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ZHAO  

03-06

71511次

7人

51个

105个

164人

29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招氏宗祠 大荟萃

编辑: 猫仔BB (广州市新市区黄石街江夏村)

作者:58.249.76.*   回复:14   发表时间:2011-11-20 16:02:2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广州市天河区 长兴街长湴村

坐落在长湴南大街15号。深16米,面宽10.5米。青砖屋,碌灰筒瓦,前沓已改建,出租做工场。招氏宗祠石额现放在“梁氏家塾”墙边,该石额长2.4米,宽0.8米,重逾千斤。石额上刻“招氏宗祠”,上款“光绪岁次丁丑”,下款“东郭陈三余书”。

作者:120.85.149.*   发表时间:2011-11-20 16:08:34

[回复] 招氏大宗祠

又名“榖诒堂”。位于广州市石沙区金沙街横沙村大街8号,是横沙村招姓族人的太公祠,为纪念其开村始祖招益庄而建。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2002年重修。坐东朝西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8米,总进深23.5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00.8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门前地坪两边原置6对花岗岩旗杆夹石,1955年全被当作建筑材料拿去修理水利工程。至2005年,因开发房地产在堤围处被挖出,现置于祠边空地。地坪原有池塘,现已填平建楼。

头门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两间6.5米共十三架。前廊三步梁,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雀替、柁橔、斗栱、均有精美木雕。正门石门额刻楷书“招氏大宗祠”,挂门联“鸿胪锦世泽,刺史振家声”。(上联指招氏远祖,汉代位列九卿的大鸿胪招猛;下联指横沙招氏先祖,宋代荆苏刺史招益庄。)前廊次间有花岗岩塾台,阔3米,深2米,高0.3米。檐柱与山墙之间架石虾公梁,梁上置石狮、异形斗栱。砖雕墀头保存尚完整。

头门内开井,阔6.8米,深10米,花岗岩条石铺地。两侧为廊,四架卷棚顶,深3米。

第二进为后堂,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间7米十五架。前设轩廊,以前后三柱及后墙承重。堂前立两檐柱,堂中立4金柱。前檐之次间,砌筑花岗岩石栏杆。后金柱明间有屏门,上方悬挂“榖诒堂”木匾。后部设神龛。

全祠里外上下可见不少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所刻人物、花鸟形态逼真。内墙上端绘有壁画,古朴精美。祠堂右侧偏间墙壁镶有《横溪榖诒堂石路碑记》石碑一方及赠地、赠田契约碑一方,其中最大一块已毁。

祠堂曾做生产队办公场地,现做老人康乐场所。祠有招氏名人清代画家招子庸之生平事迹简介及其多幅名画复制品。原作现收藏于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馆等处。

作者:58.248.151.*   发表时间:2011-11-20 17:09:31

[回复] 仲山招大夫祠

又名“绍衣堂”。位于广州市石沙区金沙街横沙村大街10号,是横沙村招姓宗族为祀十七世祖招仲山而建。始建于清代,建国后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三间两进,总面阔9米,总进深21.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93.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

头门面阔三间9米,进深两间6米,共十一架。由前后石檐柱及门墙承重。石门额阳刻“仲山招大宗祠”。 花岗岩门夹石两边挂有木制门联“派衍鸿胪开燕翼,祀崇司马焕龙章”。前檐柱与山墙之间花岗岩石材虾公梁,上置石狮、异形斗栱。梁架上木雕细腻。墀头砖雕保存尚好。

头门内天井,阔5米,深5米。两侧为廊,四架卷棚顶,深2米。

第二进后堂,面阔三间9米,进深三间7米共十一架。前后三柱及后墙承重,有4金柱,两檐柱。

祠堂内外可见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木雕,所雕人物、花鸟皆栩栩如生。内墙上端原有各种精美壁画,可惜多数已显斑驳。

20世纪70年代祠堂曾做饭堂,后坐农具厂,现为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活动中心和白云区金沙曲艺社排演场地。

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作者:58.248.151.*   发表时间:2011-11-20 21:13:16

[回复] 招氏宗祠 (荔湾区招村)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招村村内,是招氏族人的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至2003年又重修。坐西朝东,三间两进,总面阔10米,总进深20米,建筑占地20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青砖红砂岩墙脚。2003年重修后改盖绿色琉璃瓦,外墙改贴绿色瓷片。祠前是冲口涌。

头门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两间7.2米共十三架,前廊三步。门额阴刻“招氏宗祠”,门联为“鸿胪传世泽,荣禄振家声”。次间有虾公梁、石柁峰、石斗栱。前廊架梁、封檐板花纹图案。门两侧设门枕石。

后堂面阔10米,进深三间8.8米共十三架。后堂前带天井与两廊,两廊为四架卷棚。

《招氏族谱》(招村)记载:(略),详见《招氏鸿迹》(网络版)。

该祠整体布局尚存,今为招村老人活动中心.

