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71590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招姓渊源》

编辑:强志仙、强省吾、招煊、招东山、三月雨仙、周末、朱一达 字体:招东山、黄志安

作者:120.85.196.*   回复:58   发表时间:2011-08-24 12:50:3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目录

一 姓氏数据 3
二 姓氏概述 4
三 姓氏溯源 6
宗族特征 32
四 郡望堂号 33
堂号 34
五 得姓先祖 35
始祖图像 36
六 迁徙分布 42
当代分布 43
七 家乘谱牒 47
字辈派语 57
八 宗祠联典 58
七言以上联典 60
九 史迹钩沉 61
十 历代人物 67
现代名人 73
十一 家训家规 80
十二 名义图腾 81
十三 寻根之语 83

作者:120.85.196.*   发表时间:2011-08-24 13:06:20

[回复] 姓氏概述


招氏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较少见姓氏群体,起源不像其他姓氏那样清淳,而是拥有众多的源头,且姓源模糊难辨,恐怕连招姓族人自己也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属于那一只派。根据《广韵》、《姓解》、《通志.以名为氏》、《古今姓氏辩证》、《姓觹》、《姓氏急就篇》、《氏族典》、《姓氏寻源》、《姓氏五书》、《续通志》、《钟鼎款识》、《中华万姓溯源》、《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辞典》、《姓氏典故》、《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招氏家谱》等书记载,招姓主要来源相传与黄帝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渊源:①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妫姓);②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

第一大类系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妫姓,黄帝后裔,有四分支。最早的一支子姓招氏,是商汤后裔商,招父之后;姬姓招氏为春秋时期晋国郤姓步氏所改,为晋.步招之后;嬴姓招氏又有两个分支,其一为嬴姓梁国太卜、太史周,招父之后,其二为嬴姓赵氏避难所改,赵奢之后;妫姓招氏为春秋时期陈.公子招之后。

第二大类系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历史上招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有着互有基因的流动。在今蒙古族、朝鲜族、大族、拉祜等民族均有招姓。

招姓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形成了南海、高凉、洛阳等郡望。招姓的主要堂号除以上述郡望立堂外,还有众多自立型的堂号,如:明礼堂、敦本堂、永思堂、永兆堂、思孝堂、榖诒堂、仁寿堂、庆寿堂、忠恕堂、信礼堂、广德堂、同心堂、同仁堂、百家堂、弘翔堂、敬贤堂、追远堂、燕翼堂等等。

宗族先贤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历代招姓名人四名,占总名人数的0.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574位。历史上著名的招姓人物有:商朝王族招父;周朝梁太卜招父;汉代大鸿胪招猛;南宋江陵平江知县招仲成;明朝永乐举人招用、招廷杰,嘉靖广州卫都司招斌,隆庆间苏州府通判招孟贤;清朝乾隆时期水师将领招成万,嘉庆举人、潍县令、画家、文举家招子庸,清末民初实业家招雨田;民国广州先遣军总司令招桂章等等。

当代招姓的人口在13万左右,排在全国第349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09%。另在日本、南朝鲜、北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有招姓,除少量与大陆同源地,其姓源当另有所出,为外邦文化。目前招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在《宋代百家姓》中未收录,【百姓源.缘】排序为349位。

招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 37.3%, A型 27.3%, B型 26.3%, AB型: 9.1%。

目前在民间收藏招氏族谱较多,全国各地单位的图书馆还收藏招氏族谱少量。

作者:120.85.196.*   发表时间:2011-08-24 15:07:10

[回复] 姓氏溯源

招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较少见姓氏群体,起源多元而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渊源: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妫姓)和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

[ 第一大类渊源:源于姬姓分支(及其分支子姓、嬴姓、妫姓),远祖黄帝,近祖帝誉、少昊、颛顼、舜帝,支系有四 ]

