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3727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西部,濒临莱州湾,莱州有山有水有海有岛,气候适宜,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也是长寿之乡。元朝元统元年(1333年)郝伯全率家人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山东省掖县(今改莱州市),从此掖县开始有郝姓,郝伯全是掖县郝氏家族的始迁祖。元、明朝时期,伯全公后裔主要遍布在山东省东部和河北省枣强县,之后向东北华北扩散,当今伯全公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走出国门。所以介绍掖县郝氏家谱情况,对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的寻根问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根据掖县郝氏家谱资料做一简要介绍,供郝伯全后裔宗亲参考。
一郝伯全公的简历:
郝伯全是掖县北陵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他的原籍是章陵大槐树庄铁碓臼村,即今湖北省枣阳县蔡阳镇。据家谱记载伯全公是南宋章陵郝拯的后裔,在南宋景定年间,他出生在章陵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为章陵的庠生。宋朝末年连年战争,伯全公为避战乱,于1284年率家室北迁河北省枣强县定居。他在枣强创办私塾从事教育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出了几个进士,因而深受枣强学子的敬重。元朝末年于1333年他又东迁山东省掖县北陵疃落籍。他在北陵生活了25年,于1358年逝世,他活了90多岁,是一位老寿星。他临终遗言:“掖县山水清秀,我死后要葬在这里”,子孙遵照遗嘱,将始祖葬在北陵疃后,墓地九亩九分,四周黄花灌丛,成为北陵郝氏先茔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北陵疃早已不在了,但6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郝氏的祭祖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掖县,无法进行祭祖活动,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清明节,我随本村七甲族人去北陵先茔地祭祖,当时先茔地仅剩下1至8世的墓碑,大革命年代连这些墓碑也被革命了,600多年的祭祖地消失了。但是掖县郝氏后代仍称郝伯全为掖县北陵郝氏始祖。
二郝伯全后裔的迁徙与分布
伯全公娶徐氏生了五个儿子。始祖认为:孩子大了不能都留在身边,应该让他们离家自谋发展。于是他在晚年决定分家,除留二儿表正以外,其余各方子孙均需离家另立基业自谋发展。事实证明伯全公的决定是培养后代的英明之举。根据始祖的决定,各方子孙陆续分赴各地另立基业。
1 始迁祖的大儿子郝仁邦在河北省枣强县落户,成为枣强县郝氏始祖。仁邦娶司马氏,生了两个儿子(绍远、文远),成为枣强县郝氏一大支系。
2 始祖的三儿子郝成通在青州府益都县落户,成为青州市郝氏始祖。成通娶王氏生了三个儿子(绥远、仕闵、彦昭),其后裔发展到山东北部地区,成为青州市郝氏一大支系。
3 始祖的四儿子郝宗礼娶王氏生了二个儿子(遵远、明达)。郝遵远、郝明达兄弟二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即墨县落户,成为即墨县的开基祖,这一支系已扩展到崂山、胶州、高密、平度等县市成为青岛市郝氏一大支系。
4 始祖的五儿子郝高仪迁到蓬莱县落户,为蓬莱县的始迁祖。高仪娶江氏生了三个儿子(崇远、荣卿、继可)。郝高仪的后裔多去东北各省定居,留在蓬莱市的人不多,现在蓬莱市湾子口村还有其后裔17户的支系。
5 留在始祖身边的二儿子郝表正,生于1309年,卒于1399年。他以行商为业,以忠孝为本,为始祖养老送终。表正娶唐氏生了三个儿子(明远、文强、仕举)。成为莱州市一大支系。
6 郝表正的长子郝明远亦遵照始祖的离家创业的教导于明朝洪武年间东迁栖霞县创业,成为栖霞县的郝氏始迁祖。由于栖霞县的郝氏支系在明清两朝出了三位进士,特别清朝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为祖争光,栖霞郝氏名声大振,家族昌盛,形成栖霞一大旺族,其后裔分布在17个乡镇72个自然村。是伯全公后裔中的较大的一支郝氏支系
7 郝伯全后裔的多支到招远县创业构成了郝姓大县,已知明朝永乐初年,第四世郝生、郝葱迁到招远县大吕家村创业。第四世郝理、郝达二人迁到招远县南庄院村创业。第七世郝忠、郝兴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张星集创业。第九世郝敬与第十世郝才支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招远县城北横掌后郝家村创业。第十世郝经、郝孝二人自掖县柳行村迁到横掌前郝家村创业。
三掖县郝氏家谱简介
根据家谱资料,掖县郝氏家族始迁祖郝伯全从章陵带来了唐宋时期章陵郝氏家谱,但是传至某代传丢了。伯全公从1284年北迁河北枣强,1333年又迁到掖县北陵疃落户,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长达300多年间没有修谱。到明朝永乐年间,第四世郝迪、郝真等先祖从北陵西迁柳行村,之后伯全公的后代陆续从北陵外迁,北陵疃就消失了,掖县郝氏中心就移到了柳行村。传到第9世才首次修掖县郝氏家谱。
1明朝万历年间的《掖县北陵郝氏族谱》是掖县北陵郝氏第一部家谱。伯全公的第9世郝从德(1554—1641年)第一次组织修掖县郝氏家谱,并邀请了栖霞县和招远县的伯全公后裔参加修家谱事宜。参加修家谱的有第9世郝从德、郝丞业、郝玺、郝昂、郝守栻(栖霞县),第10世郝党、郝有才、郝东齐、郝连第(栖霞县)、郝良任(招远县南院庄)、郝宁(招远县张星集),第11世郝易林(招远县南院庄)等12人。明朝万历22年(1594年)掖县第一部郝氏家谱《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产啊!我们今天所以还能知道我们的祖先,应该记住修谱者的功绩。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修家谱的组织者郝从德,他开创了掖县郝氏修家谱的先河,他十八岁入掖县庠,二十六岁稟生,三十六岁贡生,三十九岁任掖县东莱吕先生祠书院山长,后被荐掖县学训导,晚年告老还乡,做了一件修家谱的大好事,也为伯全公在栖霞县、招远县、蓬莱等县的后裔修家谱创造了条件。
2清朝康熙年间,第11世郝秉纯又组织第二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1世郝秉纯、郝浩令,12世郝永高、郝辅风、郝瑞、郝明、郝进显、郝士圣(招远县横掌),13世郝继先、郝德辉、郝士逈(栖霞县)、郝作枢(栖霞县)、郝景春(招远县南院庄)等13人。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第二届《掖县北陵郝氏族谱》修成。
3清朝同治年间,第16世郝吉午组织第三次修谱。参加修谱有第16世郝吉午、郝中伦、郝如瓒、17世郝化南、郝撝谦、郝士侹,19世郝毓庆(蓬莱县湾子口)等7人。公元1864年修成《掖县平里乡麻渠社柳行郝氏谱牒》。这次修谱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没有找到上两次的家谱,直到吉午公去世也未见到老谱。由于间隔了200年,时间长了一点。所以第三次修谱漏了第五世一辈人。
4民国初,17世郝松龄和18世郝学隆组织掖县柳行村第四次修谱,参加修谱者:17世郝松龄、郝士忠、郝士德、郝士兴、郝士纯、郝丕骏,18世郝学隆、郝学周、郝省山、郝有序、郝有仪、郝元寿、郝元德、郝元昌、郝延寿、郝成信、郝永德,19世郝经先、郝观政、郝升庭、郝鸿业、郝庆林,20世郝日昇、郝长兴、郝长清等25人。1913年修成《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第四次修谱实为两个修谱班子写有两本家谱,一是《四甲郝氏通谱》由郝松龄、郝士忠主稿,二是《七甲郝氏通谱》由郝学隆、郝省山主稿。两谱合为《掖县临郭区麻渠社柳行郝氏通谱》。此谱内容较为丰富。
5民国29年柳行村第5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7世郝士忠、郝士和,18世郝学隆、郝有伦、郝延奎,19世郝鸿治、郝寿山、郝桂山、郝运田、郝福堂、郝殿恩,20世郝长鸿、郝聚钊、郝同昌、郝兰芳、郝日昇等16人。1940年修成《掖县西障区柳行郝氏通谱》
6,1970年柳行村第6届修谱,参加修谱有18世郝延奎、郝元烈,19世郝鸿治等3人,修成《掖县平里店公社柳行村郝氏谱牒》
