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  

03-09

58611次

2人

2个

54个

109人

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昭通人》第四期:“看这一窝‘Māo’”

“看这一窝‘Māo’”
——在昆昭通虎氏“三代人”的人生折射
2010-6-26 00:24 上传下载附件 (229.99 KB)



一、家族与个体:时代背景下的变迁轨迹

2010年4月20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展厅里,宾客云集,热闹非凡,大家都是冲着“花鸟记——虎勇写意花鸟画作品展”的名头而来。在攒动的人头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贯穿着整个画展,从最初的策划、布展到最后的开幕式,均以自己的方式相互配合、协调着,其中就包括画展的主角虎勇和他的两个“后辈”:虎良灿和虎恩德:

虎良灿侧重画展的策划与主持,虎恩德则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就连远在昭通的民间阿文书画家虎鹏刚,也专程赶来参加这次画展的开幕式……

透过整个“花鸟记”画展,在我们饱餐了穆斯林青年艺术家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昭通回回穆斯林凝聚起来的力量。

然而,让很多来宾不解的是,画展的主角虎勇的姓氏虎不念Hǔ,而读Māo(猫音)!不仅是他一个,而是整个家族都是如此。要深究这个来源,已是众说纷纭,最普遍的是“猫是老虎的师傅”一说:

老虎拜猫为师,学会发威、扑、掀、剪等招式后,担心猫再教其他动物,想把猫吃了,猫见情况不妙,爬到树上躲过一劫。这个故事跟改虎姓Māo(猫音)不知道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民间确实保留这师傅对徒弟“留一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说法。

按照《虎姓族谱序》的说法,虎姓回回的姓氏名称,不是非要凸显自己的威武,而是因为这是唐王亲封的“虎威将军”:“唐王奉请西兵,……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平服之后,封赐采邑于陕西西安府红弯子,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

如果这个家谱的说法正确,无疑为穆斯林先贤于“安史之乱”期间因“借兵”来华,提供了一个口传的佐证。

明末年间,虎氏先祖由西安府迁至威宁一带,虎自高、虎自强兄弟俩成为了新迁居之地的第一代先祖,并开创了姓氏家谱:

“自登兴林正,然君国万成(太);永尊良恩贵,才能治安邦;

……”

后来,又因种种难以根究的因素,于清雍正年间又有一部分逐渐迁徙至昭通一带,延续着虎氏血脉。

回回的种子,播撒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深深扎根。他们在传承信仰、延续血脉的同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身份的认同,至今依然延续着。

虎氏后裔也是如此,从西域到西安,从西安到威宁,从威宁到昭通,再从昭通到昆明,都在以一种心性的脉络,诠释着各自的轨迹。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如果说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心灵史”,一个家族有其“迁徙路”,那么,对于这个家族中的每个个体而言,无疑成了家族变迁在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正因为这样,陆陆续续出现了昭通虎氏后人因上学、工作、经商等缘故,先后来到昆明定居,拓展事业,形成了“昆明一窝虎”——昭通籍虎氏群体现象,他们中有大学教授、中学老师、企业家、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等,以坚强的说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活跃于各行各业。

而我们现在要说的三位主人公虎勇、虎良灿、虎恩德,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个案形象。让我们透过他们的信仰历程、事业拓展,来折射我们所说的家族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人生轨迹吧!
二、回归与传承:各自的“朝圣路”



这里套用的是周国平先生的一个说法:“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在中国的某些穆斯林看来,朝圣确已被翻译狭隘化成了朝觐。其实,拓展开来看,朝圣追求的是一个过程,一种趋向,一种人生的价值导航,而朝觐却是朝圣的体现和结果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精神追求的历程是各异的,是各自内在个深层的精神体验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三只老虎”的各自朝圣路,也许就会看得比较通透。



虎良灿:体验与文化的双重归化


要说虎良灿的信仰,得从他的父亲谈起:虎良灿的父亲早年毕业于昆明明德中学阿专部,对经学有很深的造诣,对少年时代的虎良灿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植下了信仰的种子。

打小开始,他在上学之余就会结伴到毛货街清真古寺,跟着马伍超阿訇念经、礼拜,形成了很好的教门习惯。

回望少年时期的种种,虎良灿感慨颇多,真如他自己所说,在今天看来,“上大学前的信仰是一种不自觉的信仰”,“那只是一种感性的信仰,还没有从理性上得到理解。”然而,那时的信仰实践,无疑为他后来的思考,提供了某种内在的验证因素和驱动力量。

