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3402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一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的由来
“郝姓出自复姓之说”最早见于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编《姓氏千年大寻踪》一书。最近又看到中国书店出版徐寒主编的《中华百家姓秘典》重复了复姓之说,两书均称郝姓:“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把徐先生的论述简称“复姓之说”。徐先生发明复姓之说之后,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争相抄袭,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北京出版社出版张艳艳著《百家姓姓氏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著《中国百家大姓》等等姓氏著作均抄袭徐先生的高见。这就是郝姓出自复姓之说的由来。通过学习比较研究使我感到复姓之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仅就复姓之说的几个问题向徐先生请教。
二 《新唐书》中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
徐先生说他是根据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等著《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所写。但是我看了几遍《新唐书》却找不到徐先生的复姓之说。为了对照比较,下面抄录《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全文,请你比较研究。欧阳修说:
“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欧阳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援引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一书,而且写的非常明白,没有费解的地方,《新唐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1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
2郝姓的得姓时间为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距今3100多年)
3郝省氏的裔孙期是郝姓的得姓始祖
4郝姓的发源地是太原郝乡(根据家谱记载不是太原郝乡,而是大原郝乡,位于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唐朝颜师古注《急救篇》亦可佐证)
5郝姓是以郝乡的地名郝,而姓了郝。
对照可知徐先生与欧阳修说的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徐先生说的太离谱了。徐先生发明的高见是怎么来的呢?是其考古发现?还是发现《新唐书》的新版本?还是抄袭别人的发明?不得而知。我认为如果不是考古发现或者不是抄袭别人的,恕我直言,徐先生不是在研究姓氏,而是在开玩笑,在编神话。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1经我学习考证可知:徐先生绝对没有看过《新唐书》,因为只要看过《新唐书》就绝对编不出这样的神话来。徐先生没有看过《新唐书》,而能写出《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是怎么说的,真是神了?但同时表明作者可能说了假话,编了神话。他不仅两次出版同一产品,而且非要打着欧阳修的旗号去贩卖他自己的产品呢?真是令人费解。徐先生关于郝姓起源的发明,不仅是对史学家欧阳修的大不敬,而且也是对读者的糊弄忽悠。他不仅是制造了新的姓氏不可考,而且可能失去一个作者应有诚实的品德。实事求是是做人的根本。
2徐先生所谓“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是他发明最新的神话传说,是神话传说的神话传说。因为神话传说中查不到徐先生的发明。既是神话传说,也查不到郝姓与炎帝神农氏有什么关系,因为郝姓是古代风姓的一个分支,而炎帝神农则是古代姜姓,所以郝、姜两姓毫无关系。所以说复姓之说纯粹是徐先生编的神话
3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而徐先生不说修改的根据和理由就硬改为郝骨氏是不对的。但同时可知:徐先生不仅没有看过《新唐书》,而且连《路史》也没有看过。我想为徐先生找点历史根据。800多年前,南宋罗泌著《路史》中就发明了郝骨氏是郝姓的远祖,所以罗泌是第一发明人,而徐先生可能是捡的神话。下面仅就郝骨氏的由来作一简要的讨论。
二 郝骨氏的由来
公元812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中说:“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林宝第一个提出郝省氏是郝姓始祖之后,多数姓氏著作从其说,郝姓家谱亦可佐证。但是在林宝300年后,也就是郝姓得姓2000多年后,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说:“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子孙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文中之“帝”系指太昊伏羲氏,就是说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的弟弟。从其文中可知罗泌不仅是第一个发明了郝骨氏。而且可知罗泌对林宝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进行了全面的篡改,所以罗泌不仅是发明家而且是篡改能手。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1林宝说郝姓远祖是郝省氏,而罗泌修改成郝骨氏,罗泌以前的学者都不知道有郝骨氏,而就他知道,所以他是发明家。我认为前人论述不准确,乃至不对的,后人可以修改的,但是修改必须指出前人错在什么地方,必须讲出修改的理由和根据,不讲理的修改就是篡改。而罗泌将郝省氏改成郝骨氏就是不讲理的修改。所以说他是篡改能手。
2林宝说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而罗泌则篡改成郝骨氏是太昊伏羲氏之弟,把佐臣改成弟弟,改的也太邪乎了。罗泌说太昊、伏羲是一个人,而太昊、伏羲是不是一个人还有不同说法。罗泌这种无中生有的篡改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无中生有就无法核对,如查太昊有没有一个叫郝骨氏的弟弟?你查百年也不会有结果。这就是篡改能手的高明之处。
3郝姓得姓始祖是期,不是子期,子期是一个姓。而罗泌却说郝骨氏的子孙是子期。这位罗先生好像对郝姓起源什么啥也不知道,就敢胡云胡编。实在是高!
4罗泌发明郝骨氏之后,除了清朝王梓材著《世本集览》提到郝骨,好像再没有市场了,然而当今姓氏著作、姓氏词典、辞典却大书特书郝骨。这些作者好像也没有看过《元和姓纂》《新唐书》、《路史》原著似的。另外我在郝姓家谱中至今也查不到有姓郝骨的,或者说自己是郝骨氏后裔的。如果徐先生或主张郝骨氏说法的作者们知道,敬请不吝指教,谢谢
如上所述南宋罗泌不仅是一位发明家,而且是一位篡改能手,他既不系统学习研究比较考证南宋以前的姓氏著作,又不看郝姓家谱及晋陕地方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也不如实的抄录前人论述的原文,而无中生有的篡改前人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实在不是一个作者应有的诚实的品德。一个不诚实的人说的话能让人们相信吗?
四关于郝骨是复姓的说法
徐先生说郝骨是“复姓”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汉族郝姓出自郝省氏,郝省氏裔孙期的子孙是以郝乡地名的郝字,而姓了郝,是单姓。在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和唐朝颜师古注《急就篇》书中均充分说明予以佐证。所以郝姓是单姓,不是复姓。学习开始我也相信了复姓之说,因为不仅徐先生说,而且当今姓氏词典、辞典均有郝骨之说,但是后来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中查不到复姓中有郝骨的说法,才产生了怀疑。我看到的古代姓氏文献中所说的复姓是指东方、欧阳、上官、司徒、诸葛、司马、皇甫等姓,有成百上千个复姓就是没有郝骨。所以说复姓之说是不准确的。不知我理解的对否?敬请主张郝姓出自复姓的作者们不吝指教。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郝骨氏和郝姓出自复姓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徐先生关于郝姓起源说了三条,其中一条是抄彭桂芳编的神话(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条是徐先生编的神话,这样的书值得珍藏吗?而《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的先生们却说什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史料翔实可靠”。我想如果不“翔实可靠”又会啥样子呢??好像也在忽悠。编委会还聘请著名学者当学术顾问,也不知道顾问看过这部巨箸没有?
以上所述仅是一个外行人的议论,定有不当之词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特别希望能看到主张复姓之说的作者们的批评指正。先谢谢了。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432信箱,邮编100088,或发XIANG32@GMAIL.COM转给我。
郝火河 2011年9月19日改稿
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信址请转 先生女士审阅,希望看到作者的批评意见,以求交流和探讨。谢谢!

作者:郝火河   回复:35   发表时间:2011-10-17 08:40:15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溯源通考
目录:
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
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
郝姓始祖•郝姓远祖初探
郝姓起源初探
郝姓起源再探
郝姓发源地
传说中的郝国
帝乙档案
帝乙是汉族郝姓的始祖之说不能成立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
姓氏不可考一
姓氏不可考二
郝贤是匈奴人吗?
郝姓名人简介
北京出版社,您好,郝氏
篡改青铜器铭文而制造的假错冤案
山东省莱州市北陵郝氏家谱简介
山东省莱州市郝氏始祖郝伯全

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
要想准确了解汉族郝姓起源问题,学习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原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必须学习郝姓家谱的序言和地方志(陕晋省志、县志),三者相结合,研究分析比较考证,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几年来为了学习郝姓起源,根据姓氏学者提供古代姓氏文献目录,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查阅古代文献,从先秦文献《世本》查起,但是,查到唐朝才始有郝姓起源的论述,同时还查阅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字的字源的论述,均予以复印和抄录。并且写了点笔记。为了和郝氏宗亲共同学习,现将唐宋时期有关汉族郝姓起源论述的原文,按年代的顺序分述如下:
一《说文解字》
1作者 东汉 许慎(公元30—124年)
2原文:郝 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
3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195页
4馆藏:国家图书馆分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讲解文字形体和考究字源古代文字学专著,亦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具有权威性,对后世影响巨大。许慎之后,多人注释,版本很多。许慎说鄠县(今改为户县)、盩厔县(今改为周至县)郝乡的乡名,是郝字的字源。由于历史的变迁,许慎称之古代的郝乡为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见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政区大典》)。
二《急就篇》
1作者:西汉 史游撰,唐朝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
2原文:西汉史游:郝利亲
颜师古注: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
3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6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急就篇》是我目前查到的最早论述郝姓起源的文献,唐朝颜师古提出以盩厔郝乡的地名命郝氏之说,也就是说盩厔郝乡是汉族郝姓的最早发源地。盩厔郝乡之说距今近1400年。并且得到早期郝氏家谱的佐证,我认为是可信的
三,《元和姓纂》
1作者:林宝,唐朝宪宗时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
2原文:郝,出于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3版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750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颜师古提出盩厔郝乡之说200年后,林宝又首次提出太原郝乡之说的,首次提出郝姓得姓远祖、得姓始祖、得姓时间、得姓发源地等。但是其中有的说法需要商榷,需要研究的问题有:
(1) 林宝将盩厔郝乡改为太原郝乡的文献根据是什么?至今查不到,请帮助查明。
(2)太原郝乡是指太原县郝乡,还是太原郡郝乡?太原县何时建置?太原郡有几个郝乡?古代的太原郝乡现在在哪?有何历史文献根据吗?
(3)“帝乙时“如何解读?
(4)子期,如何解读?是指郝省氏的裔孙名字叫期,还是指郝省氏的裔孙叫子期。
(5)历史上有无子期这个人?子期是被何人所杀?他的后裔姓郝吗?
四《说文系传》
1作者:徐锴,五代宋初文学家,初仕南唐(公元937—975年),后归宋,官至常侍
2原文:郝,右扶风鄠县、盩厔县,后邑,赤声,吼作反。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546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徐锴研究《说文解字》,而著《说文系传》,史称小徐本。其兄徐铉亦奉宋太宗之命校定《说文解字》,史称大徐本。哥俩均为《说文解字》的研究专家。
五《大宋重修广韻》,亦称《宋本广韻》
1作者:北宋 陈彭年等奉宋真宗之命重修、校订《广韻》,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完成。改名《大宋重修广韻》
2原文:郝,姓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后因氏焉。
3版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新校互註宋本广韻》507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陈彭年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根据唐朝林宝提出的太原郝乡之说写的。但其删除“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为什么删除这一段,没有说明理由。另外,在子期两字之前加了一个有字,为什么加有字也没有说明理由。
六《新唐书》
1作者: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等
2原文: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273册591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欧阳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根据唐朝林宝的太原郝乡之说写的。但是他把子字解读为裔孙,因而说汉族郝氏得姓始祖是期。欧阳修的解读,得到郝氏家谱的佐证,我认为欧阳修的解读是正确的。
七《集韵》
1作者:北宋 丁度等,1067年成书
2原文:郝,,《说文》:右扶风鄠、盩厔乡。亦姓。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236册752 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集韵》北宋时期的文字学者仍然称郝乡在鄠、盩厔县。
八《通志》
1作者:南宋史学家,右迪功郎郑樵(1104—1162年)
2原文: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373册301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根据唐朝林宝太原郝乡之说写的,但其有两处修改,一是将郝省氏改为赫胥氏,二是在子期两字之前加了一个有字。但都未说明理由。您能解释他改的对不对吗?
