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43055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46人

902部


[主楼] 黄国三封初探  [精华]

来源:宜宾黄姓网http://www.ybhs.net/

黄国三次受帝王赐封,是黄氏宗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当时因赐封的帝王不同,年代不同,受封人不同,地点不同,黄国辖地的范围也不同,有些问题需要探讨;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奇缺,谱牒记载不全,或说法不一,有些问题需要澄清。所以,研究黄国三次受封的年代、地域、人物等就很有必要,它对我们追宗溯源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参考价值。依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夏商周年表》及《史记》等书籍对多种谱牒综合分析,对黄国三封作初步的考证:
一、陆终封黄
《史记•夏本纪》记载,陆终系黄帝第六代孙,与夏禹王之孙太康帝同辈。据国家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统计,禹王建立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算,陆终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
夏禹王当时建都城于嵩岳,《淮南子》、《竹书年纪》、《汉书地理志》、《国语》及《史记•夏本纪》等史书都有“禹都阳城”或“夏居阳城”(现河南省洛阳市东嵩山之南的登封市)的记载。为分封有功之臣,夏禹王曾制定敬贡纳粮的政策:王城(天子之国)以外各五百里的地区叫做甸服;甸服外各五百里的地区叫做侯服。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的地区是天子封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的地区是封男爵的范围;往外三百里以内的地域是封诸侯的范围。
许多族谱载,陆终因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或陆终长子昆吾(也叫樊人)受封于昆吾之地,或陆终次子惠连(又名参胡)受封于黄。但陆终与昆吾、惠连父子三人,不可能同时同朝受封于黄国。当时的王朝已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完全有可能是陆终受封于黄,而由昆吾或惠连再世袭封国及封地。从历史年代推测,建国肇姓始祖应是陆终。《福建黄氏始祖脉略》、《福建莆阳黄氏百代世谱》、《台湾江夏黄氏世谱》及《台湾江夏兴华军城黄氏祖谱》也曾记载:“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里黄国”。浙江绍兴的《陡亹黄氏族谱》载:“吴回号祝融,子陆终封于黄,号黄氏”。这是古黄国的第一次受封,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有了黄国的名称。
当时的古黄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水西岸的隆古乡,距大禹都城阳城(河南登封市)直线距离有650华里,曲线距离当在700里以上。可见陆终当时是按照诸侯级别分封土地的,建立的是诸侯国,并非子爵国。《史记•殷本纪》也曾有“诸侯之一的昆吾氏”的记载可以作证。
据《竹书纪年》、《括地志》等文献记载,黄国乃公元前21世纪为夏启帝所封。当时中国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稀少,地域宽广,夏王朝为巩固王权统治,实行分封制及世袭制,大封王室贵胄及其功臣。从那个时代来看,对推进社会发展确实有一些促进作用。如陆终封黄,就是一举四得:一是以土地奖赏功臣,激励群臣更加忠于王室,朝觐纳贡,从而巩固王朝的统治。二是将陆终部落迁居到600里外的潢川黄国地区,从事原始开发,推行农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有效地统治封地人民,防止奴隶造反,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把黄帝之六世孙陆终这一支族迁移到距都城较远的黄国,避免黄帝的25子之后裔因争权夺位而互相残杀。陆终封黄,为黄氏家族提供了一次创业发展的大好机会。
二、黄石佐周,以功封黄
查多种族谱,均有“黄石佐周,以功封黄,赐姓黄氏,食郡江夏”的记载。黄石之赐姓,不过是这支氏族原有的“黄姓”又一次被周王朝正式承认罢了。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古黄国的都城在河南潢川,怎么会管到处于400里之外的江汉平原及其江夏郡呢?由此怀疑黄石封黄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查《夏商周纪年表》得知: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在公元前1046年。黄石辅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时年应在30-40岁之间,生活年代应在公元前1086—1006年。