7,2000年柳行村第七届修谱,是由19世郝维明和21世郝治年修成《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此次修谱历时二年多的时间,他们查阅历代谱牒资料,他们挨家挨户的调查核实,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努力,感动了广大宗亲,给予他们积极的帮助。有的帮助他们调查核实,有的戳破了天篷取下藏在房梁的家谱供他们核对,总之在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一部700年的家谱《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终于完成了。这部家谱解决了好多历史遗留问题,找回了第五世一辈人,还帮助外迁的伯全公后裔解决了寻根问祖的问题。
在修谱过程中,我的胞弟郝维明得了重病,但他仍坚持修谱,我回去看望他时已经病危,但他还在核对修改家谱 ,令我十分感动。我就劝他:“好好养病,家谱的修改让侄子们去做,关于郝姓起源问题,待我回北京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告诉你”,令我痛心的是,他没有看到家谱的印成就离开了人世。为了实现我的诺言,也是为了纪念弟弟维明,我70岁才开始学习研究郝氏起源问题,由于文史基础知识的不足,虽然坚持学习了8年,但至今也未完全搞明白郝姓起源的诸多问题
8莱州市郝氏有修家谱的传统,莱州市郝氏分三、四、七甲,实为三大支。每甲有家谱,四、七甲还有家庙,而且每家也都有家谱,每家的家谱是一张近两米高一米宽长方形红纸,上面记有前十世的祖先(第7届修谱后,从伯全公记起)左考右妣,只记儿子、儿媳,不记女儿,有点重男轻女。家谱每年春节前小年挂起祭祀,元宵节后收起。
莱州市除柳行村外,还有婴里村、麻渠村、柞村高山郝家村、过西苍上北村、掖县城关、梁郭前郝家村均有伯全公后裔分支,有的分支也有家谱
四郝伯全公后裔修谱简介
以上介绍了莱州市郝氏修谱情况,根据家谱资料知道,除了莱州市以外,分布各地的伯全公后裔也都有修谱。主要有:
1 青州《郝氏统宗志》,伯全公后裔中最早修谱的是青州益都县始迁祖郝成通的后裔郝锦甫,他于明朝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编修《郝氏统宗志》,并写《郝氏族谱序》。青州郝氏家谱比掖县家谱早了30年。前两天在郝氏网上看到一位青州市宗亲写到,他看到我写的《郝伯全—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族的始迁祖》一文在留言中说他还不知道郝成通。根据家谱资料介绍,郝成通是掖县始祖郝伯全的三儿子。在1333年随父东迁掖县路过益都时,住在王家大院被益都大户王氏看中要招婿,伯全公应允,郝成通成亲落户益都。郝锦甫之后有无家谱不得而知。可能有家谱但也遗失了,所以这位宗亲不知道青州市郝氏始迁祖郝成通。
2栖霞县有多部郝氏家谱。伯全公第三世郝明远于明朝洪武初年迁到栖霞后,其后裔郝守栻、郝连第于1594年参加掖县第一次修谱,1664年栖霞郝士逈、郝作枢参加掖县第二次修谱。现在看到的栖霞家谱均为清朝的,有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郝联蓀等修《栖霞郝氏晒书堂支谱》。这是伯全公后裔众多家谱中唯一公开的家谱。还有光绪34年修《栖霞县北埠村郝氏世谱》。另据家谱资料中介绍:伯全公第17世清朝著名经学家郝懿行(1757—1825年)修过《栖霞县郝氏家谱》,他为考查栖霞先祖世系和祭祖,于1806年来掖县柳行村,我村七甲族人郝振清接待了郝懿行一行,“宾主聚处相欢,叙先世远离情由,择日祭祀,祭拜祖墓,合族皆陪,同到北陵祖茔,周视墓原,细阅墓表,叙支派源流。”但懿行未见到明朝掖县祖谱,因当时柳行村也未找到明朝郝氏祖谱,实为憾事。
3蓬莱市有多部郝氏家谱。清朝乾隆56年(1791年)修《山东蓬莱县湾子口村郝氏世谱》,之后于1821年、1861年、1887年、1922年四次续修。1941年撰《郝姓支系考》。
4招远市有多部家谱,招远县张星集小郝家村家谱初谱修于1901年,1930年又续修《山东招远县郝氏宗谱》。另外南院庄一支伯全公后裔于清朝咸丰8年(1858年)修《山东招远县南院庄郝氏家谱》,1907年、1958年、1973年、1988年、2000年重修。还有招远县横掌村一支伯全公后裔亦有家谱。
5伯全公的后裔分布在胶东半岛大部分县市(即墨市、龙口市、莱阳市、平度市、青岛市崂山等)和河北省枣强县均有家谱,但对其修谱情况不详。
五 为莱州市郝氏寻根问祖
莱州市郝氏始迁祖郝伯全的老祖宗又是谁呢?根据郝氏家谱资料,并参考宋朝以前的姓氏文献以及陕西省、山西省地方志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还参考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关于郝字的解释,相互考证而得出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世系是:
郝省氏;——期(商朝末年,盩厔大原郝乡,今陕西省户县郝村人);——郝晏(秦昭王时期,盩厔大原郝乡人);——郝瑗(西汉初,盩厔大原郝乡人、后迁太原郡晋源县,晋源县已于公元979年宋太宗攻占晋阳城夷为废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郊);——郝廉(西汉,今山西省太原市);——郝廻(南北朝梁武帝时,今安徽省当涂县小丹阳人,后迁湖北省安陆市);——郝处俊(唐朝,今湖北省安陆市);——郝拯(宋朝,今湖北省枣阳市);——郝伯全(南宋末年,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后迁山东省莱州市北陵疃)。
莱州市郝氏老祖宗的轨迹是从陕西省开始,经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到山东省莱州市落户,历经六省。老祖宗的轨迹是非常粗线条的,希望伯全公后裔宗亲核对指正。
六 结束语
以上介绍莱州市郝氏家谱的情况,由于手头的资料不多,仅仅说了个大概情况。在学习家谱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提出来,愿于宗亲一起学习讨论。
1是重男轻女问题,莱州市郝氏家谱只写儿子、儿媳,不写女儿,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丢了半边天。我看到有的家谱注意到男女平等问题,家谱中写有女儿,而且写到女婿、外孙、外孙女为止。我认为这种写法是好的。
2是家谱中有密不宣人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值得商榷。家谱为什么要保密?为什么不能对外呢,有何秘密可泄?我琢磨不透其道理。我认为不应该保密,应该交流。由于保密的规定,全国郝氏家谱只有十几部公开,才得以保留下来。古代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手写抄不了几份,好多家谱传不了几代就传没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当然今天不用抄写了,复印非常方便,但是也有能传几代的问题。如果能献给国家图书馆,将会永久保存。
3修家谱是否有消失的危险?我认为存在这个危险的。修家谱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1)修家谱多在农村,而且必须有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城市修谱非常困难,根据家谱知道伯全公在北京的后裔有几十人,相互很少联系或没有联系,所以在北京修不了郝氏家谱。
(2)有敬祖收宗的热心人,还需要有一定文化、历史知识,要有奉献精神,才能修谱。
(3)有老祖宗留下的家谱资料,
(4) 修家谱要化钱的,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较大,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落叶归根概念的淡漠,将会失去郝姓相对集中的大村,因此将会失去修家谱的基本条件,所以家谱存在消失的危险。
4关于伯全公后裔寻根问祖的建议。由于伯全公异地创业的祖训,伯全公后裔外迁的人较多,所以寻根问祖有一定的难度。寻根问祖要提供以下情况:
(1)老祖宗是何县市、何乡镇、何村庄?
(2)父母及祖孙几代的名字(字与号)
(3)迁出本村的时间?
(4)莱州市柳行村是伯全公后裔的中心,有700年的家谱可查。但仅限于居住过北陵、柳行村的人,而外迁以后的人,特别是第二代以后的人名是查不到的。比如说要查招远市张星镇大郝家村的世系,莱州市家谱只有张星镇郝姓始迁祖郝兴及第二代郝宗的名字,以后的世系在莱州市的家谱就查不到了。所以要查张星镇的郝姓世系必须与当地联系才能查到,可以写信给当地村委会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
以上看法不一定对,提出来与宗亲学习讨论,敬请批评指正,批评意见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 邮编100088
北京 郝火河 2011年4月4日

