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邓如才

04-25

2521次

0人

7个

9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叫“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三

罗世嶷,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系,并在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任教的罗世齐等等。又如张爱萍将军,作家艾芜等,祖辈皆由麻城、孝感乡移民至四川的。而尚未梳理出的贤良俊杰之士当会更多,这说明麻城、孝感乡移民及其后裔对养育他们的四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回报。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系列之三(麻城)

  那是一条延走了六百多年的悲壮乡情路:回望大别山,泣别举水河,溯长江,穿三峡,踏蜀道……凄风苦雨,抛别故土,他乡繁衍。而那辈辈相传的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竟期!

  3月11日至14日,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重庆湖广会馆修复领导小组组长何智亚率团赴湖北专题考察,探寻先祖足迹、搜集文物资料、丰富“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内涵。这次活动,引起了湖北方面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统战部、工商联作了周密的安排,有关市、县的党委、政府、政协、统战部、工商联热情接待,在移民原发地――麻城市歧亭古镇,乡民还燃放鞭炮迎接来自重庆的寻根人。记者随行,顺江而下,走荆楚故道,揽江汉平原,直抵史称中华“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的麻城、孝感,探寻到“湖广填四川”源头的一些情况――

  认祖必称“麻城孝感”

  地处神州腹心,峰连鄂、豫、皖三省的湖北麻城、孝感两市,因其五关形胜、屏蔽江南、扼中原之咽喉,历来成兵家必争之地。而明清的大规模移民,麻城、孝感两地又是最早的赴川之地。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载,洪武6年(1373年),太仆丞梁野仙帖木尔上书:“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城,东北至塔滩,土膏腴,宜招集流亡屯田”。太祖“从之”。《麻城县志》也载,明洪武年间便开始向四川大批移民。近年麻城、孝感两市文物工作者所搜集的大量民间族谱、家谱,屡见“……世祖明洪武年间入川”的记载。重庆市文物工作者搜集的大量古籍资料和家谱也有不少对接。有趣的是,历年到湖北寻宗问祖的人,大都言称祖籍是“湖广麻城孝感人”,专家认为,这虽有移民从众的倾向,但其中也不乏历史依据,麻城孝感的地理位置,的确处在移民集散的水陆要道。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的何智亚副秘书长也证实,从目前已收集到家谱的记载,大都称祖籍来自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如江津幸氏族谱记载:“宋末年间,仲式祖由江西迁楚麻城孝感乡。因徐寿辉兵起,复自楚避乱入蜀,携祖*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笋里梅村幸家湾数年。见风俗淳美,山川壮丽,遂采三山而居”;江北县曹氏族谱记载:“初祖兴王公,湖北黄州府麻城人也,明洪武初入蜀,卜居於渝北跳石河”;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南溪县志》“今蜀人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

  孝感市台联会的鲁?,今年已86岁,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1944年即在重庆和其他同乡组织成立“孝感旅渝同乡会”,联络4百余人。鲁老近年多次接待四川、重庆各县市以及**等地来孝感认祖寻宗人士,都提到祖辈留下“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的遗言,其中还有不少追溯至源头江西省。对此鲁老表示,根据他多年搜集研究,证实麻城孝感居民确实多自江西迁来。他说,据《湖北通志》记载,唐朝末年,瘟疫流行,麻城孝感一带人烟稀少,而临近湖北的江西人有大批到麻城、孝感定居,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并定居下来繁衍后代。湖北民间一向流传着两句话,叫“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是明证。

  四类迁徙人 不绝乡情泪

  麻城市委办公室主任凌礼潮,也是多年研究“湖广填四川”问题的专家,最近著有《李氏祖籍考》。他认为历史上的湖广移民,有以下四类情况:一是逃避赋税自发移民,如明初皇帝报复藩王,导致江西赋税过重,农民不堪其苦,于是向临省又赋税相对较轻的麻城孝感迁移,此后又向无赋税的四川迁移;二是土著避移民而迁,如麻城孝感新迁移民势力壮大,当地土著屡受欺压,被迫迁移;三是政府组织、鼓励动迁。明末清初,随着四川连年战乱人口锐减,政府即组织大规模移民,并鼓励开荒,“插占为己,视为永业”,并免税10――20年,奖励耕牛、稻种,于是引发大规模移民;四是明玉珍、张献忠招兵入川。据《湖北通志》和《孝感县志》记载,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家乡(湖北应山县)举旗反元,应山、孝感、安陆、云梦等地农民投军数十万之多,元至正十八年,明玉珍统兵十万西征,经巫山入川,先后攻克重庆、璧山、铜梁、德阳、成都等地,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明玉珍病逝后,其子明?战败投降明朝,入川将士多流落重庆――成都沿途各县。另据许鼐《小腆纪年卷》记载,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4月,张献忠攻进麻城,一次征兵五万七千余人,别立“新营”入川征战,后大部军籍改民籍,兵败后,其将士也隐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

  如今的川渝人,据说80%为移民后代,而麻城孝感较之其他地方移民,人数最多。不管是“奉旨入川”,还是被迫迁徙,回望热土,谁不留下思亲情,抛洒思乡泪!

