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0965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刁维国(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 

一、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是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乔伊斯、威尔和卡尔康合著的《教学模式》(1972)一书的出版开始的。因此,有关教学模式概念的解释,较早的也较有影响的是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指导师生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研究者也着手教学模式的介绍和研究。90年代以后,开始有更多的研究者在总结、归纳、比较、辨析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关于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有研究者分别将已有的认识归纳为6种[2]、3种[3]和2种[4]代表性观点。有关教学模式概念的不同界定,主要是由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或是建构教学模式的路径不同。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理论到实践,建构教学的理论;另一种是从实践到理论,建构教学的实践模式。
所谓教学的理论,教学的理论;从教学程序看,教学的理论;从教学策略看,教学的理论
所谓教学的实践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范式。从教学条件看,教学实践模式是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教学条件建立起来的体现教学主体特点的教学样式;从教学进程看,教学实践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的合理组合;从教学实施看,教学实践模式是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比较教学的理论,两种教学模式的路径相对而行,但殊途同归。一种路径是从理论到实践,另一种路径是从实践到理论。但它们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都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都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思想,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结构,都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和实施条件。正因为如此,教学理论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理论研究建构教学的理论;教学实践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建构教学的实践模式。
二、教学的理论
(一)两种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方面教学理论模式的理论,而教学理论又是建立在一门或数门基础学科或专门学科的基础上的,并且得到某种教学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学的理论,它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有理论依据的模型、方案或计划,其价值目标就是使教学实践中的人们形成某种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模式的实践性和实践推广价值。教学实践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教学实践。尽管教学实践模式的形成也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但教学实践模式是在特定教学条件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由一定时间、空间,以及在特定时空内的师生关系所构成的多维模式。这就把教学实践模式与更注重体现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理论模式区别开来,从而表现出教学实践模式实践性、具体性、经验性和对教学环境的客观依赖性。教学实践模式的实践性和受制于教学环境的客观制约性,使得教学实践模式具有比较可靠的客观基础和实践推广价值[5]。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形成特征和实施效果方面教学理论模式形成过程的学术性和学术化、共性化功能。教学理论模式的建构实际上是出于理论研究、实践操作或实证演绎的需要而对教学活动的结构要素及运作方式所作的类比性、假设性、近似性的抽象表达。教学模式理论建构是逻辑定位于“理论、实践或实证研究的需要”,是教学模式构建“假说性”的理论表达。虽然教学理论模式建构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理论,但其着眼点是教学实践。建构起教学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要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教学的理论,同一个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更进一步,同一个教学模式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的教学样式。这样一来,就把教学实践模式与更注重共性的教学理论模式区别开来,从而表现出教学实践模式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实践模式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教育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多途径、多通道地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风格。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境界特征和功能倾向方面教学理论模式的理想性与导引功能。教学的理论,是实施教学理想和目标的蓝图。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由于理想具有先导性和典型性,因此,教学的理论,某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实践模式的开放性、发展性与创新功能。教学实践模式是开放的、发展的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原有的教学实践模式也会不断引进新内容,调整程序结构,借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自我完善。这两个方面的互相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体系的变通和再生。这就把教学实践模式与更注重推广和验证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理论模式区别开来,从而表现出教学实践模式的生命力。教学实践模式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使得教学实践模式更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变革、创新和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的理论,但二者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两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联结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双通道。
三、教学的理论
就教学理论模式的分类而言,其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教学模式的理论;另一种是按照教学模式的理论
例如,乔伊斯和威尔等人按照教学模式的理论,将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以个别化教学形式为主的人格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互动教学模式;行为控制与强化教学模式四类:[1]。
再如,按照教学模式赖以产生的教学理论自身所属基础学科的性质,可将教学的理论,教学过程的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管理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都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教学模式必然有其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或背景,它们的区别只是理论的主要属性的不同。
就教学实践模式的分类而言,它不仅可以说明那些具有普遍经验性的教学模式,而且也囊括了那些介于教学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之间的各种变式。因此,从易于被广大教学实践工作者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更适合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
如我国吴也显教授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维度,将教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低一级的教学模式。在这类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反馈的关系,表现为记忆水平的教学;第二类是第二级水平的教学模式。在这类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反馈的关系,表现为理解水平的教学;第三类是第三级水平的教学模式。在这类教学模式中,不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双向反馈的关系,而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多向反馈的关系,表现为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她认为第三类教学模式应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并进一步从我国中小学实际中概括出了五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景—陶冶式和示范—模仿式[6]。
再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一书中,按教学型式将教学模式分为“讲解—再现”的教学型式、程序教学型式、问题教学型式、探究教学型式等几种教学的实践模式。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在最优化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可归入这种以教学实践活动型式为依据的分类之中。
此外,有许多教学模式并不是依据基础学科某一理论的直接“设计”而成的,而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步上升到理论。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实际上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斯霞的“童心母爱式教学法”;江苏省南通市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江苏省常州市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辽宁盘锦市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以及江苏省泰州市洋思初级中学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等等。当然,即使这种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教学模式也离不开某种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
虽然两种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对所有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可见,两种教学模式的分类内容是相互包含的。
四、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构不外乎采用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教学理论模式的研究更适合采用演绎法;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更适合采用归纳法。
所谓演绎法,即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从一种科学的假设出发,推演出相应的教学模式,然后将所设计的教学模式付诸实践,通过严密的实验对原先的设计和效果进行验证(检验),再经过完善和发展,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假设,形成模式的思维过程是演绎[7]。
运用演绎法建构教学的理论,是理性认识形式,是人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由已知推测未知时所采用的一种思维形式。
运用演绎法建构教学理论模式的重点是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不仅具有实践的功能,而且具有认识的功能。教学理论模式的生成有赖于教学实验,没有严格意义的教学实验,教学理论模式的理论,所建构的理论
所谓归纳法,是指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归纳出某种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过程是归纳。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模式,有的是在历史上前人总结的各种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改造而成的,有的是对现阶段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系统化而成的,因而又叫升华法[8]。
用归纳法构建教学模式的主要程序是: (1)确立建模目标。应以学科素质教育为导向确立有效的建模目标; (2)调查典型实例。即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作为范例; (3)抓住主要特征。要从理论上分析案例,对其结构及过程进行概括和抽象; (4)确定关键词。即用关键词表述模式的名称; (5)给出简要表述。即以定性表述的方式给模式下定义; (6)实施检验。要通过反复实践来检验模式的实施效果; (7)构建子模式群。对于较高层面的模式,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进行变换,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8)进行评价论证。即通过反馈评价,最终形成成果。
归纳法作为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运用时应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真正从实际出发,反映教学的本来面目。在经验总结时,不应预先带着固定的框子去总结经验,这样往往看不到客观的教育、教学的面目,常常会削足适履,更谈不上揭示教学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二,克服唯经验的偏向。对于总结经验来说,经验丰富只是前提,有了好的经验并不等于就能揭示出规律。如果仅仅描述现象,罗列材料,堆砌事实,讲不出道理,那么,经验仍然是个别的经验,而不能形成模式,也就不能普遍地推广。
第三,克服盲目引用的倾向。借鉴国外经验建构教学模式,要立足我国的教学实际,对外国的经验需要做出具体的分析,哪些是属于个别国家的特有的经验,哪些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具有共性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建构的教学实践模式具有可行性。
当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建构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也不应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模式的建构是随意而行的。无论是建构教学的理论,还是建构教学的实践模式,我们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外,还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原则;批判继承、合理借鉴与积极创新相统一原则;理论假说与教学实验相统一原则;普及与提高相统一原则等等。模式模式很可能不具有推广价值。假设就得不到演绎和验证模式的关键在于假说。假说是思维形式之一模式与实践模式的研究与建构方法比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模式划分为哲学模式、心理学模式、管理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当然来源属性分类。来源分类模式与实践模式的分类比较模式与教学的实践模式虽有共性模式具有导引功能。当然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理想表达或标准形式模式的实施效果势必产生具有某种共同教学思想的目标群体。教学实践模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功能。教学实践模式是多风格、多层次的教学模式。首先模式方式之上的模式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教学的理论模式对教学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性与理论指导价值。教学的理论模式源于某种教学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特征和功能比较模式模式与教学的实践模式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方法论建立起来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法的策略体系。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基本阶段以及多种教学因素的复合程序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理论框架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建构起来的理想教学模型。从教学结构看模式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概念比较一般认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11期



