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547548次

7人

9个

220个

13234人

55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宋太祖祖籍——河北省清苑县  [精华]

清苑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石三角腹地,西倚太行山,东临白洋淀,三面环绕古城保定。京石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等贯穿全境。自古就有“北临三关,南通九省”之誉。清苑县旧为畿辅首县,故城保定为京南重镇。省(路)、府(道)、州、县曾同城为治,文物古迹甚多。如古莲花池、总督署、保定军校、淮军公所、廉颇庙等、仰韶文化遗址、樊舆故城、将凉城、壁阳城、阳城文化遗址、彭越墓、宋三陵、国公营观音禅寺、冉庄地道战遗址等。这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乡。
《宋史》记载:赵匡胤涿郡人。涿郡汉置唐省,辖区很大,清苑县古隶涿郡。宋史所言只是一种泛指,然而却为后人所误,近代数十年来,许多书籍都错误的把涿郡误作涿州。但翻遍古代史料,又都明确记载赵匡胤祖籍确在今河北省清苑县。为此,我想从赵匡胤先祖生活经历、赵氏保州族属、皇家祖坟、北宋历代皇帝对皇家故里的认同、宋朝大臣有关皇家故乡的记述等几个方面,对赵匡胤祖籍进行分析论证,以证明其祖籍确在今清苑县而不在涿州。
(一)赵匡胤先祖的生活经历
赵匡胤称帝后追谥其高祖赵脁为文献皇帝,庙号僖祖,墓为钦陵;曾祖赵珽为惠元皇帝,庙号顺祖,墓为康陵;祖父赵敬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墓为定陵;父亲赵弘殷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墓为永安陵。
赵匡胤高祖赵朓(僖祖),生于唐德宗贞元壬午年(公元802年),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据此,赵朓早年应生活在保州。其晚年生活情况尚无史料记载。
赵匡胤曾祖赵珽(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史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为官具体地点的记载。据以上《青箱杂记》记载,赵珽早年也是生活在保州。他的晚年生活情况不详。但从其子赵敬青少年时期居住在故乡保州的民间来看,赵珽的晚年似乎并不风光,退隐或致仕后返归保州故乡的可能性要大些。
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他是论证赵匡胤祖籍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早年的生活情况有比较明确的记录。苏舜钦《刘公墓志》记载:“公讳文质,字士彬,世占数于保州保塞县。曾祖延,不仕。祖昌,后唐为平州刺使、幽蓟垦田使者。保塞,皇家之故乡也。翼祖皇帝之在民间,昌阴知其非常,归以息女,今庙号简穆皇后。” (《苏学士集》卷14)刘文质是赵匡胤祖父赵敬之妻简穆皇后的亲侄子,仕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是赵宋皇朝“乡党”中的重要一员。他是探索赵匡胤祖籍之谜的一个关键人物。刘文质死后苏舜钦为其作《内园使连州刺使知代州刘公墓志》。这段墓志是解读赵匡胤祖籍十分珍贵的史料。从以上墓志分析,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与刘文质的祖父刘昌在未入仕途前均生活、居住在保塞(清苑县)的民间。两家或是同里或居住地相距不远,并由此相识。虽然当时赵敬居住民间,尚无功名,但刘昌暗地里观察他,知道是个不一般的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简穆皇后,赵匡胤的祖母。以后赵敬和刘昌才先后离开家乡,在乱世中闯荡,建功立业。他晚年的情况有许多说法,但均无可靠史料证明。但从其子赵弘殷青少年时期仍生活在故乡保州且非常窘迫来看,其家属返归故乡保州过着平人的生活是非常可能的。赵敬是四先祖中唯一有记载曾经在涿州任过职的人。但仅凭这一点就推断四先祖占籍涿州,或云其籍贯因此发生改变是盲目和武断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宣祖),起家事赵王王镕,仕历后唐、后晋、后周,他中、晚期主要生活、工作在河南,死后葬于河南巩县。赵弘殷早年仍生活在故乡保州。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 《宋史》卷242《后妃上》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既笄,归于宣祖。” 文中尚书刘涣即刘文质之子,曾知保州。他所言宣祖“自河朔南来”,即是指赵弘殷从老家保州南下镇州(正定)投靠赵王王镕。赵弘殷途中饥寒交迫,在大风雪中落难于定州安喜,被杜家相救,与杜氏结为夫妻,即赵匡胤之生母杜太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与父亲赵敬有着共同的命运,再次从官宦子弟落魄为平民,我们不得而知。但二祖均未承祖荫,都是从保州平民起身,靠自己打出天下。难怪宋王安中在《论修北岳庙奏状》中称:“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州”。
