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09655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好医生刁利红病逝,患者发帖沉痛悼念

undefined
与病魔斗争期间的刁利红。(蛇口人民医院供图)



深圳新闻网5月28日讯 “她每天要看、要做治疗病人有七八十个,一般的医生长期这样高强度工作,也很难坚持耐心、细致、微笑,但是她能做到。”

“5月25日21时41分,蛇口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我们的好医生刁利红博士,不幸去逝了,享年42岁。好难过哦……”昨天,深圳新闻网一则沉痛悼念好医生的帖子被置顶。经记者核实,这位受到高度评价的好医生刁利红已离开人世。在昨天的告别仪式上,不少患者自发前往送别。

好医生走了患者发帖悼念

昨天,一则“南山好医生刁利红博士不幸去世了 沉重悼念”的帖子在深圳新闻网被置顶。发帖人是一名曾经接受过刁利红治疗的患者,他还列举了刁利红仁心仁术、待病如亲、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随后有不少患者跟帖,愿好医生“一路走好”。

记者昨日向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核实,该院康复科主任刁利红因“急性髓性白血病”(血癌)医治无效,于5月25日晚9时许离开人世。昨天上午,刁利红遗体告别仪式在深圳殡仪馆举行。

刁利红1969年生于贵州,1992年7月考取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主修针灸推拿,毕业后又考取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针灸推拿专家严洁教授。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携多项令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刁利红以特殊人才引进方式被蛇口人民医院招致麾下。她还是国家“十一五”攻关针灸操作规范全国评审专家,国家专家库人才,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顾问,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还曾培养瑞典、美国等外籍学员。

去年6月,刁利红查出患有“血癌”,后被送往天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治疗。蛇口人民医院医务科肖主任告诉记者,当时刁利红非常乐观,嘴里还念叨着,“我还要去上班,还有很多病人要看,还有很多工作和科研项目没完成。”

作者:222.184.28.*   回复:2   发表时间:2011-05-28 21:15:03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好医生刁利红病逝,患者发帖沉痛悼念

“红,你是美丽的天使”
2011-06-07 05: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王轲真


刁利红生前在给患者做天灸治疗。 南卫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轲真

  2011年5月25日,年仅41岁的深圳蛇口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刁利红博士去世。南山区领导说,刁利红是我们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她一生忠于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勤奋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贡献,是广受各界赞誉的好医生。在告别仪式上,患者的儿子与刁利红的儿子共同为她戴孝。

  给病人春天般的温暖

  2004年,刁利红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进入蛇口人民医院,担任康复科主任。

  “如沐春风”,是刁利红的同事,范丽英护士回忆刁利红出诊时的场景。

  作为基层医院面向大众的窗口,中医康复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门庭若市。刁利红来了以后,对待患者像家里人一样亲。大爷、叔叔、大姐的称呼,让患者的距离感一下子消失了。人们知道这里有一位和蔼可亲又技艺高超的刁博士。医院统计挂号后发现,每天专程找刁利红看病的患者有八九十人。

  按每天的接诊量算,患者排一两个小时的队,能得到医生望闻问切的时间,也就十来分钟。看着门口满脸愁苦的患者,刁利红心里难受,想着压缩自己的时间,用在患者身上。

  “师姐每天上班,大概一天也喝不了一杯水。”刁利红的同事兼师弟周国祥回忆。早上开诊直到午饭时间,刁利红几乎没有时间坐着,给患者做针灸,为伤者推拿、理疗。中午简单吃个饭,又赶紧接诊。在医院工作6年,她还没有哪一天准时下过班。

  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分别在两栋楼里,往返其间,高峰期坐电梯少说得用10分钟。刁利红选择爬楼梯,能节约5分钟出来,一天下来能多看几个病人。

  找刁利红看病的人,愁眉苦脸地来,笑呵呵地走。有一次一位病人刨根问底,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能不能彻底康复。刁利红轻声细语,娓娓道来,用几分钟说清了要学几个月才能懂的病理。病人最后高兴地说:“哎呀,听您这么讲,我的病都好了一半了。”

  中医康复科的墙壁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给刁利红的锦旗。层层叠叠的锦旗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004年,年近半百的石大举在一家驻深企业工作,职业习惯导致的胃病和颈椎病,一直折磨着他。有一天他忙完工作,赶在医院下班前来到刁利红的科室针灸治疗。刁利红详细了解病因后,对症施诊,边治边聊。结束治疗后,她把石大举扶进电梯。这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

  刁利红的手机从来不关,就是半夜接到患者求助的电话,只要病情急,马上就拉着丈夫出诊。2010年5月18日晚上12点多,正在蛇口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刘先生突然腰疾发作,疼痛难忍。想起曾经为他看过病的刁博士,刘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电话向刁医生求助。

  这时的刁利红已经重病在身,终日疲乏无力。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唤醒后,她简短地询问病情后,决定还是亲自回医院诊治。一直担心她身体的丈夫这回不答应了,硬起语气说:你再这样下去还要不要命了?人家是住院病人,还有急诊值班医生在那,你干吗要去?

