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YI  

03-06

30651次

2人

2个

14个

76人

1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宜姓起源

在华县东北13公里处的渭河滩上,有座陕西最古老的乡镇——王宿,它见证着中国上古周王朝800多个春秋的兴衰更替,上演过西周灭亡、东周肇启这一转折关头的活报剧。斗转星移,世事更迭,3000年来,古镇在焕发出新时代光彩的同时,仍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据《左传》、《史记》记载,早在周穆王时期,周室曾在此修筑祇宫。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于棫林(王宿东南),友创建古郑国,自为桓公。他励兵绩麻、教民耕牧,使国富民殷。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因桓公治郑有功,被诏授周廷司徒,进京辅政。可宫廷斗争剧烈,宠妃褒姒生子伯服后,唆使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并欲加害。申后潜回申国;宜臼在桓公的掩护下,东逃古郑南刘,“曾宿渭滨之阳”(见《左传》),在河滩牧马偷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缯、犬戎起兵攻入镐京,杀死幽王,平定褒姒之乱。郑武公(桓公子)自渭滨找到太子宜臼,护送回朝登基,是为周平王。平王见京城战火毁坏严重,决定迁都洛阳,从而开启东周时代。

  在当地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平王东迁第一天,自镐京(西安西)东行90余公里,走到华州古郑,他不忘搭救之恩,坚持落驾曾隐身之地渭滨南刘,是夜大宴乡贤耆老,封赏救难的山野乡民。更重要的是他要了却一段情缘。当时在隐藏流浪中,得到一村姑关照,俩人爱慕同居,生有一子不满两岁。因目下地位天壤之别,不可能将村姑母子迎进宫中。平王就地封赐幼子以本人名字为姓,即姓宜名丘,民间流传的“宜丘太子”。同赐当地居民世代免除皇粮国赋。为感念平王宿住犒封,人们改称南刘为王宿镇至今,所以此地只剩一个北刘村。平王隐身的渭滨嗣后修祠建庙,成了如今镇北的渭滨小学;宜丘太子庄园就在其父生活过的宜臼村,即今镇北0.5公里许的宜家村;护佑太子逃难的申国随从,在镇南0.5公里安身立业,留下今天的申家自然村。

  王宿古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典型的西北地区古堡子。虽然城墙早已湮灭在尘埃中,但二三十米高的城楼,曾经巍峨地横跨入镇大道,可惜在“大跃进”时拆除,遗址成为乡镇中学。据镇上老辈人讲,镇东南有座会馆庙,西头有座老爷庙,均供奉着文武财神——红脸关公。正街偏东是座三官庙,供奉着掌管天、地、水的三神,庙前一柱30米高的旗杆,是古镇的地标,人称旗杆庙。街中路北为刘家祠堂,占地约5亩,13间宽盖了7间三进庭殿,院子松柏杨槐荫庇,石榴桃杏花繁。解放后改为供销社门面,兼营百货副食、生产资料、食堂旅社。街里的大戏园子,唱过革命样板剧,舞台毁后盖成了村委会。街东西中有3架桔槔井,是镇上命脉,井水清凛甘甜,整天吱吱呀呀七上八下的为民汲水,如今被镇办自来水所替代。古镇繁华不再,但基本格局未改。那时江西弋阳人来镇上卖米,定居修筑出后世的弋家巷;安徽亳州人贩来药材设堂行医,置办了南北走向的亳州巷;晋商把盐铁煤船运古镇销售,发财后建成山西会馆,今天已改成卫生院,仍然在造福镇民。
在《华州初志》曾记载,“古镇商贸、手工、种植养殖、农牧业都十分发达。”王宿古镇地处平川,为交通要冲。它北依渭河,南临官道。北渡渭洛过同州(大荔),可通朔方大漠;东北经朝邑济黄河,能到蒲津涉晋冀;东出潼关下豫鲁觑淮扬;南越秦岭上巴蜀串荆楚;西望长安京都,战略物资如粮丝铜铁在此中转,又是东西南北各方特产和生活必需品的集散地。在水运为主的冷兵器时代,王宿确有“舟楫车马”之利。漕运船家商贾要在此加粮添水;陆行公差贩夫要来镇上歇脚交易。热情好客的王宿人敞开胸怀,笑迎八方嘉宾,使镇上商客云集、店铺林立。虽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战祸兵燹屡毁屡建。发展到明清,镇容商情达到顶峰,常住人口逾万。东西街长1公里,南北将近0.5公里。宿店客站、食堂茶馆、粮行米栈、酒坊醋房、酱园菜场、毛皮布店、百货日杂;骡马市、屠宰场;铁匠铺、铸铧场、瓷瓦店、木器厂、手工作坊等,一街两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每逢农历4、7、10日赶集,更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每年农历四月十二古会,四邻八社乡民纷至沓来,甚至连山西、河南的农人也前来采购夏收农具;十月初二会正好在秋后,更是渭北人粜粮售棉,秦岭山民出卖核桃毛栗、木耳香菇,华州人购买过冬物品的大好时机。解放以后,关中政治中心从华州(县)西移至渭南,加之上个世纪30年代初陇海铁路开通,渭河水运、陆路畜役皆让位于现代交通运输,古镇开始衰落。尽管商贸诸业保全,但在“以粮为纲”的指导下,居民逐步演变成了从事农业生产之民,古镇的集市也减为每旬逢3、9日两集。