作者:124.14.188.*   回复:6   发表时间:2010-12-26 07:07:58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小学生在不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点
(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 刁维国)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 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 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小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 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 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 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 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 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 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 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 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 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 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 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 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 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 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 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 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 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 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 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 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 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 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 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 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 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 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小学生不同学习场合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一课外、校外—一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 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 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 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 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 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 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 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 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 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 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 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 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 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 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 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 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 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 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 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 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 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 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 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 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 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 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 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 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 ,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 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 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 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 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 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 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 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 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 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 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 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05:48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小学生在不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点
(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 刁维国)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 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 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小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 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 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 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 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 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 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 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 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 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 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 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 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 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 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 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 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 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 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 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 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 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 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 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 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 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 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小学生不同学习场合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一课外、校外—一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 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 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 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 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 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 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 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 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 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 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 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 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 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 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 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 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 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 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 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 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 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 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 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 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 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 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 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 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 ,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 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 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 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 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 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 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 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 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 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 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 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06:10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小学生在不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点
(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 刁维国)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 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 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小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 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 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 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 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 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 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 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 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 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 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 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 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 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 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 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 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 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 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 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 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 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 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 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 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 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 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小学生不同学习场合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一课外、校外—一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 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 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 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 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 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 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 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 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 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 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 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 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 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 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 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 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 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 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 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 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 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 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 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 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 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 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 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 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 ,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 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 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 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 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 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 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 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 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 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 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 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06:58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小学生在不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特点
(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 刁维国)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 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 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小学生在不同学习环节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一理解—一巩固—一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 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 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 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 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 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 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 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 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 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 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 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 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 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 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 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 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 :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 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 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 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 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 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 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 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 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 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 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 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 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 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 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 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 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 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小学生不同学习场合中学法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一课外、校外—一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 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 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 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 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 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 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 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 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 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 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 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 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 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 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 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 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 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 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 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 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 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 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 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 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 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 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 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 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 ,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 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 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 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 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 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 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 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 、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 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 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 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 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07:13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刁维国

