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75930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朝鲜人
作者:58.248.142.* 回复:16 发表时间:2011-09-03 12:04:36
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爸爸: 您好!我是思缅。 岁月如梭,您离开我们已二十六年多。 您离开时,我的个人问题还未解决,我想,这也许是令您牵挂的一件事吧。可以告慰您老人家的是,我已在一九八七年成功出嫁。结婚至今,夫妻恩爱如初。儿子今年二十一岁,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九月份新学年开学,他将继续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课程。 我的工作还好,虽然比较忙碌,但工资收入稳定。而且现在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我们的收入也逐年提高。再干五年,我就可以退休安享快乐无忧的生活了。 还有可以告慰您老人家的是,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和睦相处。您的儿子很有福气,娶到了一位很贤惠的妻子,她对妈妈很好。您的儿孙都像您所教导的那样,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与亲友、同事、邻居们和睦相处,所以您不必为我们担心。 但愿将来我们能在另一个世界快乐重逢,我能再向您倾诉衷肠。 女儿:思缅叩拜 2011年8月18日于家中
作者:58.248.83.* 发表时间:2011-09-03 17:03:12
怪老头子: 你好!前段时间比较忙,今天休息,又可以多花点时间来看看您,跟您聊聊天。 已经进入十一月,一年很快就又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时间过得好像越来越快。不过对我来说,时间过得快是件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样我很快就可以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有更多由自己安排的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例如去旅游,写点回忆性的文字等。还有就是等儿子毕业找到工作,我作为母亲的责任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时间过得快,离我们在天上相聚的日子也就变得近了。在我的想象中,您生活的那个世界应该会是很美好的吧? 有些人总为自己年龄的增长而悲伤,觉得离死亡越来越近,内心会有恐惧感。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活着的时候我会努力感受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健康、亲情、爱情、友谊,美食、美景、各种娱乐活动等。而即使将来要面对死神,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恐惧的,的因为生老病死是客观自然规律,大自然就是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豁达之心,无论面对什么,都会泰然自若。 爸爸,如果人死后真的有灵魂,我相信您和我们家族中其他已离世的亲人们一定已在天上相聚了吧。请代我向各位亲友问好吧。 祝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每一天也都快快乐乐的!
作者:58.248.79.* 发表时间:2011-11-14 09:51:18
招兵马 (招兵买马)招德智 (一朝得志,语无伦次)招伍晚 (早上、下午、晚上)招才俊 (招财进宝)招带惠 (记者要开招待会吖)招黛娑 (开房!要去招待所吖)招 云 (招魂,你死咗喇!)招 瑶 (招摇撞骗)招铁华 (招贴画)招 生 (本校招生)招 稼 (招架,你要打架了!)招远世 (山东省招远市)
作者:58.249.75.* 发表时间:2011-12-20 20:47:27