  经历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古镇在改革开放中焕发了青春。土地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吃饭问题,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王宿变成了全县首富。1986年省农机公司送货下乡,一辆摩托两三千元,其他乡镇无人问津,一卡车摩托在王宿脱销,第二天又拉来3卡车仍然告罄。“王宿人富了”的消息,惊动了省领导,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纷纷前来报道。

  纵观历史,王宿的远古先祖们,敢冒杀头之险,接纳遭难太子,给以庇护与爱情,充分反映出愿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历朝历代天南海北之人,来古镇商贾公干,王宿以诚相待兼收并蓄,不欺生不歧视,海纳百川的利他利人,从而快速发展了古镇。解放后农田基建,可河滩地天旱盐碱白花花,暴雨洪水成灾,父辈们挖沟排涝,引渭冲碱;1968年洪灾后开稻田、挖鱼池、种莲菜,因地制宜,使粮田亩产从一二百公斤越过了400公斤大关。国家号召科学种田,王宿人率先多种经营,办猪场、羊场,建鸡鸭孵化厂、粉条、豆腐加工厂,920菌肥接种站等,成了推广新生事物的排头兵。新时期,王宿人依然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又创造了诸多的全县第一。即第一个栽黄桃、酥梨,种芦笋、金针、甜玉米,把绿色食品销到了欧美;第一个实现方田林网化,建成渭河、机井双灌双排旱涝保收高产田;第一个自筹资金修乡道,村村早通柏油路;第一个农户出资买汽车,办起长途客运、货运站;第一个农家自购大型机械拖拉机、挖掘机、自动磨面脱粒机,和联合收割机;第一个农民盖高楼,修浴池,办公司,通电话,用“大哥大”、手机,骑摩托,购小轿车等等……

  春来秋去,岁月如歌。当历史的烟雾尘埃落定,古镇新貌为之一震。你看那整洁舒展的街道,砖混楼房红门绿窗;水泥马路笔直,车辆来往如梭;银塔高耸云天,电信通讯倍忙;饭店餐桌酒菜飘香,歌厅卡厅灯火闪耀;商铺货栈、摊点、收粮站人头攒动,工农商贸经济活动如此频繁。再看那无垠的田野,犹如一幅绽开的彩色画卷,春暖桃红梨白麦青菜花黄,夏季树茂果硕笋青瓜甜,秋来棉亮椒香玉米灿灿,寒冬大棚如云,反季节蔬菜源源上市。这里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王宿,已生机勃勃地呈现到世人的面前。


作者:宜鹏   回复:1   发表时间:2011-08-07 13:18:5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宜姓起源

了解颇多,受益!

作者:宜宝成   发表时间:2017-01-03 13:05:3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