九《古今姓氏辨证》
1作者:南宋 右迪功郎邓名世撰,其子邓椿年编
2原文:郝,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封于太原之乡,因以为氏。
3版本:200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力平点校本599页
4馆藏:国家图书馆
5提示:邓名世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也是根据唐朝林宝的太原郝乡之说写的,但他也有两处改动,一是裔孙之后没有名字,二是太原郝乡改为太原之乡,也未说修改的理由。
十《路史》
1作者:南宋 罗泌撰,其子罗苹注
2原文:“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裔孙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郝,今太原有郝乡,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风盩厔乡也。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太昊后风姓国名记:郝、辰 、巫、武、沅。”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383册79、255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罗泌关于郝姓的论述是采用唐朝林宝的太原郝乡之说和颜师古的盩厔郝乡之说两种说法写的,但他修改较多。一是将太昊之佐改为太昊之弟和伏羲氏之弟,太昊和伏羲是一个人吗?二是将郝省氏改为郝骨氏;三是说郝骨氏之后有郝氏和郝骨氏,即有郝骨复姓,但是从目前所能查到的历史文献和家谱中,还未发现有郝骨复姓者,您知道有姓郝骨的吗?四是罗泌首次提出太昊之后有风姓郝国之说,您知道郝国吗?何时灭亡的?
十一,《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1作者:南宋 章定,1209年成书
2原文: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933册738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章定说他是根据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而写郝姓起源的,但是对照可知,章定没有看过《元和姓纂》的原文,他实际抄的南宋郑樵撰《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说法,但是还抄错了两处。一是将赫胥氏改为赫咠氏,二是将有字改成王字,是完全没有历史文献根据的。是他杜撰了王子期之说,是赫咠氏的王子?还是谁的王子?他让你猜吗?他的杜撰制造了郝氏起源的混乱之说。
十二《姓氏急就篇》
1作者:南宋学者王应麟(公元1223—1296年)
2原文:“郝氏,《广韻》:殷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以氏。”“《唐表》云: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裔孙期封郝乡。”
3版本: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948册671页。
4馆藏: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5提示:王应麟说郝姓起源他是抄自《广韻》和《新唐书》,对照原文可知,他的引文不甚准确,或者说他抄的不是原文。
结束语
以上摘录了唐宋时期姓氏、文字学者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的论述的原文。前后对照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姓氏学者存在引文不说出处,修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的问题,这就为后人的阅读制造了困难和麻烦,因为你无法知道他改的对不对。历史上好像后人总想修改前人的论述,已成为姓氏学者的习惯。这应该说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这是造成“姓氏不可考”的根本原因。为了对照研究比较分析,下面拟按着构成姓氏起源的要素进行分类统计:
1郝姓得姓时间:殷帝乙时,即公元前11世纪。
2郝姓得姓发源地有两种说法:鄠县、盩厔县郝乡,太原郝乡
3郝姓得姓远祖有四种说法:郝省氏、赫胥氏、赫咠氏、郝骨氏
4郝姓得姓始祖有四种说法:期、子期、王子期、无名字
5郝字字源的说法是比较统一的,古代的鄠县、盩厔县的郝乡是乡名是郝字的字源
以上多种说法中,请您研究一下那一说法是正确的,根据是什么?希望郝氏宗亲参加这一讨论,通过认真的讨论,我相信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并请帮助审核上述引文有无错误,有错误请告知,“提示”为我所写,不对之处请指正。发WX9988@HOTIL.COM 谢谢
北京 郝火河 2010年7月1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09:29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远祖的初探
一郝姓远祖的诸多说法
远祖是构成姓氏起源的要素之一,所以研究郝姓起源就必须了解汉族郝姓远祖。郝姓得姓始祖期的老祖宗是谁呢?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因为古今姓氏著作的作者有诸多说法,真假难分。对于古老姓氏而言,所谓远祖,一般是指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因为中国的远古历史是一笔糊涂帐,三皇五帝中,三皇就有七种说法,五帝有四种说法,那种说法是对的,谁说的清楚啊?所以研究远古时代的一个普通的人就更不容易说清楚了。故此只好罗列古今姓氏著作中关于汉族郝姓远祖的各种说法,向诸位求教,请告诉我,那个是真的,那个是假的?
(一)郝省氏之说
郝省氏之说出自唐朝太常博士林宝于公元812年撰《元和姓纂》,该书称:“郝,出于郝省氏 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这是姓氏著作中最早提出郝省氏是汉族郝姓始祖的文献,并且得到郝姓家谱的佐证。南粱武帝时(公元502—549年)任江夏太守郝廻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从廻文可知,汉族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
(二)赫胥氏之说
赫胥氏之说出自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郑樵首次提出汉族郝姓远祖是赫胥氏。如上所述,郝廻称赫胥氏和郝省氏是一个人,所以可以说赫胥氏是汉族郝姓的远祖,此说准确与否,我也说不清楚的。
(三)郝骨氏之说
郝骨氏之说出自南宋罗泌撰《路史》,该书称:“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裔孙子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称“今太原有郝乡,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风盩厔乡也,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罗泌首次提出太昊弟郝骨氏为汉族郝姓远祖。古代姓氏著作一个通病,引文不说出处,修改前人论述不讲理由。所以不知道郝骨氏是怎么来的,太昊之佐郝省氏怎么就变成太昊之弟郝骨氏的?汉族郝姓得姓近2000年,这位老先生为郝姓发明了新的老祖宗。太昊氏有没有一个郝骨氏的弟弟,还难说呢?除有考古发现,再过2000年能否证明,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四)赫咠氏之说
赫咠氏之说出自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一书,该书称:“郝 《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章定说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引用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实际他连《元和姓纂》也未看过,他抄的是南宋郑樵撰《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但是他修改了两处,一是将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修改不讲理由,硬是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二是将“有子期”改成“王子期”,篡改也不讲理由。他杜撰了王子期之说。
(五)郝胥氏之说
郝胥氏之说出自清朝光绪18年王轩撰《山西通志》,该地方志称:“郝,太原,徵音。郝氏出自郝胥氏,太昊之佐。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郝姓得姓3000年后,王轩又给郝姓杜撰了一个新祖宗—郝胥氏。从其全文来看,王轩可能抄的宋朝欧阳修撰《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但他将“郝省氏”改成郝胥氏,修改也是不讲理的。
(六)赫骨氏之说
赫骨氏之说出自台北出版《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该书称:“郝氏,出于赫骨氏,太昊氏之佐,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以乡为氏。”该书抄自南宋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一书。章定就抄错了,将赫胥氏抄成赫咠氏,而《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又抄错了,将赫咠氏抄成赫骨氏,错上加错,两个人一个也未抄对的。因为他们都未看过原著,抄错是必然的。
(七)商汤的后代之说
商汤的后代之说出自1999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洪斌著《中华五百姓氏源流》,该书称:“郝姓源自子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郝姓是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1位的姓氏,是商汤的后代。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见《唐书 宰相世系表》)”朱先生说他是根据《新唐书》而得出郝姓是商汤的后代之说的,但是朱先生的论述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朱先生可能未看过欧阳修的原著,因为原著中没有(骨)字。二是朱先生可能曲解欧阳修的原义,因为我从《新唐书》怎么也看不出郝姓是商汤的后代。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告诉我们:郝省氏是汉族郝姓的远祖,是郝姓得姓始祖期的老祖宗,郝姓是郝省氏的后代。而不是商汤的后代。也就是说朱先生为郝姓找的远祖商汤,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商帝乙之世”表示殷商帝乙在位时间是汉族郝姓的得姓时间,无他义。恕我直言,如此寻根,不是寻根,而是烂根。
(八)远祖为契之说
远祖为契之说出自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吉主编《中华百家姓始祖图典》一书,该书称:“出自子姓,其远祖为契,得姓始祖为帝乙。”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根据什么历史文献这样写的。但是从其后所说的帝乙封子之说可知,作者可能是参考了台湾彭桂芳先生的论述而得出的。因为帝乙封子之说就是错误的,作者参考的前提是错的,所以其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李吉先生是姓氏学界的著名学者,可能一时疏忽,审稿不严,出现如此纰漏。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敬请批评指正。我认为郝姓不是出自子姓,远祖也不是契,得姓始祖也不是帝乙。理由不再说了,请参考《郝姓得姓始祖的初探》(二)绌文。汉族郝姓出自风姓,得姓始祖是期,其远祖是郝省氏。所以远祖为契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九)伏羲氏后裔之说
伏羲氏后裔之说出自1990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史国强著《中国姓氏起源》一书。该书称:“郝姓出自风姓,是伏羲氏(即太昊氏)的后裔,最早形成于殷代,郝姓始祖为子期。上古时期,伏羲氏为部落首领,其弟名骨,一说名省。骨的嫡系子孙在殷帝乙时有人名子期,被殷王乙封于山西太原郝乡,子期逐率领族人迁居郝乡,子孙以封地命姓氏,乃成郝姓。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史国强先生让我们看《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故此引用《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原文:“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请您对照一下,可知史先生告诉我们的与原文大相径庭,比较可知史先生也未看过原著。不过还要告诉史先生的是,南宋章定写的郝姓起源就不准确,是他篡改前人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而拼成的大杂烩。
(十)有扈氏的分支后裔之说
有扈氏的分支后裔之说出自2007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陈树三、郭宴春著《中国姓氏起源探讨》,该书称:“郝姓当系有扈氏的分支后裔,周至、户县都是郝姓的原始居地。”又称“郝,从赤,从邑。---赤加邑,表示扈氏人丁,已从山上下来,在平原地区建立自己的郝姓部落。”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此说,也是郝姓得姓3000年后的最新发明,又为汉族郝姓找了一个新祖宗—有扈氏。陈先生是位80多岁的老人。希望您再查一查古代文献。看一看汉族郝姓与有扈氏有无关系?