1985年,虎良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出于个人的爱好和专业的要求,他在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内容涉及国学、哲学、文学、宗教、音乐艺术等学科领域。这些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他拓展自我、提升人文素养的动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在享受了阅读的愉悦之后,找到了佐证信仰的充分理由。

但他不满足于此,围绕“信仰”,他又阅读了跟宗教有关的大量书籍,而此时的他,阅读没有局限于伊斯兰方面的经典,也阅读了其它宗教的书籍,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祆教,因为他深深铭刻着宗教学之父缪勒的名言:“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而且,他更知道,在宗教和文化对比的基础之上来理解伊斯兰信仰的核心价值体系,更能内化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对世界的参悟,从而提升自己的伊玛尼。

也就是从那时起,虎良灿对信仰不仅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能通过身体力行,来兑现自己对信仰体验的承诺,真正做到了“身心清真”。

正因为如此,他的好朋友、著名作家雷平阳专门为他写了一篇名为《远处的老虎》的文章,对他恪守清真的精神赞赏有加,还突出强调了每个朋友家都会专门为他们夫妇准备了一套杯子!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2005年毅然放弃了让人羡慕的高新高职待遇,原因是集团公司涉及酒的营销策划!

如今,虎良灿一直坚守着斋功和五番拜功毫不松懈,每逢主麻,在昆明南城清真寺里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



虎勇:重拾旧怀迈新步


说起虎勇的信仰经历,与虎良灿有着几分相似:他的老家与清真寺,仅仅一墙之隔,随时可以听到别人诵经,后来,自己也经常去寺里念经。

虎勇回忆说,小时候在清真寺大殿里听阿訇们讲经的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马贤美阿訇在礼拜后给他们讲起讲述沙甸事件,简直如同连续剧一般,至今依然清晰。而那时候萌发的想法,就是渴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坚定的信仰,敢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信仰的真实!

当时的毛货街,是一个地道的穆斯林社区,一到斋月,整条街上都是封斋的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这样的环境里,信仰的种子就在虎勇的心里播撒了。但是,“这种信仰于我来说,”虎勇这样回忆说,“应该说只是一种感悟”,没有上升到一种自觉的状态。

1991年,虎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专攻国画专业。就在虎勇到昆明之前,同伴马敏荣给他介绍认识了在昆明工作的马俊辉学长。

一来二去混熟后,马俊辉经常去艺术学院找虎勇,并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也就是在马俊辉家里,虎勇深切感受到了一个伊斯兰家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虎勇开始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了信仰。“这是我信仰上的渐悟”,虎勇这样描述信仰的再认识过程。

毕业之后,虎勇进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从事美术设计教学。也许是受到马俊辉“传帮带”的信仰的影响,也许是自己不愿意“独享”信仰的“甜美”,也许是作为师长对穆斯林学子有教诲的义务,在学校里,虎勇不但是穆斯林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兄长、领头羊,每年的斋月,他都要带着学生们去民院封斋。历经十余年风雨,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传统,学生都换了多少届了,他依然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真主之道上,守候在那个信仰的渡口。

作为艺术家的虎勇,他除了身体力行之外,还将自己在信仰方面的参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1996年,他创作了富有民族宗教气息的画作“古尔邦节”,且获得省级二等奖;1997年,他创作了反映穆斯林生命价值观念的画作“起点”,通过穆斯林送葬的背影,折射出了他对死亡和信仰的参悟。这种体验,一直延续到他现在的国画风格里,赏鉴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能从中看到里面所透露出来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更是一个信仰者的独到情怀和灵性。

在访谈中意外得知,一向温文儒雅的虎勇儿时居然相当淘气!连虎良灿都说,虎勇小时候念经非常淘气,简直是要“闹翻天”的那种。

“我小的时候,是有些过于淘气了,但是阿訇从来不恨我,反而还对我很好,让我很感动。一次我遇到初中时候的老师,我说我在大学里当老师,他甚至都不相信。”虎勇这样说。

“父亲和母亲也是很喜欢我的。父亲归真后,母亲告诉我,父亲遗留下了一个箱子,里面全是我的东西。我打开箱子,里面全是我的东西,有小学毕业证和一些‘玩具’。”在虎勇略带伤感的回忆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从前那个淘气而又富有正义感的男孩。