赵敬、赵弘殷在保州生活的经历,在许多史料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宋真宗诏书称:“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宋神宗在诏书中称:“许以翼祖保州旧居地建资果院。”这明确肯定了翼祖、宣祖曾在保州老家生活过。
(二)赵氏保州族属
赵匡胤先祖族属的居所,是研究其祖籍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有许多史料证明不仅赵匡胤先祖都曾在保州(今清苑县)生活过,其父祖的直系族属也世代居住保州。
宋赵德麟《侯鲭录》卷3记载,宋真宗曾下诏书:“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而百姓赵加超实为天潢,久安地著。虽为疏属,实重宗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宋真宗咸平三年六月丙午记事也记载:“保州民赵加超者,国之疏属,居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也。上遣内殿崇班麦守恩召加超至阕,六月丙午朔,授左屯卫将军致仕,特给全俸绢缗,昆弟子侄并加宠秩,赐其妻女器币有差。” 诏书中不仅明确指认保州保塞县东安村是其祖父宣祖皇帝的老家,而且还在老家找到了天潢贵胄赵加超,把他从一个平民百姓提拔为将军,还予以丰厚的赏赐。从赵加超等“久安地著”进行分析,宣祖的这一脉至亲族属是一直在保州东安老家居住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咸平五年记事还记载:“保州監押、侍 趙希素,國之屬也。上聞其不任事,令知州趙彬察之,彬奏如詔旨,戊寅,罷希素,所掌隸本州指使。” 趙希素也是皇朝在保州的族属中的一员,官职虽然不大,但因为是皇族,其升迁、罢免还需有皇帝的诏旨。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59记载宋徽宗也曾下诏:“保州皇族子孙,于属虽远,然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比闻皇族之孙未官者馀三十人,或贫乏不能自存,已令置敦宗院。其六房内,各择最长年二十以上者与三班奉职一人;一房及六人以上,加一人;并与添差监当。”徽宗皇帝竟然对家乡保州的皇族子孙们的情况如此了解,关怀备至。从中也可以看到,远在保州的皇族子孙,一直与开封的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靖康之后,北宋灭亡,沦陷保州的翼祖子孙仍有一些人流离展转到南宋的国都杭州来追随朝廷。《宋会要辑稿》之十三卷128记载:“南宋绍兴九年十二月十一日,臣僚言:‘恭以翼祖皇帝世子孙,实在本州敦宗院。自河朔失守,得过江南者仅十数人。帝下悯其失所,乃诏宗司收悉属籍,今有官者止四人。至于注授差遣未得与两京宗室侔拟,此虽昔时颇有等差,然两京宗室自中兴之后予旧法之外,以尝推恩。而保州宗子颠沛远来,宜以稍加厚以昔时。乞令合赴部之人,权以两京宗室体例注授。’赵保州宗子,令吏部先次注授。”文中称保州赵氏族属为“翼祖皇帝世子孙”、“赵保州宗子”,可见在保州居住的是翼祖的嫡系支脉,尽管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已经不如两京(北宋京都开封、南宋京都杭州)宗室那样亲近,与宋高宗的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但仍作为皇亲宗室“收悉属籍”,“以两京宗室体例注授”,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
(三)皇家祖坟和“宋三陵”的辨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下诏:“壬戌诏—定州东安村宣祖皇帝祖坟,四至各益地五顷、守园人十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诏书所称“宣祖皇帝祖坟”明确指的是宣祖一支的坟地。(宋时东安曾隶定州路)封建社会聚族而葬是要分支脉的,只有近亲的才能葬在一起。也不是所有的赵氏坟茔都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尊崇和眷顾。在宣祖祖坟这块坟地里,除曾经埋葬过三先祖外,还安葬着宣祖近亲的族属。从神宗诏书上看,这确实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坟地。原有的规模不得而知,(想来也不会太小)仅从“壬戌诏”增益的规模来看已相当可观。四至各益地五顷,就是2000亩,相当今天一个中等村的耕地面积。四至增守园人十户,每户按五口计算,就是200人。就这样神宗皇帝还闲不够,元丰四年再次下诏:“戊戌诏—保州守上皇坟园户免义勇、保甲,止令附保。”