二郝姓远祖讨论的结束语
综上所述,郝姓远祖有十种说法,到底那个说法是对的?请您告诉我。本文所讨论的郝姓远祖与前已讨论的汉族郝姓得姓始祖(见《郝姓得姓始祖的初探》)可知,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是十分混乱的,是众说纷纭。关于郝姓起源之说越说越离谱,而且还在继续。最近北京出版社出版《百家姓姓氏大全》关于汉族郝姓起源之说就是新例。为什么会离谱?究其原因,可归纳以下几点:
1汉族郝姓得姓3000多年了,由于历史悠久,相互改姓,民族融合,加之早年文献的遗失,后来靠口耳相传,故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了。
2古代印刷技术落后,制版中造成错误,以致以讹传讹。
3抄书抄错了,如将郝省氏抄成郝胥氏,将赫胥氏抄成赫咠氏,可能是抄错了
4引用严重失实的论述。有的作者可能急于出书,或者企图省事,不看原著,不管对错,盲目抄书,因而引用了严重失实的论述。有的还写成笑话了,这种例子太多了,如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魏德新著《中国回族姓氏溯源》所引“回族十三姓”说赛典赤 瞻思丁 乌马尔在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率领家人和部卒五千余人来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去世,一算活了200多岁,这是不可能的。我查了几个月才在首都图书馆查到回族学者邱树森先生的考证(见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邱先生说是作者把祖孙三代的事迹都按在瞻思丁一人身上所致。该书序言的作者是著名学者,可能未看过原稿,就大加鼓励一番。
5篡改前人的论述而造成的谬误,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帝乙封子之说,不再重复。令人不解的是,有的研究古代史的单位也采用帝乙封子之说,如北京历代帝王庙展出的三皇五帝和百家姓的展览就称帝乙是郝姓的始祖,经询问,说这是某研究单位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但是我认为这位专家也可能仅仅看过《五百年前是一家人》一本书,就抄了帝乙封子之说的。难说研究,实为忽悠。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也仅是一家之言,也只有七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可靠姓,对错?天晓得。
6杜撰新说,有的姓氏作者依靠猜想和丰富的想象力发明新说,其特点是胆大,其表现就是在不断的更换汉族郝姓的老祖宗(始祖和远祖)。例如王子期之说、帝乙王子期之说、帝乙王子周之说、王子斯之说、霍叔之说、赫咠氏之说、郝胥氏之说、赫骨氏之说、郝子期之说、炎帝居邑之说、有扈氏分支后裔之说等,他们的说法均查不到历史文献根据,似有杜撰之嫌。
还能总结出几条,就不说了,综上所述,有的姓氏著作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不管对错,盲目抄书,甚至篡改前人的论述,乃至杜撰,总之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书是好事,但是写书不能盲目抄书,而是要研究、比较、考证。我认为写书一定要尊重历史,要实事求是,因为只有尊重历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这也是姓氏著作的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作为郝氏的一员,大声疾呼,希望姓氏著作的作者仔细研究汉族郝姓的起源,实事求是为郝姓寻根,不要再去做烂郝氏根的忽悠。除有考古发现,别再发明新的老祖宗了。
以上看法定有不当之词、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AIL.COM
北京 郝火河 2010年5月 6日初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0:43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得姓始祖的初探(二)
由于字节数量的限制,《郝姓得姓始祖初探》(一)没有说完,接着往下说:
9帝乙封子之说
帝乙封子之说出自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该书称:“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先生据此发明帝乙封子之说。也就是汉族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彭先生又为郝姓发明了新的老祖宗。我认为彭先生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是值得商榷的,因为:
(1)彭先生的引文就不准确,也就是说他所依据的文献都不是原文,这就是问题的要害。彭先生说他是根据南宋郑樵和唐朝(应为南宋)章定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可是不知道彭先生根据何种版本?还是他发明的版本。经核对台湾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可知彭先生都不是引用的原文,而是经过他的又删又改,才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举例说明,南宋郑樵撰《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彭先生的版本可知,他把郑樵论述的前半段砍掉了。因为他不砍掉前半段就无法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因为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属于古代风姓的分支,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代,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五百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五千年也不是一家人,彭先生为了使期和帝乙变成一家人,就必须砍去前半段,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但是彭先生的这一斧,不仅砍去了汉族郝姓的历史事实,而且砍去了一位作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另外,彭先生不仅砍去郑樵论述的前半段,而且对后半段做了加工处理,删去一个“时”字,加了一个“郡”字。其中删去“时”字是要害,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有王无年,更无公元的记载,所以共和元年以前只能用某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殷帝乙时只表示郝姓得姓时间,而无他义。彭先生删去一个“时”字并和“封子期”相连,才牵强附会的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就这样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彭先生这样又删又改太费劲了,如果他写书之前能看过元朝《排韻增广事类氏族大全》一书就好了,说引用元朝无名氏的杜撰就容易多了。但是彭先生杜撰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2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也可以佐证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西汉司马迁撰《史记》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年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帝乙的大儿子微子启和小儿子辛,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几个儿子。另据西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七年。”文中没有说有几个女儿,可能重男轻女的缘故吧。综上所述帝乙有三个妻子,尚为后,启母为正妃,箕母为庶妃。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纣王。由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这是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其中文中有无错误,我不敢断言。敬请专家指教,也向主张帝乙封子的作者请教,能找出期是帝乙儿子的证据来吗。
(3)彭桂芳先生的大作在大陆出版以后,恰逢大陆改革开放,加之海外侨胞寻根热潮,对姓氏著作的需求大量增加,因而大陆的姓氏作者也就大量涌现,不管是否研究过姓氏著作,有的连一本古代姓氏著作也未看过,抄来抄去就写出郝姓氏起源的论述。有的一看彭先生的著作“引经据典”肯定没错,抄了出书再说,所以帝乙封子之说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在大陆蔓延。有的姓氏专家也被忽悠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姓专著也照抄不误。最近有的人还在抄,如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百家姓姓氏大全》一书抄的也是帝乙封子之说。更可笑的是郝姓人写姓氏著作也抄彭先生帝乙封子的论述,把自己的老祖宗给换了,有点数典忘祖了吧。不仅大陆的作者抄,而且香港的作者也抄,如香港艺文印书馆穆柳森编著《百家姓辞典》写的汉族郝姓起源也是帝乙封子之说。彭先生的影响太大了。
综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这就是我的看法。对不对,请您评说,谢谢!
10郝子廉之说
郝子廉之说出自大象出版社出版张人元著《中华姓氏故事》一书,该书称:“郝,商朝末期,第一人,郝子廉”。该书虽未明说郝子廉是汉族郝姓得姓始祖,但是我认为殷商末期郝姓的第一人就是得姓始祖。因为殷商末期是汉族郝姓得姓时间,又是第一人,所以始祖非他莫属。我的理解也不知对不对?根据家谱记载,汉族郝姓确有郝廉,他的字是子康,可以叫郝子康,西汉太原人。有的人物介绍资料中确有称郝子廉的,康廉搞混了。也有人称郝子廉为太原第一人,但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太原第一人应是郝瑗,西汉时出任太原郡守,在太原郡治晋阳县落户。郝廉是郝瑗的孙子,所以郝廉不是太原第一人,更不是汉族郝姓第一人。汉族郝姓第一人是期。不知道我说的对否?请张人元先生指正。
11郝子期(商)之说
郝子期(商)之说出自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一书称:“始祖,郝子期(商)”这是汉族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这位北京大学的图腾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王大有先生又为汉族郝姓发明了新的老祖宗。为了查明郝姓的新祖宗,我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及人民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查阅古代历史、姓氏文献中人名索引资料,还查阅了晋陕地方志、郝姓家谱及工具书中的郝姓人,复印和摘录了民国以前的800多郝姓人的资料。尽管没有查到这位老祖宗,我还是应当感谢王大有先生,是他“逼”我看了不少书,积累了郝姓人的资料。古人不知道的,王先生知道,所以第一发明人非他莫属。这有可能是王先生的考古发现,但是王先生没有说明。在古籍中查不到郝子期(商),后来又查阅当代姓氏著作中有无郝子期,令人惊奇的发现,古人不知道的郝子期,也可以说在殷商时期绝对没有的郝子期,而当代数位姓氏著作的作者知道郝子期,真神了!如《万姓同根》的作者张天兴、《百家姓寻根与起名艺术.》的作者王军云先生等都知道郝子期,但是谁抄谁的,谁是第一发明人,我可说不清楚了。在殷商时绝对没有的郝子期是怎么发明的呢?我猜想:是不是王先生用现代人名字的构成,去套古代人的名字?如有人称子期是汉族郝姓的始祖,他的后裔都姓郝,所以王先生就命名郝姓的始祖叫郝子期(商)吧。这是猜想,对不对?敬请教正。
12郝骨氏之说
郝骨氏之说出自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徐寒主编《姓氏千年大寻踪》一书,该书称:“出自复姓。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其实徐寒先生写的郝骨氏之说,也不值得讨论。为什么?因为徐先生连《新唐书》都未看过,所以他编写的内容根本不是欧阳修的原意,是他编的,还是抄别人的,我是说不清楚。为了说明不得不重抄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的原文,原文是:“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请看欧阳修的原文中哪有炎帝神农氏?哪有郝骨氏?哪有郝骨氏怎么成了汉族郝姓的始祖呢?所以无法讨论。有的作者连原著都不看,就敢主编郝姓起源的论述,所以不主编出笑话是不可能的。至于郝骨氏,在宋朝罗泌撰《路史》一书中提到过,这里就不说了。徐先生写的这一段近似笑话的论述,不光他一个人写,还有几个人也是这样写呢,其中就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群著《郝》一书,唐群和徐寒写的内容差不多一样,谁抄谁的,我就不知道了 。
四关于汉族郝姓得姓始祖诸多说法讨论的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比较的结果,我认为期是汉族郝姓的得姓始祖,其他说法均值得商榷。上面介绍了汉族郝姓得姓始祖的12种说法,诸多发明的原因何在?上面已经说的,有的杜撰;有的篡改前人的论述;有的抄书抄错了,所以说造成诸多说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图省事,不看原著,不管对错,逮着就抄,就容易抄出笑话来。这是可悲的。真被800年前洪迈所言中,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其所撰《容斋随笔》称:“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韻谱》尤为可笑。”所以不能把姓氏著作当笑话写。不能把错误的、假的信息当圣经来念,不能忽悠百姓。姓氏著作一定要真实反映姓氏历史,因为只有尊重历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这也是姓氏著作的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对于研究郝姓起源我有个建议,希望郝姓家族成员参加汉族郝姓起源问题的研究讨论,研究一定要学习古代姓氏文献、晋陕地方志,也一定看看老祖宗传下的郝姓家谱的序言的怎么写的。必须看原著,不能图省事。另外,研究郝姓起源,必须从构成郝姓起源要素研究起,一个要素一个要素的研究,才有可能搞明白。构成姓氏起源要素至少有:郝姓得姓时间、得姓始祖、得姓发源地、远祖及古姓五大要素。另外,郡望、堂号、郝姓人分布及名人介绍等,也都是研究郝姓起源的参考因素。把这些要素搞明白了,真假就分清了,也就不会随便捡个帝乙、霍叔来当老祖宗了。
以上所述,限于水平,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教正,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IL.COM谢谢!