虎恩德:团队托起的翅膀



说起虎恩德的信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如同绝大部分昭通人一样,虽然是‘背锅回回’(以前昭通回回人外出做生意,总是背上做饭的锅具,故有背锅回回之说),却没有功修,对教门的了解是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真正的信仰。在上大学以前,对教门的认识仅仅是不乱吃,宰鸡时要去清真寺请阿訇。”

1996年夏,虎恩德大学预科毕业放假,他便联系了在纳家营打工的熟人,想下去打工。到纳家营后,虎恩德和一个昭通籍海里凡(念经学生)住在古城清真寺。那位海里凡发动虎恩德去大殿里礼拜,但恩德由于不会念经而胆怯不敢进寺。后来,那个海里凡就用汉语将礼拜经音译给他学习,虎恩德当即应急式的学了礼拜经,也跟着礼了几番拜,但却对所念的经和所礼的拜没有理解。

这,应该就是恩德跟教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

同年9月份入系后,一些学长们先后找到了虎恩德,约他一起封斋,并邀请前去参加大学生活动。渐渐地,在教门活动中受到学长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并逐步了解了伊斯兰。严格说来,这是他信仰启蒙的第一步,而他确实在团队协作和带动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深化信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7年暑假,虎恩德受学长邀请,一同到了纳家营参加学习。碰巧的是,沙甸基金会在那里举办“阿校论坛”,邀请了一些著名的阿訇和学者参加。时任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院长的著名穆斯林学者马恩信老师便邀请这些学者阿訇前来纳家营给大学生们讲课,其中包括白润生、张维真、蒋敬等几位老师,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伊斯兰,这对虎恩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马恩信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让他对教门产生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对宗教产生了爱和趋向的动力,而且还开始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这个时期,虎良灿和马俊辉经常去到学校看望学生,这对虎恩德来说,也成了一种潜在的影响。

除了学生团队集体外出学习外,虎恩德对伊斯兰的认识,也在通过阅读的扩展,来不断加以深化,甚至在几个学兄的带动下,开始互相借阅教门书籍。

“张维真老师翻译的《伊斯兰的基本特色》一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对伊斯兰了有更深的认识”,提到教门书籍的阅读,虎恩德如是说。

在信仰上有了认识与践行的虎恩德,并没有停止对信仰层次的追求,他通过不断的阅读,广泛与人交流和组织学生活动等,来不断深化自己的信仰。在大学期间,由于他的忠厚、负责,得到了学长们认可,被推荐来承担组织活动的责任,经常带动大家搞学习活动,以及每年斋月的封斋等。也就在这一两年,回族学生增多了,回归的也越来越多了,看着活动中戴着白帽和盖头的回族学子们,成为民族学院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从大二开始,在几位学长的认可下,虎恩德凭着他对教门的热爱、对同学的负责,以及在经济方面的认真态度,成了当仁不让的“领导”人选。1998年年底的斋月,全部事情对压在他的头上,大家看着他的忙碌样,给他取了个雅号“虎镕基”,说他像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一样操劳。就在斋月的头三天,除了伙食开销外,购买了一些工具,每天开销都在三千元钱左右,虎恩德数着手中大家交上来的“菜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觉都睡不好。

就在这年的古尔邦节,在几位学长和虎良灿等校外穆斯林的协助下,虎恩德与同学们一道成功举办了大学里的“古尔邦节晚会”,让优美的《古兰经》在大学校园里响起。

大学,永远只是守护在渡口护送学子的渡船,而每个走过的过客,都能在领略两岸风景的同时,铭刻我们在那里所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对于在大学时代回归教门的学子,或多或少都会像虎恩德一样,在团队的关心爱护下,体悟着信仰的美好,回味着集体的余香。

或许,我们在回首大学校园回望各自信仰历程的时候,都应该真诚地感谢那个托着我们飞翔的团队,哪怕如今天各一方,但心里都有一份跨越了亲情的牵挂和念想……

作者:虎少滨   回复:1   发表时间:2010-11-28 14:20:2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昭通人》第四期:“看这一窝‘Māo’”

三、成就与趋向:异彩纷呈的事业走向



虎良灿:得失之间的诗人情怀

虎良灿的事业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就如同诗歌一般的浪漫。

虎良灿自小爱好广泛,对音乐、诗歌、摄影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创作的灵感,上大学前就已经有创作出版的作品,上大学时,已经具备
了一定的造诣。

良灿还在学生时代时,除了创作诗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外,还在兰大组建了一支乐队,活跃于学校的各种活动现场。正是因为这种着迷,以至于到他大学毕业,为了音乐写歌词、作曲并制作成磁带而去“北漂”。短暂的北漂结束后,良灿入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任团委担任专职干事。

