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6

61951次

1人

1个

17个

199人

23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寻氏起源

斟鄩氏,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寻,出自姒姓。夏后(氏)同姓诸侯,曰:斟鄩氏,后为寒浞所灭,子孙因为寻氏”。正因亡国,便去邑为寻氏。《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夏朝从“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到“少康中兴”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两度失国。先是在河南洛阳被后羿所灭;后是在山东潍坊被寒浞之子浇所灭。其后代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史记·集解》徐广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罗。钦定《四库全书·姓氏谱纂》记载:“斟,斟鄩氏后。汉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门博士,斟鄩氏后也”。嘉庆七年《元和姓纂》记载:“斟,夏诸侯,斟灌、斟寻氏后,以国为姓”。《世本》云:“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万姓统谱》记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西晋有御史大夫寻曾。斟鄩国灭亡后,后人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后变成 “寻”,以氏为姓,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邑”字,据《说文解字》讲:“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汉字结构理论中,代表着国都、城市、土地、国家。“去邑为寻氏”即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家的“寻国人”。从此寻姓便脱颖而出,形成独立姓而流传至今。摘自《寻氏索源》
聚集地 寻开基地点并州(今太原)。其子孙一支迁山西荣河,一支迁山东金乡,一支迁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苏盱眙附近,一支迁江西吉水”。为山西、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寻姓祖先。 历史名人 寻祥甫:诰封荣禄大夫,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社港镇)玉田湾(明源村)。为湖南寻姓祖先,迁浏始祖。 寻銮炜:号管香。山西人,清咸丰壬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使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接谱注:既撤棘,我先辈晋谒行辕,殷勤接洽,欣作谱序。赠百氏其昌匾额,领去族谱一册)为浏阳《寻氏四修族谱》谱序。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东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着有《荣河县志》(1--2)共800页。 寻淮洲:浏阳社港人,红军第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寻先仰:浏阳社港人,长征老干部。曾任“四野”后勤部长。湖南省高等法院院长。摘自《寻氏索源》
辈分/派行:(自第二世始)志达思颜孟,名贤代继醇,英才逢盛世,道学本先民,孝友传家泽,诗书启后人,用能承祖绪,余庆自长新。 浏阳社港寻氏 谱载寻氏自有夏斟鄩氏受封诸侯,子孙袭寻为氏。始祖祥甫公,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吉水县新江乡因世乱迁湘,开基于浏阳县莲溪乡玉田湾。传若干世,至元末衍为忠一等八房。惟忠六公世居玉田,衍为志和、志杰、志善、志礼、志益五房,分支迁浏邑东乡、南乡、华容、万载、湘阴、长沙、蒲圻、新田、平江等处。族谱始修不详,续修于清乾隆60年(1795),道光28年(1848)三修,光绪8年(1882)四修,民国9年(1920)五修,1995年六修。族人聚居于社港市等处。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12000余人。同治元年(1862)建宗祠于社港市,1930年毁于火,1937年重修。今山西荣河、山东金乡、安徽盱眙、江西吉安亦有寻姓,莫不由浏迁去。该族名人寻淮洲,曾任红军军团长。寻先仰,曾任四野后勤部长。派行:(自第二世始)志达思颜孟,名贤代继醇,英才逢盛世,道学本先民,孝友传家泽,诗书启后人,用能承祖绪,余庆自长

作者:寻硕瑜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2-20 13:12:13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