北京 郝火河2010年4月16日初稿

郝姓起源初探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2:17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起源初探

郝姓起源初探
一、郝姓人口及分布
郝姓是古老姓氏之一,相传3000多年前就有郝姓,郝姓又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大姓之一。袁义达等著《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公布了当代郝姓人口的最新(2006年)统计和姓氏排序。该书称“当代郝姓的人口已达270万。为全国第八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郝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又称郝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大约占郝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这四省的郝姓又集中了30%,河北居住了郝姓总人口的18%为郝姓第一大省。全国郝姓分布仍以冀、晋、鲁为聚集的中心,向南北散布,但东北地区的郝姓发展迅猛。”此外,郝姓在海外已有分布,主要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一些欧美国家。
二、郝姓起源
郝姓起源比较复杂,如同其他古老姓氏一样,郝姓起源也非独此一源,而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郝姓起源的多元化。根据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郝姓的得姓至少有四个源流:第一源流是汉族郝姓始祖期的后裔;第二源流为由其他姓氏人,因某种原因而改姓郝的;第三源流是众多少数民族的郝姓人;第四源流是源自外国人来华定居其后裔中的郝姓人。下面仅就这四个源流讨论分述如下:
第一源流、汉族郝姓得姓始祖期的后裔。
在古今姓氏著作、地方志、家谱资料中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说法较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据目前所能查到的郝姓的起源就有十多种说法。这是否说明汉族郝姓起源是多元化呢?我看好象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对古今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并按照构成姓氏起源要素(得姓时间、发源地、得姓始祖等)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而得出这一看法的。因为不管何种说法有三个要素是一致的。一是称期(一曰子期)是汉族郝姓得姓始祖;二是把郝乡(盩厔、太原)称为汉族郝姓发源地。三是多数认为殷商帝乙时,即公元前11世纪为汉族郝姓得姓时间。所以说汉族郝姓起源并非多元化的。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其他说法,限于篇幅,不一一讨论。现仅就明朝以前的几种说法略加讨论和比较。
(一)盩厔郝乡之说。
陕西省盩厔县,西汉置,1964年改为周至县。《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撰,后为唐朝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该书称:“郝利亲。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注1)该书首次称陕西省盩厔县郝乡为汉族郝姓发源地。为了叙述的方便,把它简称为盩厔郝乡之说。这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论述汉族郝姓起源的文献。也是当代姓氏著作称之“史称郝氏正宗”的古代文献根据。该书不足之处是没有指明郝姓得姓时间、始祖和远祖等要素。但我认为盩厔郝乡之说是可信的。理由是:1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撰《说文解字》称:“郝,右扶风鄠、盩厔乡。”(注2)即今陕西省鄠县和周至县皆有郝乡。《说文解字》不是姓氏书,所以它未涉及姓氏起源问题,但它证明了东汉时期鄠县和盩厔县均有郝乡的事实。2是南唐徐锴撰《说文系传》、宋朝丁度撰《集韵》、戴侗撰《六书故》和元朝杨桓撰《六书统》等书均称陕西省盩厔县鄠县有郝乡,均为《急就篇》郝乡地名做了佐证。3是《陕西省志》和《盩厔县志》均有郝乡、郝国的论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沈青崖等修《陕西通志》称:“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郝,太昊弟郝省氏后,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注3)”乾隆五十年(1785年)杨仪等修《盩厔县志》称:“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骨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说文》郝(黑各切)右扶风盩厔乡名,《广韵》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今之郝村)。”(注4)由此可知,《陕西通志》和《盩厔县志》都说盩厔县有郝乡的事实。不仅有郝乡的论述,而且还有郝国的论述。在其文中称:“郝(今之郝村)”引起我的兴趣。为了查证乾隆时的郝村今日之所在,于是我查阅了有关地方志和地理书籍,并找到了答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政区大典》有郝村的记述。郝村为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辖村。并称祖庵镇,建国初为盩厔县第七区,1958年划归户县。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中国地名词典》亦有户县郝村的记述:“郝村在户县甘亭镇西北10公里,属祖庵镇,古为骆国地,商代帝乙之弟期封于此,名郝国,后郝国遗址附近成村,故名,村呈正方形,人口1794。”由此可知,古代盩厔郝乡今为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是汉族郝姓起源的最早发源地。
(二)太原郝乡之说。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称:“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注5)始有太原郝乡之说。林宝首次提出太原郝乡为汉族郝姓发源地。林宝被誉为谱学大家,对后人影响颇大。尤其是宋朝姓氏著作多从太原郝乡之说。然而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元和姓纂》仅用200多天写成,由于时间短任务急,难免有考究不周的地方。正如清朝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昀所说:“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讹谬。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谍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然于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据此我认为林宝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讨论。
1、关于太原郝乡问题。
林宝一反前人的盩厔郝乡之说,而提出太原郝乡之新说。其根据至今未查到。我认为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知道太原郝乡建于何时,是建在盩厔郝乡之前呢?还是建于盩厔郝乡之后呢?林宝是知道盩厔县的,其文称:“京兆,盩厔县有此姓。”但他避开了盩厔郝乡之说。其次要知道林宝所谓的太原,是指太原县呢?还是指太原郡呢?首先讨论太原郝乡是指太原县郝乡的问题。根据山西通史和地方志的记载,太原县的建制是比较晚的,在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置,它比盩厔县建制晚了600多年。而且直到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才为并州的州治,在此之前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城,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鹜攻占晋阳城之后,秦在晋阳城设太原郡,晋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晋阳城也是历代战略要地,群雄必争之地,因而晋阳城几经被毁,又多次重建,直到宋太宗于公元979年攻占晋阳城,并下令毁城,火烧水灌把晋阳县城夷为废墟,从此这座千年古城才在三晋大地消失了。另据家谱资料记载,西汉时郝瑗奉调太原郡守,把家搬到晋阳落户才始有郝姓。另外在《山西通志》和《太原县志》中均查不到太原县郝乡的具体记载。因此林宝所称太原郝乡是指太原县郝乡也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再讨论林宝所称太原郝乡是否指太原郡郝乡呢?当今台湾省有的姓氏著作把太原郝乡改为太原郡郝乡。这种解释确切吗?《山西通志》告诉我们秦置太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忻州、吕梁、晋中和阳泉地区,辖县数目不详,今可考者有17县。”当时没有太原县,那么太原郡郝乡在哪个县境内呢?这17县就有一个郝乡吗?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另外,重要一点是林宝撰写《元和姓纂》时亦无太原郡,因为唐初于公元618年就把太原郡改为并州。既无太原郡何有太原郡郝乡呢?由此看来,把太原郝乡解释为太原郡郝乡也是不准确的。综上所述,林宝称太原郝乡为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不准确的,也缺乏历史根据。
2、关于“子期”的讨论。
林宝在文中所称“子期”如何解读?林宝之后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把“子” 字解读为裔孙,如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4年)撰《新唐书》称:“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氏。”(注6)从文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根据林宝的太原郝乡之说而写的,但在文中没有出现“子期”字样,而把子字解读为裔孙。我认为这一解读是正确的,即期是汉族郝姓得姓始祖。二是把子字当成名字的构成部分。如南宋著名学者郑樵(公元1104-1162年)撰《通志》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注7)郑樵也是从林宝太原郝乡之说的,但他把“子”字当成名字的构成部分。即认为子期是汉族郝姓始祖的名字。郑樵对姓氏起源的研究很有成就的,也被称为谱学大家之一。但遗憾的是他对郝姓起源的论述可能有考究不周的地方,如对“子期”的解读就不甚准确。因为汉族郝姓始祖的名字为期,而不是子期。在历史上有无子期这个人呢?经查多部古藉中有“子期”介绍,其中与郑樵同朝的,也是谱学大家之一的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子期,出自芊姓,楚平王子结,字子期,为大司马。白公胜作难,杀子期于朝,后世以字为氏。”(注8)由此可知,历史上确有子期,但他不是汉族郝姓始祖。综上所述唐朝林宝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王子期之说。
王子期之说是南宋末年学者章定首先提出的,其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注9)章定说他引自《姓纂》,从文中可知章定虽从林宝的太原郝乡说,但林宝并没有这样说。其中有两点不同,一是林宝说郝氏出于郝省氏,而章定说郝氏出于赫咠(据岑仲勉校咠即胥字之讹)氏;二是林宝说子期封太原郝乡,而章定说王子期封太原郝乡。章定把“子期”改成“王子期”多加了一个“王”字,问题也就出在这个“王”字上,他发明了王子期之说。正由于他的谬误,造成误导,致使后人又发明了帝乙王子期之说,但是王子期之说是章定毫无根据的发明,不足为信。
(四)帝乙王子期之说。
帝乙王子期之说是元朝《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的作者发明的。这位作者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就称他为无名氏。他在书中称“郝,徵音,太原,殷帝乙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注10)从文中可知他首次提出帝乙王子期说。他的发明为当代姓氏著作解读为:“殷商在其二十七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在今山西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封地为氏。称为郝氏。”不过,无名氏的有关郝氏姓起源的论述,不仅元朝以前没有人说过,而且元朝以后主张帝乙王子期之说的作者均不承认这位无名氏的发明。而说是根据南宋郑樵撰《通志》和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编写的。但是这一说法也是不准确的。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元朝无名氏才是帝乙王子期之说真正发明者。为便于说明,我将郑樵、章定和无名氏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进行对照比较,作一简要讨论。
1、郑樵、章定均称郝氏出于赫胥氏,而无名氏却删去“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等语。他为什么要删去这一段呢?,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简而言之,因为他不删除这一段,他就无法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郝姓始祖期是属于古代风姓的分支,而殷商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故期和帝乙不是一家人,不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三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无名氏为了要他们变成一家人,竟然采取篡改前人的论述,而把期和帝乙凑和在一起,拼成父子关系,才能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在汉族郝姓得姓二千年后,这位无名氏又为郝姓杜撰出一个新的祖宗。真是怪哉!另外,这位无名氏也缺乏严谨的写作态度,或者说他急于出书,也顾不上查阅古籍文献了。他也不想一想商王帝乙有几个儿子,有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古籍中有关介绍殷商帝王世系的书不只一本。西晋学者皇甫谧撰《帝乙世纪》称:“帝乙有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七年。”(注11)据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难道此后的一千年无名氏又为帝乙找到一个叫期的儿子,我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帝乙王子期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2、在无名氏之前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中均写有“殷帝乙时”或“商帝乙之世”等语,这均表示郝姓得姓时间,绝无他义,更不能解读为帝乙是期的爸爸。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有王无年,更无公元的记载。当时纪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因此所称“殷帝乙时”只表示商王帝乙在位时是汉族郝姓的得姓时间,并无他义。所以无名氏为了杜撰新说把“殷帝乙时”篡改为“殷帝乙”并和王子期相连,而拙劣地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元朝无名氏杜撰帝乙王子期之说造成极坏的影响,首先是开创了杜撰先河,之后明朝杨信民凌迪知等杜撰帝乙王子周之说及当今的郝子期之说等可能都是受其影响所致。其次
他是制造汉族郝姓起源论述混乱的源头。他不仅对元朝以后的姓氏著作产生影响,而且对郝氏家谱也造成混乱,助长矜尚门第之歪风。总之,他是杜撰的先驱,制造混乱的源头。
(五)帝乙王子周之说。
帝乙王子周之说是明朝几位作者的发明。如杨信民(公元1383-1450年)撰《姓源珠矶》一书称:“郝,太原,微音,殷帝乙王子周封太原郝乡,因氏。”(注12)另外凌迪知撰《万姓通谱》、李日华撰《姓氏谱纂》和廖用贤撰《尚友录》均如此说。这几位明朝的作者又为郝氏家族杜撰一个新的祖宗。他们几位的杜撰不值得讨论,然而可幸的是他们的杜撰影响不大,就是他们几个人说说而己,后人不加引用其说就是证明。
综上所述,明朝以前古籍中有关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明朝以后也还有不少新的说法,这里就不再讨论了。另外,历来汉族郝姓家谱中有关郝姓起源的论述也是众说纷纭。现在看到的家谱多为元朝以后所撰,可能受元朝无名氏撰《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的影响,“帝乙王子期之说”较为盛行。我看到最早的家谱是南朝梁武帝时期担任江夏太守郝廻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该文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又称“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廻一文 是否准确,虽难断言。但我认为是可信的。因为他不仅佐证盩厔郝乡之说,而且比唐、宋时期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更具体,来龙去脉更清楚。其中还阐明了被史学家所遗忘的郝国的存在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盩厔大原郝乡与太原郝乡的先后关系。所以我认为郝廻一文是研究汉族郝姓起源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以上讨论,对汉族郝姓的起源,可概括为如下五点:
1、汉族郝姓是远古风姓的一个分支。
2、汉族郝姓远祖是郝省氏(一曰赫胥氏)。
3、汉族郝姓得姓始祖是期。
4、汉族郝姓得姓时间是殷商王帝乙之世,距今3000多年了。
5、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
以上五点是否准确?敬请专家指正。
第二源流:
在这一源流中,郝姓人是由其他姓氏人改姓而来的。据有的郝姓家谱记载,其他姓氏人因避难,入赘,从母姓和过继他人等因素而改姓郝的。他们与汉族的郝姓人无血统关系,从而构成郝姓人的另一源流。
第三源流:
郝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也是构成郝姓人的一大源流。已知十几个少数民族都有姓郝的。如:
1.汉晋时期的匈奴人中有姓郝的,包括卢水胡、支胡、稽胡中均有郝姓人。
2.三国时期在河北、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的乌丸人中,郝姓还是一大旺族。
3.晋朝,在西南地区的南蛮叟族人中也有郝姓人。直到唐朝时期郝姓仍是叟族的大姓。
4.北宋,西夏国党项族中有郝姓人。
5.元朝,蒙古族的都噜姓改姓郝,清朝时期蒙古族中姓哈勒努特的氏族集体改姓郝。
6.清朝,满族八旗中也有郝姓人,世居沈阳市。
7.回、土家、锡伯、苗、彝、仡佬、高山等少数民族均有郝姓。
第四源流:
源自来华定居的外国人中的郝姓人。这里主要是指赡思丁的一支姓郝的后裔。赡思丁的全名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公元1211-1279年),是中亚地区花刺子模国(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城人。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翌年进攻花刺子模国布哈拉城,赡思丁的祖父率部投诚,其父苦马鲁丁还参加了蒙古军征战,西征结束,赡思丁随其父来华定居。苦马鲁丁任丰净云内三州达鲁花赤。不久苦马鲁丁去世,赡思丁袭父职,任燕京断事官,由于其政绩突出一路升迁,并被封为“咸阳王”,官至云南行省平章政事。1279年病逝在任所,终年69岁。他在云南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云南各族人民的拥戴,成为元朝著名政治家。赡思丁的后裔,在元末明初时期改为汉姓,分别为纳、哈、马、忽、速、撒、保、闪、木、赛、沙、苏、郝十三姓。(注13)其中这支源自花刺子模国的郝姓人,是构成中华民族郝姓人的第四源流。