梁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山西地區;魏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山西、山東、陝西地區;司徒姓:招姓分支,核實多數居於廣東地區;劉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山西、山東、河南、廣東客家 地區;王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山西地區;召姓: 招姓分支,核實多數居於廣西地區;釗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江蘇地區;趙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華東(東北三省、江蘇、山 東、浙江、福建、台灣、安徽、江西、河南)地區;鄭姓: 招姓分支,可能多數居於福建、江蘇、浙江、台灣地 區;
作者:58.249.23.* 发表时间:2012-01-23 22:04:33
2月16日凌晨的2:00,广东省河源市发生了地震。估计大约有1万人受伤。小震是大震的先兆,如果广东发生了大地震,你们又要选择来聚会的话。那么,我们姓招的可能又会丧失一部分的人。要选择聚会的话,请不要再广东省。
作者:58.248.144.* 发表时间:2012-02-18 11:20:22
姓招的人自古到今互相残杀,打仗的,杀头的,琳琅满目。况且,招姓遍布全球,要搞聚会,去哪里搞吖?来你的江苏省金湖市搞。好像我们住在海南岛的,有什么钱来你那里的?你不如来我们东方市啦!SB
作者:120.85.145.* 发表时间:2012-02-18 11:21:08
http://baike.baidu.com/view/581138.htm
作者:120.197.4.* 发表时间:2012-04-19 13:30:04
我们佛山市张槎镇上朗村籍的招杰兴一家(包括黄艳芬、招国威)正式向广大中国籍的招氏同胞们宣布,正式与黄凤女一家(包括招肖卿、刘光中、刘嘉宝、招杰照、刘雪珍、招慧欣)解除直系家族的关系。与招广坤一家(包括谭三妹、招杰荣、梁玉芬、招晓君、招润笑、招润贞)解除近亲家属关系。与招全(爷爷1990年离世)近亲(包括招佩玲、陈永乐、陈丽霞、陈振泉、招志煊一家、招志雄一家、招卢一家、招志华一家)解除远亲家属关系。由于黄凤女自1998年8月迁至现居住地(白云区飞鹅西路),父亲招杰兴曾多次提出想我们三个回本人第一居住地(越秀区茶亭宿舍)居住,她受恶女招肖卿指使绝不让我们三个回迁。父亲忍无可忍,多次和她们三人(含恶弟招杰照)打架,闹致整个桂花岗茶亭小区、上朗村、赤岗烟厂宿舍、瑶台村、三元里村都知道她们三个人的恶行。败家祖父招全为人自私,不仅只会用家里的钱,还只会问我爸爸拿烟吃(多数都是烟厂员工陈振光给他的)。招全不留任何家产给后人,生前只会胡乱挥霍,还要子女交钱给他用。恶叔招广坤只会暴打我们四个,说是教我们,其实是严重欺负我们。关于上朗招全家族的恶行(剔除我们三个人),已经传遍广东3万个乡村及街道,他们就是“死打靶”“陷家产”“败类”“卑鄙”“无耻之徒”“过街老鼠”。
作者:58.249.17.* 发表时间:2014-04-20 21:51:17
2015年的招姓总人口为7.5万人。[
作者:58.248.114.* 发表时间:2015-06-08 10:59:09
“桃花扇,写首断肠词……写出万叶千花,都系情嗰一个字……”11月15日,粤讴《桃花扇》一遍遍在广州金沙街横沙村仲山招大夫祠响起。听者无不被这种哀婉迂回的歌声触动。这种粤味浓郁的说唱歌谣,近似粤曲而非粤曲,略听似曾相识,细思又觉迷惘,令人难以言述。其实在半个多世纪前,岭南文献学者冼玉清教授早已用优美贴切的语言形容过这种歌声:“然其宛转达意,惆怅情切,荡气回肠,销魂动魄,当筵低唱,欲往仍回,声音之凄恻动人,确有其特别擅场者。”这是招子庸所作粤讴。 另一边厢,在横沙招氏大宗祠里,刚举行了一场“招子庸先生诞辰225周年纪念活动”。招子庸的灵牌被安放入祠堂,魂归故里。招子庸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百姓所赠牌匾,被悬挂在大宗祠的横梁上,揭去红布,供后人敬仰。村中已荒圮的招子庸故居,也被挂上牌子,以期修复。 对于招子庸的德才而言,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迟,但招子庸大概不会在意的。他是一个超凡不脱俗的性情中人,人间一切得失,不过如他的粤讴《解心事》所写:“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 1、这是横沙村的活动,也是一场广府文化论坛 纪念活动由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仪式包括:介绍招子庸生平、招子庸灵牌入祠堂、招子庸清廉牌匾揭牌、招子庸书画鉴赏,简练而隆重。