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JIANG  

03-08

621052次

10人

31个

376个

12656人

506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来自湖南祁东县砖塘镇黄丫桥村洪塘蒋家的子孙

本人蒋伏利,生于广西,长在湖南,现居北京。听说始祖源自江西。

作者:蒋伏利   回复:3   发表时间:2012-10-31 17:46:0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来自湖南祁东县砖塘镇黄丫桥村洪塘蒋家的子孙

洪塘蒋家是我的故乡。有山,有水,还有庵堂。



先说山。村背后的山叫静冈山。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山不高,海拔也就800米左右。山不陡,坡度也就30度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静冈山风姿绰约,树木葱茏。乔木以松为主。山谷是齐人深的杂灌。没有树的地方大都有茂密的芳草。当然也有动物,比如野兔、蛇、山鼠、野蜂、云雀、蚱蜢……还有牛和放牛的孩。山的那一边是指甲山。连绵不绝,再深入,就是大名鼎鼎的四明山了。静冈山西端隔一条冲谷是海拔更低的黄家山;隔村相望,是静冈山东端海拔同样较低的曾家岭。三山鳞次栉比,将洪塘村凹在了谷底。村的两旁还有俩小山,一叫卵打鼓,一叫坟架梁。



次说水。村前是一池50余亩的塘。水阔且深。塘水主要靠下雨蓄洪,故名洪塘。从村口到洪塘,路两边还有四口小塘。其作用是过滤生活用水。凡是不洁的东西,包括女人的内裤、婴儿的尿片等都必须在这里清洗。沉淀过滤后,经由过水塘下泄。为了蓄水,在洪塘四周还高低配置了后山塘、石灰塘、上家塘、坟架塘等。每塘面积3——5亩不等。洪塘大坝的外边是绵延数百里的白鹤江河谷。在大坝与河谷之间是长约500米宽约100米的田坝。田坝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梯田。除非50年一遇的大旱,洪塘水系基本上可以满足全村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记忆里,故乡洪塘还没有出现过因为干旱而颗粒无收的极端年景。



再说路。洪塘出村的路有5条。一是翻越静冈山到公路,向东可以到井子冲、步云桥、蒋家桥、太和堂、官家嘴、黄土铺、白地市,向西可以到枫树塘、管家排、包圣殿、谢家冲、砖塘;穿曾家岭村可以到黄丫桥;出荒塘村可以到百色门;经蒋家院子可以到路亭岭;出唐家湾村可以到白鹤桥。在行政隶属上,洪塘属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砖塘镇黄丫桥村第9组。


基本上,离开包圣殿,洪塘是一个问不到路的地方。但因为后山有一个庵堂,洪塘便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标识。此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蒋伏利)

作者:蒋伏利   发表时间:2012-11-06 15:01:27

[回复] 回复来自湖南祁东县砖塘镇黄丫桥村洪塘蒋家的子孙

后山庵堂 (2012-11-09 00:37:16)转载▼
标签: 蒋伏利 洪塘蒋家 黄丫桥 砖塘 蒋琬 旅游
后山庵堂是洪塘蒋家的文化圣地。但与别处建在山腰或山顶不同,后山庵堂建在静冈山与黄家山冲谷的边上。一条小路连接南北。庵堂与路之间有一个水塘。水塘的下边是一溜稻田。

还有,别处的庵堂,外表与普通民居一致,其所用建材、房内结构也无二样。譬如,我曾经到过皖南山区的一个庵堂,庵堂里陈设简单老旧,除了庵堂正面的佛龛,两侧木板隔墙上各贴着观音像和对联。比较之下,后山庵堂要富丽堂皇得多。老辈人说道,后山庵堂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重建正殿玉皇楼、东殿华祖楼、西殿太师楼各5间。砖石结构琉璃瓦顶。正殿供太上老君、西天如来、南海观音等。前殿供太山奶奶,西配房供坑坑妈妈,东配房供宋二娘。东西廊房供阎王、牛头马面、石磨、恶人、狗等,前门房供哼哈二将。民国初年,后山庵堂为土匪占有。文革开始,红卫兵扒掉庵堂,洪塘圣地遂为一片废墟。1980年我离开湖南时,透过残缺的土筑围墙、青色石条砌成的墙基和碎瓦,仍能想象当年的辉煌与香火的茂盛。

