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9

216962次

2人

2个

154个

2374人

212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对甘氏渊源介绍普遍存在错误之列举


在中国郑州民族网“姓氏渊源”中,关于对甘氏渊源的介绍,其中反映出目前普遍存在典型错误,特作如下列举与辨析:
该文章引用今本《中华民族姓氏渊源略考》的错误说法:“甘盘源出何姓,目前能够见到的为清光绪二十六年甘炳垣纂修的《安徽甘氏族谱》之记载:‘一派祖,甘盘,殷高宗师,居河内,其先为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国为氏。’”
其实不然,《元和郡县志》原名《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字弘宪(758-814)撰,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京兆户县西有甘亭,甘盘之国。”
南宋·罗泌(1131—1189)所撰《路史》,(这里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选录)卷二十四·国名纪·炎帝后姜姓国:“甘,京兆鄠西南五里有甘亭,甘盘之国。启扈战于此。”
清康熙初,琅琊人王相的《百家姓考略》已有明确表述:“甘。宫音。渤海郡。夏有甘国,其后甘盘为武丁师。又,周惠王弟叔带封于甘,后以为氏。秦有甘罗,汉有甘延寿”。从其体例来看,对甘氏分作五个层次加以表述:一,以古代姓氏读音对“甘”进行了标注;二,注释甘氏主要源出之地;三,最早的一支甘氏出于何时、何地、何人;四,后来的一支甘氏又出于何时、何地、何人;五,最后列举甘氏之古贤。然而,有人不考其体例而曲解,错误地将其第四、五层表述合二为一,并将所有甘氏古贤归纳为姬姓之甘,其“说法”是直接导致讹误盛传的根源。
另有传说:“周武王时,把同族人封在都城附近的甘邑(今陕西户县),食采邑于甘的本家族人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但是,在东周时期仅有一个“甘伯桓公”,而于西周至东周均未见史书记载有“甘伯恒公”。据黄帝第一二九代、詹姓第九十二代裔孙詹招琳纂著《中华民族姓氏通谱》(《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云:“少典氏第五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十四代惠王:惠王之子带,封于甘。甘氏、甘士氏、甘先氏、甘庄氏、染女氏、鉴氏。”其中也没有提到有姬姓之国的曾经有“甘伯恒公”一说。另有一说,“《姓考》记载:周封王子带于甘。《左传》甘昭公是也。或曰:武王封同姓于甘,《左传》甘伯桓公是也。后以邑为氏。”为什么所有史料均无法佐证所谓的与周武王同姓的“甘伯恒公”之说?由此推知,很可能是将“甘伯恒公”与“甘伯桓公”混淆后误传所致。
再查史书记载,周武王时期,确实有姬姓封国于陕西户县,但并非是“甘国”,而是“荣国”。荣伯与周武王是同辈的姬姓贵族,其封国就在今陕西户县。据《国语·晋语》中记载,周文王时荣伯已在朝廷任职。周成王时还有荣伯,在《史记·周本记》中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周厉王的卿士荣夷公,是成康之际荣伯的后裔,他“好专利”,与虢国长父一同辅佐周厉王,导致“国人暴动发生。到东周时期,荣国已不存。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平王曰: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可见,自东周以后,陕西户县已不再是周朝的王畿之地,而变为秦国的属地了。
关于甘氏渊源的研究考证,请详见笔者文章,或许对了解真实的甘氏“姓氏渊源”有所帮助。(地址见《应纠正对甘氏起源历史的误传》一文)

作者:甘櫯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9-01 11:21:2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