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刁正邦

07-22

3972次

0人

3个

4个

0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刁正邦:六十年“北航情结”的片断回忆

undefined

《北航校报》第845期头版“讲述北航的故事??庆祝建校60周年”栏目刊发原北航副校长刁正邦教授文章《六十年“北航情结”的片断回忆》:

刁正邦,教授,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副校长,中共党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员。1948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上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为新青联成员;1952年7月大学毕业,参加北京航空学院建院工作;1956年起,曾先后任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副主任、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副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中国航空协会、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曾在莫斯科中苏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和香港国际产学研合作教育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组织编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志》,主编《航空工业高等教育史》,参与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志》等。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及北航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4年9月,被中?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优秀高教学会工作者。1995年离休。2010年10月15日,北航离退休教职工委员会授予“道德模范”称号。

六十年“北航情结”的片断回忆

◆刁正邦

【初进北航】

1952年我从上海交大毕业,当时大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就由国家分配工作,去哪里,做什么,都由国家决定。我被分配到沈阳参加工厂工作。那时候也没什么牵挂,一个人收拾些行李就走了。在沈阳住了三天,国家第二次分配的结果宣布,分配我到北京航空工业局去工作。我挺高兴,当时我特别向往北京,北京大啊,还是首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到了航空工业局之后,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参加突击学习俄文。学了三个月之后,第三次分配结果又下来了,分配到北京航空学院参加建校工作。辗转三次分配之后,才正式到北航筹建处报到当助教。

1952年10月25日我参加了在中法大学大礼堂举行的北京航空学院成立大会,北航是一所由8个高校航空系合并组成的中?第一所航空高等学府,北航诞生了,我会永远记住这难忘的日子。

北航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看不到校舍和校牌。北航初建时的特点是“分散、借居”办学,当时借了2个办学点,一个是东皇城根中法大学教学楼,另一个是西郊车道沟华北大学教学楼,进行教学和办公活动,城里还租了7个教工家属宿舍点。

【第一届带职研究生】

当时刚成立新学院,师资特别缺乏,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师资。学校除了有156个教师外还有26个助教,为了首先要培养好现有的我们这批26个助教,就成立了第一届带职研究生班,学习两年,结业之后就要作为专业课教师开始讲课。我们因为是助教待遇,因此这批研究生都是拿工资的,不拿助学金。1952年11月9日研究生班开始上课,第一年学基础课,记得当时有一位教俄语的佘名叔老师,她是位年轻女教师,我们都叫她“卓娅”,现在她还健在,和我们至今还很亲切。第二年的后半年不写论文,而是要写一部教材或者讲义,作为研究生结业作业。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苏联专家们都很忙,他们既要搞研究,又要搞教学,所以我们那两年基本上相当于自学,苏联专家给我们指导和答疑,最后写出教材和讲义,教研室讨论通过,研究生就结业了,年轻教师就这样“速成”培养出来了。

当时老师让我阅读一本机械制造工厂设计的俄文书,是有关工厂组成面积多少,设备多少,人员多少,工艺流程是什么等等的书。书很厚,要自学,还要翻译,自己感觉很困难,但还是要硬着头皮上,死啃这本书。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凭着三个月突击的俄文水平来翻译和写出“航空发动机工厂?计”的讲义,压力真是很大。最后还是咬咬牙,坚持写成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难忘的亮果厂生活】

当时学院一共有156位老师,很多教授都是从海外归来的,留苏的,留美的,留法的,留德的,留意的…,其他部分是从全国八大高校的航空院系合并抽调过来的。还有一批苏联的专家,前前后后来了一共60位,当时的北航,真的可谓是四海内外群英荟萃。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北航是很看重的,有很高的期望。当时办学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都能坚持。没有教学楼,我们就在各个大学借教室上课,宿舍楼没建好,学校就租民宅,借四合院。在教师到位之后,我们住的地方也基本定下来了,就是中法大学旁边的亮果厂胡同里面的一个四合院。现在想想当时也挺有意思的,我从来没有住过北京的四合院,刚开始住的时候感觉很新奇,而且每天早饭都是北京的豆汁,焦圈,外加一个鸡蛋,生活一下子全变成北京味了,挺有意思。我们吃饭的时候就拿两个碗,一个盛菜,一个盛饭,没有食堂,坐在露天的大礼堂台阶上就这么吃了,虽然很艰苦,但是也挺高兴。我们每周六晚上还开联欢会,内容有舞蹈节目或跳交谊舞,没有地方开啊,就只能在宿舍走廊里,没有什么设备,就是一群小伙子聚在一起。我记得我们班上没女生,表演舞蹈节目需要女同志时,就有男生男扮女装来跳,就是舞会大家也跳得兴高采烈。当时还有一个顺口溜:“上课进工棚,吃饭坐石阶,跳舞在走廊”。现在回忆起这一段生活也很难忘。