当横沙招氏第24代传孙招致荦念到:“子庸大人名牌上灵位,永享蒸尝。”瞬间古今相通,子庸魂归故里。后人上香、鞠躬,并在“民之父母,不愧青天”的牌匾下遥祭先贤。 纪念活动之后,还举行了粤讴讲座及“第二届广府文化论坛暨招子庸先生诞辰225周年学术研讨会”。招子庸不仅属于横沙村,还是岭南文化的骄傲。 招子庸(1789年-1846年)原名招功,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县横沙人(现属广州白云区金沙洲)。子庸生于半农半儒之家,家有橘天园,良田美景,天然意趣,淡养性情。子庸自幼聪慧过人,能骑射,精琵琶,善书画。师从番禺张维屏,诗文皆绝,笔墨有怜惜意,有平常心。 子庸乃奇人。狂狷之时,他头戴石榴花,袒胸光脚站在龙舟上擂鼓展旗。清寂之时,他写兰竹,画螃蟹,水清蟹肥,浸透粤地咸水味。多情之时,他抱琵琶到四川卖画,旋带五美同舟而归。子庸少年知己徐荣有诗:“狂态夫何如,世俗骇以喘。端午吊三闾,倾国事游衍。万人竞高标,五彩装居艑。君簪石榴花,船头立袒跣。左旗右擂鼓,一擂旗一展。阳侯愕而避,风浪不敢转。尤工子夜歌,清脆宜婉娈。珠江金粉地,花闹不及选。四时召风月,两部拥文鬋。么授絃新词,曼声送流眄。江湖薄幸名,以兹颇不免……”这正是招子庸一生性情。 招子庸于嘉庆廿一年(1816年)中举人,赴山东,先后任峄县、朝城县、临朐县和潍县知县。就在子庸到任百年前,潍县还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知县郑板桥,在此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子庸也有板桥遗风,是一名廉政爱民的父母官。《南海县志》记载,招子庸“有干济才,勤于吏职。其任潍县也,相验下乡,只身单骑,兼从不过数人,不饮民间一勺水,颂声大作。”能文能武的招子庸还曾亲骑执戟,平定贼乱,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潍县赵子龙”。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舰过境,英兵上岸购粮,居民受惊。子庸推荐略通“广式英语”的鲍鹏给山东巡抚托浑布,以便与英人交涉。谁料这鲍鹏是因犯了事,从广东逃匿到山东的。子庸被参,指收纳逃犯,被革职归田。时人认为招子庸被罢官的真正原因,是书生气太重,不肯同流合污,早已得罪上司。清代广州诗人冯询有诗记载子庸罢官一事:“守正贵不渝,爱君道力坚。然而不能官,既坐此一端。书人固完人,施于俗则偏。守故但率性,毋乃经不权。君方据要路,我谓临危颠。果闻君罢官,废书我惘然。” 事实上,潇洒的招子庸对仕途折翼并不轻松,而是颇为黯然的。他罢黜回乡之时,带了很多行装,乡人以为家产可观。其实子庸靠卖画为生,囊中羞涩。他曾有诗自叙寥落之况:“一语两行泪,三更万里船。壮游今再渡,家计逼中年。亲老烦诸弟,途穷只自怜。汾江疑惨绿,挥手各潸然。”那子庸为何要带着大包小包“衣锦还乡”呢?他临终时说出,行李中的都是砖石。这不是为了充门面,而是不想让家乡的年轻人觉得读书没有好下场,不肯用功。用心良苦,闻者动容。 2、讲到销魂两个字,共你死过都唔迟 世人所知招子庸之才,与他少年时所作《粤讴》分不开。《粤讴》以粤方言谱解心曲,在南音单调苍凉的唱法上,以轻妙音律嵌入跌宕多姿的文学修辞,尽诉痴男怨女飘零身世。众人相仿,成为极具生活气息、雅俗共赏的说唱文体。一时琵琶悲惋,粤讴惆怅,荡漾珠水,蔚为一景。艇上红粉娇娥,座下青衫司马,种种拉扯无安顿。 《粤讴》出版于1828年,初名《越讴》,共121首。招子庸自序《粤讴》,只有一句话:“越讴笃挚,履道士愿,乐欲闻,请以此一卷书,普度世间一切沉迷欲海者。”曾任香港总督的英国学者金文泰爵士把《粤讴》译成英文,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年出版,书名为《广州情歌》。金文泰附以长序,介绍粤讴“融情入景”的极致。金文泰认为粤讴能媲美“鲜艳动人”之希腊诗和“精光闪射”之拉丁诗。 招子庸创作粤讴的原由,还要从红颜薄命的秋喜姑娘说起。 秋喜是清代乾隆年间广州珠江花艇一名歌妓,与子庸相恋。春宵苦短,缠绵时光易抛。相识不久,子庸就要上京会试。他一心回来与秋喜再续燕好,秋喜也有脱籍从良之意。无奈妓门深海,上岸谈何容易?秋喜欠债不菲,又不敢对子庸言。每每浅抱琵琶,轻歌曼舞,要把一生的爱意,浓缩为眼前的潮声与月色,尽付子庸。子庸离开后,债主上门,鸨母相逼。秋喜一日过艇接客,听到江上涛声湍急,想到青春如流水,悲从中来,站在花艇上淡淡说了句:“此侬死所矣。”便惨然一笑,落入江心。她至死没有叫子庸为自己赎身,也许是希望在心上人面前保留最后一点自尊。