根据《广韵》、《姓解》、《通志.以名为氏》、《古今姓氏辩证》、《姓觹》、《姓氏急就篇》、《氏族典》、《姓氏寻源》、《姓氏五书》、《续通志》、《钟鼎款识》、《中华万姓溯源》、《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辞典》、《姓氏典故》、《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招氏家谱》等相关文献记载,招姓主要来源相传与黄帝有关,分别出自姬姓、子姓、嬴姓、妫姓。最早的一支子姓招氏,是商汤后裔商,招父之后;姬姓招氏为春秋时期晋国郤姓步氏所改;嬴姓招氏又有两个分支,其一为嬴姓梁国卜人、太史周,招父之后,其二为嬴姓赵氏避难所改;妫姓招氏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招之后。上述个招氏的得姓时间不一,源分多支。

作者:120.85.197.*   发表时间:2011-08-24 17:39:53

[回复] 黄帝姬姓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部落第十一位首领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皇帝。据考证,炎帝和皇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了24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上说皇帝[生门有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皇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部),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之滨(今陕西省境内)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黄帝这支氏族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因土色黄,自称“黄部落”。[帝]字的意思为蘤帝,古代华胥氏以蘤为图腾。华胥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华夏族每次祭祀祖先时必由酋长奉花而祭,称[棉]。而后华夏各支的领袖也称为帝。轩辕长大成了“黄部落”的领袖,他勇武而有谋略,并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各部落之间的长期混战,被各部落推为盟主,因而取得了“黄帝”的称号。另外还有一说为轩辕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是位很有德政的帝王。他建立了早期的国家制度,设置了左右太监的官职,任命丰后、力牧、常先、大鸿胪等文官,治理天下结束了蛮荒浑浊的时代,从而进入初级文明阶段。他修明政治,整顿军旅,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安抚百姓,使人民从凿穴而居,到开始建造房屋,安居乐业。黄帝还草创各种文化和文明。他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用象征土地之色的黄衣为龙袍;他曾为铸鼎、铸钟、铸镜,制礼仪;他车区占日月星辰,命容成修订历法,大桡始作甲子;他制造车船,给人们以舟楫交通之便利;他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道研究出整治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他还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隶首创造数字、制定度量衡,命伶伦制造乐器、制定音律。从此,中国文化文明大体具备。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逝世后葬在母亲有娇氏的家乡(今陕西黄帝陵),这是符合原始社会母系丧葬制度的。另外,据黄帝晚年从昆仑山出来到荆山一带视察灾情为了给灾区百姓治病而炼丹,黄帝开采寿山之铜,在荆山下铸鼎,虎豹等百兽纷纷跑来帮助黄帝视火参炉。天上飞下一条黄龙,垂下龙须,迎接黄帝上天。众百姓舍不得让受人爱戴的黄帝走,拖下了他的金靴和弓箭,拔掉了龙须。人们把黄帝的金靴和弓箭埋在铸鼎的地方,后世便此地为鼎湖。鼎湖就在河南省灵宝县荆山下。当然这也是对黄帝的一种赞誉。

据黄帝有四妃十嫔,生25子,依序为: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生昌意、玄嚣、酉、祁、冯夷、滕等六子,她亲自栽桑养蚕,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生龙苗、箴、荀、任、清、采等六子。又次妃为彤鱼氏,生夷鼓、缙云、乔伯、姞、僖等五子。最次妃名嫫母(鬼方氏),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她生苍林、青阳、儇、詹人、依、禺、累祖、白民等八子,一女曰嬅。

在黄帝之子25子之中,有14个得到了共十二个姓:姬、酉、祈(祁)、己、滕、箴(葴)、任、苟(荀)、釐(僖)、结(姞、佶)、儇(嬛)、衣(依),其余皆循姬姓。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此十二姓即为[黄帝元封十二姓],后世少皞(亦作少昊,已姓、嬴姓)、颛顼([祝融八姓])、帝誉、唐尧(祁姓)、虞舜(妫姓、姚姓),以及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的君主等等都是黄帝的子孙。