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二)此道诏书直称宣祖祖坟为“上皇坟园”,便明确说明此处皇坟便是“宋三陵”的所在。“上皇”所指即赵匡胤即位后追谥的高祖(僖祖)文献皇帝、曾祖(顺祖)惠元皇帝、祖(翼祖)简恭皇帝、皇考(宣祖)武昭皇帝。四先祖除宣祖葬于河南外,均葬在故乡清苑县东安村的祖坟之中。否则,何以称为“上皇坟园”。不仅如此,神宗在扩展坟地、加强守护的同时,还在此修建了专供上皇坟园祭祀的“资果禅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九神宗熙寧四年正月记事载:“保州奏: ‘內殿崇班趙永圖言,上皇墳園,比奉敕建資果禪院。乞撥田十頃,以贍僧徒。’從之。”从以上记载观之,这所资果禅院规模相当宏大,仅赡养僧徒的庙产就有 1000亩地,僧众之多,法事之隆,若非皇族专设,是不多见的。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千年前这片坟地是如何风光!当时,有谁人曾怀疑过这就是皇家的祖坟?有谁人曾怀疑过这里不是皇家的故乡?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虽然没有衣锦还乡,他的后辈们还是为光宗耀祖很花了一番心思。
日前,在“宋三陵”故址出土了石虎、石象、石羊等石像生,据专家考证为北宋前期的随葬石雕像。这就更证明了这里便是宋神宗诏书中所称“上皇坟园”的所在。
(四)北宋历代皇帝对皇家故里的认同
确定赵匡胤祖籍(或说宋皇家故乡),首先要宋朝的皇帝们一致认同,他们才是当事之人。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王们尚未背典忘祖,北宋九位皇帝中史料有记载的就有七位明确指认赵氏先祖旧居地清苑县为皇家故里。
宋太祖赵匡胤戎马一生,在位17年,忙于统一大业,50而卒。史料中没有发现他对祖籍的说法。太宗赵光义承祧,苏舜钦的《刘公墓志》表明了他对祖籍的意见。《墓志》记述:“公讳文质,字士彬,世占数于保州保塞县。┄┄保塞,皇家之故乡也。┄┄夫人出入宫闱,太宗尝以乡党之旧,赐予颇众。”太宗以保塞人刘文质为乡党,当然是以保塞为故乡了。
宋真宗对祖籍的指认就更加明确了。真宗咸平年间曾下诏书称:“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而百姓赵加超实 天潢,久安地著。虽为疏属,实重宗盟。宜佩赤,以光白社。可左屯卫将军,仍赐加超等妻女首饰衣服银器有差。”(赵德麟《侯鲭录》卷3)诏书十分明确、具体地指认了赵氏皇家的祖籍为保州保塞县东安村。真宗以其祖父宣祖的旧里为祖籍是理所当然的,对赵加超的提拔重用和赏赐更表现了他对先祖在家乡族属的关切。
宋仁宗对保州皇家故里也是十分关心的。嘉佑中御史中丞韩绛上书仁宗:“宣祖已上,本籍保州,怀敏广塘水,侵皇朝远祖坟。近闻诏旨以钱二百千赐本宗使易葬,此亏薄国体尤甚,物议骇叹,愿请州县屏水患而已。” (《宋史●河渠志五》)”。从上文可以看出,嘉佑间仁宗曾下诏书,由国库出钱易葬被水淹了的保州宣祖祖坟。而且由于易葬出资数目巨大,引起了“亏薄国体”、“物议骇叹”。
宋英宗在位不到5年,没有相关记载。宋神宗在位期间对皇家故乡的关注达到了顶峰,六年中连下三道诏书。熙宁八年二月,崇班赵永图言,奉诏:“许以翼祖保州旧居地建资果院,守护祖坟,岁度僧一人。”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元丰三年九月,神宗又下诏:“壬戌诏—定州东安村宣祖皇帝祖坟,四至各益地五顷、守园人十户。”(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元丰四年四月,神宗再次下诏:“戊戌诏—保州守上皇坟园户免义勇、保甲,止令附保。”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二)。三道诏书,又是建资果院,又是扩充坟地,又是加强守护,可见神宗对祖坟的尊崇和重视,更是对祖宗故里在清苑县的认可。
宋哲宗对保州的先皇坟地及族属也表现了应有的关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十二哲宗元佑元年七月记事载:“己未,保州言:河水汎溢,浸及先皇墳地,請就本州界來年春夫修築。從之。”
宋徽宗同样没有忘记身在保州的祖宗后人。为使家乡的皇族子孙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他还“置保州敦宗院。”(《宋史. 本纪第二十.徽宗二》)为此,徽宗下诏:“保州皇族子孙,于属虽远,然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比闻皇族之孙未官者馀三十人,或贫乏不能自存,已令置敦宗院。其六房内,各择最长年二十以上者与三班奉职一人;一房及六人以上,加一人;并与添差监当。”(《文献通考》卷259)