作者:郝火河   回复:33   发表时间:2011-10-17 08:38:0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郝氏历代源流总世系 •跋

              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郝氏族人秉承先贤郝处俊至忠至孝,擅勇治军,善政为民,见义必为,闻过则喜,多学好问,刚正不讳等美德。吸纳先进思潮,博釆众长,并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良好道德素质,卓越拼博才能,辉煌工作业绩的优秀群体,代有贤士,瓜瓞绵绵,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并具有较高威望。郝氏宗谱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是郝氏族人联系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团结的象征。
    千年来,郝氏族中有识之士积极筹划,无私奉献,全体族人共同努力,郝氏宗谱得到及时续修,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凝聚丶昌旺族人之根本,是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郝氏族人以先贤后裔为荣,尊贵教,守宗则,传祖风,根深叶茂,遍布长江南北,支脉清晰,字辈统一,见面只要说出或代数,就长幼分明,其乐融融。
        宗谱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不但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还具有遗传基因研究和人口调研决策等重要功能。由于战争等多种历史原因,郝氏北陵谱己有四百多年未续修,有的支谱虽有续修,也是直线相系,旁支不记,宗族支系难辨,更有甚者,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曾祖、高祖的名讳,近一丶二十年,郝氏族中有识之士,曾多次倡导续修北陵宗谱。
        如:二零零零年,在栖霞市双莲书屋讨论如何续修,郝庆光撰写过《《栖霞市郝氏总谱》倡议书》丶《《为修栖霞郝氏总谱》告始祖明远公后裔族胞书》。
        迟至今日,续修宗谱己迫在眉睫,在这个太平盛世若再不续修宗谱,则有断代危险,也是对后代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莱州市柳行村郝维明同志领导的北陵郝氏,顺应历史潮流,迎合郝氏族人的强烈愿望,发起了莱州市谱的续修工作,郝肇发等族人一致认为决策英明,并积极响应,成立了宗谱续修理事组,在调查分析了县情或乡情的基础上,慎重研究制定《莱州巿郝氏宗谱续修计划》,在按计划办法续修的过程中,理事组成员,尤其郝肇发丶郝同钧、郝永高丶郝治安等不辞辛苦,勇于奉献,不计报酬,冒三九,顶三伏,风里来,雨里去,到各地郝氏居住地宣传丶发动丶指导,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格,力争达到支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人入谱。   
         续修宗谱的过程成为表扬先进人物,弘扬优秀事迹的教育活动,名人好事成为学习的楷模。如:郝处俊、郝拯、郝伯全丶郝洁、郝晋、郝懿行等。掖县历代尊师重教,学风端肃,科第不绝。据《县志》记载,明清两朝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保送国子监,称为岁贡,当时郝姓人口不多,但岁贡多达九位,他们是:郝朝柱、郝从德丶郝应豪、郝仲达、郝浩元、郝凤腾等,贡期分别为在正德八年丶万历八年丶万历十四年丶天启六年丶康熙二年、康熙二十四年等。  
       宗谱续修工作圆满完成,全赖于广大族人的真诚团结,大力支持,无私奉献,组织者率先垂范,精心安排,有力指导,融汇了郝氏族人的智慧,展现了郝氏族人的风采,体现了郝氏族人的精神,表达了郝氏族人的愿望,又一次标志着郝氏族人的一流品质,一流素质,一流作为,一流效率,预示着郝氏族人兴旺发达,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书写壮丽的篇章。
          望后起之秀旁搜远采,俾无坠绪,收宗睦族是全体郝氏族人的共同美好心愿,子孙后代记住,这项极富有意义的工作,不但是对郝氏文化的有力传统,也对上告慰祖先,下启迪后代起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增加宝典,昭示他人,是善事是美举,要尽全力做好!

二OO七年八月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46:05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莱州郝氏族谱·序

       序

夫,盘古开天劈地,始奠乾坤;成周启宇赐姓,遂立姓族。仓颉创造文字,终止结绳记事。鲁订麟经,晋垂孤笔,于是国有史,邑有志,氏族有谱牒。国有史而载朝代之盛宴,家有谱而记世系之源流。况木发千枝皆同一本,水分万派实出一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啜之义。寻根溯本,饮水思源,理无异也,修谱之义明矣!且修谱而促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则天下太平。无史之国似无本之木,无谱之姓如无源之水。

况我族自元朝入鲁,迄今八百余年,相传近二十六代,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族谱。前人记载,只有各分支流水部,且传抄已久,残缺不全,世系混淆,错漏甚多;一房之中亦不相通,或字辈又别,各行其是;或则弃辈取名,随心所欲。特别是三丶四丶七甲公之前,北陵流徙,栖霞、招远定居及至分支蓬莱,千余年历史,无法考查,这是我族之一大憾事。况盛世修史,为历代之壮举,我辈如不乘此大好时机编修族谱,诚恐年移时驰,人口增长,徙散各地,开支发族,势必更难稽查,岂不愧对列祖列宗和子孙后代吗?故我族有识之士,倡议编修《莱州市郝氏族谱》为山东乃至全国《郝氏通书》增添光辉一页。这是我族一大盛事,也是我族宗亲的共识和心愿。
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宗亲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力。这些都得到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奉献爱心。特别是修谱理事成员精诚团结,不辞劳苦,宣传发动,搜集资料,筹集资金,整理编写,用汗水和心血凝成此谱。《莱州市郝族谱》的诞生,结束了我族无谱的历史,是我族的一件大喜事。在此谨向全族宗亲和修谱理事成员们予以致谢!
《莱州郝氏族谱》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包括郝氏起源、宗支世系丶知名人士、先祖坟山等多个篇目,是一本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宝书和精神财富,是纪念祖德宗功,弘扬我族优良传统,启迪后代,奋发图强,为族争光不可缺少的教材,是留传子孙的珍贵礼物。请珍惜和妥善保存。宝书在手,其用无穷。以祈家庭之兴旺,事业之有成,财源之广进。愿我族更加兴旺发达,子孙衍庆,兰桂腾芳,英才辈出,振族兴邦。朝朝英贤铭史册,代代裔孙谱新篇。
谨此为序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47:26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乾坤位定,万物滋生,海陆动植皆有所本。人类演化自有其序,文明大进,族有姓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没有谱牒之修,何以寻根索源?凡以姓氏之家,必寻其祖;各理其源,各修祖谱、文牒,各续伦常尊卑。使天下百姓,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此乃整修族谱之功,信其然。人为万物之灵,其别于异类者,此亦其一乎!