  “麻乡约”传递思亲情

  记者在麻城、孝感两市,阅读到不少描述民间邮政组织“麻乡约”的文章,麻城市干部凌礼潮对此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推选不负众望者回乡探望,往返带送家信和两地土特产,以至于年年如此,相约成习,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朝中叶民信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清代咸丰中叶(1855年左右),“麻乡约”逐渐衍变为专业客运、货运、送信的民间帮派组织“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创立者陈洪义(又名陈鸿仁),重庆綦江县号坊乡陈家坝人,陈抬轿子、滑杆出生,为人讲信义,博得同行一致推崇。“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后业务不断扩大,在重庆、昆明等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业务不但近至西南三省的穷乡僻壤,还远至汉、沪、津、京、滇缅、滇越。

  清末明初,“麻乡约总行”设在重庆西二街口子上,外面招旗高悬,三开间的大门面,两边各为黑漆红面柜台,十分醒目气派。虽然随着历史进程,“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后来也消亡了,但由“麻乡约”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

  艰辛血泪迁徙路

  在麻城市歧亭古镇(过去属孝感乡)采访,记者见镇中民房多为石片垒砌,但飞檐翘角和窗棂雕饰,尚保留着明清的民居风格。特别是贯穿镇中的那条斑驳光滑的石板路,有的还带有“清康熙……年”的刻迹。

  麻城市党史地方史办公室副编审李敏认为,当年麻城的移民,大部分应是踏着这条石板小路,或乘船顺镇边的举水下长江,又上溯长江入三峡进川;或走陆路,顺“官道”驿站入川;或走山间小路,翻越“登天”蜀路栈道……

  移民的具体入川路线,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但数千里蜀道迁徙跋涉,先人们历经的艰险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研究学者的文章屡屡提到,清朝第二次大规模移民,由于朝廷重视,“上谕”层出不穷,急如星火,又视招徕户数为官员提拔依据,导致各级循吏急功近利,求官心切,朝廷只问到川数字,下面便层层加码,于是暴力、捆绑、虐待以及沿途死伤枕藉情况不少,移民苦不堪言。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千里鄂川道,瘴气、酷阳、冻馁、寒夜、伤痛、倒毙……浩浩移民潮,或三五成伴,攀援于蚕丛山道,或官兵押解,跋涉于激流峡谷。至于川人爱缠头巾的习俗,民间老人的解释是,当年押解途中死人太多,经常头缠孝布,天长日久,便逐步演变成多用途的头巾了。

  现代许多川渝人称其祖籍为孝感,孝感谱牒中有许多关于乡人迁川的记载。

  《鄂?青石桥胡氏宗谱》(明嘉靖10年本,清历代续修,民国元年重修):“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子弟从军入蜀”,洪武4年,三世“思贵公因讼入川”,迁四川简州。

  《?西罗氏宗谱?雍睦堂序》(崇祯12年首修,光绪14年续修,民国25年重修):“遗诗一首,叙其源流: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湖庥太守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吾今题笔留于后,唯愿儿孙读五车。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 “永合綦江”,指迁居当年四川所属永胜、合川(江)、綦江等州县。从这首寓意深刻、对仗工整的七律诗透出的基本信息,显然表明在元末明初罗卿先生的三个儿子随明玉珍等红巾军入川了。

  《?东义门陈氏宗谱》(康熙36年刻本,同治、光绪年重修):明朝,初年,(陈谂之三子)延广迁成都;景德2年(1427年),宗全迁叙州;康熙4年,希远迁南溪,知用迁金堂;凤道落籍四川,官巡城都御。

  《板桥梁氏宗谱》(光绪20年本,民国重修):(以元初为始祖):明代,十五世荣万,迁居成都卧龙桥;十七世三房超元,迁移四川。

  “又忆日寇投降第二年丙戌(1946年),有四川省碧水县七塘乡宗人来函寄梁桥,系后亲来一人,共商起稿续谱……”。

  《苏氏宗谱》(道光25年、咸丰11年本,民国元年重修):(以明初、1370年起始为一世祖)“因红巾军祸隙复起,……时真辈三公,其一潜逃麻邑,其二远逃孝感,其三生死不明”。此老二老三,即暗指随军入川了。因而又说:自川“十四世怀?偕三子虽因回籍省墓,嘉庆十六年但再无往来”,“与夫四川、江右、湖南等处,多未详注地址,姑俟后议” 等语。