作者:120.85.196.*   发表时间:2011-08-25 09:30:15

[回复] 帝誉


【第一支系:源自子姓,远祖黄帝、帝誉,近祖契、商汤,始祖招父,以祖名为氏】

帝誉高辛之曾孙也。姓姬,名俊。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黄帝正妃嫘祖,一个叫昌意,一个是玄嚣。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姬姓招氏与子姓招氏就是从玄嚣这一支派传接下来的。玄嚣,又称青阳氏,因他曾为青部落国家(其地约在今河南中牟县到山东聊城、长清县一带,都曲阜)领袖,并获得青阳的尊号。玄嚣生一子,名娇极,由于他的德行不如昌意之子颛顼完美,被派到偏远地区担任部落酋长,而颛顼则继承了帝位。娇极生有一子称帝喾,颛顼生有一子名穷蝉,由于穷蝉的才德不如帝喾,因此,颛顼将帝位传给了帝喾。

帝喾从小在颛顼身边成长,十五岁就开始佐助颛顼治理联盟事务,被封于辛地,故称为高辛氏,30岁便代颛顼为大酋长,治理天下。帝喾建都城于亳(今河南偃师),后迁顿丘(今河南濮阳)。帝喾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帮助颛顼打败企图夺取炎黄首领地位的炎帝后裔共工;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大力发展农业、饲养业和制陶业;设置金正、水正等工正,管理经济。

据传说帝誉一样有四个妃子,生了四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有邰氏女姜源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有(女戎)氏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三妃陈锋氏女庆都生了尧, 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四妃娵訾氏女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帝誉还纳有两侧室,其一生二子:阏伯、实沈;另一个生三子:叔戏、晏龙、巫人。帝誉后又纳羲和为妃,生十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续牙、厌越。

帝誉之裔称[八元]者:阏伯、实沈、叔戏、晏龙、巫人、续牙、厌越;为虞;称[八恺]者: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元]与[八恺]合称十六相(又作十六族)。

作者:120.85.165.*   发表时间:2011-08-25 15:54:47

[回复] 子姓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偰开始的。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乌为其图腾,玄乌,即黑色的燕子。《诗经》中有[天命玄乌,降而生商,宅殷土产]之句,说的就是商族。

契的母亲是有(女戎)氏之女,名叫简狄。《史记》说是帝誉次妃,一次见到一纸[玄乌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拾遣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都有说明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乱是玄乌给的,因此以玄乌为祖,并以玄乌为图腾。契的时代与尧大致相同,商朝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较明确地说明了这点。契约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帝禹之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并赐以子姓,开始治理商。商族早期,经常迁徙。《尚书》和《史记》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迁徙的范围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然后逐渐发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夏王桀统治时期。

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

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过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

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

作者:120.85.165.*   发表时间:2011-08-25 21:47:26

[回复] 子姓殷商

从契开始治理商,后来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国。商朝始于子姓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又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共历经554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商代期间曾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商朝建立后,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商朝历史就进入了中衰时期。为摆脱政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先后五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亶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市)。

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迁都,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起,经过3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商王武丁是商代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君王,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年少时学于干盘,获得了许多知识。他在民间生活的经历,使他深知民众之疾苦。为了使殷道复兴,他破格提拔了有才的人传说,并任以为相,让他接天下之治天下之民。武丁修政行德,励精图治,在传说的帮助下,他的理想得以实现。他还对四周侵优商王国的外方邦进行了徽讨,诸如羌方、土方、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等。其中羌方,一直是征伐的对象,最多时曾一次出兵13,000人。这些战争,使殷商王国的民众获得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也使殷商与外方邦的关系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总之,商王武丁在丞相传说的辅佐下,对内大治,对外征伐。通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结果是殷商国家大治,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四方诸侯宾服,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商朝自第24位君主祖甲时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至第29位君主帝乙时更加衰微。因封于征,史称微子启;少子辛。由于微子启出生时,其母的为帝乙之妾,地位卑贱,后来其母被册立为王妃,生辛,因此,微子启虽长,但为庶子,辛虽幼却为嫡子。按照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帝乙立辛为王位继承人,此即商纣王帝辛(子寿,前1075年 — 前1046年)。