我郝姓氏族,其来有自、渊源流长。考其源出于郝省氏之裔,本风姓,为太昊氏之佐臣。商帝乙之世因其裔期封于山西太原郡,时人称其一家为“郝家”,以后便以郝为氏。进入秦汉姓氏合一,其后裔便由“郝氏”转化为“郝”姓。子孙之众世代更变,各相迁徙,支系纷繁。郝姓共分六郡,定著三房,曰:安陆郝氏、太原郝氏、京兆郝氏。我族隶属安陆郡。

据史册所载,《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裔孙晏,秦上卿,晏孙瑗,太原守,生夔,汉匈奴中郞将,裔孙晋末因官徙润州丹扬,七世孙廻自丹扬徙安陆,破敌后周沔州太守,郝氏宰相一人:处俊,故七世郝廻任梁武帝时江夏郡太守,遂家焉。由丹扬徙安陆,是为安陆郝氏,被视为安陆郝氏立祠开派的第一始祖。
廻公居安陆,子孙繁荣,颇多显赫。其子破敌沔州太守,其孙郝相贵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相贵子二:处俊、处傑,郝处俊于唐太宗贞观举进士及第,承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中书令、检校兵部尚书,唐高宗时一代名相也。处俊子五:北叟、南容、东叟、朝瑞、朝麟。先后任司议郎、秘书郎、正谏大夫、监察御史、武部员外郎等职,号"五房郝氏"令誉满安陆,声望震江南北。其后有北宋时人郝拯、宋末时人郝伯全等名人辈出。
至宋仁宗时,郝廻后裔郝拯,迁居湖北襄阳府,史称为襄阳府郝氏开基始祖。襄阳郝氏兴于郝济廉,鼎盛于第三代郝潞芳兄弟三人,此后即以枣阳郝氏取代襄阳郝氏之后,清代又有晒书郝氏取代枣阳郝氏之名而著称于世。
郝济廉之子郝潞陵,为我氏远祖,不乐仕进,读书教子,潞陵子郝经邦于宋高宗建炎进士,官为荆州团练使、京山军政事,晚年隐居枣阳县蔡阳林下领子孙自娱,自度人定必能胜天,积善定有余庆,果然其后裔有个名叫郝明远,明初时人,他乐施善舍,屡济于民,而不图报,修德至于子孙。宋元明清各朝,郝潞陵之后郝伯全始迁居枣强,元末又有郝表正迁徙定居莱州府掖县城北乡北陵疃。故有英才俊杰复出。我郝氏繁荣发达,皆受拜祖宗恩德,为纪念先祖郝潞陵,遂称我族为枣阳郝氏宗祠为奉先堂;栖霞郝氏又称晒书堂。
辽金而后,元胡入侵,庙堂之上禽兽当国,河山之内,豺狼秉政,四海为镇压义旗,曾三袭山东半岛,几劫莱州,残害百姓屠戮无辜,致使登莱青一带人烟稀绝,田园荒芜。
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诏令移民,于洪武初年,我祖明远、文强二公,
自莱州府掖邑北陵疃随及东迁。经平里店至招远张星至栖霞城郝宅,而郝宅称为晒书堂郝氏,明远公为晒书堂郝氏第一代祖,实为不失根本的。
明远公居栖邑郝宅历六代:本、亮、绎、如金、洁、守樸。约明万历十九年再迁居栖邑城东北乡,卜居北埠村,守樸公是为今之北埠村郝氏第一代祖。
守樸公后裔居北埠押四代:惟贞、珻至士闳、士斐公,约清康熙年间为避兵于七之乱二人逃至甄家村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
为期宗亲脉络,辈分有序,海角天涯不忘祖制,经《晒书堂支谱》郝联蕙在金陵军营仙鹤门阵亡,其族奉旨恩赏赐再修谱时,议定嗣后本族子孙以"国恩家庆,世泽绵长"依序命名,遵以行之。永保长幼分明,伦常不乱,血浓于灵通,亲族不疏。

另外,招远始迁祖文强公,张星二世祖郝生、郝葱二公及南院庙后二世祖郝理、郝达二公后裔,同理他们也枝繁叶茂,丁口众多,传至二十代,分居于张星及以北马兰沟和南院庄庙后周围,如:郝生公后裔居张星大郝家押八代:昭、日和、竹笙、铣之、文孝、大邦、从柳至明儒公,明儒公约清康熙七年为避兵于七之乱逃至马兰沟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明儒公为马兰沟郝氏第一世祖,枝繁叶茂,丁口众多。再如:郝理公后裔居南院庙后押九代:晶、钧、占兴、康、仕俊至良任、良臣公,约明崇祯年间避兵孔李二贼叛乱,曾寓居南院庄,良臣公传三代:易极、泰至景冬公,景冬公约康熙末至雍正初正式定居南院庄。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景冬公为郝氏一世祖。但这些支系派衍中也有外迁各县各地,繁衍延绵,薪传不息,扩展驰张,勃勃生机,郝氏子孙遍天下。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49:05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俗语云:官家修志,民户修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说是河清海晏,正逢盛世。因此,当地方志纂修高潮过后,百姓纷纷开始续修家谱。
2000年春,当新世纪的东风吹拂莱州湾畔时,世居掖县八百多年的郝氏八支房联名收族合谱续修。于是,一支自发的“莱州市郝氏统谱续修”队伍组成了。他们手持1940年编修成有八支房的《掖县郝氏统宗志》谱牒,奔在方圆千里郝氏之间。大家不辞劳苦,不计报酬,跋山涉水,串门访问,搜集旧谱,查清丁口,各房造册,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和资料的精度,完成修谱的工作。
2000年3月19日,有人打电话告诉郝维明说招远市横掌村要来人联系续修家谱。至入冬初,回到柳行家乡,恰逢远道而来联系修谱的横掌村郝世胜、南院庄村族长郝贵文和他的同族郝玉良。他们带来了家谱,郝维明见发黄的谱页上载有始迁祖以下人的名号等,确信谱牒昭真。
席间,边喝边谈。续修族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一是掖县郝氏自伯全公从襄阳府枣阳迁掖县以来的后裔散居莱州湾畔数县、市,有的甚至迁居外地外省外国,仅是录下这些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一件费力费时费财的事情。
二是当前人们对此思想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修谱是借机敛财,如收丁口费;有的认为是搞家族主义,难脱宗派之嫌;有的认为如今时代不同了,一个姓氏大都分散间居在他姓之中,不必象过去旧时代那样凝聚宗族力量 ,修谱没有必要;有的认为如今计划生育,不少单传或生的女孩,难以传宗,修谱意义不大。
三是续修族谱编纂出版经费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妥善处理好。
如今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意愿。通过观看旧谱和续修新谱,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当今的心愿,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郝维明在发蒙读书时,就看到过族长散毁的“奉先堂"郝氏族谱。后来,他再没有读到过郝氏家谱。然而很想一睹家谱全貌。却总是难遂心愿。多年来,郝维明在参与编写世系谱牒时,有幸接触到一些地方史料,便常留心这个。后在省档案馆见到谱牒目录中有关郝氏家谱、族谱,修家谱的编写年代和存放出处,很想借阅,无奈一时难遂心愿,同族郝治年等带来的六修家谱,使郝维明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较全的家谱。
同年4月2日,掖县郝氏各8支房代表10余人汇集在柳行村郝维明家中处或村委办公室。郝维明在会议前夜翻阅六修《柳行郝氏族谱》30余册,对郝氏数千年的来龙去脉历史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两千多年前的我远祖秦上卿郝晏以来的历史变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汉初郝瑗为郝晏的曾孙,郝瑗居太原,传九代至东晋初任桓温部参军郝隆,郝隆居润州丹扬,传七世孙郝迴,郝迴居安陆,传十二代郝拯,郝拯居襄阳,传至孙郝璐陵,郝璐陵居枣阳,传至玄孙郝伯全,郝伯全居枣强县寺宅城,元末郝伯全传子郝表正,郝表正由货殖于莱州府城,定居落户平里店,传八代至明代掖县东莱书院吕先生祠山长郝从德,郝从德迁居柳行村,明嘉靖四十七年)在延真观邀合徐、杨、李、鲍、郝、戚六姓创建公祠。我郝氏伯全公系族谱首修于明万历二十年的叫庆源谱,之后续修续宗谱,三修为重修谱牒,四修敦本谱(光绪已丑1889年),五修统宗志谱牒,六修传信谱(1930年),累至今七修《莱州市郝氏续修族谱》。
受族人推举,郝维明为七修族谱主编。对此,他既感荣幸,又深觉不易。从前热切渴盼读阅家族旧谱,可惜年长月久毁失殆尽,如今一起忙碌九死不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历时一年余,手捧新谱,欣然吟道:
“一,万物本乎天,人群本乎祖。
百代溢芬芳,一册郝氏谱。”
“二,茫茫人海大神州,都是炎黄血脉流;
更喜新修郝氏谱,奇葩一朵耀高丘。”
“三,炎黄后裔陇西堂,郝祖子孙好运昌。
笔涌龙盘安社稷,刀成虎踞镇番邦。
为民尽谱太平曲,入仕皆抒锦绣章。
宗氏先贤垂典范,族人更旺永吉祥。”
郝维明再次说:我相信,我的经历也颇能代表一些人的所遇所思所想所为。故不揣浅薄,写了出来,与同感者共乐。

