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883607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刁东风的小作坊领到“身份证”这是全省头一个

undefined


26日下午,刁东风领到营业执照后特别高兴。


  本报10月26日讯(记者李兵)“无证小作坊”是个不陌生的名词,之所以无证,与法律法规存在监管空白有关。如今,食品小作坊也能办证了!26日下午,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工商服务窗口前,城阳区流亭豆制品加工园负责人刁东风接过一份《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在此之前,他从城阳质监分局那里领到了一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核准决定书》,这两份证件组成了全省首份食品小作坊“身份证”。

  说自己干的是黑作坊,在城阳生产豆腐的胡龙江也服也不服。说服,是因为他以前加工豆腐的环境卫生确实脏乱差;说不服,因为他也想办一张生产加工许可证或工商营业执照,可他跑了质监、工商等好几个部门,都告诉他“不归我们管”,索性胡龙江就这么干下去了。可自打今年他加入城阳区流亭豆制品加工园之后,他的想法改变了。这里的环境整洁明亮,整个生产过程有摄像头监控(本报9月17日、18日、19日曾连续报道)。虽然还是小作坊,可胡龙江觉得自己与那些生产加工企业没什么两样,他开始设想能不能注册商标,从“黑作坊”干到知名品牌。

  胡龙江的想法与加工园负责人刁东风不谋而合。现在能办证了吗?10月8日,当刁东风向城阳区食安办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得到的答案是能,先请质监部门办理前置审批,然后办理环评,最后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10月14日,刁东风办好了前置审批,25日下午通过环评,26日下午就领到营业执照。

  “以前法律法规不明确,食品小作坊别说办证,就连谁来监管都不明晰。”质监城阳分局副局长刘臻说 ,今年3月份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督管理由质监部门负责。今年8月份 、9月份,省、市质监、食安部门连出文件,明确质监部门可出具小作坊生产报告审查通知单,凭此通知单办理相关工商登记。“文件挺新,发文后还没有其他地方办过生产审查通知单,我们就自己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审核手续,这是全省第一份 。”刘臻说。“以后达到规范生产标准的小作坊,就允许其经营。如果还想做大做强,我们就帮助他们办证。”市食安办协调督查处处长张祖光说。

2011年10月27日03:42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222.184.28.*   回复:1   发表时间:2011-10-27 06:47:1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刁东风的小作坊领到“身份证”这是全省头一个

豆腐小作坊进入"正规军" 每天生意异常火爆
2011-09-18 04:2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17日凌晨4时许,胡龙江拉着2000多斤豆腐驶进了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自从他的小作坊进驻城阳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区之后 ,他的豆腐也更受欢迎了,2000多斤的豆腐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最重要的是一些新客户也慕名而来,现在熟人朋友碰到我都喊我‘豆腐哥’,感觉自己成了明星了 ,感觉跟以前就是不一样……”记者了解到,园区的十家试生产业户陆续步入正轨,利润也开始增长。投资人刁东风虽然目前还在赔钱,但他坚信未来一定会盈利。

■销售

一口气卖光2000斤豆腐

9月17日凌晨,胡龙江早早就起了床,他和两名工人将2000多斤豆腐装上车后就往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走。4时30分许,胡龙江的车一赶到批发市场5号出口,早早守候在此的客户就立即迎上前去。

“给我称100斤。”一位等不及的客户赶忙上前,要求还停留在车旁的胡龙江赶快给他3盒豆腐。过秤、付完账之后 ,该客户匆匆忙忙就走了,此后又陆续来了不少客户。这次胡龙江共带来70盒豆腐,每个盒有30多斤豆腐,算起来总量不低于2000斤。整个批货过程,胡龙江和工人没有喘气的空隙。一位王姓客户说,最近看胡龙江的豆腐质量不错,“抢货”的人增加了,老客户也开始要求加货,因此胡龙江的豆腐卖得很火。

从凌晨4时30分至5时25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原来堆满盒子的汽车货柜变得空空荡荡,胡龙江的2000斤豆腐一斤不剩。等到客户都把食品盒交还他,他又接着赶回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区开始新的一天的生产工作了。

■生产

产量比以前多,工作还轻松

说起之前在豆腐小作坊干的时候,胡龙江称“往事不堪回首”。之前他所在的那3个小作坊,不仅空间狭小,卫生难以得到保障,而且生产设备也很“原始”。

“使用的是常压锅炉,烧柴和煤,这边急着加热豆浆,那边急着添柴、添煤。”胡龙江称,现在加工园里烧的是生物脂,虽然有时也烧柴,但是有人专门控制火力,而且锅炉房和生产间不在同一个地方,卫生得到了保障。“以前的生产效率也很低下,除磨浆机之外,捣豆腐脑、压榨豆腐等都得用手工。”

在豆制品集体加工园区的生产间,压榨豆腐、豆皮的全都为自动化机器。“在小作坊累得腰酸背痛,产量也不高,现在在加工园区里简单多了,产量还比以前多,轻松不少。”

■利润

客户增一成,收入有潜力

与胡龙江一起入园的范光顺是湖北荆门人,来青岛做豆腐已经13个年头了,他拿出30万元积蓄购买设备全力投入生产。“目前产量还没跟上去,相比以前,现在整体少赚了一点。”不过,范光顺告诉记者,现在豆制品集中加工园在市场上开始有了一定的名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的豆腐是从园区直接出来的,“这几天新客户增加了一成”。