【“奋战100天,把三个型号送上天”】

1958年,国家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北航也不例外,想做出些成绩给国庆献礼。学校当时主要抓11个型号研制,重点是:第一个型号“北京一号”,第二个型号“探空火箭”,第三个型号“伊尔18飞机无人驾驶系统”。武光院长提出了一个口号:“奋战100天,把三个型号送上天!”向国庆献礼。这号召一下来大家就紧张了,主要是时间紧,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左右,眨眼就过去的,那时候大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一定要在100天之内把“北京一号”送上天,给国庆献礼。我们制造“北京一号”的地方总装在体育馆,部装和另件制造在阵列室和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干劲十足,白天拼命学,晚上拼命干,晚上不睡觉去加班是经常的事。那个时候有很多年轻老师通宵都不休息,做到晚上11点以后,吃一碗热面条,然后继续干。那段时间人们见面打招呼,说的都是“你做几号工作?”答曰:“X号,你呢?…”可见大家投入到什么程度。这里还有一个景点:那时候我去市里开会,晚上骑自行车回来,一拐到学院路口,看到北航整栋楼里灯火通明,楼周围都是荒地,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水晶宫。久而久之,附近的农民也不叫北航楼了,就叫它“水晶宫”。

当时不像现在有数控机床,数字化设备,几乎图纸出来零件就能出来,许多地方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做。有好多老教师、教授亲自去厂房里打钣金。现在想想真不容易,教授们都很忙,年龄也大了,还得自己动手。有些特别复杂的零件还经常会作废,就需要重做。我们还到航空厂借了一批老工人,共13人,技术都是很好的。飞机上的焊接极难弄,都是铝合金,但是他们都焊出来了;起落架作动筒内孔要求很高,像镜面一样,但他们都做出来了,他们没有丝毫的懈怠,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完成的,真的是很不容易,十分令人难忘,记得当时工厂来人看北航最后做出来的产品都赞叹不已。

“北京一号”最后试飞的时候来了许多人,其中还有些苏联人。他们对我们能把飞机造出来感到很怀疑,难度太大了。但是真正看了飞机之后,都服了,说想不到在北航的实验室里面也能造出一架飞机,敢为人先呀!这就是北航精神的一种体现。我们做的不仅是中国高校的第一架飞机,也是亚洲地区高等学校的第一架。飞机去北京东郊机场试飞。那场景让我终身难忘,飞机从北京到济南,再飞回来。北航许多人都去了,伸着脖子眼睛都不眨地在那里看飞机飞出去飞回来。飞机要降落的时候大家都兴奋到了极点,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些年轻女老师,在前面又唱又跳的。其中有几个女同志现在己是老太太了,还健在,每当见到她们,聊起此事,我问她们“你们忘了吗?”都说“没忘,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呢”。

【忆“沈、王”两位老教授】

在北航工作期间,有两位老教授我忘不了。一位是沈元教授,他是英国留学回来的,是北航第一位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后来担任了很长时间北航的院长。沈院长是当时最年轻的院领导,当副院长的时候还不到30岁,是一位博学的优秀人才,尤其是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他认为一所高等工程教育学校,要自己能设计研制各种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特色的自制设备,那才是自己水平和特色的表现,有竞争力的表现,这种特色是买不到的。我很敬佩他,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现在北航已经有很多自己研制出来的实验设备,这点很好,但还不够。

第二个难忘的老师是王绍增教授,以前发动机系的主任,我是副主任,做他的助手。这位老教授在法国航空发动机工厂工作多年后才回来的,回来之后他就在北航工作。他很重视抓实验室建设,我们航空学院的实验室,不少是他亲手抓起来的。他工作非常认真,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情况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一有空就问老工人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怎么样了?”每一个工人与实验室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能记住哪个设备是王主任亲自抓的。我后来在院科研处工作时,他还老问我:“我抓过的那个实验室现在怎么样了?”他真的是非常关心,工作非常负责。王主任抓实验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东西都不愿意丢掉。现在北航有好多古董飞机和发动机,有的全世界就剩下一台了,多少钱都买不到,但是北航有,这些东西很好地记载了我们历史的变迁和学科发展的过程。

每天早上他到系最早,然后打扫系楼卫生,扫地,刷门口的水泥地。我到现在对一个画面仍然记得特别清楚:一个老头站在我们系楼门前的台阶上,一手拿着毛巾擦汗,一手拿着扫把,旁边是干干净净的系楼门厅。

【教学改革】

北航为什么当时要想着研制开发三个型号呢?有一个原因就是要紧跟党的号召。1956年的时候,中央提出的口号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说,北航深有体会,一直在努力实践,并作出了贡献。

当时是武光担任院长,开始时学校响应口号提出四个结合:教学、科研、生产、设计四个结合。后来大家共同讨论,最终改成了教育、生产、劳动三结合。但是怎么结合?北航研制航空航天飞行器型号就是三结合的具体体现,提出了“奋战100天,把三个型号升上天”。就是这样通过了具体的“三结合”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因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一定要自己去做才能有体会。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只说不练是得不到实践的知识。