公元二OO三年三月郝维新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5-21 15:51:23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郝处俊(607-681年),字处俊,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德安县)人。唐朝大臣,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侍中许圉师外甥。

早年失去父亲,知礼能让,爱好读《汉书》。贞观年间,进士及第,得到吏部尚书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袭封甑山县公,人称为郝甑山。唐高宗即位后,迁吏部侍郎,辅佐司空李勣讨灭高丽,拜中书侍郎。上元初年,迁中书令,极力反对唐高宗让位武则天,转侍中、太子中庶子。

唐高宗开曜元年(681年)去世,享年七十五,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 志》传于世。

人物生平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爱汉书。贞观中,第进士。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时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处俊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轶事典故

郝处俊下葬后,一个书生路过其墓,叹息“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代造反失败,导致武则天将郝象贤尸体割裂分解,并挖掘郝处俊的坟墓。
亲属成员
高祖:郝廻,南梁江夏太守
曾祖:郝胜,字破敌,北周沔州太守。
祖父:郝某,(即郝吴伯)
父亲:郝相贵,唐朝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
弟弟:郝处杰。(郝处杰生二子:遵教、遵诲。因官徙鄜州刺史,因家焉)
儿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
孙子:郝象贤,中书舍人。


史籍记载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以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处俊年十岁余,其父卒于滁州,父之故吏赙送甚厚,仅满千余匹,悉辞不受。及长,好读《汉书》,略能暗诵。贞观中,本州进士举,吏部尚书高士廉甚奇之,解褐授著作佐郎,袭爵甑山县公。兄弟笃睦,事诸舅甚谨。再转滕王友,耻为王官,遂弃官归耕。久之,召拜太子司议郎,五迁吏部侍郎。

乾封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属高丽反叛,诏司空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以处俊为副。尝次贼城,未遑置阵,贼徒奄至,军中大骇。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总章二年,拜东台侍郎,寻同东西台三品。

咸亨初,高宗幸东都,皇太子于京师监国,尽留侍臣戴至德、张文瓘等以辅太子,独以处俊从。时东州道总管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奏称有高丽僧言中国灾异,请诛之。上谓处俊曰:“朕闻为君上者,以天下之目而视,以天下之耳而听,盖欲广闻见也。且天降灾异,所以警悟人君。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舜立谤木,良有以也。欲箝天下之口,其可得乎?此不足以加罪。”特令赦之。因谓处俊曰:“王者无外,何藉于守御。虽然,重门击柝,盖备不虞,方知禁卫在于谨肃。朕尝以秦法犹为太宽,荆轲匹夫耳,而匕首窃发,始皇骇惧,莫有拒者,岂不由积习宽慢使其然乎?”处俊对曰:“此由法急所致,非宽慢也。”上曰:“何以知之?”对曰:“秦法:辄升殿者,夷三族。人皆惧族,安有敢拒者?逮乎魏武,法尚峻。臣见《魏令》云:‘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其后严才作乱,与其徒属数十人攻左掖门,魏武登铜雀台远望,无敢救者。时王修为奉常,闻变召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魏武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修乎!’此由王修察变知机,违法赴难。向各守法,遂成其祸。故王者设法敷化,不可以太急。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圣王之道,宽猛相济。《诗》曰‘不懈于位,人之攸塈’,谓仁政也;又曰‘式遏寇虐,无俾作慝’,谓威刑也。《洪范》曰‘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谓中道也。”上曰:“善。”又有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处俊谏曰:“修短有命,未闻万乘之主,轻服蕃夷之药。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术,征求灵草秘石,历年而成。先帝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龟镜若是,惟陛下深察。”高宗纳之,但加卢伽为怀化大将军,不服其药。寻而官名复旧。处俊授黄门侍郎。三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转中书侍郎。四年,监修国史。

上元元年,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观大酺。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两朋,帝令雍王贤为东朋,周王讳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让美,相敬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交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高宗矍然曰:“卿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遽令止之。寻代阎立本为中书令。岁余,兼太子宾客、检校兵部尚书。

三年,高宗以风疹欲逊位,令天后摄知国事,与宰相议之。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

仪凤二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并依旧知政事,监修国史。四年,代张文瓘为侍中。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处俊迁太子少保。

开耀元年,薨,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大都督。高宗甚伤悼之,顾谓侍臣曰:“处俊志存忠正,兼有学识。至于雕饰服玩,虽极知无益,然常人不能抑情弃舍,皆好尚奢侈,处俊尝保其质素,终始不渝。虽非元勋佐命,固亦多时驱使。又见遗表,忧国忘家,今既云亡,深可伤惜。”即于光顺门举哀一日,不视事,终祭以少牢,赠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令百官赴哭,给灵舆,并家口递还乡,官供葬事。其子秘书郎北叟上表辞所赠赐及葬递之事,高宗不许。侍中裴炎曰:“处俊临亡,臣往见之,属臣曰:‘生既无益明时,死后何宜烦费。瞑目之后,傥有恩赐赠物,及归乡递送,葬日营造,不欲劳官司供给。’”高宗深嘉叹之,从其遗意,唯加赠物而已。

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临刑言多不顺。则天大怒,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处俊亦坐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讫于则天之代。

《新唐书》
原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入拜东台侍郎。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帝纳其言。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帝遽止,叹曰:“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事遂沮。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子北叟固辞,未听。裴炎为白帝曰:“处俊阽死,诿臣曰:‘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译文: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刚十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父亲的原属吏送来上千细绢作为治丧的财物,处俊辞让不接受。他长大后,爱好学习,特别喜欢《汉书》,大致都能背下来。贞观年间,考中进士,任著作佐郎,承袭父亲的封爵。兄弟间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朝廷召他去任太子司议郎,逐步升官至吏部侍郎。高丽背叛时,皇帝诏令李勣任浿江道大总管,郝处俊任副总管。军队到了贼人境内,还未列阵,贼人突然袭来,全军都张惶失措。那时,郝处俊正靠在胡床上,他是个胖子,安然坐着吃东西,同时秘密派精锐轻兵迎击。贼人退去,大家都认为他有胆略。郝处俊入朝被任为东台侍郎。那时僧人卢伽逸多会炼丹,说是可以延年益寿。高宗打算服用,郝处俊谏阻道:“人寿长短,是天所定,异域的药剂,不能贸然服用。以前先帝诏令僧人那罗迩娑寐根据其配方炼置秘剂,取灵花怪石,炼了一年才炼好。先帝服用了,不久就病重了,医生不知该怎么办,大臣们请求公开杀了僧人(示众),有人认为这样做会被(让)夷狄取笑,所以这没有执行。前车之鉴不远,请陛下深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上元初年,高宗皇帝在翔鸾阁大宴群臣。那时赤县与太常的音乐演出班子分东西朋,皇帝诏令雍王贤掌握东朋,令周王显掌握西朋,要他们比赛角胜。郝处俊劝说:“礼中要教育孩子不说谎,是担心孩子们会生出欺诈之心。现在两位王还很年轻,意志品德尚未定型,就让他们聚朋结党,相互夸示。这不是教导仁义、表现雍容和祥的办法。”皇帝于是即刻制止,并感叹:“处俊有远见卓识,非一般臣子所能比得上。”皇帝体弱多病,想退位给武后执政,郝处俊劝谏说:“过去魏文帝曾制定法令:‘皇帝驾崩,不允许皇后临朝管国政。’如今陛下为什么身还健在就要传位给天后呢?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陛下应该谨守李家宗庙,传给子孙,不应该将国家送给他人,使自己宗室沦丧。”传位事就此作罢。开耀元年(681)死,终年七十五岁。皇帝哀叹他的忠心赤诚,为他在光顺门举哀,用少牢祭奠,送治丧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令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其入葬事宜。其子郝北叟再三辞谢,皇帝没有听从。裴炎为此禀告皇帝:“处俊病危时,委托臣说:‘活着时没能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死了不要麻烦浪费。凡是皇上有诏书赏赐,希望一概(全都)推掉。’”皇帝听了后凄然动容,为酬答他的愿望,只送了治丧之物。郝处俊天性诚朴不多话,其貌不扬,然而有事时敢于直言。自从当政以来,在皇帝面前谆谆议论,定要引经据典,凡有所规劝献策,都不越大臣之礼。