  《汤氏宗谱》(康熙10年、乾隆15年刻本):(奉明初为始祖)“三世仲宝公迁川”,“我族旧谱(由仲宝儿子)治恩公携以归蜀,全谍遂亡”(康熙10年十一世序)。

  《?东孙氏族谱》(光绪11年本):(康熙朝三世三房)爱川迁川。 谱载嘉庆年有南江后人回籍事,“后嗣失查考者居多”。

  《明氏宗谱?源流考》(光绪23年本,民国6年重修):“或迁居西蜀”。此明氏即与元末入川称帝的红巾军领袖明玉珍等为同宗。

  《孝昌鲁氏宗谱》(崇祯8年、康熙44年刻本,重修。孝昌即孝感古名):“……明玉珍及至元末红巾军刘福通起兵,尽皆逃散。唯辚公与轸公存焉”。明朝庚子(1420)年,鲁伯溶重庆长寿县知县,落籍四川;清初,(以明初为始祖)第十七世正贵,住成都府城内东门,门前有文庙。十八世钟意、宝珊、竹珊、玉珊,迁成都县。

  《涂氏族谱》(小河溪支,光绪本):元明之际,有讳务义公者,“迁夔州云阳”。

  《孝感简氏族谱》(明英宗正统4年、万历元年、清乾隆16年、咸丰7年本,民国6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二世汉元、汉鼎二兄弟,正本 夫妇往四川叙宁;三世寅轼止于四川;十世凯侯迁新津。

  《李氏宗谱》(康熙、同治、光绪本,民国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太始祖季八,祖*熊太夫人,生谷中、玄中,入籍四川;三世振铎、振刚迁川;省三支五世义甫,入成都。

  《杨店杨氏宗谱》(民国6年本):(始祖三十六世杨震)*邴氏葬成都府西门外黄龙洞,二弟杨霖迁成都,三弟杨?迁万县;(六十世祖)杨岩,官至左丞相,*张氏葬成都府大西门外;(六十三世)杨淑,号文友,官刑部员外郎,*容氏,次子杨轼,迁居成都府。

  明代,(孝感五世)杨浓,号春,字元之,迁居成都府新都县,成化进士,历官按察使,长子廷和,少师兼太子太书师,华盖殿大学士,孙杨慎,殿试第一,官授翰林院修撰、兵部主事,文学家。(孝感六世)廷官、廷玉兄弟,迁居重庆府涪州;(孝感十世)杨洪功,号九谦,字惰石,崇祯年官四川遵义府知府。

  清代,(孝感十世)洪茂,*王氏、子谟善,同(孝感十世)敦知,*黄氏、子五,悟知,*白氏、子二,迁居成都府崇庆州;明华,子宣琦,迁四川石桥铺;(孝感十七世)中元、中墀二人迁居罗志县。

  另,族中口头流传,清朝初年,杨店镇杨八湾西的?子湾,因参加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反清复明失败,为避祸整体搬迁四川。

  《董湖萧氏宗谱》(康熙61年刻本,民国7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十一世萧耀,乡魁,丁巳年会试副榜,中进士,梓潼、灌县县令、升天全署,特授直隶州丹棱、邛州、绵竹诸州县。十一世君臣、君豹,迁居四川;十三世之望,迁四川杨柳龙潭。

  《熊氏宗谱》(乾隆37年等本,民国11年重修):(以明初为始祖)二世子艺,生于洪武四年三月十一日,永乐丁酉科副榜,任四川夹江知县;立绳,迁重庆。

  《孝感县志》(康熙本、光绪9年重修)有关乡民移川情况:(元至正)“12年,徐寿辉起兵蕲州(今浠水),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16年,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王,孝感人多随之入蜀”。县志也载有《杨店杨氏宗谱》所记杨春三代。《卷二十四》:明嘉靖进士、兵部尚书张佳应,其祖“孝感人,元末入蜀,舟泊黄陵庙,……比至铜梁,有地曰吕奉里,以土黄名黄泥坝,遂居焉”。还有原籍孝感的沈远标,而由河南桐柏转四川当了知县。

  有一点需要说明,方志乃封建王朝的产物,慑于专制主义的高压统治和大兴文字狱,如大清律规定,“一人反清,株连九族”、“杀无赦”;兼之捉笔者皆封建文人,他们依照正统宗法、典制惯例,凡造反者,诬之为“匪”、“贼”、“盗”,概不能明显入谱。对于这些追随农民起义、或因参加或避祸而逃往四川者,许多族谱采取了隐讳的办法,即于分支栏填“外迁”、“出外未归”、“下落不明”等,并不深说,在众多族谱中较为普遍,尤须我们于解读方志时,持实事求是和辨证客观的态度。

  孝感南乡有一姓族谱曾谈及当初移民情形有“依洪武法,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等语。从已掌握的史料可以看出,孝感先民移川的数量,明朝多于清朝,而清代主要集中在清初,乾隆年后即基本不见迁蜀的记载了。

  木本源流,慎终追远。上述所列举的材料,尽管是随机性,难免挂一漏百;虽囿于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但真实可信,仍可大补正史所阙,亦完全与川渝史志关于孝感大量移民的记载对榫,相互印证,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27.37.247.*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4-25 22:25:5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