范光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料加上房租、水电、人工等,每斤豆腐的成本约为7毛钱,批发时能卖到1.2元,利润空间为5毛钱左右。“但豆腐黑作坊生产的成本只有6毛钱,批发时为1.1元。”范光顺说,园区业户生产成本要比黑作坊的高1毛钱。尽管成本加大,但园区招牌打出去以后 ,近来新客户增加了,另外一些老客户也开始要求“加货”,按这种状态下去,销量会不断增大,整体利润也会不断飙升。“而且还可以避免被执法部门查处、罚款,风险小了,算下来成本也就减少了。”

■心情

被喊做“豆腐哥”很开心

谈到加入豆制品集体加工园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时,胡龙江的弟弟胡龙涛对记者说:“哥哥的最大变化就是他变开心了。”胡龙涛说,在小作坊“单干”时,哥哥压力特别大,应对执法部门的检查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管理小作坊更不容易。由于小作坊没有冷冻库,夏天高温期生产出来的豆制品很容易变质,一旦豆腐、豆皮出现问题,一天下来的损失就有数千元。原料不稳定,找不到货源也是胡龙江的“心病”。自己跟哥哥5年,从来没有见过他像现在那么开心。

胡龙江说,“ 报纸把我的事情报道后,现在客户朋友都喊我‘豆腐哥’,我很高兴,也让我信心十足。”9月17日一大早看到本报的报道后 ,很多以前的朋友和客户都给他打电话,在电话中对他的事业进行了称赞。胡龙江说,9月17日是他来青岛10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感觉自己成了“大明星”了,我的目标产量是每天生产10000斤豆腐。”

园区投资人刁东风畅谈创业路——

—“大伙赚钱,最后我也就赚了”

40岁的刁东风是泰安东平人,身高一米八以上,标准的山东大汉。18岁时,仅仅带着17块钱的他背井离乡来到青岛,后来刁东风做起了销售大豆的生意,由于经营有道,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刁百万”。因为生意上的原因,他认识了很多生产豆腐的小作坊主,“这些人也不容易,都是为老婆孩子能吃上口饭。”刁东风经过半年的深思熟虑之后 ,倾其所有建了一个豆腐加工园区,把黑作坊收编起来进行正规化生产。

18岁就来青岛闯荡

在豆制品加工园区,员工们见到刁东风后都亲切地称其为“刁总”,“说实话,‘刁总’这个称呼我一直不大习惯,俺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听起来有点……”说着,刁东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刁东风来自泰安东平,今年整40岁。1989年,18岁的刁东风第一次来到青岛,“当时我是跟着老乡一块来青岛打工,一开始我在一家工厂当工人。”刁东风说,刚开始家里穷,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着17块钱。这期间他吃了很多的苦,“工厂搬运工等等累活我都干过。”刁东风称,凭借着自己体力好,不怕苦不怕累,这期间他积累了很多的社会经验。

卖大豆成了“刁百万”

对于刁东风来说,真正的转变来自于十年前,“后来我开办了一个小工厂,认识了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朋友。”刁东风说,正是这个朋友给他带来了赚钱的机遇。

刁东风所说的这位朋友便是从事大豆销售生意的,“内行的人都知道,黑龙江大豆在国内品质是比较好的。”刁东风的这位朋友便靠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到了黑龙江大豆批发的客户。自此之后 ,刁东风开始在青岛销售黑龙江大豆。

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来,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刁东风抓住机遇如鱼得水,使得自己的资产也迅速得到了积累。刁东风也从事过豆制品生产加工,他很快就成了老乡眼里的“刁百万”。

对黑作坊深有体会

据刁东风回忆,十年来他每年大约在青岛销售大豆2000吨,而这些大豆大部分都是销售给了豆制品加工点,“据我十年来摸索调查,青岛目前大约有几百家豆制品加工点,但因为都是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不达标,卫生环境差,根本就办不下生产证件来。”刁东风说,他供应的客户也多数是这样的黑作坊。

“毕竟相处的时间长,这些黑作坊老板为逃避检查东躲西藏,居无定所,让我感触很深。”刁东风说,很多的黑作坊都是些从农村来城里的务工者,“无论是环境不卫生还是乱加添加剂,很多时候是因为缺乏知识,并非有意害人。他们也不容易,就是为了让老婆孩子能吃上饭。”

投入400万建起园区

“这半年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既然小作坊的条件无法办证,那能不能开辟一个地方让众多的小作坊联合起来一起生产,并且在这个地方进行正规化管理,督促小作坊尽快转变?”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刁东风便找到了城阳区食安办、以及街道办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

“我的这个提议,他们都很支持。”刁东风说,得到支持后,他便开始筹划选址,选定地址之后开始装修。“三个月,我的加工园区硬件设施建完,从8月份,我就开始逐步召集小作坊。”刁东风说,这期间,他一共投资近400万。“我现在真成了穷光蛋了,家里的所有资产全都投到这里面了。”

目前赔钱但坚信未来

豆制品加工园区试营的半个多月对刁东风来讲绝对是挑战。目前进园的业户已经达到了10家,“我暂时还没向他们收取租金。”说着,刁东风将一沓协议书拿了出来。“这些协议书已经签好了,但我现在暂时还没给业户,主要还是心里没底,万一业主在这期间不愿意干的话还可以有退路。”

刁东风说,目前他初步定下的租金是一个业户每年1.5万元,“10个一年才15万,而且虽然在大豆上、剩下的豆腐渣上我也能提点钱,但那毕竟每斤才几分钱的事,总体来说我在一段时期内肯定是在赔钱的。”刁东风说。“但现在各个业户是赚钱的,只要他们能赚到钱,我相信最后我肯定也能赚。” 文/ 图 本报记者徐新东 刘鑫 李兵 本报见习记者 林国坚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222.184.28.*   发表时间:2011-10-27 07:19:17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