八十年代,学校迎来了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学改革的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有教学内容的改革,教书育人,调整教学时间安排等等。教学内容改革重点之一,就是改进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口号,就是“讲一练二考三”,即精讲一部分,精练一部分,考一部分。讲一是讲课时要精讲,减少学时,把最重要的内容讲给学生;当时很多老师都在怎样把重点讲得更加生动上花费了很大心思,从内容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练二则是把重点以外的内容让同学自己去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考三就是最后考试的时候全部内容都要考。这样对同学很有锻炼,因为必须要自学啊,不自学过不了关。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强调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习更有主动性,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当时在教学改革做得比较突出的是讲“高等数学”的李心灿老师,我很佩服他,他对于教学非常认真,上课也很有激情,因此学生们都喜欢他。他讲的高等数学的第一课:“高等数学发展史”,原本是一堂苦燥乏味的课,但他结合高等数学的发展史,讲好多高等数学过去的故事,他把很多有名的数学家,他们怎么成长的,怎么培养出来的,怎么研究的,他们的学术精神是什么?都讲给学生听,讲得非常生动,学生们不仅仅是爱听,同时也激发了要学好高等数学的热情。后来很多学校请我们李老师去讲高等数学第一堂课,请他去宣传他对高等数学的看法。他退休以后,还应邀到127所高等学校,讲了181堂课。他一直在干活,对教学工作拼命地干,到现在一共编了17本书,很不容易。

【建设校园和绿园的两点希望】

北航的校园和绿园在北京小有名气,绿园是杜玉波书记(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在北航50周年校庆的时候改建的。每次带外单位的同志参观学校,大家对校园和绿园都赞不绝口,它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水平和生态水平。

学校为什么要重视人文水平和生态水平?校园里有很多雕塑都是有故事的,比如说主楼前面“北京一号”的模型。我们自主研制出来后,《人民日报》刊登了这个事迹,可以说“北京一号”的成功研制对北航的发展立了大功,我在学校干了60年,始终都不会忘记58年那段研制过程。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这种精神是宝贵的。再一个是钱学森的雕塑,钱老去世之后,北航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做了一个雕塑,钱老在图书馆大楼前站着,手里拿着本书,远远看去,就像钱老拿了本书慢慢地走来,似乎还在思考着刚从图书馆里借的那本专业书内的问题。这就是北航的人文景观之一,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却能引起很多的思考。这样的雕像在北航还有几个,又比如1号楼门前的杨为民同志,是北京市劳动模范。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比我小几岁,做的是工程系统工程,对建工程系统工程的专业是很有贡献的。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北京医院,那时候他因病重已经住院了,我看到他时,他说:“老刁,我最近写了一个教育计划,你看过没有?”我当时负责教学,我说:“我还没有看”,他说:“你一定要看,看看有没有问题”。当时我很激动,有很多话想和他说,但因他病重,?能说,感到很遗憾也很难受。

现在,我们这些老人走过这些雕塑,能想起很多很多往事来。校园里有这样的景观,能让大家慢慢去体会,如果能够再配一些书面讲解,那就更好了。这些景观体现了我们学校的人文水平。今年是建校60周年,值得纪念的东西很多,应该在提高我们整个校园人文水平上做更多的工作。

咱们校园里有很多树,有些是1953年的时候种的,都有两三个人的手臂合抱那样粗了,有些树甚至和我的年龄一样大,很有感情。树的数量多,品种也多,听说飞到我们大绿园有八种鸟,为什么鸟多?因为我们种的树多,品种也多,鸟就来了,我的小外孙还统计过绿园内树上的鸟巢有二十多个呢。另一个事情是咱们的荷花池,绿园是学校的生态心脏,荷花池就是绿园的眼睛。荷花池现在建得好多了,让人看过之后很难忘。北航绿园生态环境好,北航人爱绿园,赞绿园,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绿园已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乐园。希望我们共同把绿园建设得更美好,生态水平更进一步提高。

后语

六十年我与北航的情结实在太多太多,只能以片断的回忆以表心意。由于我年事已高,近年来身体情况欠佳,书写困难,宣传部同志在百忙中不厌其烦地数次来我家中采访笔录,花了很多时间书写成文,心里感到很过意不去,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六十年来我与北航同行,从年轻的小伙子到如今的高龄老人,是北航培育我成长,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这种感情很难用言语表达,在此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北航人。今天我回忆往事,应该说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幸福,增添了我晚年生活的乐趣。希望北航全体同志们,借学校建校六十年大庆,作为新的起点,努力勤奋工作,以创新精神,用实际行动迎接北航建校60周年,为争取创造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争取更大辉煌。

作者:60.168.9.*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7-08 16:50:4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