等前辈提供资料中,是哪个地方提到我硇洲房的,在经过我们前辈的近年来几经艰辛得到的一部分族谱中,有记载我们是谦所公的分支,不知有哪个族谱有记载呢。

作者:58.248.115.*   发表时间:2010-12-23 20:19:08

[回复] 请大力赞助《招氏风采》

最近,网招天下留言版刊登一篇《如何看待招氏历史第一人》的文章,该文章上商讨的几个问题,除第一点外,其余各点都是与一本《塱溪招燕翼堂族事拾零》有关,欲知详情,请参阅《塱溪招燕翼堂族事拾零》。《族事拾零》由招锦源和招伟标编辑并出版。全书没有世系表,只阐述招氏一间祠堂的族事,书中探讨了招氏源流,讲述了该祠堂(塱边招燕翼堂)的远祖、先祖、太祖和开村始祖的身世及到南海塱边开宗的情况。书中对原来的族谱序言进行了精简,使人阅读容易懂,晓得本宗族的来源和发展的历史。文章通俗流畅,书内有插图、有故事、有趣闻和诗歌,使人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今次塱边招燕翼堂将100本《族事》赠送给【网招天下】,作为支持网站运作的经费和《风采》出版的费用。经研究决定以每本30元(包括邮寄费用),转让给有需要的兄弟。书中图文并茂,大16开本,200克+157克铜板纸和4+4彩色印刷,每本书净重已250克。该书印刷数量不多,故成本较高,30元仅是收回工本费及邮寄费用。希望大家慷慨解囊,支持【网招天下】和《招氏风采》出版。购书请汇款到【网招天下】的预订《招氏风采》账号,并说明邮购《族事》。

作者:58.249.12.*   发表时间:2010-12-27 10:28:57

[回复] 佛山上朗村招宅

(三)六明天皇御历乙已年,十四世孙大伦,以端重修族谱时仝序......二世袓建庄公实生四子,而仲伯叔皆别籍异居,惟我卓斋公以行季而留守先人卢墓生。四世袓敦本公,崇本公居本乡西北隅各自蕃衍至今十七世,后谱已悉毋容再赘矣,惟是一脉延绵...... 大明时代有四个乙已年,最后一个乙已年为公元1605年,所以我族在1605年已蕃衍了十七世,1605年--2000年用了395年,蕃衍了12世,平均每代用32.9年,再加1605年前,16代(谦所公始迁一代不计)*32.9年=526年,即1605年—526年=1079年,谦所公定居朗边应为931年。(四)原南海横沙招氏族谱溯源表显示:谦所公讳逊,字国谦,始朗边乡,娶叶氏,生二子,长才广,次才聚,才广无传,才聚生四子,传闻其三子迁横沙,即吾族之始祖也。然旧谱不裁,今世远年湮,难以考据......仙逝于宋咸淳六年(1270年)的横沙始袓益庄公定居横沙有近800年,横沙招氏原来亦误认我谦所公三世孙为始袓,可以想象我族谦所公定居朗边应有860年以上。

作者:121.33.247.*   发表时间:2010-12-30 11:14:53

第一页 [1] 2 [3] [4] [5]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5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