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69238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郓城古筝:韵律悠悠谱新曲

undefined

被誉为“世之杰作”的郓城古筝已有600多年的制作历史,2009年,郓城古筝制作工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郓城被文化部授予“古筝之乡”称号。近日,笔者走进郓城古筝制作作坊,听第24代制筝艺人刁望河讲述郓城古筝的制作历史。

  制筝工艺传承600年

  郓城不但是筝乐演奏之乡,同时也是古筝制作之地。“水浒宋江古筝坊,鲁西黄牛小尾羊”是流行在郓城当地的说法,由此可见古筝在郓城的地位非同一般。据《郓城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刁氏一世祖刁琅在移民途中,巧遇一流浪的李姓制筝艺人,遂拜其为师,并定居于郓城北7公里刁庄,随后便有了第一家制筝作坊。至今,郓城县陈坡乡黎同庄村仍保存有一架明洪武年间制作的十六弦筝。

  受刁庄制筝作坊的影响,郓城涌现出一大批土生土长并长期活跃在当代乐坛的演奏家,如黎邦荣、黎年俊、张念胜、樊西雨等。随着这些古筝演奏家的声名大振,郓城古筝制作工艺也益发精湛,形成了一整套略带神秘色彩的制筝艺术。

  “郓城筝的制作十分考究,分‘选材、剖解、阴干、烘烤、刨板、粘合、组装’7道流程。仅组装一项就分为‘扣框、串门、上底、镶边、上东山、粘花、抹腻子、喷漆、上码、上弦、调音’11道工序。”提起筝的制作,刁望河滔滔不绝。

  郓城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土质多为偏沙性土壤,气候干燥,光照期长,特别适合桐树生长,这为制作古筝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来源。

  “筝的选料非常讲究,必须是10至20年生青桐树。就是同一块地域上的桐树还要讲究‘七不取’:追施过化肥的不取,明水灌溉过的不取,生长过快过缓的不取,树身低于5米的不取,地上1米处直径达不到50厘米的不取,有疤痕烂皮的不取,阴面丰满阳面萎缩的不取。”刁望河说。

  烘烤是郓城制筝的绝密工序,要把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烘烤成一定弧度,其难度可想而知。有时,一块板烘烤几天之后,即使有几微米的变形,也将前功尽弃。

  点火的忌讳也非常多。据刁望河讲,上炉点火必须得是晴天,只要点着火,烘烤人就不能离开火炉,做到“三不能”:不能吸烟,不能吃饭,不能小便。这些都是刁氏作坊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在制作工艺上除遵守“七不取”“三不能”之外,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郓城古筝几乎不见螺丝钉。通过榫卯(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郓城古筝各个构件之间环环相扣,更凸显出纯朴古雅。

  非刁庄筝不抚曲

  郓城古筝自问世以来,便以古雅大方、音色纯正、音域宽广、经久耐用的特点深受海内外古筝演奏名家的喜爱。著名的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张燕、高自成等人所用之筝,均出自郓城刁庄制筝艺人之手,此所谓“非刁庄筝不抚曲”。各地筝乐演奏家经他们推荐也上门求购。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均可见郓城古筝神韵。

  提到郓城古筝,不得不提刁氏制筝第二十三代传人刁秀欣,他自幼聪慧好学,13岁师从父亲学习制筝,15岁即可独自操作。1930年,当刁秀欣得知国乐大师、郓城盲人王殿玉将赴上海演出时,特意为其精心制作了一台18弦白碴筝。王殿玉爱不释手,临行前拉着刁秀欣的手说:“殿玉此次赴上海演出,若有一人说不美便不回家乡!”随后果然出现了“场场暴满,曲尽人不散”的轰动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郓城著名古筝演奏家王殿玉、赵玉斋、高自成等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还赴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献艺,所到之处,无不获得赞誉。赵玉斋先生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奏体会,对筝的制作工艺、配件组合等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其中牛角乐山变坡度为直角,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改进的。

  1961年8月,全国各筝派名家云集西安会艺,确认了“八大筝王”,其中郓城人占两名——赵玉斋、高自成,他们所使用的刁庄古筝被与会者公认为是“世之杰作”。

  校企联姻 传承老手艺

  自刁家出现第一代制筝艺人之后,一直是传子不传女,更不允许收外姓人为徒,直到1964年,因为刁秀欣之子在外地上学,才开始破例收了4名徒弟:刁望河、刁兆玉、李钦民和仝兆臣。

  心灵手巧善钻研的刁望河是郓城新一代制筝工艺的开拓者。他同师弟一起在制筝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上大胆创新,使郓城筝从原来普遍使用的16弦,发展成为18、21、23、26弦5个品种系列,产品影响力大增。

  “上世纪90年代,外地人都是拿东西上门来找我们买筝,刁庄村成立了木工组,腾出来8间房子,抽出十几个人制筝,最多的时候每年生产300多台,哪个制筝人的收入都比普通农民多3成以上。”说起当年古筝的辉煌,刁望河仍非常兴奋。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郓城古筝的制作和销售陷入了低谷,甚至停产。回顾原因,刁望河仍有些气愤:“市场混乱是我们停产的主要原因,有些人买走之后模仿制作,坏了刁庄筝的名气;个别客户不诚信,拿走古筝不付钱,打击了我们的积极性。”

  2006年,刁庄筝厂开始和宋江武校合作,由宋江武校来拓展销路,刁望河、李钦民等4位艺人来到了水浒文化旅游城,成为按时上下班的工人。他们还与山东古筝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季玉玺成了邻居,古筝制作和古筝演奏相映成趣,成为景区美丽的风景。

  “在这里,我们一年制作100多台筝,每天收入三四十块钱,远远赶不上普通打工的收入。”尽管收入微薄,但因为对制筝工艺的热爱,让刁望河等人无法放弃几十年的老手艺。“古筝制作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收入还低,不少老艺人纷纷改行,很多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如果我们几个再不干,这门老手艺就失传了……”刁望河忧心忡忡地说。

  2006年,刁望河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现场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郓城古筝制作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5岁的刁望河成为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他感到使命艰巨。

  让刁望河欣慰的是,他们师兄弟4人的孩子也都掌握了古筝制作工艺,在农闲时也能帮助制筝。“我们要让制筝工艺代代传承,让高山流水韵味悠远。”刁望河话语中透着坚定。
www.sdchina.com 来源:山东省文化厅 2012-07-17 16:23:34

作者:60.168.23.*   回复:0   发表时间:2012-07-17 17:31:28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