1994年,良灿以优异的成绩被云南电视台录取调离昆华医院,曾担任《大观楼》、《今日话题》、《读书》等栏目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主持和制作了一期期优秀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在电视台工作期间,良灿经常出差采访,每到一处,清真寺是必去的。一次,良灿去到香格里拉的德钦县,找到了几户回民,当时留了一张纸条,这张纸条在赵卫东师兄去做田野调查时,那家主人还拿出来给他看。从这张纸条,就可看出良灿的信仰足迹遍布三迤大地。

正当良灿在电视台工作如日中天时,于2002年辞去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转向了企业,加盟香港龙润集团,先后担任多个要职。分别出任龙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副总裁兼浙江市场部经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龙发制药国内独资企业云南龙发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润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云南龙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龙润集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厚的待遇,但后来集团拓展业务,涉足酒业,良灿又走在了工作抉择的当口。他深知,作为穆斯林来说,酒是“哈拉目”,应当远离,绝不可涉足其中,于是,他毅然辞去了这份年薪三十万元的工作。

从龙润集团走出来后,良灿把目光回转到他所热爱的文化事业,于2005年4月创建了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理念的有机融合的“老虎文化机构”公司和“古然堂”艺术公司,以企业的方式从事文化事业。正因为良灿自小喜欢各种文化活动,喜欢吉它、喜欢文学等,这为他创建“老虎文化机构”公司奠定了基础。也因为良灿对文化的追求,外加他带有信仰的亲和力,结交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与诗人于坚,作家雷平阳、摄影家吴家林、“茶叶皇后”阮殿蓉等大师级的文化名人结交甚笃。

虎良灿在管理运作自己的公司时,还积极策划组办各式文化活动,把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做到了有机结合。在保证公司收益的同时,没有放弃内心深处的文化人甚至诗人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让他在昆明的文化界显得格外独具魅力。

2009年12月,他以组委会主任的身份成功组建了“高黎贡文学节”,并组织举办了系列文学活动,这是云南首个民间文学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文化是一种厚重的积淀,而非娱乐”,这是良灿对文化的理解。当得知《高原》杂志有意改版时,良灿主动联系上了《高原》,免费为杂志设计版式的文字编辑排版,为读者推出了面目一新的《高原》杂志。

“我有一个举意,”良灿说,“办一份类似于‘穆斯林故事会’这类型的刊物,以故事的方式讲述教门,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以期雅俗共赏。”我们期待着安拉的相助,让良灿的这个举意成为现实。

其实,良灿心里还有另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通过他的文化公司的平台,能为中国穆斯林的企业至少是云南穆斯林的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让大家通过学习,既懂得了科学管理方案,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让更多的穆斯林从原有的“老板”定位,扮演新时代的“企业家”角色!

或许他的这个善念的兑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对民族走向的“现实而诗意栖居”的思考,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深思和考察的产物。因为爱,所以有阵痛;因为痛,所以盼清醒;因为清醒,所以能优秀!让我们都为良灿的这个善念祈祷吧!



虎勇:师法大家而书我灵悟

好几个接触过虎勇的人都开玩笑说,总想拿他那泛着金黄色的胡子跟张大千的胡子比一下,虽说艺术或灵感都跟胡子不相干,但却暗含了对他这位艺术家的气质内蕴的认可度。透过这些玩笑话,我们确实看到了朋友们对这个艺术家的寄望与祝福。

虎勇的父亲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在他家里的碗柜和门上,父亲的画随处可见。或许这在父亲的眼里,只是简单的信手涂鸦,但这对虎勇后来走上艺术的道路,肯定产生了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可以换个说法,他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家学”,但有非常好的“家教”,这种不教之教,直到虎勇办个人画展时依旧记忆犹新。他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父亲读的是旧私塾,一手毛笔字方端整劲。他在橱柜门上自己画画来装饰,左绘‘峰石引凤’,右绘‘白鹤同春’,我娃娃一个看得过瘾,心中敬佩,不知不觉便与画结缘。小学时父亲要我每天下午放学到他办公室写一篇毛笔字才能回家吃饭。那时报纸都难找,他就在玻璃下面垫上画好格子的白纸,让我在玻璃板上练字,写完抹布一抹又可以再写,确实不用浪费纸张。他还说玻璃板上都能写稳了纸上写就更有筋骨。回头来看,那时打下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使我对书法产生了兴趣。高考时我要到长沙考专业,临行父亲塞给我四百块时手微微颤抖,‘以后不要回来,你看看这家’。那时家里太穷苦,我常常半夜饿醒看着从天瓦透进的月光一直到天亮……‘秋花红艳无心赏,贫贱夫妻百事哀’(流沙河)。父母因此感情不和常常吵架,加之整日为生计奔忙,我能得到的父爱母爱少矣。就这样我上大学走至今天。现在看来,那些痛苦乃一笔无量财富,增强了我对逆境的承受力,更懂得怜惜孝敬双亲、珍惜生活,并明了世事冷暖,人事短长。痛苦使人清醒,使人更加理解生命——当然还有艺术。