我们站在当时周武王的立场,分析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及发展前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种局面:周武王打败的是黄河流域的商纣王朝,而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江汉平原尚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公元前1000—500年之间,这是《史记》中记载的事实)。当时江汉流域的殷商旧部或少数民族还不服周王室的管辖和统治,时常举兵反抗。尽管朝廷曾派兵镇压,但因此地距西周都城镐京(也叫宗周,现西安市西部)直线距离有1400里以上,关山阻隔,路途遥远,不可能年年征讨。而潢川古黄国距江汉平原却只有300—500华里,从地利及距离来看,已具备控制该地区的的条件。由此可清楚地看出周王朝的战略意图:封黄石于黄国,食郡江夏,并将原黄国辖地范围扩大300—400里。一是要黄石将河南潢川之黄国人口迁移一些到400里范围的江夏郡,利用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发、治理江汉平原这一片荒凉之地,使之成为周王朝的粮仓;二是利用黄国的军事力量,防止或遏制殷商旧部及南方少数民族的反抗,有效地控制局势,维护社会稳定,从而成为周王朝重要的军事屏障。这可说是周王朝实施长江流域农业经济开发和军事部署的重要措施,为黄氏家族创业发展提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看来,黄石公及其后代确实是按照周武王的战略目标,从公元前1000—648年的352年中,逐年迁移黄国民众到江汉平原开荒种地,发展经济,繁衍后代,促进了江汉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江汉平原的原始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夏郡从此成为黄姓的第二故乡,成为全国最著名最兴盛最有影响力的黄姓发祥地。同时也证明了“黄石封黄,食郡江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周武王开发江汉平原的英明决策。
遗憾的是,公元前648年,楚文王依仗自己强大的军力,以潢川黄国不向它纳贡为借口,集结重兵偷袭;而黄国国君麻痹大意,疏于防范,从而导致军败国亡的历史悲剧!
三、南陆公封黄
有些黄姓宗谱将南陆公列为陆终之子,将南陆公列在隐公之前,或将南陆公与陆终公写成一个人。因此,弄清南陆公生活的年代很有必要。据福建邵武府《禾坪黄氏宗谱》记载:南陆公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表。俱住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望以江夏名之。另据资阳丹山所藏的湖北谱载:黄南陆,又名黄昔,字助君,官上党令。周威烈王(公元前425—402年在位)封南陆公于黄。黄南陆居湖北鄂州府江夏县,墓葬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又据四川省《安岳县永清黄氏族谱》载:黄亮,字南陆,官上党令。
多种族谱都有上述相同或相近的记载,决非空穴来风,黄南陆居住江夏应是事实。江夏郡是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封给黄石公的,由此断定黄南陆决不可能与公元前2100年的陆终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是陆终之子。查国家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得知:周威烈王公元前425—402年在位,由此推断黄南陆应生活于公元前455—385年之间,与公元前2100年的陆终相距1600年。
《左传•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83年记:巴人伐楚,楚文王(公元前689—677在位)率兵抵抗战败,楚军回郢城(当时楚国的都城,也就是现湖北江陵县的纪南城)时,元老不开城门,拒绝败军入城;不知何故,楚文王却率败军直接攻打处于湖北汉水流域宜城东南部的黄国(史称西黄),打败黄国军队后才回国都郢城。据此分析:这个汉水流域的黄国很可能就是潢川黄国(黄石公封黄时)三百多年移民江夏郡发展所建之新城。由于宜城及其附近均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西黄国乃弹丸之地,势单力薄,肯定也未作军事防范;从而让楚军突袭得手,占领了该地,而且还灭了国。
由此可见,楚国不仅在公元前683年灭亡了宜城之西黄,也在35年后灭了潢川黄国。
周威烈王(425——402)将原潢川黄国或江夏郡赐封给了南陆公(此时西黄已灭国258年,东黄灭国223年),此时之黄,已不再是国,而是原黄国的领地。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很可能是周王朝已经收复了原黄国故地或属江夏郡的江汉平原,并派南陆公去实行统治、管理,安抚百姓,发展经济。所以南陆公逝世后,也才安葬于江夏。至于后来潢川或江夏郡于何年何月又归于楚,这尚待进一步考证。
不管怎么说,南陆公封黄,给黄氏宗族提供了又一次发展的机遇,为氏族的繁荣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才有了掌握楚国朝政的“春申君”黄歇(公元前314—238年)等一大批出将入相的黄氏俊杰,才有了黄氏宗族最大的郡望——江夏及誉满天下、兴盛不衰的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宗亲网http://xaq168138.blog.163.com/

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1-30 23:26:04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