俗话说“尼姑庵和尚庙”。“庵”在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但后山庵堂住的却分明是和尚。一个叫智宝的和尚在庵堂被毁后被落户在我远房的一个爷爷家里。直到1973年我读小学了,智宝和尚才离开洪塘回到远在湘西的老家宝庆。

虽然,竹杖芒鞋轻胜马已成云烟,但后山庵堂作为洪塘的标记,仍在散发远古的味道和文化的芳香。(蒋伏利)

作者:蒋伏利   发表时间:2012-11-27 15:59:17

[回复] 回复来自湖南祁东县砖塘镇黄丫桥村洪塘蒋家的子孙

黄丫桥记 (2012-11-20 12:53:22)转载▼
标签: 蒋伏利 洪塘蒋家 黄丫桥 肖远湘 砖塘镇 文化

抗日老兵肖远湘


洪塘蒋家属砖塘镇黄丫桥村9组。文革时黄丫桥村叫黄丫桥大队。作为区域名称,盖因这里有一座距今有500余年历史的桥。该桥宽3米、长五米,单孔石拱,初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清光绪17年(1892年)当地富绅肖耀南、肖海帆父子牵头进行了整修改建。整改后的黄丫桥,桥头有凉亭,亭中有桥碑。亭西有树荫掩映的农舍,沿石级上到坡顶,一条叫黄丫桥的小街扑面而来。

至于为什么叫黄丫桥,相传与一个路过此地讨饭的小姑娘有关。在得知乡民要在这里建一座桥的消息后,小姑娘不顾自己乞讨的身份,执意要将乞讨得来的20块铜板捐出来修桥,而且,还要一起参与建桥。石桥落成后,小姑娘唱着山歌继续去乞讨: 一人挑石难上坡,众人抬来石头多;修成石桥好过路,黄毛丫头唱山歌。黄丫桥因此而得名。

世易时移,文革末期,在古桥下游500多米处的曾家岭脚下,新建了一座能够通车的桥,不知为什么,还是叫黄丫桥。曾经的官马大道上的黄丫桥被冷落了,桥西的凉亭早已倒毁,桥碑也早就破败。但500年前的这座古桥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祁东县步云桥镇油丝塘村,欺世盗名新建的黄丫桥属于祁东县砖塘镇。

在黄丫桥范围,除了500年前那位乞讨捐钱修桥的黄毛丫头,能够载入史册的还有抗战老兵肖远湘和抗美援朝战士蒋庆嘉。

在目前湖南已发现并确定的477位抗战老兵中,生于1922年的肖远湘是其中之一。肖远湘现住黄丫桥村6组。是一位曾经侥幸躲过一次“抽壮丁”的老人。1942年,肖远湘面临再次被“逼丁”的危险,主动加入国民革命军新编20师(威远师)59团。部队在江西新余驻扎期间,肖因病返乡休养。回家后不久,“催兵人”又至,肖远湘再次入伍。1944年,回乡探亲的肖远湘,因湘桂铁路中断而滞留家中,自此离开部队。如今,已经9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下地,种黄花、摘黄花,在记者面前高唱《大刀向日本鬼子头上砍去》。

蒋庆嘉是我亲叔叔,系第一批抗美援朝战士。据说在一次接近三八线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还没有治好就被拉回了老家洪塘。一说,我叔叔深知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死活都要回归故土。回家1年后即与世长辞。我婶婶带着唯一的女儿改嫁到步云桥镇杨家台水库边上的一个村子。其所遗弃的那间房子,在我父亲被打倒后,母亲带着我们兄妹5人住了进去。1975年,我叔叔的女儿曾经回到洪塘小住过,此后就再没有见到。

不能忘记的,还有最近10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2003年祁东县河洲镇淘金村部分村民,因拒交镇政府征收的“建校集资款”,而冲击镇政府财政所后的第4天,砖塘镇小双口村、黄丫桥村等村村民,因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到镇政府上访并冲击了镇政府,洪塘蒋家是否有人参与,由于远离故乡,至今不得而知。二是黄丫桥一村干部非法回收轮胎,焚烧后提炼黑油,造成严重空气污染,遭到村民举报,受害村民包括曾家岭和洪塘蒋家。举报者姓曾不姓蒋,是为遗憾。(蒋伏利)

作者:蒋伏利   发表时间:2012-11-27 16:00:0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