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60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刁萌的青春 与菜地接壤

undefined
学生深入大棚了解农情


undefined
与村干部座谈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
作者:张立平 2010-12-23 09:06一群来自城市的孩子、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在最近一年半时间里,与祖祖辈辈靠种萝卜为生的农民成了忘年交。他们帮农民把萝卜卖到社区、超市、批发市场,解决有着“赛鸭梨”美誉的沙窝萝卜的销售难题,新鲜的商业理念开始在这个宁静的小村生长。脚上沾着泥、手上起了茧,一次次的调查、跟踪与实践,学生们说:在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今天,他们的青春因与农民、农村的接触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

  在刚刚结束的“维益——赛扶”食品创新公益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天津大学赛扶团队的“绿色食品 绿色生活”项目得到评委会的一致肯定,在一百多个项目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日前,记者走进小沙窝村、走进天津大学,深入了解发生在大学生与农民之间的动人故事。

  1调研

  一次偶然的深入

  与小沙窝村结缘

  这个季节,西青区小沙窝村的青萝卜陆续收获了。天津大学2008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刁萌正在忙着为乡亲们赶印宣传画册,经她和她的赛扶团队推介,沙窝萝卜与超市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一样,真的不一样,这帮孩子把萝卜卖出了花样,卖成了精品!”小沙窝村萝卜种植大户郭芝振连连感叹。

  一年半以前,项目经理刁萌的天大赛扶社团“沙窝萝卜”项目组与小沙窝村开始接触,当时,全村百姓共同面临着萝卜销售中的各种难题。

  小沙窝村种萝卜有300多年历史,全村1700多亩土地,萝卜总产量超过750万公斤。因其独特的水土环境和种植方法,使得这块土地上种出的萝卜口感甘甜爽口,脆嫩多汁,在民间,沙窝萝卜有着“赛鸭梨”的美称。在市场上,沙窝萝卜比普通萝卜的售价高出2到6倍。

  随着市场行情的看好,一些打着“沙窝萝卜”招牌的假冒者也越来越多。“那几年到了青萝卜销售的旺季,不论在市区还是近郊的公路边,都可以看到很多小贩打出招牌,排成长队,简直成了公路一景。”小沙窝村村委会主任郭景忠提起当年有些无奈。

  2009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天大赛扶团队在一次社会调查中,也了解到同样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假冒产品的出现,沙窝萝卜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影响,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2007年沙窝萝卜最便宜卖到了1元钱1公斤,降到多年以来的最低点;而另一方面,赛扶团队分析认为,“李奎”打不过“李鬼”也暴露了小沙窝村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知识缺乏、营销手段单一、销售渠道开拓不畅等多方面的不足,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并不知道沙窝萝卜的真正产地,“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沙窝萝卜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2

  农民

  认为他们是孩子 来农村只是玩玩

  复杂多变的市场,不得不让小沙窝村的菜农静下心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时,赛扶团队成员、2008级英语专业刘莉一个电话打到郭景忠的手机上,表示赛扶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义务帮助全村解决萝卜的销售难题,重塑沙窝萝卜品牌形象。

  郭景忠一听就乐了,“在我眼里,这就是一群孩子啊!我们卖了这么多年萝卜,还没找到门道,这些孩子能有什么本事?”虽然心里这么想,但郭景忠并没有一口回绝,用他的话说,这些学生是在城里呆久了,想到农村玩玩,等玩够了,也就回去了。 “好啊,你们来吧!”郭景忠一口应承下来。

  就这样,天大赛扶团队的十几名大学生正式入驻小沙窝。几个回合下来,学生们发觉,当他们想要热火朝天地帮助农民办点“大事儿”时,老百姓表现得并不积极,原来村民们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下乡采风的旅游团队。

  “这事急不得。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得到农民的信任,让他们相信我们是真的想干事,而不是头脑一热唱高调。”刁萌说,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