纣王在位,宠信坏女人坦己,封其言听计从;任用善阿谀毁的恶来,朝政败坏;造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与炮烙之刑,残害异己。作为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很为王朝的命运担忧,曾多次进行勘察,但纣王拒谏饰非,不予采纳,甚至对进谏的少师比干施以酷刑,费黜贤臣容商,逼得太师箕子佯狂为奴。微子启知道纣王必亡,于是离开朝廷,退隐林下。不久,周武王联合诸侯与兵灭商,经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部、卫辉县北部)大战,殷纣王兵败于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作者:120.85.196.*   发表时间:2011-08-26 17:42:26

[回复] 子姓殷商招氏

据《钟鼎款识》所载:商有招父丁爵。

爵,古代的饮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 以及三尖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出现了铭文,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如“归好”、“招父”之类。西周青铜器多铭文,且多几百字的长篇。比如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毛公鼎,相传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记述周宣王告誡,是一邊完整的冊命。毛公鼎是现存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有些铜器可据铭文内容推定属于,某王而成为标准器,最著名的如武王时的利簋。

铭文内容可大略分为四类:

1. 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
2. 记王之册命、训诫、赏赐。
3. 记录战争大事。
4. 记田地纠纷及疆界事。

东周铸有铭文的铜器日益减少,铭文除少数外一般都是很简短。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战国晚期铜器的铭刻,则多为物勒工名。

商.招父(按:有别于周),是目前为止我国招氏自有文字(金文:即钟鼎文)记载以来的第一人。根据考古学的推定,招父是商朝中后期(殷朝)的子姓公族之一,地位比较显赫,招父丁爵的铭文内容即属于“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这一类器具。招父之后当有以祖名(号、氏)为姓者,由此可见我国的招氏源远流长,子姓招氏是招氏族中最早的一支,至今至少有三千余年有历史。不过,此支子姓招氏后世不显,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淹没于其他支系的招氏之中。

作者:120.85.197.*   发表时间:2011-08-26 21:14:52

[回复] 周王朝

【 第二支系:源于姬姓,远祖黄帝、帝誉,近祖周文王、姬叔虎、郤步阳,始祖招招,以祖名为氏 】


姬姓周王朝

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足迹而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以为不祥,就把孩子丢弃了。但结果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马、牛自觉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飞鸟用自己的翅膀温暖他。姜嫄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曾经想抛弃他,就给他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传说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后稷”。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弃逝世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朝农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领,他发扬光大了周人数代奋斗的事业,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世周文王称其为太王,《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则把其作为一位仁君加以颂扬。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按照周朝人的社会传统,古公亶父去世后,应由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虞仲,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但太伯认为三弟聪颖贤良,便决定放弃继承权力。后来古公亶父病重,太伯和虞仲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籍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虞仲奔吴后,季历得以继位,后传位给周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周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

周朝存在约800年.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为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了周王朝,为了稳定前朝遣民,巩固政坛和统治,便大肆追风前朝历代圣王的后人。即在大封同姓贵族的同时,又广丰异姓诸侯。列国诸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且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统计分封了71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同姓之国40。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底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

这就是中国分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这些国家的王族后来大多改以其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缢为姓。

作者:120.85.197.*   发表时间:2011-08-27 21:54:19

[回复] 姬姓晋国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今山西翼城西。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大力扩张,曾伐灭耿、霍、魏、虞、虢等国,并战胜骊戎、赤狄等族。其后因争夺君位,晋国发生短期内乱,但到文公(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被周襄王正式赐命为霸主。以后象秦、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春秋初年,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终于夺得君位。献公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灵公时,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各异姓大臣的势力愈来愈大。厉公为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书、中行偃所杀。姬姓晋国郤氏、郄氏、郗氏、谷氏、步氏等就发生在晋厉公执政期间。

作者:120.85.165.*   发表时间:2011-08-28 17:06:59

1 [2] [3] [4] [5] 下一页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6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