在父亲的支持下,虎勇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术和书法上逐渐有了相当的造诣。也真是基于这份艺术的执着,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取了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画家孙建东教授,并于201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虎勇有着深刻的认识。

艺术当以中正之信仰为本真(大道惟一),真而至善(从善如流),善而择美(扬善、育德、益智)。

虎勇的国画,师法宋元学派,尤其对回族画家高克恭青眼有加。现在看来,他的画风已经开始慢慢形成,并拥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是从油画而入国画,于技法当有独到优势,尤其是对于绘画着色的把握,能举重若轻;二是能从古人那里吸取各派优势,但他师古而不泥古,在技法之外,大量吸纳前人留下的艺术论著的相关典籍,提升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文化涵养;三是带着一种宗教情怀作画,并将自己的宗教体验融入绘画,做到将信仰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践行着自己对艺术和信仰的承诺。

在虎勇毕业之际,他办了自己的个人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赞誉声此起彼伏,还获得了艺术界的几位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云南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主任王首麟教授:他笃信宗教,严格遵守回族礼仪。

美术评论家、云南艺术学院汤海涛副教授:虎勇是属于对艺术执着的人,谈论起绘画,眼里满是虔诚。

作家陈正彪的评论,应该是对虎勇信仰、艺术、人生的一个综合的肯定:

“人性的纯净、良善,在虎勇笔下获得诗性的表达,纯粹的人性之光倾注其画面。无论是穆斯林的题材,还是写意花鸟,都表现出超乎民族、信仰和物种的大爱。在一个嫌贫爱富的时代,人性之善因优秀的艺术家而存,这是我们民族之大幸。”

诚哉斯言!在张大千的绘画破纪录的月份,我们真诚地祝愿虎勇这个跟张大千一样有着漂亮胡须的艺术家,在未来的岁月,有着更加辉煌的成绩,为后辈提供更多的将艺术修养与宗教体验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




虎恩德:磨刀十年,初试锋芒

虎恩德2000年毕业后,就职于盘龙云海集团公司。他一直有个理念:要体现一个人信仰的最佳方式,就是将本职工作做的近乎完美。正是秉承这样一种认真、勤勉的态度,虎恩德很快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并于次年升任集团企划部主管。而且,由于他带头拿出的很多方案得到高度认可,成绩斐然,领导都舍不得给他调动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一干就是七八年!

作为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虎恩德,站在专业的角度看,他最欣赏的两个人就是海尔的张瑞敏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工作期间,既是出于工作的需要也是自身的兴趣所在,他把跟张瑞敏相关的书籍览了个遍,而且,还做了读书笔记。因此,当谈起穆斯林的民间企业,虎恩德感慨良多,而且总能从自己所涉猎和独立思考的角度,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虎恩德对网络的认可度与关注度,不亚于专业出身的人。大学期间,他还专门学习过电脑的软件编程。网络开始推广,他就说,虚拟网络的流行,将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时空!当然,他热衷网络并不是像马云那样,将网络作为赚钱的平台,他是想组建一帮人马,成立一个囊括中国穆斯林青年才俊的交流平台。

带着这份善举,他先后关注过多个穆斯林网站,直到中穆网刚开通后,他成了中穆理所当然的会员,之后,更多的精力都投在了中穆网。

2005年虎恩德借着新婚旅游,与兰州小马阿哥取得了联系,在交流中,小马阿哥鼓励虎恩德开通昆明网上社区。回昆明后,他便与网友们商议,于2005年8月18日申请开通了中穆网昆明社区。这样,虎恩德除了单位里的工作外,就是中穆网版主的工作了。“网络的价值很大,它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加强了交流”,这是虎恩德对网络价值的定位和理解。