北宋末年的钦宗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依然对祖宗之地的清苑县表露出无奈的恋恋之情。在金邦屡屡入侵中原的危难形势下,在战和的激烈争论中,于靖康元年三月壬午,懦弱的宋钦宗终于下诏: “朕承道君皇帝付托之重,十有四日,金人之师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纡祸。赖宗社之灵,守备勿缺,久乃退师,而金人要盟,终非可保。今肃王渡河北去未还,黏翰深入,南破隆德,未至三镇,先败元约。又所过残破州县,杀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已诏元主和议李邦彦,奉使许地李棁、李邺、郑望之悉行罢黜。又诏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往援三镇。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当固守,不忍陷三镇二十州之民,以偷顷刻之安。与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仍札与三镇帅臣。” (《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卷五十四)
至此,北宋的九位皇帝中,史料有记载的就有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六位皇帝承认保州是皇家的故乡了。按他们自己所说的祖宗“旧居地”、“旧里”“上皇坟园”、“先皇坟地”来界定赵匡胤祖籍,既符合历史事实,更是合乎情理的。
(五)宋朝大臣有关皇家故乡的记述
对皇家祖籍,当朝大臣们是清楚的,这应该是他们为官的一般常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所有的史料记载中,宋朝大臣们都是众口一词,称保州是赵氏皇家的故乡。
在论及塘水淹坏皇朝祖坟时,御史中丞韩绛上书仁宗称“宣祖已上,本籍保州”(《宋史●河渠志五》)”。《续资治通鉴长编》仁宗嘉佑六年七月记事载:“乙丑,左侍雄、霸等路走马承受林伸言:‘国朝上世陵寝在保州保塞县东,犹有天子巷御城庄存焉。其地与边吴淀相接无数十里,颇为塘水所坏,乞下本处常完筑之。’从之。”上文还引注了数度为相的韩琦的家传:“韩琦家传云,琦论塘水之害,亦以保塞陵寝为言,认遣监铁判官杨佐管勾屯田张茂则与保州赵滋同擘划而事录不书,今附同见当考。”在与金国的和战之争中,丞相李纲力主抗金:“犒师金币,其数太多,虽竭天下之财且不足,况都城乎?太原、河间、中山,国家,号为三镇,其实十馀郡地塘泺险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国!又保塞,翼祖、顺祖、僖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与人!┅┅”(《续资治通鉴》)宋朝名将种师道(曾任刺使、节度史、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也说:“保州,祖宗陵寝所在,决不可与。”(《宋史》卷335)大臣徐处仁(历任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尚书右丞)也入奏朝廷:“朝廷甘言重币修好可也,何至捐三镇以于之。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岂可与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寝,中山为陛下之始封,夷狄诈而难测,今要盟劫质,侵侮莫甚。但见其还,从而信之,则过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苏舜钦(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官职,宋朝著名诗人)在《刘公墓志》中称:“保塞,皇家之故乡也”。大理丞吴处厚曾在奏书中谈到:“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以至太祖启运,太宗承祧,真宗绍休,仁宗守成,英宗继统,陛下续业。”(《青箱杂记》卷九载)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的王安中在《初寮集》卷三《论修北岳庙奏状》中称:“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州”。直到南宋灭亡,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元都途径保州还写下了悼念宋太祖祖坟的诗篇。诗中写到:“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山川犹有灵, 佳气何郁葱。顾我巾车囚, 厉气转秋蓬。瓣香欲往拜, 惆怅临长空。” 诗中充分表达了文天祥对宋朝皇家故里的景仰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惆怅之情。
以上可以看出,从北宋初年直到南宋的灭亡,宋朝的大臣们一直把保州作为皇家的故乡,或予以维护,或表达景仰。这一观念是极其普遍而又根深蒂固的。与此相反,古代史料中却没有赵匡胤祖籍涿州的任何记载。因此,后人们也没有理由毫无根据地改变大量史料记载的清苑县为皇家故乡的史实。同时这也使我们看到,把涿州误做涿郡而指认赵匡胤祖籍涿州,是何等的轻率和不负责任。现在据史更正已经是时候了。

(王少堂)

作者:222.240.103.*   回复:0   发表时间:2008-12-09 07:32:26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