作者:103.43.192.*   发表时间:2021-01-23 22:34:23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家谱中常用名词解释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国家的繁荣,兴起了修谱热,可是有很多家谱中有一些名词,让人看不懂。现在简单的解释一下,仅供参考!

【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司厅】即驿丞。明清时,各州县设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本以文学备顾问,得参谋议,其时医、卜、伎、术、方士僧道,皆得待诏翰林,非尽文学之士。玄宗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以张九龄、张说、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制。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中特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以及学正、助教、主教、主事、收掌、对读等学官,品秩为从正四品到九品。

【内三院(内翰林)】清官署名,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统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恩荣】由皇帝批准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为“恩荣”。清中期以后,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

【拣选】各省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

【署理】是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意思。

【庠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为庠生。

【廪生】明洪武二年,朝廷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后来名额增多,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廪生可依次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童生应试,例须觅廪生具保无冒籍、顶替、匿丧等情,称廪保。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肄业,称为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举人】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

【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武英)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庶吉士】官名,明洪武初采《尚书·立政》“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以进士之擅长文学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后朝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按等第而分别授职,谓之散馆。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外用知县。

【六科给事中】官名,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及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总司之。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又合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秩为正五品。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销六科,仍通设给事中。

【光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清正一品。

【荣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清从一品。

【资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清正二品。

【通奉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清从二品。

【通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清正三品。

【中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清废。

【中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加授中议大夫;清从三品。

【中宪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

【朝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从四品。

【奉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

【奉直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

【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

【儒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文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

【徵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为从七品初授从事郎,升授徵仕郎。清从七品。

【修职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清正八品。

【修职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清从八品。

【登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九品初授将士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

【登仕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九品初授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清从九品。

【骠骑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镇国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昭勇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护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怀远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明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宣武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威将军。

【武德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武略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昭信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乘信校尉。

【忠显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建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一品。

【振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一品。

【武显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二品。

【武功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二品。

【武义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三品。

【武翼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三品。

【昭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四品。

【宣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四品。

【武德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五品。

【武德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五品。

【武略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六品。

【武略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六品。

【武信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七品。

【武信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七品。

【奋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八品。

【奋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八品。

【修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九品。

【修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九品。

【云骑尉】清代为世爵名。为奖赏作战有功或阵亡将士而授的爵位。

【翰林】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院是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院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置有待诏官职,掌校对章疏文史,官职从九品。

【主事】明代为各部司等官中最低的一级,官职正六品。清代沿袭。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递升员外郎、郎中。

【署正】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官职为正六品。

【典籍】官名。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官职从九品。

【礼部儒士】明清时在礼部设的文笔官员。

【光禄寺署正】光禄寺为掌管宫廷膳食的官署。下设四署,署的主官为署正,官职从六品。

【鸿胪寺序班】鸿胪寺为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的官署。主官为鸿胪寺卿。序班为鸿胪寺属员,官职从九品。

【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明清省级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布政使,官职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布政司理问】布政司设理问所,掌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一人,官职初为正四品,后降为从六品。

【布政司经历】布政使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职为从六品。

【卫经历】卫设经历司,管理文牍、军民词讼及儒学等。经历司设经历职官一人,官职从七品。

【攒典】明代称仓库、务、场等处的吏役。

【知府】官名,明清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明为正四品。清沿明制,官职为从四品。

【府同知】官名,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官职为正五品。

【府通判】知府的属官,主管地方治安,官秩为正六品。

【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职为正八品。

【府大使】府中管理专项业务的官员,官职从九品。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官职一般是五品或六品。

【州同知】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职,官职从六品。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官职均为从六品。

【州判】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则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均从七品官。

【学正】学官名。明清时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职为从六品。

【州吏目】州官的属员,掌理官署内部事务,官职从九品。

【知县】官名。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官职为正七品。

【县丞】官名。县之副职,官职为正八品。

【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官职为正九品。

【教谕】学官名。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官职为正八品。

【训导】学官名。明、清于府、州、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教谕教诲生员。官职为从八品。

【典史】官名,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职为从九品。

【吏员】吏员是衙门中操办具体事务的人员,又称典吏。

【都司】明清武官名,官职正四品。

【守备】明清武官名,官职正五品。

【镇抚】明代武官名,主管巡察、缉捕,官职从五品。

【千总】明清武官名,官职正六品,又分为营千总、卫千总、守御所千总等。

【把总】武官名,明设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千总;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位次于守备。

【千户、百户】宋元明卫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元置大都督府,管辖三卫三府。卫府都有千户所,有行军千户、屯田千户、守城千户、钦察千户等名称。后千户所改为兵马司。明京卫也有千户所。千户下设多个百户所。

【外委】清代额外的下级武官。外委千总官职为正八品,外委把总官职为正九品。

【舰船正管】清代海军武官名,即舰长,由千总充任。

【巡检】明清时,掌管社会治安的武官,官职为九品。

【土官】“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少数民族地方官。

【致仕】官吏因年老或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而辞去官职,这就是古时的“致仕”(退休)制度。

【一品夫人】正、从一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夫人】正、从二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淑人】正、从三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恭人】正、从四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宜人】正、从五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安人】正、从六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孺人】正从七品,正、从八品,正、从九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乡饮耆宾】明清制,每岁举行一次,朝廷使州县遴选年高德勋之士绅,头名为耆宾,次之者为介宾,余者为众介宾。以乡饮酒礼誉之,授“乡饮耆宾”等称号。

【寿官】为明清时的一种闲职官员,没有具体的职事,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是对高龄老人(一般要超过85岁)的荣典。

【耆儒】指年高的学者。耆:指六十岁以上的人。

【直隶】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有南、北直隶之分。清代设直隶省,行政中心设在保定。明清时,不属府而直属省管辖的州称“直隶州”,属府管辖的州则称“散州”。

【堪舆】堪舆即风水。《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天官】以冢宰为天官掌邦政,乃百官之长。唐指吏部长官。

【地官】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攘邦国。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唐武后曾一度以改户部为地官。

【大司徒】地官,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国语》周上,“司徒协旅”,注称掌合师旅之众。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主管教化,为三公之一。清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春官】《周礼》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后春官为礼部的别称。

【夏官】夏官以大司马(兵部尚书)掌邦(军)政。

【秋官】主刑,大司寇(刑部尚书)。

【冬官】大司空为冬官,掌管工程制作,后也以冬官为工部的通称。

作者:103.43.192.*   发表时间:2021-01-23 22:43:13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郝氏文化研究会简介