因珍视,而诀别。 子庸听闻秋喜死讯,一字一泪写下《吊秋喜》。“听见你话死,实在见思疑。何苦轻生得咁痴?你系为人客死心,唔怪得你。死因钱债,叫我怎不伤悲?你平日当我系知心,亦该同我讲句,做乜交情三两个月,都冇句言词?往日嗰种恩情,丢了落水,纵有金钱烧尽,带不到阴司!可惜飘泊在青楼,辜负你一世,烟花场上,冇日开眉。你名叫作秋喜,只望等到秋来,还有喜意,做乜才过冬至后,就被雪霜欺?今日无力春风,唔共你争得啖气,落花无主,敢就葬在春泥……我若共与你未断情丝,重有相会日子。须紧记:念下从前恩义。讲到销魂两个字,共你死过都唔迟!” 秋喜的一跳,使广府说唱文学中的粤讴体裁出现了最重要的代表作。自此,粤讴成为形式稳定、自成一格的歌体,在木鱼、龙舟、南音等说唱体裁的基础上,把广府说唱艺术推向一个更绮丽的阶段。(关于粤讴说唱艺术的报道,详见2013年8月3日《羊城晚报》B7版《粤讴,失落的广州情歌》) 粤讴多由女子弹唱,月下飞觞,水上闻曲,成为珠水儿女感怀身世的“解心曲”。招子庸以写粤讴来疗伤。他情深意切悼念的,不仅是秋喜,还有云山珠水间、晓风残月下的每个苦命女子。 《吊秋喜》被传唱多时,经久不衰。子庸死后多年,黄遵宪有诗:“珠江水上海初潮,酒侣诗朋次第邀。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销魂。”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提到,“《吊秋喜》是一篇凄楚的抒情的东西……像《吊秋喜》这样温厚多情的情诗,在从前很少见到……《粤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胡适也把粤讴抄在自己的日记中,并称招子庸为“用广州土话作《粤讴》的大诗人”。 3、让文字变回声音,情感才能飞扬 在“招子庸诞辰225周年纪念活动”上唱粤讴的,是著名粤曲演唱家、平腔南音传人陈丽英及她的徒弟高韵冰、程美宝。 陈丽英是地水南音大师陈鉴的孙女,近年来除了潜心整理陈鉴的南音作品,还灌录了一张粤讴唱片。陈丽英说:“粤讴转腔复杂,曲调听来简单,演唱起来对气息与情韵要求极高。粤讴比南音更容易失传。” 事实上,招子庸时期的粤讴,已经成为绝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台请润心师娘和银娇师娘唱粤讴。后来电台取消中乐节目,师娘失业,住进老人院。香港南音保育学者唐健垣和粤剧名伶阮兆辉曾相约,要到老人院寻访师娘,了解粤讴转腔的技巧,寻找清代粤讴在民国粤讴唱法中的遗韵。惜未成行,师娘已相继离世。 这种可惜,陈丽英的徒弟程美宝深知。程美宝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痴迷于南音、粤讴与粤曲,跟陈丽英学曲多年。 在当天的粤讴讲座上,程美宝说:“我最早接触粤讴,是20多年前在牛津大学读书时,看到金文泰爵士翻译的招子庸《粤讴》,立即被这种绮丽幽怨的曲词迷住了。我一直很想知道,这种歌谣是怎样唱的。几年前我认识了我师傅,真高兴!我终于可以知道这种美丽的艺术本来的样子了。西方人说,声音变成书,的确能永久保存,但又会变得呆板而无生气。只有将文字变回声音,才是飞扬的,有情的。” 程美宝在讲座上演唱了招子庸作品《桃花扇》和《心心点忿》,音渺情深,似断还连,句句入心。在招子庸故里已失传的粤讴,通过这个在英国认识粤讴的学者之歌声,又回到故乡。 4、橘天园风光不再,招子庸故居遗世独立 招子庸仙游转眼百余年,横沙已无人识唱粤讴。连招子庸的名字,也未必人人识得。庆幸的是,招子庸故居竟得以保留。村中新屋林立,旧迹难寻。再难觅冼玉清笔下“前临珠海,后拥茂林”的景致。招子庸故居孤独地立在一片新楼之中,虽岌岌可危,也如有神灵护佑。 招致荦带着羊城晚报记者参观,沿途介绍老巷名称:“这是鲤鱼巷,这是联科第巷,这是文魁巷……准备回复旧名。”转入一条逼仄小巷,一间已变形的老屋兀立眼前。荦叔说,“这就是招子庸父亲的房子,子庸回乡在此终老,真是一位清官!”记者低头走入老屋,屋内空无一物,阳光透过屋瓦的碎片,穿过蜘蛛网,照进尘埃里。村人在屋外喊:“不要靠近墙壁!走路轻点!这是危房!”荦叔指着门外小路比划着说:“这里原有一口井,这里有块菜地……” 这就是招子庸父亲招茂章所筑橘天园了。招茂章著有《橘天园诗钞》,其诗浅白睿智。子庸承父诗风,作粤讴甘于“落俗”,言浅意深,开文艺新风。他的大雅,正在于不避俗。 招茂章有《橘天园即事》诗:“新竹笋扶依槛直,嫩瓜藤教上棚高。田园半亩甘肥遁,独立何须耻敞袍。”记者以掌心轻抚老屋裂开的墙砖,橘天园旧日的田园风光,如在眼前。
作者:58.63.115.* 发表时间:2015-06-23 17:56:20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