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谱学常识

09-05

3571次

1人

1个

5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转发《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全文转发淮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4 卷 第2 期2003年 4月刊的一篇文章:

家谱之历史及其价值
朱开忠( 安徽省 图书馆 ,安徽 合肥 )

摘 要 :文章 回顾 了家谱 的历史,分析 了家谱 的价值 ,指 出家谱不仅历史悠久 ,而且数量多,价值高,是 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
中图分类号 :k820.9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1003—

家谱又称族谱 、宗谱 、家乘等,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 、艺文 图志、风土人情等,家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及民俗史 、地方史的资料 。正如史学家章学诚所说 :“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 ,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 ,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统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1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 中国社会历史 的三大支柱 ,是 中华 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一 、家谱之历史
顺着历史的脉搏 ,追踪家谱的起源 ,我们可以把 中国家谱追溯到先秦 时代 。“周家小史,定系世 ,辨昭穆 ,则亦史之职也 。”○2“定系世,辨昭穆”是家最基本的作用。这句话说明,早在周代,政府就设立“小吏之官”,其职责是专管“定系世 ,辨昭穆”。秦统一天下,王侯将相失去原有的势力,社会格局重新划分,即
“秦兼天下 ,划除旧迹,公侯子孙 ,失其本系。”○3汉初问世的《世本》:叙黄帝祖世所出,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迁居、名号等,被认为是中国家谱的首创之作 。谱牒之名真正 出现可以说是在汉朝,存世的有刘向撰《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等多部谱牒专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谱牒为官方垄断。“魏立九品,置中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状,以备选举。晋宋齐梁因之”。○4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 ;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 ,则上之官,为考订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右。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5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谱牒得到充分的重视,国家专设“图谱局 ”相当于现在的方志办,任用“郎令史”之官专门负责谱事。官僚的任命,婚姻 的选配,贵贱的划分,都根据簿状或家状,即谱牒。和国史、方志一样,家谱是“考定详实”的依据,得到官方正式认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修谱之风盛行,谱牒学应运而生,谱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修谱继续为官方掌握 。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一百卷○6,重新排定姓氏等级,将全国姓氏分为9等,293姓,1651家,李姓列为一等,外戚列为二等。武则天在位时,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姓氏录》共收235姓,2287家,将武姓列为一等,对原来的士族、庶族作了重新调整,打击了原有士族的势力。唐中后期,民族大融合,门第更替,谱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且私家修谱逐渐流行,如《唐书•艺文志》中就载有《司马氏世家》二卷 、王方庆《王氏家牒》十五卷、《颜氏家谱》一卷等谱牒类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 。五代十国时期,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名 门望族衰败,谱牒散佚,谱学也随之沉没。即“自五季以来 ,取士不 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 ,而其学不传。”○7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宋代,中国家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与前代相比,其功能由以往的“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本族伦理教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私家修谱进一步发展,取代官方修谱,成为主要的编纂方式。这里必须提到欧阳修和苏洵,他们综合前人修谱经验,结合前人修谱体例,自创谱法,分别修纂的p81
《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为后人所仿效,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
明清时期,私家修谱蔚然成风。在苏浙皖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姓姓修谱,家家藏谱,且有些家谱一修再修,连续不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出版物(如今存世的大多是这一时期的家谱)。特别是在清代,伴随着大规模的修谱活动,随着活字印刷的广泛流行,在我国东南及安徽、湖南、四川等地,民间出现了专门替别人排修家谱的 “谱师”、“谱匠”。每到秋收以后,这些人就挑起活字担子到各个乡镇的祠堂为人家印修家谱。由于这些人的出发点是以赚钱为目的,且自身的学识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所修的家谱就良莠不齐,甚至有冒宗乱祖,妄加攀附名门望族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家谱被打入禁区,大量的家谱被焚烧。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氛围的日渐宽松,家谱得到一定的发展,有的地方成立家谱研究组织,许多地方民间修谱也纷纷抬头,成为不争的事实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绵延几千年的修谱活动,可以说与中华 民族的文明史同步,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其他少数 民族也修谱)。连绵不断的修谱活动,留下了相当可观数量的家谱。目前所能统计到的1949年前编修的家谱,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就有一万多种。其他如浙江、广东、安徽等地公藏家谱也在千种以上,海外收藏的也不少。但更可观的是大量散藏于民间百姓家中的族谱,其数量根本无法统计。