郝姓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方向与计划

为了郝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居河南郑州的郝聚锋在2017年发起了申办郝氏文化研究会的倡议,期间多次联系家族有志之士,后经河南省商水县现居住河南郑州的郝红伟宗亲多次联系河南省有关部门领导,终于在2017年岁末终于申办成功。2018年3月17日在河南饭店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授牌,郝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郝红伟接牌,从此郝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郝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也代表了我们郝氏家族文化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郝氏文化研究会致力于郝氏家族文化宣传,协助各地宗亲寻根问祖,为各地郝氏后裔修续家谱无偿提供家谱资料。该会由红伟宗亲担任郝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郝聚锋担任郝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郝姓文化研究会,相对于其他己成立姓氏组织的姓氏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成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郝姓文化研究会后,我们计划做如下工作:
一、完善郝姓文化研究会自身建设。
在目前寻访郝氏宗亲基础上并拟定理事会机构及人事任命上,还需要再加强人员间的磨合及有关管理办法、制度的建设,如会费标准、慈善事业管理办法、副会长及理事的选举、增补办法等,以使郝姓文化研究会逐步规范运作。
二、郝姓文化研究会办公地点的选择及招待条件的完善。
目前由于统一的河南郝姓宗亲活动时间不长,经费上也尚不充足,但随着郝氏宗亲活动增多,郝氏文化研究任务加重,成立郝氏文化研究会迫在眉睫,因此在郑州的红伟宗亲无偿提供办公地址,以便各地宗亲交流。
三、寻访郝姓的传承及历史遗迹,免费为各地郝氏宗亲提供郝氏族谱资料,为各地郝氏宗亲做好寻根修谱的必要工作,努力配合中华郝氏网站站长郝圣先宗亲工作,使中华郝氏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各地郝氏族谱和走访各地宗亲所获得的资料,使中华郝氏大辞典早日圆满出版。
在前期寻访基础上,继续走访郝氏历史遗存及历史名人,在此基础上开展郝氏历史文化、郝氏传统家风及家族精神的研究、挖掘与整理,并让其在郝氏族人间得以弘扬、传承。为此需要组织部分人员进行走访,组织研究人员寻访、查阅有关历史典籍、地方志等资料,有条件情况下,出版有关研究图书、论文以传后世、教育年轻的郝姓族人。
四、组织召开郝氏文化研讨会。
郝氏千年传承,名人众多,且鲜见贪官污吏,家风家训完整且成系统,最近中纪委开始高度关注各姓氏家训,宣传各姓氏历史及家风家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将利用此一时机,组织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召开郝氏文化研讨、报告会,并圆满完成中华郝氏大辞典的编写。
五、梳理郝氏迁徙史,整理郝氏家族宗谱。
家族宗谱是记载姓氏历史的最重要文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姓氏也在纷纷整理各自的姓氏宗谱,宗谱整理也将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郝姓血脉相对纯正,但流传上千年,人口迁移频繁,原因众多,没有一套统一的家谱可供郝氏宗亲查询。当然这项工作整理起来,难度也相当大,但这是全体郝姓族人共同的心声,要解决“我从哪里来”的心理疑惑,没有清晰准确的家谱,是不能实现的。在郝姓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先是理清工作思路,然后再着手 从各自的支系开始,借助原先己经有的家谱及部分宗亲修订情况,继续向下推进,原则是不一味追求全国郝氏族谱的统一,不套用数学公式,只追求准确、客观。
六、寻求资金支持,开展在历史遗迹修缮及公益慈善事业。
郝氏历史遗迹较少,仅有的历史遗迹也大多保护状况不佳,更需要郝氏文化研究会在此方面有所作为,以告慰先贤。一是对于寻访到的郝姓历史遗迹,如祠堂、祖坟、牌坊等,和有关政府部门结合,采取一定的修缮、保护措施,使之成为全省郝姓族人瞻仰祖德,缅怀先祖,感恩传统、牢记历史的基地。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郝氏族人间的公益慈善活动,如对寒门学子、孤寡老病族人的救助扶贫,这也是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更可提高郝氏族人的团结和凝聚力。
七、开展郝氏企业家联谊及商务合作、资源整合。
郝姓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概300多万,从事行业也多,其中不乏郝氏企业家。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进行资源整合,带动郝氏族人发展致富,是绝大多数郝氏族人的心声和希望。我们也有成立商会、专项运作基金的意向,部分郝氏宗亲己有些提议,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开展郝氏企业家之间的商务交流及合作,避免感情投资和盲目合作。有关回报,取之于郝氏族人,用之于郝氏族人,一方面扩充郝氏文化研究会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可扶持郝氏宗亲及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家谱中的功名之了解多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
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
童生:唐宋时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学者统称童生。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生:明洪武二年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成为附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肄业,称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恩贡:凡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恩贡。岁贡:每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拔贡:明代之选贡。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学政于府、州、县学廪生内,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成为拔贡生。先赴会考,择优再赴朝考,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副贡:明嘉靖时乡试有副榜,名列副榜的称为副贡,清代乡试的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例贡:纳粟入监之列,起于明景泰元年,多指捐纳而得。
监生:明设国子监,令各地择诸生学行优者送入国子监就学,统称监生。举人会试不第亦得入国子监。入学者,举人成为学监,生员成为贡监。乾隆以后监生多指捐纳而得,并不入国子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附生:明代附学生员的简称。正统之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佾生:为佾舞生之简称,亦称乐舞生,文庙之歌舞人也。
太学生:隋以后至清末谓之国子监,故监生亦称太学生。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元:举人入京会试第一名为会员。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案首:秀才第一名,或称按元。
荐元:推荐德性纯粹,学识渊博的人称荐元。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他称文魁,文魁就是举人。


修谱时,嗣子、祧子、继子、养子的用法

修过谱的人,一定在老谱上见过嗣子、祧子、继子、养子这些称呼。有的人可能知道这些词的大概意思:那就是给别人做儿子。但如果简单地说给别人做儿子,为什么还要用这些不同的称呼呢?

这些族谱中常见的称呼给大家进行常识性的普及,下次看族谱的时候,遇到以上这些词就不会懵圈啦。

嗣子

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或“过继子”,立嗣人称为嗣父母或“过继父母”。嗣子与嗣父母之间发生拟制血亲关系。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过继一般选兄弟的儿子作为继子的居多,远一些的也很多,还有嗣孙、嗣重孙的,在过去都要立下文书。

在古代,由于男尊女卑,“过继”的多是“儿子”,称为“嗣子”,当然也过继女儿,称为“嗣女”,甚少。

祧子

祧子中的祧字,可以通俗理解为挑,肩挑两头,一子两祧。祧子在族谱和现实生活中,使用就没有嗣子那么官方,这个是不需要官方认可的。

但祧子在人员关系上,也基本上是亲兄弟之间,就是让嫡亲血侄做后,给自己养老。以前一夫多妻的时代,祧子是可以娶两房夫人的,既自己亲父这边一房夫人,承祧的伯父或者叔这边也可以娶一房夫人,所生后代分别沿袭两家的血脉。

也有多祧的情况存在,即可以承祧两房以上。兼祧的目的是为了承继香火后代,实际上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存在。

祧子与嗣子最大的区别在于: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亲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

继子

过继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给某人做儿子。古时候对过继还有一定要求的。所谓为继子,一般是同族中没有出五服的近亲关系,经双方家长协商后,抱养到自己名下,传承香火。继子与嗣子、祧子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要求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出五服的都可以过继。

养子

养子,在范围上不再限于血缘关系和姓氏。既可在同族中抱养,也可抱养外姓小孩。但古代有些宗族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抱养外姓小孩时,年龄不得超过3岁,而且养父母身故后,养子归宗不得带走其财产。更有宗族规定,抱养外姓小孩做养子,不得入宗谱。

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这种祧子的现象就无法存在了。

经过文革破四旧运动,好多人对家谱变得比较陌生,紧接着1983年开始实施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计划生育政策,加上近年来女孩越来越受重视,大量家族已允许女孩进家谱,继子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历史名人中,像大诗人白居易无子,“以其侄孙嗣”。蒋纬国名义上是蒋介石的次子,但他俩并没有血缘关系。蒋介石视其如亲子,故修在入谱中。

作者:103.43.192.*   发表时间:2021-01-23 22:52:54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2019年郝氏文化研究会新年贺词

2019-01-01

2019年新年贺词

各位宗亲好!

岁月如水流,亲情依旧在!