作者:58.249.22.*   发表时间:2011-11-22 22:21:28

[回复] 广州市番禺区 大龙街罗家村 招氏宗祠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龙街罗家村,南约大街5号。建于清初,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坐北向南。面阔三间13.5米,深两进32米,建筑占地533.76平方米。前面有一开阔地坪。地坪两侧各有两对旗杆夹,1958年“大跃进”时期筑路修桥、兴修水利时拆毁。

头门面阔三间13.5米,进深两间6米共九架。人字封火山墙,路灰筒瓦。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脚。花岗岩石门夹,石额刻“招氏宗祠”。前廊有4根方身花岗岩石前檐柱,次间有虾公梁,梁上有石柁墩和异形石斗栱。梁架、封檐雕刻花鸟等纹饰。

后堂面阔三间13.50米,进深三间12米共十九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灰塑博古脊,青砖石脚墙。两根石檐柱和4根圆木金柱。正中悬挂木刻“永裕堂”牌匾,后两金柱挂木刻对联“永守宗飘寻基繁衍其后裔;裕留世泽勤革功勋仰前人”。明间后设有放置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台基用花岗岩石雕刻。左侧墙上镶嵌着重修碑。

作者:112.94.228.*   发表时间:2011-12-26 21:32:10

[回复] 请各位自觉缴纳“编辑费”给威仔

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银行卡账号: 622202 3602077729721

作者:58.248.143.*   发表时间:2012-01-15 21:08:03

[回复] 果融招公祠

位于广州市石沙区金沙街横沙村东约。是横沙村招姓族人的房祖祠。始建于清代,2005年重修成现状。坐西朝东。三间两进,总面阔9.8米,总进深24.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
青砖墙石脚。

头门面阔三间9.8米,进深两间5.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梁,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花岗岩门夹石、石门枕,石门阳刻楷书“果融招公祠”。门口悬挂木门联“总镇门风履仁蹈义;鸿胪绪胄种德延祺” 。

头门内天井,阔4.5米,深6.5米,用花岗岩条石铺砌。两侧为廊,四架卷棚顶,深2.65米。

第二进面阔三间9.8米,进深三间7米共十五架。前设轩廊,用两柱及前后墙承重。屋顶与头门相仿。明间悬挂“鸿绪堂”木牌匾。内墙上端绘有壁画。后墙有门口通后天井。

后天井面阔4.5米,深5.5米,其余与天井相仿。

祠堂保存较好,内设有图书柜。

作者:58.248.154.*   发表时间:2012-08-02 20:26:13

[回复] 逸亭招公祠

位于广州市石沙区金沙街横沙村中约。是横沙村招姓族人的房祖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国后曾作修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7.5米,总进深10.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8.8平方米。硬山顶,灰砂平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

头门面阔三间7.5米,进深两间3.2米共七架,以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花岗岩门夹石,石门阴刻行书“逸亭招公祠” 。

头门内天井,深3.2米,用花岗岩条石铺砌。两侧为廊,深1.75米,四架卷棚顶,阔3.5米。

第二进面阔7.5米,进深5米,共十一架,以前后三柱及后墙承重。 山墙、屋顶与头门相仿。

祠堂现空置。

作者:112.94.124.*   发表时间:2012-08-07 20:26:46

[回复]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古灶村


古灶村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内,佛开高速公路张槎出口处,是镇辖区内靠近中心位置的村,东接大江村,南接海口村,,西接村尾村,北接上朗、下朗村。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三个自然村,下辖古北、古一、古二、生一、生二、生三6个村民小组,本村人口2815人,外来人口4380人。本村是全国绿化千佳村。近年来,村委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造了村容村貌,进行植树绿化,建设村心小公园等公益设施,对村庄、道路、水渠、公厕等实行综合性整治,有效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村民生活环境。在党总支部村委的领导下,古灶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物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先后建成了针织城,工业开发区等物业,容纳企业300多家。古灶针织城是镇内七大针织城之一,为镇民营针织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村治保会目前已经加大了村内治安街道巡逻力度,有效保障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基本上杜绝了大案要案的发生,2011年以来入屋-及各种治安案件与每年同期下降约30%。下一步,将结合实际,大力加强“平安村居”建设工作, 在各主干路口新增监控设备,设立监控室,增派监控人口轮流值班,严厉打击违法活动苗头,为村民提供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古灶历史悠久,传说因村内古代有窑灶遗留痕迹故用作村名。村内古建筑保留较好,古南有招氏宗祠(作述堂,2004年重修),毓秀书院(招氏宗祠右侧)、莲峰招公祠、心贤、跃川几处厅,古北有招氏宗祠、陈氏宗祠。