二、家谱之价值
绵延不绝的历史,巨大的数量,是家谱自身魅力的客观体现。历史上来看,从官修家谱到私修家谱,从帝王将相修谱到普通百姓修谱,家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它能“辨昭穆,定系世”,能“明贵贱,定婚姻 ,别选举”,能“尊祖、敬宗”,甚至能够以修谱为业,谋取生计。可以说它是封建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今天看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 :
1、丰富的史料价值
家谱,人称“私家史记”。其丰富的史料价值 ,是它最主要的价值体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整理和开发家谱最主要的目的和出发点。家谱中蕴藏着大量的地方史料,对后人研究当时当地的人口迁徒、婚姻制度、族规礼仪等有着其它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家牒不修,则国之掌故何所资而为之征信耶?”○8“祠袭争夺”“产业继嗣”“冒姓 占籍”“婚姻违律”“户役隐漏”○9等等都可以从家谱中找到见证。可以说没有上至帝王、下至臣民百姓的家谱资料,二十五史就写不出来。亦即史学家梁启超所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 、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命,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 ,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 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1984年,浙江建德县修《建德县志》时,对于境内最古老的单跨石拱桥的归属,由于各地上报的材料说法不一,而各处又缺乏有力证据,一时不能定论。后来,县志编纂人员从严州《张氏宗谱》中,确定处于该姓聚居区的、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龙溪桥”为最古老,从而使得争议得到平息。鉴于家谱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龙头———上海馆于 1997年成立了谱牒部和谱牒研究中心,专门整理、开发和研究家谱。从我馆历史文献部的读者统计中看,家谱的读者数量和利用率最高 。大部分海外学者来查找的也是家谱资料,特别是对那些从事徽学研究的学者们来说,研究徽商起源、发迹及衰落等,徽州家谱是他们重要的资料来源(现存明清时期家谱 中,徽州家谱最多)。据了解 ,其它图书馆家谱的利用率也一直很高。因此,无论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家谱都会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为人们提供各个阶段 、各个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和证据 。
2、纽带作用
“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家谱是一个家族演变发展的历史实证。其“世系图录”是家谱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人们寻根。如果翻翻自家的族谱,顺着世系,你可以找到你生命的起源,你的始祖,你的始迁祖等。或许是受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人忠孝礼仪的观念根深蒂固,尊祖敬宗、家族观念、地域观念是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两位同姓人相见,即使他们不属于同一支派,也会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往往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的徽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族血缘纽带起到了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而族谱就是这种纽带的表现形式。当时在皖南徽州,“千家之冢,不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10”。如今,随着祖国大陆的进一步开放,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外游子们叶落归根、寻根问祖的心愿特别迫切。回乡探亲,寻根求源者络绎不绝,而家谱则为他们愿望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从这一点来说 ,家谱对于华人寻根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都有着其纽带与桥梁作用。
3、 进一步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包括崇俭、戒奢、禁赌、守约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弘扬家族优良传统,启迪教育后世的一部难得的教科书,启迪教育后世的一部难得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全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家谱对于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等,也有其推动和激励作用 。

参考文献 : ○1○8○9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清道光12年刻本;○2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民国24年影印本;○4○5○6○7清•陈梦雷等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清光绪石印本;○10清•赵吉士 :《寄园寄所寄》卷十一, 清刻本。
(声明:此文没有能征得作者允许,是我从杂志复印后录入的,因觉得有参考作用,就先转发在此,特此向作者致谢!)

作者:王鉴设   回复:0   发表时间:2011-09-21 17:22:27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