  刁利红拉着丈夫的手说:“这么晚给我打电话,病人肯定是疼得受不住了。我去看看才安心。”丈夫无奈,陪着她打车赶到医院。按摩、针灸,一番治疗,刘先生感到腰不那么痛了。此时窗外已经现白。6月6日,刘先生康复出院的第二天,他特地给康复科送来一面锦旗。

  一周后,刁利红确诊患上了血癌。

  十万火急。蛇口医院紧急联系天津同行,送刁利红前往深度手术治疗。在路上,刁利红依旧放不下患者,不无遗憾地说,这一走,看来今年不能给患者做“天灸”了。

  立志悬壶济世

  “天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表面,达到调理脏腑经络,提高免疫力的效果。刁利红开创性地将天灸应用到康复科的治疗。每年三伏天,她主持的天灸门诊门庭若市,成为深圳医学界的盛况,还吸引了港澳地区的患者慕名而来。

  既善于从古老的中医传统中挖掘智慧,又善于结合现代治疗手段创新,刁利红用手中的银针,为那些并不富裕、疾病缠身的群众解除了痛苦,也实践着自己立志从医的誓言。

  原籍四川的刁利红1969年12月出生于贵州,家境贫寒。刁利红幼时的梦想就是将来当一名医生,医治普通大众。18岁那年,刁利红如愿以偿高分考上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留校任教5年后,再先后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针灸推拿博士学位。

  2004年进入蛇口医院后,刁利红以高超的技艺,成为业界翘楚,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针灸科研课题,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她的成果屡次获得国家、省、市科研攻关奖励。她出任多份国家级医学杂志编委,将中国古老的针灸治疗技术传播到海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感谢刁利红的巨大贡献,亚洲文化协会特别授予她2010年度“杰出社会贡献奖”。

  从瑞典远道来深圳学习中医的伊娃女士,慕名拜刁利红为师,学习针灸。她搞不懂,为什么一根银针,沿着肉眼看不到的“经脉”,在脚上的穴位扎一扎,就解决了头痛问题。这太奇妙了。

  “为什么这里有气、那里就没有?”伊娃总要不解地问刁利红。从阴阳的定义入手,刁利红给外国人讲解中医中药的原理,讲解针灸治病的原理。“刁医生太了不起了,”伊娃说。为让外国学生更好地练习,刁利红总是把她丈夫硬拉到医院,给她们当活体试验品。“扎吧,没关系,他不怕疼的。”每次,刁利红都会半带戏谑地鼓励外国学生。

  “能跟着刁医生学习,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礼物。”伊娃回忆与刁利红共处的时光,满眼泪光。

  海河潮起潮落,刁利红在天津的化疗从盛夏持续到深秋。几次化疗下来。身材娇小的刁利红头发大把脱落,浑身肌肉酸痛,体重骤减了十几公斤。由于口腔黏膜大面积溃烂,每餐饭要吃几个小时,痛得浑身被汗水浸透。

  蒋文新是刁利红相知相守16年的丈夫,至今不愿回忆那段痛苦的日子。“利红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别为我担心,我会好起来的。’”提起陪伴爱妻的最后日子,这个五尺男儿总是泣不成声。

  住院期间,刁利红依然放不下患者。在化疗最痛苦的日子,她经常给同事发短信,问接诊的病人情况,为求助的患者介绍医生,还坚持为年轻医生修改医学论文。在给周国祥的一封短信中,刁利红写道:“我不在医院的时候,学术上的事你要多费心,把大家带好。你是他们的师兄,一定要多费心些!”她把自己平时骑的自行车送给师弟,嘱咐他一定锻炼身体,注意健康。

  做医生就是修行

  如果不是因为保障房的申请,刁利红可能还不会结识后来的“好姐妹”方玲。在南山区住建局工作的方玲,2009年初在办理刁利红周转房申请时,偶然结识了她。去医院拿材料时,刁利红忙得顾不上跟她说话。走完程序,刁利红如愿住进周转房,几次邀请方玲去家里坐坐,但一直未能如愿。

  在刁利红化疗期间,还不知她患病住院的方玲发来一条短信:“我女儿近日总叫膝盖疼,是怎么回事呢?”