综上所述,郝姓人的源流十分广泛。她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众多少数民族,还有外国人来华定居者的加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郝姓人的族群。
以上讨论,限于个人水平,定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批评意见请寄至北京邮电大学18431信箱,邮编100088.谢谢。
郝维新 2009年7月10日初稿
附 注1 见台湾商务印书錧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223册、6页
注2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经部205册629页
注3见 台湾华文书居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陕西通志》一册71、534页
注4见国家图书馆分馆藏书(地170、25—3454)
注5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750页
注6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273册591页
注7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73册301页
注8见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古今姓氏书辩证》599页
注9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933册738页
注10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952册555页
注11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史部301册16页
注12见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73册436页
注13见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25页邱树森著《赛典赤家族入华时间考》和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卷二50页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3:11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郝姓发源地初探
姓氏发源地是研究姓氏起源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汉族郝姓起源就必须了解汉族郝姓的发源地在何地,然而古今姓氏著作中,关于郝姓发源地的记述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看到的至少有六种说法,即周至郝乡之说;太原郝乡之说、太原郡郝乡之说、霍邑之说、郝郡之说、炎帝居邑之说,在这6种说法中,究竟那个说法对呢?究竟以地名命氏的郝乡在哪里?这就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郝氏发源地各种说法的比较和讨论
一周至郝乡之说
周至(盩厔)郝乡之说源自《急就篇》一书。该书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后为唐朝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公元581—645年)注。该书称:“郝利亲。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该书首次提出盩厔县郝乡为汉族郝姓发源地,郝姓以郝乡地名而姓了郝。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周至郝乡之说。陕西省盩厔县,西汉置,1964年改为周至县。《急就篇》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论述汉族郝姓起源的姓氏文献,也是当代姓氏著作称之“史称郝氏正宗”的古代姓氏文献的根据。颜师古提出周至郝乡之说距今已有1400年了。我认为周至郝乡之说是可信的。理由是:
(1)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公元58—147年)撰《说文解字》一书称:“郝,右扶风鄠乡、盩厔县,从邑,赤声。呼各切。”即今陕西省鄠县(1964年改为户县)、盩厔县皆有郝乡。郝乡是郝字的字源,它也是最早说明郝乡在今陕西省的历史文献。它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之后,南唐的徐锴撰《说文系传》、宋朝的丁度撰《集韵》、戴侗撰《六书故》和元朝的杨桓撰《六书统》等书均称鄠县、盩厔县有郝乡,均为《急就篇》的周至郝乡的地名予以佐证。
(2)《陕西省志》和盩厔县志》均有郝国、郝乡的记载,如清朝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称“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再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盩厔县志》称“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骨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由此可知《陕西通志》《盩厔县志》都说周至县有郝乡、郝国的事实。均为周至郝乡之说做了佐证。
(3)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文中所称“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之大原,而非太原。郝廻一文告诉我们,帝乙在位时,郝省氏之裔孙期封于盩厔县终南大原之郝乡,因以郝乡地名而得姓。后迁并州之太原。从而佐证了《急就篇》周至郝乡之说。
二太原郝乡之说
公元812年,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首次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他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林宝一改前人的周至郝乡之说,而提出太原郝乡之说,但是他未说明修改的理由,而且至今也查不到历史文献的根据。古人有个习惯,引文不说出处,修改不讲理由,所以你不知道他根据什么改的。林宝被誉为谱学大家,对后人影响颇大。尤其是宋朝姓氏著作均以《元和姓纂》为据,当代姓氏著作多从太原郝乡之说。《元和姓纂》大量征引前人姓氏谱谍文献资料,为后人保留了唐以前的姓氏起源论述,这是林宝对中华姓氏文化的最大贡献。然而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元和姓纂》,仅用200多天写成,由于任务紧时间短就难免有考究不周的地方,历有微词。所谓太原郝乡,一般是指太原县郝乡,也有指太原郡郝乡的,太原郡郝乡问题在下面将专门讨论,先讨论的是太原县郝乡问题。讨论太原县郝乡,是建在周至县郝乡之前呢?还是建在其后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根据历史的记载,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太原郡,郡治在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太原县建制是比较晚的,在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始置,由此可知,汉族郝姓得姓1700年后才有太原县,它比盩厔县建置也晚了600多年,所以它怎么会成为郝姓发源地呢?所以说把太原县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家谱的记载,西汉时郝瑗奉调出任太原郡守,把家搬到晋阳落户才始有郝姓,如果有郝乡的话,也只能先有晋阳县郝乡,后有太原县郝乡。这也是佐证。另外,在《山西通志》《太原县志》均查不到有太原县郝乡的具体记载,也是一个佐证。此外,我猜想有一种可能,就是林宝引用家谱资料看错了一个字,如前引用郝廻文中称:“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其中的大原是指盩厔县终南大原,而非山西的太原。林宝把大原错看成了太原所致。综上所述,从秦朝到隋朝的几百年间,太原郡的首府是晋阳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哪还有太原县郝乡呢?综上所述,说太原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
三太原郡郝乡之说
最早把太原郡郝乡说成汉族郝姓发源地的,应是清朝的学者熊峻运,他撰《新纂氏族谱笺释》一书称:“郝,太原郡,系出太昊氏,太昊弟郝省封于郝,殷帝乙王子期,以为氏。”(见齐鲁书社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27册468页)熊氏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是一盘大杂烩,起码连抄书都抄错了、也抄乱了,不细说了,仅说太原郡郝乡吧,当今港台有的姓氏著作把太原郝乡也说成太原郡郝乡。这种解释确切吗?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因为(1)山西通志告诉我们秦朝设置太原郡的“辖境相当于今忻州、吕梁、晋中和阳泉地区,辖县数目不详,今可考者有17县。”当时还没有太原县,那么郝乡在哪个县境内呢?这17个县就有一个郝乡吗?回答这些问题是困难的。(2)林宝撰《元和姓纂》时亦无太原郡,因为唐朝初于公元618年就把太原郡改成并州,没有太原郡何有太原郡郝乡呢?综上所述,把太原郡郝乡说成郝姓发源地是不能成立的。
四霍邑之说
霍邑之说出自明朝末期郝葵如撰《郝氏家乘》的序言。他说:“吾族本姬姓也,周初封霍叔于霍,而分封其支庶于郝,或因其山而姓霍焉,或因其邑而姓郝焉。盖郝霍皆晋地,郝姓霍姓皆周姓,而分命于君者也。”(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郝葵如自称是元朝郝经的后裔,但是可惜的是连他的老祖宗写的《陵川文集》都未看过就敢写家谱序言,郝经也不知道霍邑之说,郝姓与霍叔无关,其立论就错了,因此霍邑之说是杜撰之作。他的侄子郝孟邻在其文后的按语中称:“先二伯父序族谱已据《陵川文集》改正。”所以霍邑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五郝郡之说
郝郡之说出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侯体军著《说姓解名》一书,该书称:“郝,汉代郡名,今属陕西省。五行中具水、土两个。”经查古代史、姓氏文献、陕西省地方志可知,历史上陕西省只有郝乡、郝国的记载,但是没有郝郡的记载,在全国也没有郝郡的记载。郝姓出自古代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作者可能一时疏忽,把郝乡抄成了郝郡。
六炎帝居邑之说
炎帝居邑之说出自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王大有著《寻根万年中华》一书,该书称:“郝,071,今序,071,宋序;得姓缘由:炎帝居邑,以地为姓。得姓始祖:郝子期(商);发祥地:山西太原;郡望:太原;释义:郝姓是炎帝火鸟太阳鸟图腾的邑落,为郝,由三足火鸟,火和邑组成。鵔鸟与火合为赤,赤帝邑为郝,以地得姓。”王先生写了86个字来论述汉族郝姓起源。这是郝姓得姓3000多年后,他首次提出炎帝居邑之说,是汉族郝姓起源新说。几年来,为了寻汉族郝姓的根,从先秦的《世本》学起,看了一点古代姓氏文献、地方志和郝姓家谱资料,但是在古代文献中是根本查不到王大有先生所谓的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郝氏图腾及其释义等。十分可惜,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他是根据什么写的,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有何历史文献的根据?《寻根万年中华》一书告诉我们说,王大有先生是“综合型学者,集美术家、图腾文化学者、历史学家------,”北大真有人才,王先生确是天才,他比2000年前的司马迁知道的多多了,他知道“400万年人种根系,5万年文化根基,-----”总之能寻万年中华的根。但是可惜的是,王先生只顾研究一万年以前的事情,却忽视了研究得姓3000多年的郝姓起源。王先生发明的炎帝居邑之说如何解读?我还真琢磨不透。炎帝是传说三皇五帝中的人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居邑指什么呢?我猜想是否指炎帝居住过的地方,不知对否?是指炎帝生的地方?死的地方?还是活动的地方?一种传说炎帝生在陕西,死在湖南,而其一生活动的地方传说太多了,炎帝居邑究竟指什么地方呢?所以说“炎帝居邑”是一个模糊概念。是河南,山东?还是河北、------。我看猜哪都对。看过古代姓氏著作的人都知道汉族郝姓源自郝乡地名,虽然郝乡是在周至还是太原有不同看法,但是炎帝居邑之说,好像从来就没有人说过,因为古人不知道的,王先生知道,所以王先生是第一发明人。从王先生写的86个字的郝姓起源论述的比较分析可知:王先生看过当代姓氏著作,好像从来没有看过古代姓氏著作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因为古代姓氏著作中根本没有炎帝居邑之说、郝子期(商)之说、郝氏图腾之说呢。在古代姓氏文献中,从来也没有发现郝姓与炎帝有什么关系。而说郝姓的远祖郝省氏是太昊氏的佐臣。难道炎帝与郝省氏有什么关系?我真不知道。传说炎帝是姜姓,而郝省氏则是风姓的一个分支,所以三千年前肯定不是一家人,是不是有可能三万年前是一家人,我就说不清楚了。只有王先生知道了。因为他知道“3万年开天初基”。但是炎帝居邑之说至今还查不到任何历史文献根据的。
(二)汉族郝姓发源地讨论的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认为只有唐朝颜师古说的盩厔县郝乡是汉族郝姓发源地的说法是准确的,其他说法都还需要商榷。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讨论,明辨真伪,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从而正确表述汉族郝姓起源问题。
以上关于汉族郝姓发源地的讨论,仅仅是一个外行人的看法,定有不当之词、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敎正,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IL.COM 谢谢!
郝火河2010年3月31日初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4:01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传说中的郝国
古代的中国,小国林立。这是多部史书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如《吕氏春秋》一书中称:“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三千余国。”在《晋书》中亦称:“自孔甲以后,以至于桀,诸侯相兼,其能存者三千余国。”四千多年前,夏朝之初,有近万个部落、方国,当时方国、部落之间征战不息,经过了六百多年,到了商朝之初,仅剩下三千余国。三分之二的方国被消灭了,说明当时兼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晋书》又称:“春秋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由此可知,从商朝之初到春秋之末,近一千二百年间,方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残酷,大部分方国被消灭了。仅剩下一百七十国。从商朝之初的三千余国到春秋之初的一千二百个国中多数没有留下国名,到春秋末期留下国名的也只有一百七十国。而在这一百七十国中没有郝国的名字,在古代史中也没有查到郝国的记述。那么传说中的郝国到底是否存在过?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讨论分述如下:
一 关于郝国的传说
1、 郝廻说郝国
根据南北朝时期在梁武帝王朝任江夏太守的郝廻所撰《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该文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是时以火司化也,听豫州之鸣鸟,以作乐歌,以龙作官职也。生都于陈,终葬周南山之阴。郝省为太昊后土,能平九州,辨土地为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以配社。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郝廻文中把郝国的存在、时间、地点以及迁徙情况均写的很具体。所以我认为该文是可信的。又有南宋罗泌撰《路史》一书中有郝国的记述可佐证, 故该文对研究郝国的存在和郝氏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陕西通志》说郝国
清朝雍正十三年间,刘于义等修《敕修陕西通志》一书中多处提到郝国。在卷二夏商州国邑表中称:“雍州、郝、盩厔,”又称:“郝,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乡也。”在卷十八中称:“郝(路史国名记),太昊弟郝骨氏后,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从《陕西通志》可知,在商朝末期,帝乙王在位时,郝国建于盩厔县,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从全文来看,其主要根据是源自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路史》一书。另外,清朝道光七年,王志沂辑《陕西志辑要》书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復置县。”王志沂与刘于义所说郝国虽在时间上说法不同,但是都说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是一致的。他们对于郝国的论述,是证明在商末周初确实存在过郝国的一个重要佐证。
3、《盩厔县志》说郝国
清朝乾隆五十年,当时的县太爷杨仪等修《盩厔县志》一书称“盩厔,古骆国,商郝国。[路史]:太昊弟郝省(字或作骨,形近致误)氏之后,右扶风盩厔也。[说文]:郝(黑各切)右扶风盩厔乡名。[广韻]:商帝乙之弟期封国于郝(今之郝村)。按唐书宰相世系表,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与说文异俟考。”另外,民国初期,庞文中所修《盩厔县志》亦有上述记裁,不再赘述。总之我们从《盩厔县志》中可以知道,在商朝末期,郝国建于盩厔,即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4、《陕西方志考》说郝国
高峰先生编著的《陕西方志考》,在周至县一节中称:“周至县的历史沿革,周为郝国之地。秦朝为内史之地。西汉置盩厔,后汉并入武功县。晋復置盩厔县。北魏又置仓城县、温汤县,后废。隋代因之。唐代更名宜寿县,后复名盩厔县。五代因之。宋代属风翔府,又增置清平军。金升为恒州。元朝、明朝皆为盩厔县。清代因之。明、清皆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后为陕西第九行政专员分署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盩厔县一九六四年改为周至县。高峰先生的论述也是郝国存在的重要依据。
5、何光岳先生说郝国
最近看到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著《中华姓氏源流史》中有郝国的论述。该书称:“郝,原为太昊氏时郝省氏的氏族部落,后来形成国家,到商王帝乙,封裔孙期于此为郝国,其后为郝氏。到周初太原之戎所占领,入春秋为晋国领土。”又称:“盖郝省氏乃郝骨氏之误。太昊伏羲氏曾建都于陈,即今陕西宝鸡陈仓,而东面即有盩厔、郝乡,当为伏羲氏之弟郝骨氏之地。后郝骨氏于虞夏时东迁太原郝乡,商帝乙封王子子期于此,其后裔为郝氏。”据此,根据何光岳先生的论述使我们知道,在历史上郝国确实存在过。
综上论述,传说中的郝国,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她建于商末周初,应在《晋书》所说的一千二百国之列。
二 郝国在哪里?