地处苏中偏僻农村的泰兴市洋思初中,尽管没有悠久的校史(创办于1980年),也没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师资基础和生源质量,然而,自1991年以来,该校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和优秀率一直居泰兴市首位,成为我省薄弱初中成功改变落后面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之一。

我校“学校管理与素质教育”课题组多次到洋思初中进行实地调研。课题组认为:洋思初中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洋思初中高效能的学校管理。洋思初中的办学经验是对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理论的最好验证。

一、从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理论看洋思初中的办学实绩

学校组织管理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充分利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将具有一定素质基础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达到某种规格的人才。根据教育经济学和学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学校组织管理的效果,主要看拥有一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学校为社会或高一级学校培养了多少合格的、具有多大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公民。洋思初中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怎样?让我们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主要看该校各项工作的达标程度。有一种组织理论认为,当一个组织可观察到的活动结果满足或超越组织目标时,就认为这个组织是有效的。在学校组织中通常有三种目标发生作用。第一种是官方目标,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校任务的一种正式陈述,具有规定性的特点。例如,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此外,还有国家为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具体培养目标。这些官方目标对学校管理工作起规范、控制作用。第二种是实施目标,它是某个学校将国家所规定的官方目标结合本校具体情况付诸实施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是学校所认可的真实意向与任务,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对学校工作有直接的指引和激励作用。第三种是操作目标,它是某个学校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具体指标,往往带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评估程序,具有质、量的双重规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学校工作具有评估、反馈和调控作用。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就是要看学校组织的实施目标和操作目标与官方目标的一致程度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达标程度。

多年来,洋思初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办学思想,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致力于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建多层次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体系。洋思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皆达100%,体育达标率97%以上,毕业生升学率97%,近视率控制在10%左右。洋思校园整洁,饭堂、宿舍、厕所、地面、墙壁处处都反映了学校常规管理已经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课堂和操场上,反映出洋思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好的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和写字),以及音、体、美素质的多方面发展。尤其是洋思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自主地学习。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洋思初中各项学校工作的达标程序是很高的,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洋思初中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还要看该校在何种办学条件下取得多大的办学效果。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企事业组织的输入与输出并非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这中间可能出现多种情况。因此,组织管理的有效性不仅要看组织各方面工作的达标程度,而且要看原先投入的多少。同样的达标水平,投入不同,其有效性是不一样的。这个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就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原则。这一原则主张学校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效果、效率、效益),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达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最佳目标。然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不大讲究实效,效率、效益观念淡漠,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而洋思初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创造出全市乃至苏中地区的一流业绩。”这是洋思初中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表现。

二、洋思初中的办学经验对实施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启示

组织有效性理论认为,一个健康而有效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确认本身的能力;三是处置组织冲突;协调组织关系的能力,以及整合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的能力;四是检验组织成效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实现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最大合作,创造生动活泼的局面,组织成员能对目的与任务的实施提出不同的见解,建立组织的反馈机制等等。

