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60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支教一家亲/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刁艳梅




现教传媒网 http://www.modedu.com 2006-04-19   来源:现代教育报 [ 1268 ]


走进大山,来到山区的孩子们中间,我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教学生活。我担任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养青年教师。
  非常凑巧,我的儿子也上小学四年级,教师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使我很快就和山里的孩子们融为了一体。课堂上我们是师生,课下我们俨然成了母子(女),聊他们的父母,聊周围的山和水,谈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我给他们讲城市的生活,讲和他们一样大、也上四年级的儿子。看到孩子们缺少学习用具,我就自己花钱买些孩子们经常用到的学习用品,当作奖品发给他们;看到孩子们没有课外读物,我就把儿子的课外书拿来,和他们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
  而带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是我更艰巨的任务。每天上完课后,我都要去听课,和老师们一起备课。走进山区教师们中间,我发现这里青年教师的素质都很好,他们渴望成长与进步的心情十分迫切,只是由于条件所限,交通不便、离县城远、信息闭塞等客观原因,阻碍了老师们前行。学校人手紧,又没人代课,老师们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很少,有的老师几年都没有外出听过一节课,对外面搞得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如果去县城听一次课,路上就要花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是听课时间的好几倍。
  针对这种状况,我从区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馆、城镇学校借来优质课的光盘,和老师们一起看,边看边讨论;向老师们推荐优秀教育教学书籍,或者干脆我买来和老师们一起品味。我向他们介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使他们认识到吴老师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学习,“人的差别不在智力,在于学习与不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会越来越聪明,不善于学习的聪明人也会变得愚蠢。”



作者:124.14.187.*   回复:2   发表时间:2010-12-23 15:08:52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支教一家亲/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刁艳梅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片段赏析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刁艳梅 执教

王洪燕 评析

在今年评审区级骨干教师的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课,其中城北中心刁艳梅老师上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令我记忆犹新。

一、案例:

师:选取任意一个长方体,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每四人一组,开始操作、讨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活动约15分钟)

师:哪一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拿着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及记录到前面演示。

学生1:我自由选取的长方体,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先用6 ×2得到前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接着用6×5得到上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再用5×2是左面的面积,乘以2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就是6个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演示完,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你思路清晰、演示准确、表达流畅,找到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哪个组是这么想的,把成果展示出来。

师: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大小不一,数据也不一样,可你们为什么把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呢?

学生同过观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长 宽

高 宽 高

长 长 宽

生2:我是这么想的: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以把6个面分成两大份,每一份的面积相等,用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积和乘以2就得到了长方体表面积,我们组选用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6+8×3+6×3)×2。

师:表达得非常简练,理由讲得很清楚。还有哪个组跟他们想的一样?也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生:刁老师!这几个算式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

师:看你的概括能力多强,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左 后

高 前 右

长 宽 下

生3: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这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剪下来,剩下的四个面连成一个大长方形,再把这两部分的面积相加。

师:这种方法书上都没有提到,你们组真有创意。谁听懂了?谁上来再给大家演示一遍。

又一名学生演示,不同的是剪下来的是左右两个面,连成的大长方形是上下前后四个面。

黑板上又留下了两个学生的成果。

师:这种方法确实很独特,了不起!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高 长 高

长 宽

宽 长 宽 长 宽



师:小小的长方体经过你们的剪、拼、摆,通过你们的探究活动,奥秘终于被你们发现了,在这三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跟同桌说一说……

二、评析

1、动手操作,放飞学生的思维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的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思考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交流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先后找到不同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只见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在学生的手中“动”起来,他们有的量,有的剪,有的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了多种方法。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而第三种方法在个别组中产生了,他们在剪与拼中,先把相对的两个面剪下放在一起,然后把余下的四个面展开铺平,连成一个大长方形,得到又一种计算方法:长×宽×2+(长×2+宽×2)×高。