郝国究竟在哪里?如同郝氏发源地郝乡一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上所说何光岳先生说为晋国领土,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何先生是说郝国在今山西省境内。而郝廻和高峰先生则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境内,《陕西通志》和《盩厔县志》亦称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地内,孰是孰非,无法确定。因为学述问题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要有确凿的证据和考古发现来证明,又因为无史书可佐证。只好将两种说法并列于此。让史学界去评说。如果问我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说郝国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的理由更充分。根据家谱有关资料可知,郝国是在盩厔郝乡的基础发展而形成郝国的。即建于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三、郝国是何时灭亡的?
正如正史没有郝国的记述,当然也就没有郝国何时灭亡的记载。为什么存在几百年的郝国竟被人们所遗忘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国小;二是灭亡较早;三是国家存在时间较短,所以被人们所遗忘。在家谱资料中虽有郝国被消灭的记述,但也不统一。有两种说法,一是郝国被秦武公于公元前684年所灭亡。二是郝国被秦穆公于公元前629年所灭。两者相差50多年,由于无正史可证,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两者均为春秋中期,所以可以说郝国是在春秋中期为秦国所灭。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郝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郝国家园变为废墟。昔日的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郝国的子民战死在疆场或沦为奴隶,余者带着亡国之痛,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从此散居在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郝氏家族第一次大迁徙。也为郝氏家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 讨论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否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1、 传说的郝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2、 郝国是建在今陕西省周至县境内。
3、 郝国建于商末周初,即公元前十一世纪。
4、 郝国立国四百余年,在公元前七世纪,为秦国所灭。
以上所述,仅是个人在学习家谱、姓氏学著作中一点额外的收获,写出来求教,希望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2010年5月8日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4:42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1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
帝乙何许人也?您知道“帝乙是汉族郝姓始祖”是怎么来的吗?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出版彭桂芳先生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称:“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先生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的结论之后,大陆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采用了彭先生的说法。
彭先生说他是根据南宋郑樵和唐朝(应为南宋)章定关于郝氏姓源的论述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经核对可知,彭先生不是引用的原文,而是经过又删又改,把郑樵和章定的论述的前半段都给砍去了(注),而得出帝乙封子之说的。举例说明,南宋郑樵撰《通志》一书的原文是“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对照可知,彭先生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前半段给砍了,为什么要砍这一段?简单说来,彭先生不砍这一段就无法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因为:一,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属于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属于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五千年前也不是一家人。彭先生为了把帝乙和期变成一家人,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砍去前半段,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但是彭先生的这一斧,不仅砍去了郝姓的历史事实,而且砍去了一位作者应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彭先生不仅砍去了前半段,而且对后半段也作了文字加工处理,删去了一个“时”字,增加了一个“郡”字,其中删去“时”字是要害,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前,有王无年,更无公元的记载。所以共和元年以前只能用某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当然误差就大了,有几十年的误差。“殷帝乙时”或称“商帝乙之世”均表示帝乙在位时是汉族郝姓得姓时间,并无他义。而删去一个“时”字,就变成“帝乙封子”了,也就把汉族郝姓的老祖宗给换了。加“郡”字就不讨论了,讨论帝乙封子之说太费时间了。我想走捷径,只要“审查”一下帝乙到底有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就会知道汉族郝姓与商王帝乙有无血缘关系了。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也就是为什么要为帝乙建立档案进行“政审”的目的。
2帝乙的简历
帝乙是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历史记载不够准确、可靠,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有的说他是商王朝第27代天子,也有说是29代,还有说是30代王的。这里所谓代的定义也不是很准确,如父子是两代,而把弟弟接哥哥的班也称之两代,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知道,他是第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帝乙在位26年(一说37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加速殷商王朝的衰亡。帝乙出生年月不详,去世年月也不详,但据《纲鉴合纂本甲子纪元》称帝乙崩于公元前1155年,这就是说帝乙死了54年后,又当了26年的国王,这个误差也太大了,应为笑话,仅供参考。这也说明中国历史年代的记载的可靠性太差了。
3帝乙的家庭成员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年表中称:帝乙的爷爷叫武乙。他的爸爸叫文丁。他的接班人是帝辛(纣)。只说了祖孙四代,而其家庭成员有谁呢?经查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帝乙的大儿子微子启和小儿子辛,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几个儿子。据西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太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三十七年。”文中没有说帝乙有几个女儿,可能是重男轻女的缘故吧。
综上所述可知,帝乙有三个妻子,尚为后,启母为正妃,箕母为庶妃。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二子曰箕子,三子曰微仲,四子曰受,五子曰辛就是纣王。这是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其中,文中有无错误、有无遗漏?我不敢断言。敬请专家指教,也向主张“帝乙封子”的作者们求教,请赐教,谢谢!
4审查的结论
查了帝乙祖孙四代,并根据对帝乙家庭成员的审查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没有一个叫王子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王子斯的儿子,更没有一个叫王子周的儿子。所以审查的结论是:“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是说帝乙不是汉族郝姓的始祖。汉族郝姓与帝乙没有血缘关系,汉族郝姓不是商汤的后代。也就是说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热心的作者彭桂芳先生为汉族郝姓找了一个高贵的新祖宗——帝乙是没有根据的。是杜撰之说。
汉族郝姓虽然出身不高贵,但是我们郝氏家族的成员不能数典忘祖。根据郝姓家谱和宋朝以前的姓氏著作可知:汉族郝姓出自风姓,远祖为郝省氏(一说赫胥氏),得姓始祖是期。
5希望
限于初学、外行,所述结论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特别希望得到彭桂芳先生和主张“帝乙封子”作者的批评指正,谢谢。也希望郝氏家族的成员参加这一讨论。看看宋朝以前姓氏著作中有关郝姓起源是怎么写的,看看您家的家谱中序言是怎么写的,看看当地古代地方志中有无郝姓的记载,不要图省事,一定要看原著。希望经过讨论,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要为商王帝乙建立档案的目的。对本文的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AIL.COM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18:18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5希望
限于初学、外行,所述结论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特别希望得到彭桂芳先生和主张“帝乙封子”作者的批评指正,谢谢。也希望郝氏家族的成员参加这一讨论。看看宋朝以前姓氏著作中有关郝姓起源是怎么写的,看看您家的家谱中序言是怎么写的,看看当地古代地方志中有无郝姓的记载,不要图省事,一定要看原著。希望经过讨论,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要为商王帝乙建立档案的目的。对本文的批评意见,请发WX9988@HOTMAIL.COM
北京 郝火河 2009年12月4日初稿。
注,附原文:
1 南宋 郑樵(公元1104—1162年)撰《通志》称:“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73册301页)
2南宋 章定于公元1209年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称:“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933册738页) 因章定文中提到《姓纂》,所以把林宝撰《元和姓纂》附上。
3唐朝 林宝于公元812年撰《元和姓纂》称:“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见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890册750页 )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
最近去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古代史资料时,看了几本姓氏著作,复印了相关郝姓的论述。学习后发现又有新的发明,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陈文宫著《中华千家姓》一书又为汉族郝姓发明了一位新的老祖宗叫子旗,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杜撰?另外还看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主编《中国百家姓》、齐鲁书社出版邵冠文著《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晓芳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郝明知著《兴山百家姓寻根》等书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均抄袭“帝乙封子之说”。帝乙封子之说是台湾彭桂芳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帝乙封子之说。之后香港大陆的姓氏著作争先恐后的引用,有的姓氏专家也被忽悠了,学习开始我也相信帝乙封子之说的。但是查阅了彭桂芳引文的原著使我惊奇的发现,彭的引文是经其篡改而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的,所以帝乙封子之说值得商榷。然而当前帝乙封子之说甚为流行,成了主流说法,我担心假的变成真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本原因。现就其说的真实性可靠性说点看法,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们请教。
一帝乙封子之说的由来
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之说。该书说:“帝乙封子,乃有郝氏。3100年以前,我国就有“郝”这个姓氏。他们是我国历史伟人商汤的后裔,家世背景光彩异常。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商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桂芳关于郝姓写的很多,但是摘录的这一段则是她发明帝乙封子之说的核心表述。这一大段话中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表述,二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援引古代文献的根据。学习后发现彭桂芳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值得商榷。
二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
殷商王朝帝乙有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是证明帝乙封子之说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根据我对殷商王朝帝乙进行“政治审查”的结论是:帝乙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分述如下:
1帝乙的简历:帝乙是殷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不甚准确,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连帝乙是第几代也没有个准数,一说他是殷商王朝第27代天子;二说是29代王;三说是30代王。为什么连代数都数不准呢?这可能是对“代”的定义不严密所致,如父子是两代,而弟弟接哥哥的班算几代?是否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定帝乙是殷商王朝的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现从其说。帝乙在位26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所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灭亡。
2对帝乙的家庭成员的审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约86年)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大儿子和小儿子,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没有儿子。经查西晋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天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37年。”综上所述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 ,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纣王。我相信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说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文献中有哪一本书说帝乙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吗?请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不吝赐教。
三彭桂芳为什么不能引用原文?