  去年11月,小沙窝村的第一批萝卜收获了,为了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沙窝萝卜的品牌形象,赛扶团队的成员刘蒙蒙开始着手开辟社区市场。第一次走进南开区学湖里社区,30多箱萝卜和几百本养生手册不一会儿就被一抢而光,很多没买到的居民不得不预订。之后又应居民的要求,举办了一场沙窝萝卜品尝会,把小沙窝村的村民请到现场,与消费者面对面,教他们如何辨识真假,农民与市民互动,供方与需方对接,全新的营销方式,让消费者和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利用天津大学良好的智力资源,赛扶团队组织了小沙窝村发展研讨会,邀请天大管理学院的教授为小沙窝村发展把脉,为村干部们答疑解惑,对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在村小学开展财商培训,让孩子们把闲置不用的物品拿出来,开辟跳蚤市场,通过物物交换的形式,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并在交换过程中,为孩子们传达一些浅显的经济学知识。

  多次的交往,赛扶团队与村民们越走越近。“大冬天的,这群孩子跑前跑后,确实办了不少实事。”在采访中,对于赛扶成员的表现,村民们异口同声。“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很客气。”刁萌实话实说,“其实就是不太相信我们的能力,后来通过大家的努力,他们终于对我们提要求了,希望我们给他们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3

  学生

  我们的商业头脑 找到了用武之地

  刁萌所在的“沙窝萝卜项目组”共有十余位成员,从大一到研一,涉及应用物理、英语、工程管理、海船、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等多个专业,与项目组所需的农村、市场、经济等专业领域全都不搭边。

  “你们对农村了解吗?能给农村什么帮助?”看到项目组成员的学历背景,很多人都会这么问。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每一位加入赛扶团队的成员都是佼佼者,虽然专业不同,但都有着出色的经济头脑和商业意识,每个人都是经历了一番“厮杀”、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新学年的纳新,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经过三轮面试,不亚于外企招聘员工的程序和标准。刁萌说,项目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在项目正式运行之前,必须深入实地进行大量调研,并撰写报告,对项目的运行写出详细规划,除此之外,他们还有自己的商业顾问,学校的老师在项目的运作中给予了非常具体的帮助。所有这些,是确保项目能够成功运行的关键。

  通过一年多与农民接触,大学生们感到,农民最需要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经营思路。刁萌觉得赛扶更像一个资源整合者,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有些事只要想到了,做起来也没那么复杂。”刘蒙蒙和白千卓一直负责销售渠道的开辟,她们坦言,与超市、社区和批发市场洽谈,用的就是“土办法”,一次又一次的电话预约和登门拜访,最终是她们的诚意感动了对方。

  进入小沙窝村,每位学生都更加繁忙。到了萝卜上市的旺季,学生们不得不半夜起床,冒着严寒和农民一起跑市场,虽然把大量学习的时间用来做项目,但大家都觉得在农村这所大课堂里学到了很多,更加了解社会,更加懂得如何科学利用时间。

  4

  成效

  精品萝卜畅销

  有他们一份功劳

  “真没想到,四个萝卜就卖100块钱,这些大学生真有本事!”见到记者,小沙窝村的种植大户郭芝振很兴奋,打开一个包装箱,拿出一个萝卜,足有一尺长,翠绿翠绿的。

  “这是他们培育的精品萝卜,根据萝卜品相不同,从去年开始,我们建议他们实行差异化定价、分层销售,真正让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刁萌告诉记者,赛扶项目组一方面组织种植专家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提高萝卜的品质,另一方面根据萝卜品相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实行差异化定价、分层销售,按照高中低不同档次,将沙窝萝卜的销售渠道拓展为企事业单位、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以及社区,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

  如何让农民既丰产又增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赛扶团队取得了大量一手材料。针对小沙窝村的现状,在学生们的建议下,2009年年底,兴沃萝卜产销合作社正式成立,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以增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起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的发展模式。目前已有45户农户成为社员,占全村四分之一。帮助农民建立网站,开辟网上营销的同时,加强网络宣传。搭建短信平台,打造顺畅的农业信息传递体系,所有农民都已加入短信平台,学生们通过飞信的形式,定期向农民发布种植技术及市场信息。

  目前,赛扶项目组正在开始二期帮扶计划,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模式,联系企业帮助村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利润空间,并发展深加工行业,实现多条产业链并行。

  本报记者张立平 实习生佟迎宾

  照片提供 赛扶社团



作者:124.14.187.*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12-23 20:49:0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