这不免让我想起前几年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高举教具,边演示边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哪几个面?”“谁会计算它的表面积?”随着几个学生的回答,黑板上出现了所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并让学生把公式记在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学生交流、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何谈第三种方法的出现?何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种做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2、及时评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且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记忆效果好。课标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本片断中,教师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生的探究结果称之为“成果”,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表现欲望强,个个跃跃欲试,争先登台亮相,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学生每次讲解后,教师都给予高度评价,如:“思路清晰,演示准确,表达流畅。”“你们组真有创意”。这种评价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摒弃了传统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活动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是教师激励性的语言,看到的是教师赞赏的目光,体验到的是成功的愉悦。

3、利用辅助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可以直观、动态的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本片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每演示完一种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师点击主业按钮,屏幕上立即把学生的思路展示出来。从立体到平面,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在动与静、声音与色彩中,清楚地看到每一种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者:124.14.187.*   发表时间:2010-12-23 15:25:50

[回复] 回复支教一家亲/北京市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刁艳梅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片段赏析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刁艳梅 执教

王洪燕 评析

在今年评审区级骨干教师的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课,其中城北中心刁艳梅老师上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令我记忆犹新。

一、案例:

师:选取任意一个长方体,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每四人一组,开始操作、讨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活动约15分钟)

师:哪一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拿着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及记录到前面演示。

学生1:我自由选取的长方体,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先用6 ×2得到前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接着用6×5得到上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再用5×2是左面的面积,乘以2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就是6个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演示完,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你思路清晰、演示准确、表达流畅,找到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哪个组是这么想的,把成果展示出来。

师: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大小不一,数据也不一样,可你们为什么把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呢?

学生同过观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长 宽

高 宽 高

长 长 宽

生2:我是这么想的: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以把6个面分成两大份,每一份的面积相等,用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积和乘以2就得到了长方体表面积,我们组选用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8×6+8×3+6×3)×2。

师:表达得非常简练,理由讲得很清楚。还有哪个组跟他们想的一样?也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生:刁老师!这几个算式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

师:看你的概括能力多强,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左 后

高 前 右

长 宽 下

生3: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这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剪下来,剩下的四个面连成一个大长方形,再把这两部分的面积相加。

师:这种方法书上都没有提到,你们组真有创意。谁听懂了?谁上来再给大家演示一遍。

又一名学生演示,不同的是剪下来的是左右两个面,连成的大长方形是上下前后四个面。

黑板上又留下了两个学生的成果。

师:这种方法确实很独特,了不起!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高 长 高

长 宽

宽 长 宽 长 宽



师:小小的长方体经过你们的剪、拼、摆,通过你们的探究活动,奥秘终于被你们发现了,在这三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跟同桌说一说……

二、评析

1、动手操作,放飞学生的思维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的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思考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交流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释放,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先后找到不同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只见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在学生的手中“动”起来,他们有的量,有的剪,有的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他们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了多种方法。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而第三种方法在个别组中产生了,他们在剪与拼中,先把相对的两个面剪下放在一起,然后把余下的四个面展开铺平,连成一个大长方形,得到又一种计算方法:长×宽×2+(长×2+宽×2)×高。

这不免让我想起前几年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高举教具,边演示边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哪几个面?”“谁会计算它的表面积?”随着几个学生的回答,黑板上出现了所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并让学生把公式记在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学生交流、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何谈第三种方法的出现?何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种做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2、及时评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时,感觉观察都较敏锐,且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记忆效果好。课标中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本片断中,教师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生的探究结果称之为“成果”,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表现欲望强,个个跃跃欲试,争先登台亮相,汇报本组的研究结果。学生每次讲解后,教师都给予高度评价,如:“思路清晰,演示准确,表达流畅。”“你们组真有创意”。这种评价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摒弃了传统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活动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是教师激励性的语言,看到的是教师赞赏的目光,体验到的是成功的愉悦。

3、利用辅助手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可以直观、动态的演示,突破教学重难点,本片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每演示完一种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师点击主业按钮,屏幕上立即把学生的思路展示出来。从立体到平面,从整体到部分,让学生在动与静、声音与色彩中,清楚地看到每一种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会使我们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作者:124.14.187.*   发表时间:2010-12-23 15:25:52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