彭桂芳想要证明“帝乙封子之说”的可靠性,她引用了所谓南宋郑樵著《通志》和章定著《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来证明。然而可惜的,就是她在引文中漏了馅,我也是从其引文中发现了她的杜撰问题。一是她抄的不是原文,因为我查过多种版本就是查不到她所谓引用的原文,她可能为了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引文是经其加工修改而成,所以她的引文既不是原文也不是全文。二是她说章定是唐朝人是不对的。看过原著的人均知章定是南宋末年人,而彭则说章定是唐朝人,让他早出生了500年,不知何意?为了证明彭不是引用原文、全文,现将她所谓的引文与郑樵和章定的原文对照比较如下:
郑樵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 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 因氏焉。
彭引郑文:( ) 商帝乙( )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彭引章文:( ) 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姓纂》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从上面的对照比较可知,括号内的内容均被彭桂芳删掉。为什么要删改引文呢?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下面仅以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为例,略做分析如下:
1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告诉我们:郝姓的远祖是赫胥氏,他是太昊氏的佐臣,在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赫胥氏的裔孙期(子期)封太原郝乡,以郝乡地名姓了郝。从郑樵的原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帝乙封子之说”的,帝乙封子之说完全是彭桂芳杜撰的而强加予郑樵的冤假错案,应该为郑樵平反。
2既然郑樵没有说过帝乙封子之说,而彭又要说是郑樵说的,那怎么办呢? 彭桂芳采取了篡改郑樵的原文来为自己的发明服务。首先将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前半段给删掉了,后半段又加工修改了,为什么又删又改呢?一句话就是为其发明的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因为她不删掉前半段不修改后半段就发明不了帝乙封子之说。先说说她为什么要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删掉呢?因为根据家谱和部分姓氏著作的记载,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500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也不是一家人。彭桂芳为了让期和帝乙变成一家人,并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删掉郑樵论述的前半段,才能消灭期的远祖,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以达到发明帝乙封子之说。但是这种作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另外,彭对郑樵论述后半段的删改也是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的。主要是将“殷帝乙时”改为“殷帝乙”,删掉一个“时”字是要害。因为“殷帝乙时”是表示郝姓得姓的时间的,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641年)以前,有王无年,当时纪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并无他意。而彭删掉一个时字,就把表示时间一词变成一个人名“商帝乙”了,然后再和“封子期”相连,就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但是彭桂芳这样又删又改的发明并不高明,读者一核对原著就露馅了。然而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引用彭的发明连郑樵、章定的原著也不核对一下,是否太马虎了吧。我认为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范畴,所以姓氏作者应该实事求是来论述郝姓起源,而不能靠删改古代文献来为自己的立论服务。我认为彭桂芳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
3关于郝乡问题,郑樵说太原郝乡,而彭桂芳加了一个郡字,说太原郡郝乡。加的对不对呢?严格意义来说,两人说的都不对。因为根据郝氏家谱和陕西地方志的记载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陕西省盩厔县(1964年改为周至)郝乡,1958年划归鄠县(后改为户县),今为户县祖庵镇的郝村是郝姓最早发源地。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文献,古代第一个论述郝姓起源的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581—645年)在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颜师古明明白白说根据盩厔郝乡的乡名才有了郝姓,家谱亦说盩厔是郝姓的发源地。为什么郝姓发源地搬家了呢?问题出在唐朝的林宝,在颜师古后200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著《元和姓纂》则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由此可知,是林宝给搬了家。但是林宝所说的太原是指太原县,还是太原郡?没有说明。秦置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800年后,到了隋朝才建置太原县,所以太原县郝乡不可能是发源地。太原郡辖17个县,能只有一个郝乡吗?讨论郝乡太费笔墨,不说了(详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郝姓发源地的探讨》)。但是可以证明彭说:“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发现,历来的姓氏著作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几乎没有“同样的看法”。而且我还发现古代姓氏文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引用前人的论述均不说出处,似有抄袭之嫌;二是修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似有篡改之嫌。三是引用前人的论述总要做点修改。为了证明我的看法写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发表在中华郝氏网上,请查阅,不再赘述。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
最近去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古代史资料时,看了几本姓氏著作,复印了相关郝姓的论述。学习后发现又有新的发明,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陈文宫著《中华千家姓》一书又为汉族郝姓发明了一位新的老祖宗叫子旗,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杜撰?另外还看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主编《中国百家姓》、齐鲁书社出版邵冠文著《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晓芳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郝明知著《兴山百家姓寻根》等书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均抄袭“帝乙封子之说”。帝乙封子之说是台湾彭桂芳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帝乙封子之说。之后香港大陆的姓氏著作争先恐后的引用,有的姓氏专家也被忽悠了,学习开始我也相信帝乙封子之说的。但是查阅了彭桂芳引文的原著使我惊奇的发现,彭的引文是经其篡改而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的,所以帝乙封子之说值得商榷。然而当前帝乙封子之说甚为流行,成了主流说法,我担心假的变成真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本原因。现就其说的真实性可靠性说点看法,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们请教。
一帝乙封子之说的由来
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之说。该书说:“帝乙封子,乃有郝氏。3100年以前,我国就有“郝”这个姓氏。他们是我国历史伟人商汤的后裔,家世背景光彩异常。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商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桂芳关于郝姓写的很多,但是摘录的这一段则是她发明帝乙封子之说的核心表述。这一大段话中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表述,二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援引古代文献的根据。学习后发现彭桂芳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值得商榷。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1:31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二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
殷商王朝帝乙有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是证明帝乙封子之说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根据我对殷商王朝帝乙进行“政治审查”的结论是:帝乙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分述如下:
1帝乙的简历:帝乙是殷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不甚准确,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连帝乙是第几代也没有个准数,一说他是殷商王朝第27代天子;二说是29代王;三说是30代王。为什么连代数都数不准呢?这可能是对“代”的定义不严密所致,如父子是两代,而弟弟接哥哥的班算几代?是否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定帝乙是殷商王朝的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现从其说。帝乙在位26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所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灭亡。
2对帝乙的家庭成员的审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约86年)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大儿子和小儿子,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没有儿子。经查西晋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天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37年。”综上所述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 ,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纣王。我相信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说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文献中有哪一本书说帝乙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吗?请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不吝赐教。
三彭桂芳为什么不能引用原文?
彭桂芳想要证明“帝乙封子之说”的可靠性,她引用了所谓南宋郑樵著《通志》和章定著《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来证明。然而可惜的,就是她在引文中漏了馅,我也是从其引文中发现了她的杜撰问题。一是她抄的不是原文,因为我查过多种版本就是查不到她所谓引用的原文,她可能为了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引文是经其加工修改而成,所以她的引文既不是原文也不是全文。二是她说章定是唐朝人是不对的。看过原著的人均知章定是南宋末年人,而彭则说章定是唐朝人,让他早出生了500年,不知何意?为了证明彭不是引用原文、全文,现将她所谓的引文与郑樵和章定的原文对照比较如下:
郑樵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 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 因氏焉。
彭引郑文:( ) 商帝乙( )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彭引章文:( ) 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姓纂》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从上面的对照比较可知,括号内的内容均被彭桂芳删掉。为什么要删改引文呢?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下面仅以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为例,略做分析如下:
1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告诉我们:郝姓的远祖是赫胥氏,他是太昊氏的佐臣,在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赫胥氏的裔孙期(子期)封太原郝乡,以郝乡地名姓了郝。从郑樵的原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帝乙封子之说”的,帝乙封子之说完全是彭桂芳杜撰的而强加予郑樵的冤假错案,应该为郑樵平反。
2既然郑樵没有说过帝乙封子之说,而彭又要说是郑樵说的,那怎么办呢? 彭桂芳采取了篡改郑樵的原文来为自己的发明服务。首先将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前半段给删掉了,后半段又加工修改了,为什么又删又改呢?一句话就是为其发明的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因为她不删掉前半段不修改后半段就发明不了帝乙封子之说。先说说她为什么要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删掉呢?因为根据家谱和部分姓氏著作的记载,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500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也不是一家人。彭桂芳为了让期和帝乙变成一家人,并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删掉郑樵论述的前半段,才能消灭期的远祖,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以达到发明帝乙封子之说。但是这种作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另外,彭对郑樵论述后半段的删改也是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的。主要是将“殷帝乙时”改为“殷帝乙”,删掉一个“时”字是要害。因为“殷帝乙时”是表示郝姓得姓的时间的,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641年)以前,有王无年,当时纪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并无他意。而彭删掉一个时字,就把表示时间一词变成一个人名“商帝乙”了,然后再和“封子期”相连,就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但是彭桂芳这样又删又改的发明并不高明,读者一核对原著就露馅了。然而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引用彭的发明连郑樵、章定的原著也不核对一下,是否太马虎了吧。我认为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范畴,所以姓氏作者应该实事求是来论述郝姓起源,而不能靠删改古代文献来为自己的立论服务。我认为彭桂芳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
3关于郝乡问题,郑樵说太原郝乡,而彭桂芳加了一个郡字,说太原郡郝乡。加的对不对呢?严格意义来说,两人说的都不对。因为根据郝氏家谱和陕西地方志的记载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陕西省盩厔县(1964年改为周至)郝乡,1958年划归鄠县(后改为户县),今为户县祖庵镇的郝村是郝姓最早发源地。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文献,古代第一个论述郝姓起源的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581—645年)在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颜师古明明白白说根据盩厔郝乡的乡名才有了郝姓,家谱亦说盩厔是郝姓的发源地。为什么郝姓发源地搬家了呢?问题出在唐朝的林宝,在颜师古后200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著《元和姓纂》则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由此可知,是林宝给搬了家。但是林宝所说的太原是指太原县,还是太原郡?没有说明。秦置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800年后,到了隋朝才建置太原县,所以太原县郝乡不可能是发源地。太原郡辖17个县,能只有一个郝乡吗?讨论郝乡太费笔墨,不说了(详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郝姓发源地的探讨》)。但是可以证明彭说:“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发现,历来的姓氏著作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几乎没有“同样的看法”。而且我还发现古代姓氏文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引用前人的论述均不说出处,似有抄袭之嫌;二是修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似有篡改之嫌。三是引用前人的论述总要做点修改。为了证明我的看法写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发表在中华郝氏网上,请查阅,不再赘述。
4关于引用南宋末年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问题,彭桂芳也是采取删掉章定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前半段的办法来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其手法与目的如删改郑樵《通志》完全相同,不再赘述。
这里要说明一点,经我学习研究发现南宋章定也是一位篡改引文的能手。古代作者引文一般是不说出处的,而章定则称他是根据唐朝林宝撰《元和姓纂》简称《姓纂》而写的郝姓起源的,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下面作一对照比较
林宝说:郝, 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郑樵说:郝氏 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对照可知章定是说了假话,他没有看过林宝的原著,他写的根本不是引用林宝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他实际抄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而且对引文修篡改了两处,一是把赫胥氏改成赫咠氏;二是把“有子期”改成“王子期”。章定改成王子期是要害,谁的王子?是赫咠氏裔孙的王子?帝乙是赫咠氏的裔孙吗?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章定的篡改发明了王子期之说,制造了混乱,开创了杜撰的先河。元、明朝时期姓氏著作中的杜撰均与章定有关。但是就从章定的文中也找不出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据,然而就是章定篡改而成的伪说,彭桂芳也未敢引用全文,这就说明彭要删掉章定论述前半段的要害。总之章定的伪说也帮不了彭桂芳的忙。
5关于子期的解读。关于郝姓起源论述中,子期的是唐朝太常博士林宝首先提出来的,说的有点含糊,所以后人的解释出现不同的说法。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著《新唐书》一书将子期解释为裔孙期,也就是说把“子”字解释为裔孙,根据郝姓家谱记载证明欧阳修解释是对的,期是汉族郝姓得姓始祖。而南宋郑樵改为“有子期”,加了一个有字,郑樵改的对不对?我说郑樵改的不对。郑樵是南宋著名史学家,也是一位训诂学家,但是可能一时疏忽,搞错了。为什么?因为郑樵在“子期”前加了一个有字,所以子期就变成了郝姓得姓始祖。现在不少作者称子期是郝姓始祖,可能源于郑樵。但是子期不是郝姓始祖。子期何许人也?经查与郑樵同朝的著名姓氏学者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子期,出自芈姓,楚平王子结,字子期,为大司马。白公胜作难,杀子期于朝,后世以字为氏。”邓名世告诉我们:历史上确有子期这个人,但他不是帝乙的儿子,更不是郝姓的得姓始祖。
6综上所述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然而当今有的姓氏著作的作者把这一假的发明奉为圣旨。更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古代帝王史的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百家姓展览”也称帝乙是郝姓的始祖。经询问说是某专家的研究成果。实在不敢恭维这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他可能连一本古代姓氏文献、郝氏家谱、陕晋地方志都没有看过,只看过《五百年是一家人》一本书就断言。这是研究吗?还是在忽悠?作为郝姓的一员,我最担心的就是假的可能变成真的。
在学习古今姓氏著作中使我感到:汉族郝姓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姓氏,因为有的姓氏作者老想着惩治郝姓老祖宗,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贪污受贿,但是他们要不断的撤换我们的老祖宗,郝姓远祖和始祖已被撤换十个之多。还不甘心。请看被他们撤换我们的老祖宗有:
汉族郝姓远祖:郝省氏、赫胥氏、伏羲氏之弟郝骨氏、赫咠氏、郝胥氏、赫骨氏、商汤、契、伏羲氏、有扈氏
郝姓得姓始祖:期、子期、王子期、帝乙王子期、帝乙王子周、王子斯、霍叔、帝乙之弟期、帝乙、郝之期(商)、郝子廉、郝省氏、子朝、子旗
作为郝氏家族的一员,我要大声疾呼:姓氏著作的女士、先生们,请笔下留情,别在随意折腾惩治我们的老祖宗了。谢谢!