  没多久,方玲收到信息,屏幕上写着:“姐姐:我这段时间都休假。你宝贝我见过,她的症状是生长痛,属于生理性疼痛,不紧张。有办法:吃钙片,多喝骨头汤,喝牛奶,注意关节保暖!!!生长性缺钙遇寒,疼痛加重。”

  这条信息一共65个字,15个标点符号,只字未提她的病情。后来方玲才知道,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是刁利红用浮肿的手指一个键一个键,极为困难地按出来的。睹信思人,方玲每次翻开短信,泪珠就吧嗒吧嗒往下掉。这条信息,被她存在手机里,要永远保留下去。

  蒋文新回忆,身患重病的刁利红,住院期间还没忘记自己的医生身份,用顽强的斗志鼓舞身边的病友,激励大家与病魔抗争,甚至用肿胀的手指,忍着钻心的痛苦捻起银针,为病友做康复治疗。

  和刁利红一起住院的病友王大姐也是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异常痛苦,经济负担重,她几次想放弃治疗。刁利红总是开导她,对她说:“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家庭和社会着想。你看,我比你还严重,我都有信心走下去,咱们一起加油吧。”王大姐被她打动了。后来,她们一起开心地面对治疗和生活。或许是心情的好转,使王大姐的身体恢复得比预期要好很多。

  周国祥回忆,跟刁利红共事多年,从没有听她讲过什么豪言壮语,她平时说的最多的是:“做医生,就是修行。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尽量满足病人需要,减轻病人的痛苦。”

  她走进患者中间,成为患者的好女儿、好姐妹、好阿姨。她与普通患者同呼吸,共命运,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几乎所有患者和同事都被她独有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为身边这样一位共产党员而自豪。

  2011年5月25日21时41分,与病魔顽强抗争近12个月的刁利红,带着万般眷恋离去了。临走前,她紧紧握着丈夫的手说:“等我走了,儿子就你一个人照顾了,辛苦你了。儿子还小,让他一定要坚强,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失望。”

  “亲爱的红,你是美丽的天使,回到天堂好好照顾自己。我和儿子想着你,记着你,看着你。”抚摸着空床,蒋文新写下自己对妻子最后的祝福和思念。

  在告别仪式上,患者的儿子与刁利红的儿子共同为她戴孝;慕名而来的群众,与患者一同为她举哀。一位患者现场失声痛哭:“刁博士看好了我的病,还经常打电话问我康复情况。”

  参加完刁利红的追悼会,伊娃收拾行囊准备返乡。临行前,伊娃说:“我不仅要把针灸技术带到瑞典,介绍给欧洲的患者,还要把刁医生的故事带回去,让我的朋友知道,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好医生,受到所有患者的景仰和爱戴。”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11-06-07 12:21:03

[回复] 回复好医生刁利红病逝,患者发帖沉痛悼念

大医如芳邻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7日06: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鲍传文

  “刁博士”,是我们一帮人对刁利红医生的敬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她,并和家人接受过她的“天灸”之术。每次诊治结束,刁博士都会和我讨论节气变化带来的保健问题,进而分享她的人生经验及从业经历。在我的感觉中,刁博士不像医生,更不像博士,因为在和她的沟通中,从来听不到多么艰涩的专业术语。

  她总是那样平和,尽管她是以特殊人才身份调来深圳;尽管她也和其他公职人员一样,慢慢等来政府的“周转房”;尽管她也和许多人一样,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和她交往,你不会感受到任何压力。这种感觉,就像比邻而居的大姐,对你嘘寒问暖,古道热肠,如沐春风,而她自己则如你我一样,安静地创造着、享受着,每一天平淡而知足地生活。

  我有时想,在深圳这样快节奏的城市,在医患关系仍待改善的当今,刁博士怎么就能表现得如此平和?或许是其博爱的大医境界所致。中国哲学讲“道法自然”,身体有所违和,往往是由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规律不相对应。然而,这样一位讲究“天人合一”的智者,竟也罹患不治之症。不是生活内容致病,因为她每天过得多么简单;不是因为情绪致病,因为她的精神世界多么富足。只是为了患者,为了众多的人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为此,她的工作状态单调,为病人一治就是几个小时;她每天的时间破碎,即使是半夜患者需要,也立刻起床服务患者。她的身体竟也失于违和,终至撒手人寰!

  在天津接受化疗期间,许多病人自发乘飞机前往看望她,安慰她;这情景,就像她在蛇口医院为人看病一样,充满着怜惜与疼爱。在刁博士的身边,信任、理解和关爱是像滚雪球一样倍增了的,可见医患关系的品质,绝不简单由就诊压力所致,而医方是塑造双方关系的先导。

  刁博士走了,我们的芳邻又少了一位,而她的博爱情怀,将永远烛照我们的灵魂。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11-06-07 20:27:50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