如何将现代组织理论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洋思初中的办学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的学校管理目标体系。

学校组织管理与其他企事业组织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要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我国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办学的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在这个总目标下,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培养任务,明确本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构建多层次的学校管理目标体系。洋思初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包括学校整体的、部门的、学科的、年级的,乃至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体系,使全校人员思想正确,目标明确,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为创一流的学校教育质量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优化组织结构,协调组织内部关系,建立坚强而有效的领导运作机制。

优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协调的学校组织内部关系,是增强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组织保证。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组织系统中的核心。校长既是办学方向的引路人,也是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者。校长的素质和为人,直接影响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学校领导者,尤其是校长要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良好的组织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成就动机及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对学校的未来有清晰的远见,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威并结合心理动机的激发来有效地影响全校人员。在搞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对全校教职工的领导与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对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既包括直接的教育与领导,也包括间接的组织与管理。洋思初中自80年代中期起,在校长蔡林森的带领下,全校成员发扬“艰苦奋斗,严格管理,事事求实,细致入微”的优良作风,在确立了“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基础上,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教学效率和质量稳步提高。

(三)重视人力资源,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

强有力的领导运作机制不仅要靠坚强的领导集体去推动,而且需要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努力。因为在影响组织有效性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了使学校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洋思初中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他们通过学陶师陶、学英模比差异,进行教风整顿、评先创优,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他们重视教师业务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第一,新教师一进校,学校就根据各人专业特长分配给他(她)们最合适的教学科目、年级,力求做到合理配置、最佳分工。第二,组织新老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缩短新教师的成熟周期;以新促老,新老教师共同提高。第三,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本校教学改革的深化。第四,狠抓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第五,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苦练内功,造就复合型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洋思初中逐渐培养出一支敬业、兢业、乐业的教师队伍。这是洋思初中的教育教学迅速走上优质高效之路的重要保障。

(四)增强时效观念,发挥岗位职能。提高学校组织管理实效。

现代管理学认为,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单位时间内的工作实绩是衡量组织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而岗位责任制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增强时效观念,发挥岗位职能,是提高学校管理实效的重要措施。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责任制”开始走进洋思初中的校园。洋思初中的校长有责任制,他的责任是使学校的全部工作创乡镇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学生体育的达标。洋思初中的中层干部有责任制,要教一科、管一线、包一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以及检查备课、作业、辅导情况都有硬杠杠。洋思初中的教师也有责任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管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业务进修和传帮带的工作要求。洋思初中以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为准则,以教学为中心,制订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

(五)尊重组织成员人格,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形成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岗位责任制虽然是增强组织有效性的重要法宝,但不是唯一的法宝。一个有效的组织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睦家园。关心、理解也是管理,这是洋思初中的新概念。他们总是把教师恋爱的挫折、工作家庭中的困难视为份内事,为之排忧解难。1993年秋,一位代课教师生病用去6000元医疗费,学校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设法帮助解决,还为他筹集了400元营养费。一位刚刚进校的大专毕业生父亲遇难。母亲肝腹水住院,校长几次赶几十里路,上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她能够坚持到校上课。一位代课教师在订婚那天闹僵了,校长冒雨走了几十里路去协调关系,把“红线”重新接上。洋思初中校舍紧张,一位青年教师结婚要住房,校长毫不犹豫地搬进工友的集体宿舍。腾出那仅有的半间房。为了照顾已婚的教师有单独宿舍,校长曾长期跟学生、工友挤在一起。就这样,学校领导处处关心、爱护教师,努力给教师温暖、希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这正是洋思初中能够有效地实施学校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

通过对洋思初中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研究,我们有理由认为:洋思初中的办学效果、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符合组织管理有效性原理;洋思初中的办学经验是对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理论的最好验证,洋思初中不愧为实施学校组织管理有效性的成功典范。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要循着洋思初中前进的足迹,为那些办学条件、师资基础和生源质量还相对落后的学校,探索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成功之路。

来 源: 江苏教育研究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09:59

[回复] 回复教学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的比较研究/刁维国

教学模式引论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14期
刁维国

教学模式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方法而言的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模型.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基本模式与学科模式、接受性模式与探究性模式、发展性模式与拓展性模式等在教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和辩证发展,形成了当代多元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体系.

作者:124.14.188.*   发表时间:2010-12-26 09:13:3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