7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表述。以上探讨的是帝乙封子之说不能成立的原因,而郝姓起源应该如何表述呢?根据我看到的家谱资料,并以唐朝姓氏文献和陕西省地方志关于郝姓起源论述的综合佐证,我拟按照姓氏起源的构成要素分述如下:
1) 郝姓的远祖是郝省氏,太昊氏之佐;
2) 郝姓得姓始祖是郝省氏的裔孙期
3) 郝姓得姓时间是殷商帝乙在位期间(公元前1101—1076年);
4) 郝姓的发源地是盩厔郝乡,即今陕西省户县祖庵镇郝村;
5) 郝姓源自古代的风姓,是风姓的一个分支;
6) 郝姓郡望是太原、京兆、安陆。
我想模仿唐朝林宝的写法,拟改写为:“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商帝乙在位期间,郝省氏的裔孙期封于盩厔郝乡,因地以命氏焉。”此写法对林宝的原文有两点修改,一是“子期”改为“郝省氏裔孙期”。修改的根据是参考郝姓家谱和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关于郝姓起源论述(郝氏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乡,因以为氏。)二是“太原”改为“盩厔”。修改的根据是参考郝姓家谱和唐朝颜师古注《急就篇》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这一写法有何不妥?敬请郝氏宗亲批评指正。
四结束语
著书立说是好事。著书立说是研究姓氏学问的结果,而不是编瞎话的结果。今天少数人富起来,作者应该不会去为稿费而著书立说吧。写书引用前人的论述是必要的,因为几千年的姓氏历史,你不引用你怎么知道。然而抄书必须比较研究,必须别伪求真,不能图省事盲目抄书,更不能专捡编瞎话的抄,否则就容易抄出笑话来。正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无论做哪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工作。因为所凭借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十有九是书本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辩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梁启超说的多深刻啊,学习研究郝姓起源就必须别伪求真,愿你我共勉之!
我是学习无线电通信专业的,对家谱和姓氏知识是门外汉,离休后,为给我的老祖宗郝伯全(1264—1358年,山东莱州市郝姓始迁祖)寻根,开始学习古今姓氏著作。我的学习也仅是入门,所以以上所论还是一个初学者的议论,加之年龄大、眼神差,可能看错了,因此其中定有不当之词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写此文的目的在于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请教,希望交流看法,谢谢!批评意见请寄北京邮电大学眷18楼432信箱,邮编100088,或发xiangq32@gmail.com
郝火河2011年2月22日初稿2011年6月4日修改
致 出版社,因不知作者的信址,请转作者 审阅拙文,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2:48

[回复] 回复郝骨氏与郝姓出自复姓之说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一

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真实性
最近去国家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查阅古代史资料时,看了几本姓氏著作,复印了相关郝姓的论述。学习后发现又有新的发明,如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陈文宫著《中华千家姓》一书又为汉族郝姓发明了一位新的老祖宗叫子旗,是他的考古发现?还是杜撰?另外还看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韦显知等主编《中国百家姓》、齐鲁书社出版邵冠文著《我们的姓氏从哪里来》、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孙晓芳主编《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郝明知著《兴山百家姓寻根》等书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均抄袭“帝乙封子之说”。帝乙封子之说是台湾彭桂芳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乃有郝氏”,为了叙述的方便简称帝乙封子之说。之后香港大陆的姓氏著作争先恐后的引用,有的姓氏专家也被忽悠了,学习开始我也相信帝乙封子之说的。但是查阅了彭桂芳引文的原著使我惊奇的发现,彭的引文是经其篡改而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的,所以帝乙封子之说值得商榷。然而当前帝乙封子之说甚为流行,成了主流说法,我担心假的变成真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质疑帝乙封子之说的根本原因。现就其说的真实性可靠性说点看法,向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们请教。
一帝乙封子之说的由来
汉族郝姓得姓3000年后,1974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著《五百年前是一家》一书中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中,首次提出帝乙封子之说。该书说:“帝乙封子,乃有郝氏。3100年以前,我国就有“郝”这个姓氏。他们是我国历史伟人商汤的后裔,家世背景光彩异常。郝氏的得姓,是在殷商的第27代天子帝乙之时,帝乙于公元前1191年即位之后,把他的儿子期封于今山西太原的郝乡,后来期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我国的郝姓也自此出现。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譬如,《通志•氏族略》上指出:“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商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彭桂芳关于郝姓写的很多,但是摘录的这一段则是她发明帝乙封子之说的核心表述。这一大段话中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表述,二是说帝乙封子之说的援引古代文献的根据。学习后发现彭桂芳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值得商榷。
二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
殷商王朝帝乙有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是证明帝乙封子之说能不能成立的关键。根据我对殷商王朝帝乙进行“政治审查”的结论是:帝乙没有一个名字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分述如下:
1帝乙的简历:帝乙是殷商王朝的国王。由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不甚准确,所以当今历史、姓氏著作连帝乙是第几代也没有个准数,一说他是殷商王朝第27代天子;二说是29代王;三说是30代王。为什么连代数都数不准呢?这可能是对“代”的定义不严密所致,如父子是两代,而弟弟接哥哥的班算几代?是否有点乱套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断定帝乙是殷商王朝的30代王,在位26年(公元前1101—1076年),现从其说。帝乙在位26年政绩不佳,接班人也选的不好,所以加速了殷商王朝的灭亡。
2对帝乙的家庭成员的审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约86年)撰《史记》一书称:“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司马迁只说大儿子和小儿子,而没有说大小之间还有没有儿子。经查西晋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撰《帝王世纪》一书称:“帝乙有二妃,正妃生三子,长子微子启,中曰微仲,行小曰受。庶妃生箕子,年次启,皆贤,初启母之生启及仲也。尚为妾,及立为后,乃生辛。帝乙以启贤且长,欲以启为天子,太史据法争之,帝乙乃立辛为太子。帝乙在位37年。”综上所述帝乙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 ,二子叫箕子,三子叫微仲,四子叫受,五子叫辛就是纣王。我相信1700年前的历史记载。据此可知帝乙没有一个叫期的儿子,也没有一个叫子期的儿子。所以说帝乙封子之说是不能成立的。古代文献中有哪一本书说帝乙有一个叫期的儿子吗?请主张帝乙封子之说的作者不吝赐教。
三彭桂芳为什么不能引用原文?
彭桂芳想要证明“帝乙封子之说”的可靠性,她引用了所谓南宋郑樵著《通志》和章定著《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关于汉族郝姓起源的论述来证明。然而可惜的,就是她在引文中漏了馅,我也是从其引文中发现了她的杜撰问题。一是她抄的不是原文,因为我查过多种版本就是查不到她所谓引用的原文,她可能为了发明帝乙封子之说,引文是经其加工修改而成,所以她的引文既不是原文也不是全文。二是她说章定是唐朝人是不对的。看过原著的人均知章定是南宋末年人,而彭则说章定是唐朝人,让他早出生了500年,不知何意?为了证明彭不是引用原文、全文,现将她所谓的引文与郑樵和章定的原文对照比较如下:
郑樵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 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 因氏焉。
彭引郑文:( ) 商帝乙( )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章定说:郝《姓纂》出于赫咠氏,太昊氏之佐也。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彭引章文:( ) 殷帝乙时,王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姓纂》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 帝乙时, 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
从上面的对照比较可知,括号内的内容均被彭桂芳删掉。为什么要删改引文呢?这就是问题的要害。下面仅以郑樵的《通志》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为例,略做分析如下:
1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告诉我们:郝姓的远祖是赫胥氏,他是太昊氏的佐臣,在殷商王朝帝乙在位期间,赫胥氏的裔孙期(子期)封太原郝乡,以郝乡地名姓了郝。从郑樵的原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帝乙封子之说”的,帝乙封子之说完全是彭桂芳杜撰的而强加予郑樵的冤假错案,应该为郑樵平反。
2既然郑樵没有说过帝乙封子之说,而彭又要说是郑樵说的,那怎么办呢? 彭桂芳采取了篡改郑樵的原文来为自己的发明服务。首先将郑樵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的前半段给删掉了,后半段又加工修改了,为什么又删又改呢?一句话就是为其发明的帝乙封子之说服务。因为她不删掉前半段不修改后半段就发明不了帝乙封子之说。先说说她为什么要把“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氏之佐也。”一段删掉呢?因为根据家谱和部分姓氏著作的记载,赫胥氏(一说郝省氏)裔孙期是古代风姓的后裔,而商汤的裔孙帝乙则是古代子姓的后裔,所以期和帝乙根本不是一家人,不仅500年不是一家人,而且可能5000年也不是一家人。彭桂芳为了让期和帝乙变成一家人,并拼凑成父子关系,就必须删掉郑樵论述的前半段,才能消灭期的远祖,使期和赫胥氏脱离血缘关系,以达到发明帝乙封子之说。但是这种作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另外,彭对郑樵论述后半段的删改也是为其发明帝乙封子之说服务的。主要是将“殷帝乙时”改为“殷帝乙”,删掉一个“时”字是要害。因为“殷帝乙时”是表示郝姓得姓的时间的,因为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641年)以前,有王无年,当时纪年均用某帝王在位时间来表示时间的,并无他意。而彭删掉一个时字,就把表示时间一词变成一个人名“商帝乙”了,然后再和“封子期”相连,就发明了帝乙封子之说。但是彭桂芳这样又删又改的发明并不高明,读者一核对原著就露馅了。然而很多姓氏著作的作者引用彭的发明连郑樵、章定的原著也不核对一下,是否太马虎了吧。我认为姓氏文化是历史文化范畴,所以姓氏作者应该实事求是来论述郝姓起源,而不能靠删改古代文献来为自己的立论服务。我认为彭桂芳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应该的。
3关于郝乡问题,郑樵说太原郝乡,而彭桂芳加了一个郡字,说太原郡郝乡。加的对不对呢?严格意义来说,两人说的都不对。因为根据郝氏家谱和陕西地方志的记载汉族郝姓最早发源地是陕西省盩厔县(1964年改为周至)郝乡,1958年划归鄠县(后改为户县),今为户县祖庵镇的郝村是郝姓最早发源地。现在能看到的古代文献,古代第一个论述郝姓起源的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581—645年)在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颜师古明明白白说根据盩厔郝乡的乡名才有了郝姓,家谱亦说盩厔是郝姓的发源地。为什么郝姓发源地搬家了呢?问题出在唐朝的林宝,在颜师古后200年,唐朝太常博士林宝著《元和姓纂》则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由此可知,是林宝给搬了家。但是林宝所说的太原是指太原县,还是太原郡?没有说明。秦置太原郡首府是晋阳县,800年后,到了隋朝才建置太原县,所以太原县郝乡不可能是发源地。太原郡辖17个县,能只有一个郝乡吗?讨论郝乡太费笔墨,不说了(详见中华郝氏网上拙文《郝姓发源地的探讨》)。但是可以证明彭说:“关于郝姓的来源,历来的姓氏之书都采认同样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学习古代姓氏文献发现,历来的姓氏著作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几乎没有“同样的看法”。而且我还发现古代姓氏文献关于郝姓起源的论述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引用前人的论述均不说出处,似有抄袭之嫌;二是修改前人的论述不讲理由,似有篡改之嫌。三是引用前人的论述总要做点修改。为了证明我的看法写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郝姓起源和郝字字源的论述》发表在中华郝氏网上,请查阅,不再赘述。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05 18:24:42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