(注 :古灶村招氏是为了报答我们村,才跟我们改姓招的。我猜他们村原本姓区。)

作者:113.111.197.*   发表时间:2015-02-10 18:59:37

[回复]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上朗村

上朗村是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办内西北角的一个自然村,东接下朗村,南邻古灶村、大布顶工业园,西北临汾江河,旧称朗边(朗溪)。上朗村是招氏祠堂比较集中的地方,又是招姓人聚居较为密集的地方。在朗边相邻的古灶村也有两间招氏祠,稍远一点的招边、溶洲、芳村、横沙村都建有招氏祠堂,都有招姓族人聚居。珠江三角洲可以算是招氏族人移居岭南后的发祥地和聚居地。面积1.7平方千米,下辖上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七、上八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2500人,外来工人员6000人。由于耕地基本被城西开发区征用,只剩余少部分土地,因此村委会想方设法,采取兴建农民公寓和物业等方式,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上朗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实际,重点发展物业,培育个体经济,辖区内共有工、商企业200多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委会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农村改貌工程,上朗村民公寓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受到了市领导的好评和广大村民的拥护。近年来,村委会投入一定资金改造村容村貌,进行净化美化,建设村内小公园,对村庄道路、水渠、公厕等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和村民生活环境,为了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会兴建一座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促进村民的身心健康。

  上朗村招永思堂 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西北的上朗村旧称朗边(朗溪),有座恢宏亮丽的“招氏始祖祠”,这便是招永思堂。公元二千年经重修后,更加漂亮雄伟。有诗为证:始0祠欣复建,村民大众喜欢天。 新祠面貌恢宏样,富丽堂皇展眼前。 说起祠堂始祖,是一位姓招、名逊、字国谦、号谦所。南宋咸淳年间人,因宋末元兵之乱,景炎帝时,带同二仆从南雄保昌县珠玑巷到广州市城西五十里结庐安居,即朗边也。公自此以渔耕为业,教子弄孙。究其远祖,出于舜帝之后,春秋陈国哀公之弟,妫招。公元前534年楚王子芈弃疾攻陈,陈亡。“公子招被执而放之于越,子孙因留其名为氏”。 谦所公生二子,育四孙。四孙各自繁衍,其中一人留朗溪陪伴父母亲,其余三人纷纷各出:一往招边村,一往溶洲石井头,一往广州市天河区长碰村。后各地子孙繁衍到省内罗定、清远、珠海、吴川及广西省等将近二十处地方,此等各处分枝皆尊谦所公为始祖(他们其实要骗我们村的钱,胡说是我们分支,傻HI来的,你们家族先至是叼西大王)。

  下朗村招燕翼堂 在下朗村西边,下朗村南侧之兴贤里,一座叫燕翼堂的招氏宗祠(南祠),规模不算大,村中常住人口约二百人。历来大部分族人出外谋生,遍及省佛及香港澳门等地,小数人已移居海外。因历史原因谱牒早已遗失,形成寻宗难定,分枝难寻。近年有兄弟寻宗成功,都是靠他们的先祖记录详尽及言传准确清楚与事实相苻,如番禺罗家村招氏,溶洲季华村招务本堂,溶洲贝岗招绍德堂及几代移居佛山禅城的招氏宗亲等。本祠堂历史,据下朗村招敦本堂族谱记载:远祖是春秋时晋.步招,始祖是南宋时劻政公招禄。

  约在宋代开村,因当时居于朗边地带,故名。村人每届农历九月重阳之夜,群集于村外水松基地方,燃放一枚“沥星”,表示庆祝农业丰收。制作“沥星”是用一个大酒埕,以竹焐环缠着埕身后,再用混合松香沙泥,涂于埕身后,再用混合松香沙坭,涂于埕身,以后先后按层次补涂拍实、坚固,至成为环形,重数百斤,外壳干后,将火药放入埕内,插入长药引,再加工封闭埕口备用。及届重阳节夜燃放时,则由数半汉将“沥星”扛至择定地点后,观众须离远站看,才燃药引,未几沥星着火0,响声震天,火花、泥沙四射,幻成夺目的奇观。这种活动至一九三八年停止。

  上朗村基本上的经济收入物业出租为主。本年还将推动市场的升级改造,完成第三期村民公寓的建设工作,配套公寓周边的道路、绿化和公园建设。

  经济发展方面,完成朗溪工业园区的物业“三旧改造”,未建和筹建的10000㎡物业改造工程,继续推进欧洲工业园,实现平安村居全面工作构想。

作者:113.111.197.*   发表时间:2015-02-10 19:04:13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