后来,虎恩德(中穆ID为amin)在网络实践中撰写了《有活动才有活力》名贴,提出虚拟社区的活力通过组织相应的活动来维系,才能让网络的魅力无限延伸。2007年,虎恩德(amin)升任中穆网超级版主。

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和维护穆斯林网络平台外,虎恩德在学业上依旧保持着积极进取的状态。在2008年的中国回商大会上,他提交了一篇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这是他在博览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并结合中国穆斯林经济的类型特点,做出的独立思考的文化成果。他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回商当走一条‘集群发展’道路”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09年,虎恩德辞去盘龙云海集团的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注册成立了“云南穆英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创建了“中国回商网”。

对于虎恩德来说,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创业也只是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他对事业的积极认真态度,凭着他持续学习的进取精神,凭着他对时代经济的理解和对平台的界定,他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十年磨剑,修为自是非比寻常,或许未必就是倚天屠龙,但我们确已能感觉到那份积淀的厚重,和剑匣里掩藏不住的光芒。
四、平行与相交:互勉而又纷呈的人生路



如果按照昭通回回家谱来论,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虎良灿、虎勇和虎恩德三人,俨然就是祖孙三代!三人中虎勇辈份最大,良灿次之,恩德辈份最小。也就是说,虎勇是良灿的叔叔辈,是恩德的爷爷辈。然而,接触过他们几个的人都很意外,这“三驾虎车”,在日常生活中所保持的关系,完全是按照伊斯兰角度出发的亲如一家的穆斯林“弟兄关系”。不仅如此,他们几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相互关心着,甚至默契到了谁有事情打个招呼就能立马召集到一起的程度。

我们常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如同平行线延续生命,而当你出现了志同道合的知己,相互之间就会在某个阶段出现轨迹的相交,甚至重合,然后继续各自精彩的人生。对于我们所论述的这“三只老虎”,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幅有平行,有相交,有重合的多彩图景。

先来说说他们的相同点吧:

他们都热爱知识,都喜爱读书,如果把他们三人的藏书集中起来,可以办个小型图书馆完全没有问题;

他们都酷爱书法,字都写的非常漂亮。应该这样说,他们三位的字各有千秋,风格各异:虎勇的字是用来与绘画衬托,侧重艺术审美而不乏灵性;虎恩德临米芾和唐伯虎的字帖,他的书写中传递的是坦诚做人背后的洒脱心灵;在虎良灿的笔下,书法有了一种文化的厚重意蕴,和一种寄托人间情怀的超然状态;

他们都喜爱体育运动,虎勇和恩德在足球场上是一员虎将,良灿的乒乓球技术可以达到职业水平;

他们都喜欢音乐,并有各自的侧重,良灿曾做过音乐人,对音乐自不在话下,恩德经常手里抱着一把吉它弹奏,享受音乐之美。要是哪天口唤到了,我们到希望听到这三虎给我们来个“三虎协奏曲”呢!

如今,在他们各自是事业和乐趣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热衷穆斯林公益事业,他们也常常因此而保持经常性的相聚。

2009年,昆明一群穆斯林青年都先后意识到,那些曾经为教门奉献终身的著名经师们都日趋老迈,有几位已相继归主。为了留下他们的财富——学识与人品——来勉励后人,发起了抢救这些非物质经学文化的倡议,并得到积极响应。而此时的三虎,又因为穆斯林事业走在一起,共同为实现心中的举意而奋斗着。

经过一年的努力,《马新三大阿訇》的记录片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状况下制作了出来,三虎在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贡献。

值此,我们不禁想起了《古兰经》“时光章”的教诲,那万古长青的话语,仿佛成了三虎人生的一个见证:“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之中,惟信道而且行善,并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

五、结语:延展着的道路



通过虎良灿、虎勇和虎恩德这三只老虎,展示出昭通人走出家门,积极奋斗的一面。或许,他们仅只是昭通人里的个案,无法代表昭通人,但他们几个,却从最根本的方面,反映了昭通人令人骄傲的另一面。

在这个时代里,功成名就者有之,开创先河者有之。然而,肩负着一种时代和一个民族的使命前行、围绕这一个永恒的信仰和信念而前进的人却不多。

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从他们整个的奋斗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着,并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前进,当然也期待这更多的人们和良灿、虎勇以及恩德这三代人一样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去承载和展示我们艰难的信仰!

未来,有你的一份子!

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虎少滨   发表时间:2010-11-28 14:20:46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