在2019年元旦到来之际,我代表郝氏文化研究会向中华海内外郝氏宗亲送上节日美好祝福!新年的诚挚慰问!同时向关心和爱护,帮助和支持我们郝氏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朋友和家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郝氏文化研究会已经成立了一年,回眸过去的一年,我们初衷不改,志如磐石,使命牢记,精诚团结,携手前进,宗亲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宗亲为了家族事业而倾情;为了传承文化而付出;为了郝氏家族的团结富强而奔忙;同时也收获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领悟了人生旅途的真谛,感受了血浓如水的亲情。

一年来,为了家族文化的传承,为了家族文化的大发展,我们郝氏文化研究会协助各地宗亲寻根续谱,建祠祭祀,敬祖尊宗等内涵的家族等实体工作展开;为了大进步,我们主动融合全国各地为家族文化做出无私奉献的精英;为了郝氏家族文化的广泛推进,我们郝氏文化研究会将继续继先祖之遗志,传郝氏优良之家风,树郝氏家族之形象。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充满希望。愿与宗亲们同行,勇于担当;与仁人同声,互相守望;与志士同力,毫不彷徨;与新时代同步,奔向远方;与新机遇同向,树立形象,牢记使命,初心不忘!

新的一年里,我们信心满怀。与全国郝氏宗亲一道,极力联合海内外宗亲,竭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正气文化,致力家族团结和宗亲富强的美好愿望,全力做好寻根续谱和中华郝氏大辞典内容收集的两张名片,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弘扬先祖传统美德,为国家富强,家族振兴,族人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亲爱的家人,新年钟声已经敲响,郝氏文化研究会这艘巨舰又要新的启航。让我们携手并肩,乘风破浪,同舟共济,再续辉煌!祝各位宗亲鸿图大展!财源绵长!家和业兴!吉祥安康!

郝氏文化研究会!
     郝聚锋
2019年1月1日于郑州新密


郝氏文化研究会简介

郝姓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方向与计划

为了郝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居河南郑州的郝聚锋在2017年发起了申办郝氏文化研究会的倡议,期间多次联系家族有志之士,后经河南省商水县现居住河南郑州的郝红伟宗亲多次联系河南省有关部门领导,终于在2017年岁末终于申办成功。2018年3月17日在河南饭店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授牌,郝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郝红伟接牌,从此郝氏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郝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也代表了我们郝氏家族文化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郝氏文化研究会致力于郝氏家族文化宣传,协助各地宗亲寻根问祖,为各地郝氏后裔修续家谱无偿提供家谱资料。该会由红伟宗亲担任郝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郝聚锋担任郝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郝姓文化研究会,相对于其他己成立姓氏组织的姓氏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成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郝姓文化研究会后,我们计划做如下工作:
一、完善郝姓文化研究会自身建设。
在目前寻访郝氏宗亲基础上并拟定理事会机构及人事任命上,还需要再加强人员间的磨合及有关管理办法、制度的建设,如会费标准、慈善事业管理办法、副会长及理事的选举、增补办法等,以使郝姓文化研究会逐步规范运作。
二、郝姓文化研究会办公地点的选择及招待条件的完善。
目前由于统一的河南郝姓宗亲活动时间不长,经费上也尚不充足,但随着郝氏宗亲活动增多,郝氏文化研究任务加重,成立郝氏文化研究会迫在眉睫,因此在郑州的红伟宗亲无偿提供办公地址,以便各地宗亲交流。
三、寻访郝姓的传承及历史遗迹,免费为各地郝氏宗亲提供郝氏族谱资料,为各地郝氏宗亲做好寻根修谱的必要工作,努力配合中华郝氏网站站长郝圣先宗亲工作,使中华郝氏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各地郝氏族谱和走访各地宗亲所获得的资料,使中华郝氏大辞典早日圆满出版。
在前期寻访基础上,继续走访郝氏历史遗存及历史名人,在此基础上开展郝氏历史文化、郝氏传统家风及家族精神的研究、挖掘与整理,并让其在郝氏族人间得以弘扬、传承。为此需要组织部分人员进行走访,组织研究人员寻访、查阅有关历史典籍、地方志等资料,有条件情况下,出版有关研究图书、论文以传后世、教育年轻的郝姓族人。
四、组织召开郝氏文化研讨会。
郝氏千年传承,名人众多,且鲜见贪官污吏,家风家训完整且成系统,最近中纪委开始高度关注各姓氏家训,宣传各姓氏历史及家风家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将利用此一时机,组织国内众多研究人员,召开郝氏文化研讨、报告会,并圆满完成中华郝氏大辞典的编写。
五、梳理郝氏迁徙史,整理郝氏家族宗谱。
家族宗谱是记载姓氏历史的最重要文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姓氏也在纷纷整理各自的姓氏宗谱,宗谱整理也将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郝姓血脉相对纯正,但流传上千年,人口迁移频繁,原因众多,没有一套统一的家谱可供郝氏宗亲查询。当然这项工作整理起来,难度也相当大,但这是全体郝姓族人共同的心声,要解决“我从哪里来”的心理疑惑,没有清晰准确的家谱,是不能实现的。在郝姓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此项工作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先是理清工作思路,然后再着手 从各自的支系开始,借助原先己经有的家谱及部分宗亲修订情况,继续向下推进,原则是不一味追求全国郝氏族谱的统一,不套用数学公式,只追求准确、客观。
六、寻求资金支持,开展在历史遗迹修缮及公益慈善事业。
郝氏历史遗迹较少,仅有的历史遗迹也大多保护状况不佳,更需要郝氏文化研究会在此方面有所作为,以告慰先贤。一是对于寻访到的郝姓历史遗迹,如祠堂、祖坟、牌坊等,和有关政府部门结合,采取一定的修缮、保护措施,使之成为全省郝姓族人瞻仰祖德,缅怀先祖,感恩传统、牢记历史的基地。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郝氏族人间的公益慈善活动,如对寒门学子、孤寡老病族人的救助扶贫,这也是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更可提高郝氏族人的团结和凝聚力。
七、开展郝氏企业家联谊及商务合作、资源整合。
郝姓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概300多万,从事行业也多,其中不乏郝氏企业家。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进行资源整合,带动郝氏族人发展致富,是绝大多数郝氏族人的心声和希望。我们也有成立商会、专项运作基金的意向,部分郝氏宗亲己有些提议,所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开展郝氏企业家之间的商务交流及合作,避免感情投资和盲目合作。有关回报,取之于郝氏族人,用之于郝氏族人,一方面扩充郝氏文化研究会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可扶持郝氏宗亲及所在地的经济发展。



家谱中的功名您了解多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
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
童生:唐宋时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学者统称童生。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生:明洪武二年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成为附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肄业,称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恩贡:凡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恩贡。岁贡:每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拔贡:明代之选贡。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学政于府、州、县学廪生内,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成为拔贡生。先赴会考,择优再赴朝考,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副贡:明嘉靖时乡试有副榜,名列副榜的称为副贡,清代乡试的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例贡:纳粟入监之列,起于明景泰元年,多指捐纳而得。
监生:明设国子监,令各地择诸生学行优者送入国子监就学,统称监生。举人会试不第亦得入国子监。入学者,举人成为学监,生员成为贡监。乾隆以后监生多指捐纳而得,并不入国子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附生:明代附学生员的简称。正统之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佾生:为佾舞生之简称,亦称乐舞生,文庙之歌舞人也。
太学生:隋以后至清末谓之国子监,故监生亦称太学生。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元:举人入京会试第一名为会员。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案首:秀才第一名,或称按元。
荐元:推荐德性纯粹,学识渊博的人称荐元。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他称文魁,文魁就是举人。

作者:103.43.192.*   发表时间:2021-01-23 23:01:49

[回复] 回复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家谱简介

寻《莱州市平里店镇柳行村郝氏统谱》资料 17640668620

作者:郝庆田   发表时间:2021-09-28 12:37:28

第一页 [1] [2] 3 跳到 页/共3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